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2022-09-11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课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科学探究应与科学问题相联系,而问题与兴趣又是相辅相成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兴趣也会引导发现问题。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能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比只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更聪明,其聪明之处就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包含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

如:在教学《凸透镜》一课,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这一性质后,我用视平台展示问题:用环形针做一个放大镜,将环形针一端的圆圈插入水中,然后取出,并试着透过圆圈上的水滴看书上的字,反复实验,看从中有什么发现?注意每一次实验,都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好观察记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连续做了几十次,做过一次把水甩掉,重新沾水看;有的轻轻的沾一点水看;有的重重的沾水看;有的把沾满水的环形圈轻轻地甩出一部分水后再看……我从中鼓励他们要认真实验、记录,自行解决所发现的一切问题。

实验结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汇报:有的说字放大了,有的说字缩小了;有的说字的大小没有改变,还有的说字“倒”了。这些发现令我感到很意外,尤其是第四种,起初我只想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下小水滴也有放大物体这一作用,没想到这一看似简单的实验,却创设出丰富的认识情境。为什么会出现这四种不同的情况呢?你们想解决这一问题吗?

接下来学生反复实验,合作研究,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实验、研究结束,各小组汇报:能放大物体的小水滴,是由于沾的水多,水受到较大的重力,便会向下沉,就使周围的水面向中间聚集,这样中间的水就多而厚,周围的水由于一部分滑向中央而变薄了,这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自然也就能放大物体了。有的小组说:小水滴能缩小字是因为环形圈沾水少,边圈把水“吸”到圈周围去了,致使中间的水向四周扩散,小水滴中间薄,边缘厚。这种水滴便能缩小字。对于小水滴既不能放大字也不能缩小字的原因,一些同学说:当环形针沾水少时会使环形圈上的小水滴各部分的张力相同(学生说出“张力”一词又出乎我的意料),致使水在圈中均匀分布,各部分厚度也就相同了,好像一块平面玻璃,用它看书上的字就既不会放大,也不会缩小,这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说:关于“倒像”问题。有时用小水滴去看书上的字,会看到字变“倒”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大多数学生都站起来抢着答,只有小水滴远离字的时候,看到的字才可能是倒着的,如果小水滴靠近字看,字仍是正的。在上述汇报过程中,教师要求没有汇报的学生认真听,并帮助汇报的同学说清得出实验结论的依据,对实验的准确性等进行质疑、答辩。

以上的操作过程正是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学会参与,发表意见,提出见解,相互交流,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认知路径,在充满生气的实验探究中,使原有的认知得到合理的深化和延伸。

总之,在科学课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行探究,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满足,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同时发散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摘要: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拓宽思维空间和认知路径,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满足,同时通过发散思维,使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并使原有的认知得到合理的深化和延伸。

关键词:探究学习,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上一篇:学习是进步培训为提高——参加云阳县双江片区副校长培训之感下一篇:如何创建英语课堂上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