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四年级的要求

2024-04-23

新课标对四年级的要求(通用8篇)

篇1:新课标对四年级的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音乐的要求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音乐课程理念和特点来制定的教学目标,以便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本学期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1、通过唱歌教学,培养学生能正确的掌握唱歌姿势和唱歌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歌曲,融入歌曲。

2、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进一步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翱翔,从而走进音乐,理解音乐。

3、通过乐理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理解音乐知识的能力。

4、通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学习,师生和谐共处,形成有效的学习音乐,构建高效音乐课堂。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2.培养音乐兴趣。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2.模仿 3.探究 4.合作 5.综合(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二、学段目标

(一)1~2年级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 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篇2:新课标对四年级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现实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一、学生朗读表达具多元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朗读一年级第二学期《坐井观天》一文第四小节,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是“没有见识”的青蛙对小鸟善意的规劝,要读出劝告的语气;有的则认为这里是“自以为是”的青蛙对小鸟恶意的嘲讽,要把讥笑的语气读出来。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都可以成立。

二、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再实践”。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篇3: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实现课程目标,这与旧教材、旧大纲有很大的区别,对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教师要具备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旧课标有着明显的差异。作为践行新课标的一线教师,首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理念是我们行动的先导和灵魂,要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得以彻底完成,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旧的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书,只是注重知识传授,教学目标也僵化地定位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上。把本来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传授,历史课程变得索然无味。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目标与定位。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筑课程目标,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采取多种方法完成课程目标。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自主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把学习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放在完善自我,关注中华民族和人类命运上。在思想方面的教育更关注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贯彻到历史教学当中,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对这些新理念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认识到新、旧教育理念的本质差别,从而真正去认识和践行新理念,完成历史的教育功能。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新课标将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涉及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采用专题模式进行历史教学与以往的通史模式有很大不同,通史教学模式追求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且呈现出固态和静态的特征。新课标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通过学生对相关历史资料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自主探究和解析,达成学习目标。

新课标中增加了许多旧课标中没有的教学内容。包括“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等内容。新课标的这些内容,在原来一线历史教师的知识体系中是不存在的,这也是教师们的知识体系急需更新的地方。“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相比之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1]

面对本身知识体系的欠缺,教师们仅仅是回头翻翻大学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既要着眼于教材,也要充分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把握学术研究的潮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新课标也强调综合化,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综合,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对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打破单学科的束缚,跳出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圈子,多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其掌握的本体性知识不能仅仅历史学这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地理学、政治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使自己拥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多元化的本体性知识结构。”[2]

三、教师要具有研究能力

新课标在对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都提出了新要求,历史教师不仅也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史学发展的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3]

教师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会有专业的问题,也会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从研究者的角度去分析审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努力去探究问题,积累经验和教训,把专业知识和教学研究结合在一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科研本身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起到调节的作用,既有助于教师认识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完成教育目标。

四、教师要重视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写进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学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这么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课改之前并没有得到有效运用,教师们依赖的课程资源也只有教科书一项,历史教师的任务也只是教教材,领学生机械的记忆教材上的知识,不敢越雷池一步,忽视了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迹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性。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抛弃旧有的观念和认识,不能仅仅把教科书当做唯一的课程资源来看,要学会充分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积累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历史学科较其他学科相比,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和复杂。对我们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提高了难度。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通过社会调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库等办法,从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的规律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新课标服务。

新课改的第一执行人就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灵魂。面对新课标对广大教师的新要求,要求教师们更新教学理念,全方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保证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任长松.面对新课程, 教师须更新知识结构[N].中国教育报, 2003-3-27.

[2]施海平.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优化[N].中国教师报, 2006-6-21.

篇4:如何落实新课标对估算的要求

例如: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 000元钱够不够?

