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2024-04-29

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精选11篇)

篇1: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博山六中 张雪梅

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问题解决策略,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的意识。近年数学中考为适应创新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了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的考查力度,对知识点的考查倾向于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综合性和灵活运用,打破数学知识内部学科界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其它领域的具体问题。这一新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更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不仅是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呢?

一、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这充分说明了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机制,培养学生“我会学”的能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实现数学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贴切的情景,拓宽应用渠道,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学生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教学某一数学知识时,我往往不先出示数学问题,而是先提出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急于去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为谋求简便而不得不思考数学问题。这样,数学问题就成为了学生急于探究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方面,我们又促使数学问题的解决变得既具有浓重的现实意义,又具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一种或多种解答思路。“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生活正是问题的源泉。教师的作用首先是善问,其次是引导学生自问。这样,我们就能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在生活实践中寻找数学、运用数学”。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那么,数学教材就会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我们的数学教学又必将迈向一个新的天地。

三、重视生活实践,培养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当一个生活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努力方向。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即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重视课堂教学,逐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活动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从实际中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得到数学概念和规律,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切合实际地编排数学游戏引入新的知识,让学生愉悦地学习。(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丰富而生动的数学课外活动有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尝试用数学,强化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如可以举例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又如“车轮能做成方的吗?”;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制作和应用模型,增强用数学的责任感和信心,如组织学习和讨论“人体上的0.168,生活中的0.168”,通过竞赛辅导,学生数学日记和小论文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习惯和能力;借助于计算机、计算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让学生适时走出课堂,对现实问题进行实际探索。

四、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思想是指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升的观点,它在后继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和证实其正确性,带有普遍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是对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本质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正因为如此,数学思想是建立数学理论和解决数学问题(包括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任何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数学理论的建立,无一不是数学思想的体现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唯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之精髓,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篇2: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朱高小学张波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新课标之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语文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语文教学重过程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在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的能力。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为过程,才能把知识变为智慧。

那是怎样的过程?

新课标之语文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语文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新课标的语文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

篇3: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一、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这充分说明了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机制,培养学生“我会学”的能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实现数学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贴切的情景,拓宽应用渠道,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学生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教学某一数学知识时,我往往不先出示数学问题,而是先提出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急于去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为谋求简便而不得不思考数学问题。这样,数学问题就成为了学生急于探究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方面,我们又促使数学问题的解决变得既具有浓重的现实意义,又具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一种或多种解答思路。“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生活正是问题的源泉。教师的作用首先是善问,其次是引导学生自问。这样,我们就能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在生活实践中寻找数学、运用数学”。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那么,数学教材就会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我们的数学教学又必将迈向一个新的天地。

三、重视生活实践,培养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当一个生活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努力方向。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即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重视课堂教学,逐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活动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从实际中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得到数学概念和规律,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切合实际地编排数学游戏引入新的知识,让学生愉悦地学习。(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丰富而生动的数学课外活动有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尝试用数学,强化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如可以举例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又如“车轮能做成方的吗?”;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制作和应用模型,增强用数学的责任感和信心,如组织学习和讨论“人体上的0.168,生活中的0.168”,通过竞赛辅导,学生数学日记和小论文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习惯和能力;借助于计算机、计算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让学生适时走出课堂,对现实问题进行实际探索。

四、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思想是指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升的观点,它在后继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和证实其正确性,带有普遍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是对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本质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正因为如此,数学思想是建立数学理论和解决数学问题(包括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任何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数学理论的建立,无一不是数学思想的体现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唯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之精髓,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篇4: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关键词 网络学习;数学阅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97-02

作为数学教师,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很多高中学生对于数学有一种畏惧心理,至少是不喜欢。他们认为数学是苦涩难懂、没有趣味的,而且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无用武之地。其实造成这样的结果,除了应试的影响,也与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太少不无关系。他们很少阅读,更少阅读数学有关的书籍,在生活中,他们不知道数学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学对于他们,就是做不完的数学题和永远不太理想的成绩单。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数学课中引入数学阅读,并且利用网络,让数学阅读变得更为可行和高效。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时间相对紧张,网络为之提供了更为优秀的阅读空间。

自2009年起,河北省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中,教学目标强调了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素质,为深刻理解数学本质提供保证。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基本都接触过网络,利用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利用网络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收到很好的实效。

