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反思性意识,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

2022-09-11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学生往往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 去被动地接受和完成。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反思性的学习只存在于为数不多的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中。以至出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形成一种“好学生”越来成绩越好, “差生”学习越来越糟的恶性循环。事实证明,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必要切效率很高的学习方式, 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1 反思性学习的特点

1.1 以探究方式为主

反思首先就要抱着一种怀疑和探究的态度进行。反思不单单是回忆自己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还要提出质疑、发现问题, 并找到相应的答案。也就是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所涉及的知识、信息、材料等等, 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 通过逆向思维, 更好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是一门极其注重探究的学科, 该学科反思性学习的探究性特点也就更加突出。

1.2 自主自觉性

反思性学习的主体, 当然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既然是思维活动, 也就需要学生本身自觉主动地进行。反思性学习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 进行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究。反思即自我“反省”、自我审查、自我分析, 因此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身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愿意学”, 和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 反思性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自觉性。

1.3 拓展发散性

常规的学习方式, 是由教师教授学科知识、列举相关示例, 学生演练课后习题, 动手操作实验等方法, 让学生接受、掌握、巩固知识。以学会知识为目的, 强调的是“学习成绩”, 比较机械、枯燥。而反思性学习是在常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 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 回顾解题、实验的思维过程, 审查运用知识时出现的问题并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通过反思性学习与常规学习的对比不难发现, 常规学习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 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 而反思性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的任务, 而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了拓展和发散。

1.4 创造性

积极主动地思考, 是创新和发现的前提条件。通过反思, 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进行审查、分析、再思考,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 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通过不断地对失败进行反思、总结, 才能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

2 如何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

2.1 培养反思意识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采用多种方法指引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师不仅常常用“勤学好问”来褒奖一些学生的, 也常用来教导学生学习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反思意识的培养, 也要从“问”着手。这个“问”字, 区别于以往的问师长、问同学, 而是来问学生自己:多提一些问题, 多做一些质疑。教师要督促学生对自己解题和实验的结果多做些概括分析和逆向思维, 逐步养成反思习惯。教师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及作业布置中也要将反思意识融入其中, 让学生养成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2.2 为反思性学习创造条件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由于课业繁重而埋头苦干, 无暇“回头瞭望”。很显然这样做的效率是不高的, 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多为学生创造条件审查、检验自己的学习过程, 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生活是最好的知识来源, “世事洞明皆学问”, 让学生利用的生活经历结合科学知识进行反思, 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到浙教版《科学》第三册第二章“大气的压强”一节时, 笔者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大气压强真实存在而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现象与大气压强有关?并要求同学们, 回家后自己做一些家庭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并记录下实验过程。虽然在课堂上同学们利用实验器材也设计了不同的实验, 但家庭实验就有所不同了, 不少同学反思课堂的实验过程, 很好的完成了作业:有同学在饮料瓶中倒入半瓶开水, 摇晃后把水倒掉并马上拧紧瓶盖, 很快饮料瓶就扁了;有的同学说, 自己把家里的两块碎大理石桌面用水沾湿后贴在一起, 很难用两手掰开;还有的同学说, 家里买的火锅底料“大红袍”在开封前, 被压得就像一块石板一样, 非常结实……

2.3 根据个体差异, 结合兴趣培养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的本能属性, 会因为兴趣不同而表现有所差别。既然反思意识有很强的自主性, 那么学生的自身兴趣将对对它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兴趣的不同, 将班里的同学分组、分类, 做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 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

总之,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教育方式正在不断变化革新,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呆板机械。教师应突破常规, 多为学生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题时的思维方法及推理过程、实验步骤和操作过程等的反思意识, 引导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要学习, 就离不开思考, 善于学习者往往都善于思考。而反思不仅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也是对自己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再审查、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 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本文就反思性学习的特点, 以及《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试作简单讨论。

关键词:反思性学习,探究,自主,创新,反思意识

参考文献

[1] 周锦方.新课程标准下的反思性学习[J].教育导报, 2004, 4 (23) .

[2] 郭绍东.培养反思性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 江生.对反思性学习中创造反思条件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 (2) .

[4] 范军平.新课程理念下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及其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体育师友, 2008 (5) .

上一篇:试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创新下一篇:基于GPS、GSM的车载定位追踪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