解决此题的适当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 000人,所以适当的单位是“1 000人”。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小学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在对大数进行估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单位也很重要。教室到学校体育馆有多远,就应当选用“米”作单位,而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就要选择“千米”作单位,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就要用“光年”作单位。

第一学段的估算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上面的例子是选择了1 000人作单位。一般来说,估计教室的长度时,通常以“米”为单位;估计书本的长度时,通常以“厘米”为单位,也可以用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为单位,如步长、臂长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熟悉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真正了解其长短、大小和轻重等,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表象。

一、如何把握估算教学的内容及其要求

(一)为什么教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它为判断计算器、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学生提高判断、选择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什么

关于“教什么”,要依据新课标中的要求展开教学,至少教学要涉及“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例如,估算方法有:

1.凑整的方法。比如:凑成一个整十、整百的数。

2.取一个中间数。比如:32、37、30和39这四个数求和,这些数都很接近35,有的比35多一点,有的比35少一点,就取一个中间数35,直接用35×4,就大约地计算出了这几个数相加的结果。

3.用特殊的数据特点进行估数。比如:126×8,就可以想到125×8,125的8倍,就得到1 000。

4.寻找区间。也就是寻找它的范围,叫做去尾进一。“去尾”就是只看首位,只看首位的时候,估得的结果就是它的至少是多少;“进一”就是首位加一,假如说278,就看成了300,首位加一,这样就是它最多可能是多少,这样得到一个范围,就是寻找它的区间范围。

5.大小协调。两个数,一个数往大了估,一个数往小了估,或者一个数估、一个数不估。

6.先估后调。

7.利用乘法口诀凑数。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除法的估算,一般用除数乘以一个整十数、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如果乘积最接近被除数,则这个数就是除法估算的商。如358÷6,用除数6乘以整十数60,其积360最接近被除数358,那么整十数60即是所求的商。

(三)怎么教

估算教学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而是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当多增加一些学生的体验,不断地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并逐步加以积累。

1.整体把握估算教学,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所谓整体把握估算教学,就是要把握自己所教估算教学部分的知识结构与地位,要知道自己所教学的估算知识部分在整个小学阶段处于什么位置?对学生今后的估算学习起到什么作用?要在自己所教的学段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游刃有余,心中有数。

学习估算的开始阶段,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或许会影响一点教学进度或计算速度,这时老师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着急,应该给学生充分理解的空间和时间。要知道开头的“慢”正是为了不久之后的“快”和“好”。

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估算的教学目标,如果把目标仅仅定位在教会学生凑整估算,或是见到“大约”就要估算,做一些机械的训练,可能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势。而估算教学中,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近似的意识,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本身应该关注的问题,应该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

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对比中,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不断地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作为数学教师,要想办法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近似值,就是需要估算,解决哪些问题一定要算出精确值。比如“全家吃饭”的饭费大约200元,就是估算,没有必要精确地计算。但作为饭店的收银员就需要精确计算,估算显然不行。

2.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当中,首先要选好题目,提出有估算价值的问题。比如,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你估一估这道题,它的商是几位数?这个问题就有价值。另外,只有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有了对估算价值这种体验以后,他的估算意识才能不断增强。

另外,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好习惯。估算教学,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尤其是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合适的问题,才能使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有深刻的体会。尤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通过交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面对不同的算式,学生有时用计算器计算,有时用笔算,结果对不对,特别是积的位数、商的位数,准确不准确,可以先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一下它大致的取值范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验证计算的结果。估算意识的培养,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以后,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估算。

3.鼓励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过程,让学生进行合理估算。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有多种多样。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估算方法,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估算结果是多样的,因此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示范。这种示范并不是包办,而是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科学的范围内进行估算,同时对好的方法加以强调,进行合理的估算。

4.做好对估算的有效评价,包括对估算意识的评价和对估算策略的评价两个方面。

(1)对估算意识的评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摘自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IMSS)的测试:

保罗用$5去购买牛奶、面包和鸡蛋。当他到达商店时,发现这三种食品的价格如下图所示:

$1.50 $1.29 $1.44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A.当保罗试图确认$5是否够用时。

B.当收银员将每种食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C.当保罗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D.当收银员数保罗所付的钱时。

这个题目设计得比较巧妙,通过一个具体问题,考察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对是否需要估算进行判断,也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估算意识。此题对我们的最大启发是,估算意识也是可以考察的。因此,在进行估算评价时,也要重视对估算意识的考察。

(2)对估算策略的评价

估算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估算,一种是脱离实际问题的情境,纯算式的进行估算。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即为正确。学生只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那这个估算就应该是合理的,这是针对解决实际问题来说的。老师需要认识到,估算结果并不是与实际情况越接近越好,只要合理即为正确。什么是合理,只要估算的结果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就是合理。

