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2-09-11

按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科书是神圣的, 教师要忠于教材, 只能跟着教材走。 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是结论式的, 不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而当代教育, “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 特别是解决那种开放性的、含糊的、具有现实意义的, 并需要更多创造的、非单纯练习题式的创造能力”。

1重组教材, 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探索中创新

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 用身边的事物加以改造, 使之更现实、更真实。 如我们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对教材作了改动, 将教材重组为五大板块:

1. 呈现问题情境 — ——“王师傅给了徒弟小张一根圆柱形木头, 让他做一个底面直径是12 厘米、高是7 厘米的圆锥。 如果你是小张, 你准备怎样做? ”

2.提出思考问题: (1) 请你估计一下, 这个底面直径是12 厘米、高7 厘米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并说出估计的理由。 (2) 根据已知圆柱体及它的体积, 请你估计一下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3) 通过刚才的练习, 请你说一说怎样估计一个圆锥体的体积?

3.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1) 操作; (2) 讨论。

4.运用结论, 抽象归纳。

5.巩固应用。

把这些大块的问题留给学生, 放手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始终把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放在首位,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探索、体验、琢磨和创造学习的时间、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设情境, 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

2.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求的欲望, 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 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课的一开始就展示故事情境: 先是猴大哥把4 个桃子给2 只小猴子, 每只2个;再是小猴子把2 个桃子分给爸爸、妈妈, 每只一个;最后是猴妈妈将一个桃子与小猴子对半分, 每只 () 个。 这时无法再用整数表示, 学生产生了疑问, 新课题自然展开。 这样导入新课, 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又渗透了生活亲情教育;既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2 创设活动情境

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主活动, 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讨论中发现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注意提供各种活动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 把课堂的时间、空间、主动权还给学生,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做法是:一是多提供说的机会, 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说概念的形式, 谈自己的想法、做法;二是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教学中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三是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不同思路、不同解题法,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是把数学教学创设成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在探究思考问题的活动中“创造”出新知识。

3民主研讨, 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儿童互相交流、 进行讨论式辩论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同时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发现创新的能力。 ”我们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 加强了小组研讨的学习形式, 并注意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在研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不应自居仲裁地位, 不要摆先生的架子, 而要做学生的朋友, 与学生平等, 成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 (2) 要给学生自由, 放开学生, 不牵着学生鼻子走, 不包办代替, 不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 而要让学生观察到什么就说什么、想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充分表达不同意见, 允许发表错误意见。

如学习梯形面积的推导时, 全班学生每四人一组, 分别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梯形的底与高的关系说了出来。 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的和, 高与梯形的高相等, 那么梯形的面积就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 ”学生沉浸在自己发现、获取知识的喜悦里, 这时老师适时点拨:能不能根据已学的其它图形来推导梯形的公式呢? 这一提醒, 激起了他们继续探求的欲望。 有的提议:剪成三角形行不行? 组员们开始动手把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 他们共同认识到:梯形的面积就是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 有的说:“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梯形的上底乘以高除以2。 ”有的说:“你们看, 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梯形的下底乘以高除以2。 ”那么我们把它们写下来, 利用乘法分配率就可知道: 上底乘以高除以2 加上下底乘以高除以2 等于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 组员们在经过两次的创新、发现成功之后, 又开始了另一种探索。 他们沿梯形的中位线剪梯形, 然后拼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阵争论后又根据这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整个活动过程, 组与组之间、每个组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 促进了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协同发展, 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更培养了他们的钻研精神及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在教师引导下,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自主得出关于问题的看法,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答案。 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素质教育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认为教学的目的不是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习的过程, 认为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的学习, 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实践探索,活动情境,民主探讨

上一篇:浅谈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下一篇:接诊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