为落实新课标理念,在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卷中出现了给材料的阅读题。这种题型的出现,说明新课程数学教学和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的应用,也说明了数学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如2008年广东高考数学卷中的第17、19题,题目的设置并不怎么难,就是较为传统的概率统计方面的应用题型。但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正确率不是很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分析答案可知,主要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较差,阅读理解水平不够,审题的方法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1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网络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很受推崇,学生也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情境设置,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又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集合在高中数学中,知识本身比较简单,教材设计也比较单一。可是,在这简单的章节背后,却有着一段妙趣横生的历史。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上网查找集合论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集合论的产生?好像这么简单的内容,不会有怎样的背景吧?但学生上网查询之后,才感觉有必要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再如关于轴对称的教学,笔者从网上查到这样一份资料:“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古国——希腊,那里有位地位显赫的老将军给他的手下出了一道数学题:如果你在草原的a处把你的马喂饱……学生对这道题目感觉挺有兴趣,但又无从下手。于是,笔者启发学生:请同学们课下查阅并讨论一下,或者是从网络上找资料,看看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自主学习新知,学会利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布置导读提纲,促使有效阅读

数学教材不同于文科类教材,它内容抽象,推理严谨,表述规范严格。其中,还有不少隐含知识点(如一些定理的隐含前提、条件、变化等),更是给学生阅读带来困难。因此,笔者经常先做出阅读示范,针对不同类型课的教学要求,编写不同的导读提纲。这样就能把教师要讲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从而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根据提纲进行有效学习,尤其是在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做到带着目的阅读。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能力时,或者是对阅读材料较为熟悉时,教师可以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拟定阅读提纲,自己拟定阅读计划,实现自主学习,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阅读积淀,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阅读根基。

例如,在进行“数列”这一章的教学时,教材上安排了分期付款的有关问题。笔者就结合生活实际出示几个导读提纲:请同学们去银行或者是上网查阅,了解其具体内容。提纲主要是:什么是分期付款?分期付款的好处是什么?生活中分期付款最多的商品是住房,其主要形式是个人住房商业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请查阅这两种贷款政策有什么不同?办理分期付款的还款方式都有哪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的还款方式还款?请你制定一个最为省钱的还款计划。

学生在这样的查找和阅读中,不仅加深了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体会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影响。这样的题目设置贴近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而这样的题目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给了学生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数列”内容。这些都将引导着学生更加喜欢研究和探索,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3 利用数学阅读培养学生沉着稳健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数学的精神与思想

高中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性的阅读,它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数学语言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学术性较强。数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在进行数学阅读时,学生应着重感知数学阅读材料里的相关数学图形、数学符号、数学表格等含义,结合语境深刻理解每个术语的含义,不能浅尝则止,这也是学生自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2)数学语言的逻辑性很强,语句严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数学阅读时,遇到数学思维方法或者是呈现形式时,可以利用网络查询,再进行阅读理解,真正学到数学的本质,拓宽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要进行深入的数学阅读,必须沉着、安静,思维才能深入,任何浮躁的情绪都可能给数学阅读带来障碍。在学习概率时,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现在下发每位同学一套试卷,100道选择题,每道1分,大家都不会,答案随机选择。那么,请思考下列问题:我们班同学及格的概率是多少?从这个问题大家进一步思考,如果在一次考试中(全是选择题的话),一个同学得了60分,能说明他会60分的题目吗?如果不是,那么他实际上会多少分的题呢?请上网查阅相关内容,解决这个题目。”这样的趣味题目,让学生对概率一下子充满了兴趣,也对概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类似于这样的阅读,都需要学生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沉稳、专注的学习品质大有益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加具有思辨的数学精神。一个人的思维方法,一般来说在他的中学时代就大体形成了,而数学课在这方面扮演着主要角色。数学会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灵活思考问题的头脑,在共性与个性中抓主要矛盾的能力,把一切事物看成不断发展变化的、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概括事物的本领等。

篇5: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多维滚动多维递进的教学目标 渗透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语言实践开展循序渐进的语言交际活动

篇6: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关键词:敢问,想问,乐问,善问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要使学生顺利跨入数学世界的殿堂,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这不仅仅是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为探究指明了方向, 而且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 它比在现成问题下寻求解决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 因此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是“人”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和谐氛围, 使学生敢问