纯试题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一定的区间内,即为正确,但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实际,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有一些题目,脱离了实际问题情境,属于纯算式的估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不能简单地把估算结果是否与精确值最接近作为唯一的标准,只要能够落在区间内,就视为是合理的。这个区间,也就是它的取值范围。同时,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它的估算结果落在一个范围比较大的区间内,我们觉得就可以。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估算经验,就要引导他们不断地进行再反思,再调整。例如,78×365的积大约是多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这样估:70×300,或者80×300,或者80×400,这样我们都可以视为是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进行反思,还可以估成80×350,这时候的范围就比原来要小多了。

二、数学中比较重视估算结果是否落在了合适的数量级中

数量级也就是十、百、千、万……,换句话说,可以用10的多少次次方。如上面提出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IMSS)测试题中有一道题的备选答案很有意思,“史密斯家每星期的用水量是6 000升,他家每年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升?”请学生从下面的答案进行选择。

A.30000升 B.240000升

C.300000升 D.2400000升

E.3000000升

这正是在考察学生对数量级的了解。一年52个星期,52×6 000,结果为十万数量级,而且肯定比三十万大,所以结果为C。

关于评价估算策略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估算的策略不同,只要是合理的,就应当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鼓励他们积极地解释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课堂中涌现出来,教师要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这份探究的精神,不要轻易地用一两句话就否定一种方法。教师也不要急于给予评判,给学生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不断地学会调整,学会反思,提升判断的能力。

篇5:新课标对四年级的要求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十b)2=a2十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十2b)(2a一b)=2a2十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综观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最后一道大题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探索类型的试题,也不乏类比、归纳等探索性的小试题,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怎样教、怎么学的一种导向。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即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篇6:新课标对四年级的要求

中小学英语新课标对高师英语专业教学的要求

英语新课程标准为英语教学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和新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对高师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要求,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培养出复舍型、创造性人才.多与中小学校进行交漉吸取经验为社会输遇合格人才.

作 者:陈梅 李晓燕 CHEN-Mei LI Xiao-yan 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北,丹江口,442700刊 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828(3)分类号:H319关键词:教学改革 新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专业教学

篇7:新课标对农村体育教学的影响论文

首先,我们要了解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1)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对体育教学的态度上,据有关专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其中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29%左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行大纲严重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在依教案教学方面,中心小学以上为80%,村小和教学点仅为50%左右。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率也较低(仅为55%),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难以落实;在进级评职称时体育教师进级的机会较少,严重损害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体育教师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且出现体育教师转业流向,主要是公安、税务部门和从商或回家务农。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工作劳苦而酬劳低等,专职体育教师更是严重的不足。实施新的课改后课时增加,但是体育教师没有如何增加,使得这一矛盾更突出。只有用其他学科的老师来代课了,农村大多数中小学无法按新课标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这就出现了“一堂课二个球,教师、孩子都自由”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由于农村体育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对外面新的教学信息和知识反馈了解得不够,加之科研能力的不足,这样在体育课改的形势下就难以全面认识和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3)学生对体育课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多年养成的“放羊式”教学,学生已经习惯于被“放羊”,对于新课程的教学不能正确认识,学生对体育课的目的、作用及意义不清楚。加之,为了升学考试而忙于应付各科的学习,学生对体育的学习锻炼意识已经淡漠,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机会很难保证,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严重下降,和身体发病率显著提高的现象发生。

(4)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达标。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在这种条件下要想开全、上好体育课、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困难的,这就严重地制约着课改的推进。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保证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充分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但是,我国农村中小学的场地器材严重的不足,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更不能同等于城市的高档草皮或体育馆里的各类器械了。有的教师就是因为这些,有加之体育课经常被其他科挤占,故上不上都可以,更但不上谈不上怎样来实践了。长时间以来,老师和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更谈不上课堂创新了。

(5)空喊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一直影响着。由于“应试教育”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很难一时抹去,过去那种教学模式和观念仍然存在。升学率是代表一个学校的脸面、生命线。升学率上去了,领导嘉奖,群众赞扬,学校名声大振;升学率下降了,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责难。这也是上级领导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因此,体育科就更无人问津,体育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了。体育教学仍处于滞后的状态,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也处于消极状态,学生对体育也缺乏兴趣。

(6)农村中小学校的班额庞大(因为师资和各种教学设施不足等因素),普遍教学班的人数一般在60~70人左右。由于人数多,个别差异大,在接受体育知识的时候,是很难将学习的方式运用到课堂里。可见,为了培养体育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新课标在这样庞大的班额面前面临着挑战。还有,老师的工作环境、群众体育意识、社会风气等,都会影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其次,面对这些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为了保证农村中小学的孩子们有个健康的身体,为了让农村中小学的孩子们享受城市孩子们的快乐,顺应时代,顺应潮流,和教育系统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体育的投入力度,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势在必行。对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采取如下措施:

(1)坚持依法制教。政策法规是保证学校体育发展的行政措施,各级要加大教育的执法力度,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重要性的认识,保证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享受权利。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方面法规不完善,只要各级能严格执法,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将会得到更新的变化。行政手段一旦介入将会积极促进体育课改的进行。比如: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学生参加中考体育加试,这就促使学生能够转变对体育课的认识观念,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这同时也带动了新的评价机制的产生和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2)加深理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

可以通过培训、讨论等形式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并在实践中逐渐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要转变教与学的问题,由重教师的教授向学生的学习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统一规格式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其次,转变师生的关系;转变学习观念。当然,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教学活动来进一步加深认识。如:可以通过一节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这样更直观明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拓展学校体育的投入渠道,积极开发当地的体育资源。为了加快农村学校的体育装备,可以由出面,对学校进行新的规划,配备体育课所需要的场地。学校同商家签定购买协议,实行方式和老师自凑资金来完善学校场地的器械装备。还要给予补助,保证体育经费的来源。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开发利用当地的体育资源,比如: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跨栏架不仅可以跨栏,还可以用做投射门,也可以用做钻、越的障碍;利用农村废旧木棒比较多的特点,自制可发动学生制作接力棒、体操棒、武术棍、木剑等;用橡皮筋制作栏架、跳高架等;利用废旧足球、排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木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等;

(4) 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育行政和教教研部门要建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他们能及时了解课改新信息,提高专业素质,加快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理念转化维实际教学操作行为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培训和共享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源和成果,切实提高体育师资的质量和水平。而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学习和提高,因为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传授者,他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好坏,是十分重要的。农村教师的起点较低,可以通过自学、函授、参加培训的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平时的生活中、工作中,通过各种报刊、杂志、网络的学习,认真总结、挖掘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敢于创新,通过这种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学校领导的认同和信任,从而在工作中能给予肯定和支持,使我们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在新课程的影响下得以顺利的开展。

最后,新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一项长远而又对学生起到重要影响的工作,作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从自我出发,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与理解《标准》提出的健康概念和内容,深入地学习《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清晰《标准》的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把握好《标准》的内容标准,从思想到行动上自觉地按照《标准》的要求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体育健康教学得以顺利的进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找到适合当地的农村体育教学模式,使农村学校体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杜伟、曹卫民 中国学校体育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2、何光周 中国学校体育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3、张金生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篇8:新课标对四年级的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估算”从学生角度来讲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大多数学生善于精算, 缺乏“估”的意识。拿到一道题目后,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精算而极少有人会想到估算, 除非题目规定。二是检验答案时, 大多数学生依据老师交代的方法再算一遍, 很少有学生运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更没有学生认识到估算对计算结果“及时检验, 反馈调节”的功能。三是“算着估”多, “估着算”少。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 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 而后靠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 缺乏对估算的理解。

从教师角度来讲, 缺乏估算教学的意识和评价机制。由于现行教材未将估算教学内容单独列出, 而是散落在计算教学的各章节中,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39页第4题:用估算的方法检查下面的计算, 并把错题改正过来;《四年级数学》上册35页估计一下体育场有多少名观众, 估计东方书报亭10月上旬的营业额。这些问题均明确提出先进行估算, 然后再进行计算,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许多老师 (同学) 并未按题目要求先估算再计算, 常常是直接进入计算过程, 而略去了进行估算技能训练这一重要环节。有些虽然提到了估算, 并也留出了让学生进行估算的时间, 但却没有教给学生进行估算的方法和提出相应的要求, 结果使课堂上出现了将估算与计算顺序倒置的现象。有些学生先用笔计算出相应的结果, 待老师询问估算结果时再故意将计算结果略作改动以便应付, 而从思想上并没有建立起估算的意识。另外, 估算教学得不到重视的另一个原因, 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考核方法单一, 缺乏估算教学的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和体系。常常以笔试为主, 而估算能力从笔试中往往很难准确、有效地反映出来, 故在各种考试中就很少涉及到估算, 正因为这样, 致使估算在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往往是流于形式, 或仅是作为笔试教学的一个陪衬而已。

