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要求

2022-09-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因此, 作为人才培养者的教师, 就应该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 更新教育观念, 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在各自成长道路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精雕细刻, 因材施教, 培养出不但有共性、更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然而, 传统而又普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静静地听。这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模式, 造成了学生被动地束缚在教师的思维上, 成为接收信息的机器。实践证明, 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为此, 正在实施的新课程大力提倡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学习的主人,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既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新课标理念的深刻内涵, 也是新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 那么, 新课标理念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 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达到忘我的程度。因此, 思想政治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兴趣。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深厚的创新兴趣: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 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在讨论中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科学发展观问题时, 我首先讲清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然后让学生讨论人类过去甚至是当前某些地区在错误发展观引导下所经历的曲折, 最后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得出我国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实践证明, 如果学生对教学中创新的研究有了兴趣, 就会把“玩”的热情投入到刻苦学习中, 就会如醉如痴、废寝忘食, 就会有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

2 发展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造性的灵魂。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 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具有创新能力的典范人物无不具有令人钦佩有加的伟岸人格。如居里夫人的坚忍不拔, 爱迪生的痴迷忘我等。创新能力高的人具有和一般人不同的特征, 比如比较鲜明独特的个性, 较少从众行为, 好独立行事;对事物感受特别强, 能抓住常人漠视的问题, 深入推敲研究;意志坚强, 比较自信, 易反抗旧习俗等。而创新人格的形成要靠培养。目前, 发展学生的创新人格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做人的教育, 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环境陶冶, 使学生逐步养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关键是思维, 而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的联系, 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事多写。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不要否定, 更不要讽刺挖苦, 要多鼓励赞扬, 允许“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存在, 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在毫无压力和束缚的自由讨论中得到不断提高。例如:“如果人类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类的未来将会怎样?”“如果不发生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的历史进程将会怎样?”“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国策, 在我国将会产生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书中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 但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不惟师, 不惟书”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营造师生间民主气氛

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气氛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心理基础,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敢于大胆质疑, 否定权威, 真理面前, 人人平等。师生间民主、和谐的氛围一旦形成, 对学生个体创造力的培养会起到巨大作用。例如, 在讲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必然的历史选择问题时, 学生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都比较感兴趣, 而教材表达过于简单, 如果照本宣科, 肯定索然无味, 于是我就请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介绍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很多有关的历史书都有记载, 但对材料信息的取舍却因人而异, 可就是取舍的过程本身体现了学生学习、创新的因子, 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5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为了让学生天生的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不断发展, 教师就必须创设出一种开放的环境, 减少一些用来约束学生的条条框框。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一方面, 教学中应给学生保留一片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 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 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另一方面, 多布置操作性、实践性作业而少布置或不布置强求一律的机械作业,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比如, 在讲述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时, 我让学生列举现存的中国传统文化, 有的说武术, 有的说京剧, 有的说茶道……这样学生在列举中思维处于发散状态, 非常活跃, 接着我又以今天的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为例,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这些文明之间应该建立在何种关系基础之上。这样, 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已充分地蕴含其中。

6 呵护创新幼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并不喜欢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老爱提“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学生。相反, 对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老师节拍“起步走”的学生却偏爱有加。可见, 教育思想保守、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的“一刀切”束缚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好问是智慧的摇篮, 在那些顽皮、好问, 甚至被认为“越轨”的行为中, 很可能包含着孩子创造力的萌芽。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观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 小心呵护学生创新的幼芽。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衡量现代人才的本质标准。为此, 肩负着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教师在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要从激发创新兴趣、发展创新人格、培养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创设开放性教育环境以及呵护创新幼芽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上一篇:训练班对新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下一篇: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