1. 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充满信任

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 (1) 胆小、紧张, 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 (2) 满足于一知半解, 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 不愿生疑; (3) 受知识, 年龄限制, 难于掌握知识要点, 难于生疑。因此, 教师必须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大胆生疑, 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 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不懂就问, 敢于对老师提问, 对同学提问, 对教材提问。

2. 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

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 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 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 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 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 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 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改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 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 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 讨论中肯定, 并从中选优, 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 尝试创新。

二、创设良好情境, 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设计有趣、生动的实验等途径, 创设良好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想问。

1.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巧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2. 演示实验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 数学实验是最富有启发性, 最富有说服力, 也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设计一些有趣、生动的实验, 创设良好的数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实验, 往往也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开动脑筋。

三、挖掘智慧火花, 使学生乐问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企望得到称赞, 渴望赞美是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基本需求。”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 有的教师通常只看到那“空的一半”。如果换个角度, 盯住学生的“满的一半”, 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挖掘他们的智慧火花, 呵护他们, 鼓励他们, 于普通之中表现了优点, 于一般之外发现了美, 于当赞之时赞到了位, 让他们在教师的期望和鼓励作用下产生自信, 往往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教育奇迹。

教师尊重学生的提问, 对学生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 耐心解答, 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可能没有切中要害甚至带几分幼稚, 他们的猜想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缺少逻辑性, 对此教师不能轻视、不能嘲笑、不应该求全责备, 而是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想尽办法进行鼓励和表扬, 对于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及时给予肯定,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 体验提问的乐趣, 使学生爱问、乐问。

四、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使学生善问

创新来源于“怀疑”。仅仅敢问、乐问还远远不够, 关键是要有问题可问, 尤其是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现在的学生, 习惯了应试教育“师问生答”式的教学, 再加上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 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 对问题往往不能问到关键之处。为此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会问”。

1. 从结论入手。这在数学中经常会用到。

2. 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教材, 针对课本提出问题。

3. 引导学生自己研究习题, 针对习题提出问题。

4. 从矛盾处入手。多想为什么会这样?是怎样产生矛盾的, 要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

5.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性地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探究,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更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更深刻地掌握了所学数学知识。

篇7: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初中英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日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思想。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初中的英语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接受能力,找准切入点,进行给予学生不同任务的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而真正实现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

一、以学生为中心,提出差异化目标要求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不同性格、不同特点规律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差异化的课堂设计,才能有效满足不同层面学生学习的需要。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设计中采取“一刀切”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很难实现预知目标。初中英语教师设计差异化的目标要求,就是要根据学生思维状况不同、对知识接受和理解程度不同,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置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从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坚决避免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讲授,置学生学习效果于不顾,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避免学生的积极性被压抑。初中英语是一门参与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教师引导,还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设置较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学习、主动交流,通过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如,对于同一篇课文,对有能力的学生可要求全篇背诵,对于能力有限的学生可以只要求熟读或背诵一段、或重点句子;在编情景对话时,如果要求学的好的学生用10个以上句子,对于有因难的学生可要求用5个句子、4个、3个;复述课文时,要求有的学生不看提示,有的学生可以看提示,还有的学生可以看提示只复述一段内容。

二、设计差异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大家都知道这一现象:对于同一项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完成得很快,有的学生完成得很慢。完成快的学生如果没有事情做,就会感到无聊或者找人说话。所以,对这部分学生就可提出高要求,可以让他们试着做一些难度大的作业。如,课堂上有许多pair work,或group work,学生起来分享时,几乎都是在“读”文本,就可以让完成得快的学生离开文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再如,在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时,就可让他们将问题答案串写成小短文,而不仅仅只是回答。对他们形成一种挑战,就会使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拼写差的学生,布置抄写单词、听写单词的作业;对于语法差的学生,布置语法练习或翻译句子的作业;口语弱的要编写对话;听力差的要听录音;还可以布置一些略有难度的作业供学生自愿选择。这样做不仅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能力。

