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022-09-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提高记忆效率

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提高记忆效率、运用记忆策略的方法。于是, 我在工作之余, 利用大量时间仔细研读有关记忆策略的书籍, 并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例如:在初一政治教学中, 讲到“建立真挚友谊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追求”时, 通过观察, 我分别让他们记三个字, 即:“真、互、同”, 运用谐音记忆法与每日大家耳熟能详广告中的“护彤”相联系, 并附加说明是“真”而不是“假”, 使学生轻而易举的将三点记住了。又如:初二讲到法律的显著特征及主要特征时, 同学们常常容易将两者记混。法律的显著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的主要特征——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于是, 我便启发学生观察, “普遍约束力”的“普”字与“显著特征”的“显”字, 同学们惊喜地发现, “普”字上面是“业”下面是“日”, 而“显”字上面是“日”下面是“业”。这样一来运用某些特征进行记忆, 一组巧妙的对应上了, 另一组也自然不会写错。再如:利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初二第五课中环保单行性法规的名称。我们的母亲是“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土地的下面蕴藏着矿产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土地上有大片的森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土地上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水蒸腾会变成大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五项法律名称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记住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就不一一例举了。让学生能又快又准地将所学内容记住这只是其一;其二, “授之与渔”教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记忆策略更为重要, 于是我利用活动课时间专门给学生讲授记忆策略, 让记忆不再成为头痛的一件事。

二、开放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 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前、课后、家庭、社区、社会开放, 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优化和重组, 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充分挖掘课外资源、学生的生活资源、社区资源;而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 可以根据单元主题选择教科书以外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可以是报刊杂志上的、可以是影视资料、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现实的资料, 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采用的策略: (1) 是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 与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联系, 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工作, 特别是补充与时代相联系的内容, 如高科技知识、经济建设成就、国际时事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要及时纳入, 让学生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我国的航天工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十五”期间“四大工程”、西部大开发、“三农”问题、南北极科考、海洋开发、信息工程、环境问题、中东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及美国的火星探测、禽流感、矿难事故、新交规、“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北京奥运会等内容及时有机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 都把它补充进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课堂。同时我们也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 引导他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渗透与联系。 (2) 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无论是七年级、八年级还是九年级均能够实现这样的内容选择, 特别是学生大多选择自己熟悉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的资源, 如:九年级学生在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课的学习时大多选择了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对本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人文发展的多方面影响, 来探究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样既调动了他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够使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 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既可以是学生个体的选择, 也可以是学习小组甚至全体同学的选择, 这样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能够互动交流起来, 避免交流互动的单向性, 真正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与互动、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 更是通过实践、体验, 在开放的情境和开放的时空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 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 掌握一定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师在设计学案时, 首先要注意学案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能够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思想品德课的问题设计,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识记性提问。

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能够判断、叙述、再现或再认, 其主要形式是“是什么”、“是不是”、“对不对”。

2、理解性提问。

通过提问使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对有关知识进行解释、说明、推理或转换, 其主要形式是“为什么”。

3、运用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初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主要形式是“用……说明……”, “应该怎样”。

4、创造性提问 (实质为发散性提问) ,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

多角度、多方面来观察分析具体问题, 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观点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的方法, 并且鼓励学生提出富有创意的见解, 其主要形式是“除了这种……还有别的吗”, “有哪些……”。

以上四种形式的提问是由低到高的, 第四种思维效益最高, 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力避前两种形式的提问过多过经常, 使学生养成回答问题照书念的坏习惯,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合作讨论:一般建议以6—8人为一小组, 且小组要相对固定, 还要考虑学生搭配, 如学生的学习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小组长的组织讨论能力、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讨论的过程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设计讨论所用的时间, 所采取的方式以及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 (2) 预测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及应对措施。 (3) 鼓励并尊重学生的发言, 适时进行指导和调控, 组织好不同见解之间的辩论。 (4) 做好简短的归纳小结, 同时对学生参与的态度, 发言的质量做出积极性的评价。这个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 组织好必要的讨论, 提供必要的信息、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案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等。

上一篇: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形态初探下一篇:浅析《扬州慢》的音乐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