二、开展估算教学的策略

(一) 理解《课标》对“估算”的新要求

课标修订版中加强了对“估计”以及“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如何理解“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例如: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 带8000元钱够不够?解决此题的适当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 所以适当的单位是“1000人”。结合具体情境, 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在对大数进行估计的时候, 选择合适的单位也很重要。教室到学校体育馆有多远, 就应当选用米作单位。而从家到学校有多远, 就要选择千米作单位。第一学段的估算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刚才的例子是选择了1000人作单位。一般来说, 估计教室的长度时, 通常以“米”为单位;估计书本的长度时, 通常以“厘米”为单位。也可以用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为单位, 如步长、臂长等。教学中, 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熟悉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真正了解其长短, 大小和轻重等, 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表象。

(二) 引导学生理解估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比如:生活中用到了“大约”、“可能”、“大概”、“够不够”等字眼时, 知道用到估算, 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字眼, 是不是就不用估算了呢?哪些需要用到估算?哪些需要用到精算? 再比如, 生活中用到估算的例子很多, 要多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找出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来。在教学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估算的价值和意义, 让学生体味估算的过程。比如, 去超市买学习用品, 得大概准备多少钱呢?说出你的理由。这样, 不仅体会了估算的价值和意义, 还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思考的空间。笔者听了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整数计算的估算”时, 他就设计出了这样一个导入案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 笑笑和爸爸妈妈去一家饭馆吃饭。结帐时拿到这样一张清单:白斩鸡18元、素八鲜8元、水果沙拉20元、清炒虾仁78元、清蒸桂花鱼68元、菌菇汤35元。你能帮笑笑算一算, 他们大约要付多少钱?题目刚出来, 大部分学生还在想怎么算, 就有学生报出了230元。怎么会这么快呢?请他讲讲。原来, 他是倒过来算的, 最后两样估成100元, 当中两样也估成100元, 最前面的两样估成30元, 算出一共230元。继续问他, 把最后的两样估成100元, 又是怎么想的?他把68估成70, 35估成30, 而且, 他还补充了一句, 反正前面都估多了, 这里少估一些没关系。这样大胆取舍数据, 正是他良好数感的表现。由此引出了估算。这样, 老师把生活中数学原形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中, 让学生从贴近的生活情景中理解了估算的意义, 体验到了估算的实用性,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估算的学习兴趣。

(三) 教给学生进行估算的具体方法

估算既然是一种计算, 必有相应的方法, 所以要搞好估算教学, 我们每位老师首先自己必须学习和掌握估算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阅读有关估算、近似计算的内容) , 并以这些原理和作法对教学中所涉及的估算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 以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讲授并整理出相应的估算常用方法:①凑整的方法。如凑成一个整十整百的数。②取一个中间数。比如32 37 30 39这四个数求和, 这些数都很接近35, 有的比35多一点, 有的比35少一点, 就取一个中间数35, 直接用35×4, 就可大约地计算出这几个数相加的结果。③利用特殊的数据特点进行估数。如126×8, 就可以想到125×8, 125的8倍, 就得到1000。④寻找区间。也就是说叫寻找它的范围, 也叫做去尾进一, 去尾就是只看首位, 那么只看首位的时候, 估得的结果就是它的至少是多少, 我们还说一个“进一”, 进一就是首位加一, 假如说278, 我们就看成了300, 首位加一, 这样就是它最多可能是多少, 这样得到一个范围, 就是寻找它的区间范围。对区间的认识, 将让学生检查自己的作业的正确与否, 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时进行策略、方法的判断与选择更为有效。⑤两个数, 一个数往大了估, 一个数往小了估, 或者一个数估一个数不估。⑥先估后调等。并结合具体问题或实际需要说明如何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和技巧, 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四) 建立估算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

估算过程是一种隐形的计算过程, 故对学生估算学习效果的考查就难以采用常规答卷的方法去进行。对此, 我们应改变方式, 巧设问题, 建立灵活多样的科学评价机制去考查学习情况。比如, 老师应该先准备好估算题目, 让学生随机抽题, 现场估算, 并说出估算方法, 或当一个学生估算后, 可让另一个学生对估算结果作出评判;也可让一学生提供一生活实例 (如购物、估计长度、时间、重量、面积、体积等) , 让另一学生进行估算等各种方式考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并将平时考查与阶段考查相结合, 以促进和保证估算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上一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思考下一篇:心理学培训,儿童行为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