三、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初中英语教学本身就应该是在建立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之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体化差异,突出对各个层面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事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学习基础、适应能力不同的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方法。初中学生天生就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很多学生表现很强的外向型特征,教师要根据这部分学生的性格特点,尝试使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尝试采用课堂外交际式的教学方法、尝试采用突出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尝试采取多激励、多鼓励的方式;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弱,或者是对英语语言反映比较慢的学生要尝试采用教具予以直观化的教学方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入手。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师要坚决杜绝唯“高分学生论英雄”的教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培养学生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切实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例如,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英语教师在讲解一些分角色课文的时候,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形式:将学生拉到教室外面,为学生分好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色,通过小组有角色朗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个体化差异原则,要善于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学习机会。

四、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开展差异性教学评价

篇8: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我在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里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 等等, 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 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地驾驭教材, 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3.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应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教师应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特别是同学的观点, 由于商榷余地较大, 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 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 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问题高低适度, 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培养创新的兴趣。

3.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典故,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 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 数学家成长的事迹, 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 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加其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做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1. 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 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 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出示结论, 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 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 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 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 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这样能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 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 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 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再作结论。

2.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 一些支持和赞许。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 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 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 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 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 等等, 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 好奇是思维的源泉, 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 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 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 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 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 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 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 每一个成才的人, 都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 因此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 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这既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又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摘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 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谈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如何抓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这个核心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绍兵.数学新课程教训的研究与实践.数学教育学报, 2003.12.

[2]毛光寿.“再次判断”学业评价方式的尝试与思考.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4.9.

篇9: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s a strong spring breeze blowing through the great river north and south of the motherland, the teachers'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shift, with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to give priority to education replaced the previous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form to the trends of development. In the school's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I seriously study Chinese curriculum theory, learn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nguage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old curriculu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gradually set up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new concept, to realize the new curriculum and old curriculum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s that a concept.

Key words: new standard;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语文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生活化”,使语文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语文“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语文语言、语文知识、语文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语文,时时用语文的意境”。在课本教学实践中,若能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减少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由此真正地体现出课程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同教改,还要认真地投人,在教学中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面对新课标,在教学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为此,我们教研组一起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地寻找一些有关课改的新信息,与兄弟学校同行集中讨论,相互合作,共享信息,通过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我们自己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二、做好教学反思和体会

教学反思是指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批评,并进行处理思考的过程。我们通过对教学的反思,形成自我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探讨,直至最终解决,达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及时转变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学反思有很多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好处。它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自我剖析,指导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利于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创新和教学工作的提升;有利于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思考能力,使教师从只会积累经验的教书匠上升为善于进行理性思考的学者型教师。

三、重视师生交往,互动、和谐、提高

教学是师教和生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师生的相互配合。语文新课程教材设计了很多话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话题创设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因此,要充分扮演好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同时也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动”起来,创作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情景对话和一幕幕的情景剧,让学生真正学会应用语文。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统领整个教学的传统做法已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信息技術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现代教师,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运用是必然。但是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上课时应利用好课件,适应新形势。如讲到蒲松龄的《山市》时,笔者设置一道发挥想象的思维拓展题目:“假如此刻你正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处奇景,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怎样去做?请展开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你‘看到的海市蜃楼。”为了便于学生合理想象,笔者在课件中设置一幅画面:一群憔悴的少男少女背着行囊步履维艰地行走在一望无垠的金色的沙漠上。投影的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画面中很快就体会到画面中的信息,从而进行合理想象,迅速成文,写出一篇篇优秀的短文。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这样他们带着独特的感受,积极参与课堂进行交流,学习气氛比较浓厚,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真正地体现出课程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特点。

篇10:张雪梅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站在人性的高度, 将学生放在英语课堂的主体位置, 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积极地发展。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发展层次、情感因素, 将学生看作是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个体, 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理念

所谓"策略", 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教学是不是高效的,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不认真或者教学过程顺不顺利, 而是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现状, 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制定相对应的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得学生学有所得。

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塞入学生的头脑,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将所学知识内化、巩固, 形成永久性知识。解释和示范本身永远不会导致真正的、持久的学习, 只有有效地学习、内化以后才能有此结果。有效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科学地采取教学策略, 减少课堂无效时间, 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 并且能够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践行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的具体措施

1、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措施

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导入环节, 组织一些活动, 让学生对学科内容开始了解, 引起他们的兴趣, 这类活动算是一道美味的“开胃菜”。使学生迅速投入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主要有问题导入策略、兴趣导入策略。问题导入策略主要根据教学重点引出问题, 引导学生集中讨论和分析这一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不宜太难也不宜过为简单, 教师也应做好“搭桥”的准备, 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问题。兴趣导入法主要通过特定的情景或问题, 以兴趣开发需求达到导入目的,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情景的创设可以适当改编当今学生们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对话、班会中的活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导入, 将枯燥的语法、词汇知识融汇进来, 学生会更有兴趣

2、课堂呈现、讲解过程中的措施

在这一部分, 教师需延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提问策略来提高课堂效率。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确保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最佳方式是给每一位小组成员规定各自的任务, 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 小组竞争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能够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提问策略的重点在于“思”,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指导, 按照科目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不能以对错论英雄,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

3、知识巩固环节

课堂反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需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回忆所学、主动自行检验他们的当前知识和能力情况。在这一环节中需要采用独立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形成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实施这一策略, 需要设定恰当的时间,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反馈任务并且得到同伴或老师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 教师不要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向学生提问:“在这项学习任务里, 你注意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内容是让你感到很好奇的?”或“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这样的提问方式按照知识的系统帮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把课堂主动权教给学生, 有利于他们学会如何自学, 也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结语:

践行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 必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运用有效的策略,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将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社会性相结合, 以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学业发展水平为基础, 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趣、经验, 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有效教学策略所提倡的因素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相辅相成, 能够大力推进我国高中英语新课标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琼.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篇11:紧扣新课标践行新理念

一、落实年段教学目标

崔峦教授首先强调了课程标准的重要地位,这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大的方向,我们应该增强课标意识,根据不同年段的目标展开教学,克服不达标或超标的现象。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继续深化词句教学,还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对其做出推断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对李大钊被捕后即将面临的遭遇,我们就让学生大胆推断,而且要联系上下文找出依据,学生根据前文阎振三的描写,联想到李大钊的处境,并由此更能感受到李大钊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再如,第三学段要从段的教学提升到篇的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而这也是单元导读中所提到的“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要按照时间顺序,抓住主要情节来归纳。探究作者没写狱中李大钊受刑的场面,得知回忆录尊重事实的原则。同时第三学段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人物角色做出自己的评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也引导学生解读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感受信念的力量,在品读文字中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二、夯实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是这次新课标中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作为低学段的教学重点,高学段也要作为重要的教学点处理。新课标要求每节课都要有十分的写字时间保障。

第三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继续强化学生的写字姿势,让良好的写字习惯成为自然,而且注重在练笔中练字。《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生字大多为合体字,就要引导学生观察部件之间的关系,注意壁画的交叉避让。“舅”这个字字形复杂,书写有一定难度,所以要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易错的部分,注意书写的顺序,同时点拨学生注意上中下结构的安排。在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把下一个字写得比上一个字有进步。最后的小练笔,也要既关注内容,又要关注书写的质量,让学生形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

三、注重语言文字运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引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所以语文就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新课标中“运用”这个关键词出现了33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崔峦教授指出: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得意,又要引导学生得言。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文很长,我们要学会大胆取舍,“长文短教”,不要面面俱到。所以我们紧扣“回忆录”这一文本的特点,引领学生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紧扣父亲被捕时的场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效果。(得意)在欣赏语言的同时还要领悟对比写法。(得言)从文章布局来看,开头和结尾都得到了4月28日,前后形成照应,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法的好处,并能在以后的习作中运用。文章为了突出李大钊的英雄形象多次运用了对比这一写法,为了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我们借助了文章的空白处,即李大钊狱中受刑的场面,让学生展开想象,运用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将敌人与李大钊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对比描写,这样既落实了对比这一写法的训练,又回顾了以前的方法,同时以后为法庭上的父亲形成照应,可谓一举三得。学生既得意也得言。

四、体现学生学习过程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让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将课堂变成“学堂”,将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课堂上没有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提升,比如资料的出示,应该多让学生来朗读展示;让学生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再朗读;前后照应的好处,也应该让孩子来体会感受……

崔峦教授的引领如一缕阳光,让我们豁然开朗,但我们更要在实践中去落实理念,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上一篇:“汽车维修管理师教学大纲”下一篇:我最爱去的地方-东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