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师历史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2022-09-10

实施课程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科教学改革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得,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在学习过程中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 使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 并通过反思悟得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这将是我们今后实施新课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目前对于教育界来说, 大家几乎都在谈论同一个话题——课程改革。而且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 实施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师历史是中等师范学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一方面肩负着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 继续向他们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他们辩证思维能力,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和人生观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帮助中师生掌握从事小学社会课中有关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的任务。而长期以来, 我们的中师教育, 为了把学生最终培养成一个“万能胶”式人才的需要, 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课程, 使我们中师生课业负担过重, 再加上部分教育管理者对中师历史教学重视不够, 所以对于中师历史知识的培养与学习只能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之内。由此如何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这种有限教学时间内, 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以实施课程改革, 这是中师历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否则将会步入课程改革的误区。

1 明确中师历史教学目标,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中师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我们希望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那么相应的我们的中师教育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也应有所创新。但这种创新并不意味着对过去的一切完全抛弃。我们要创新, 但我们也要继承, 同时创新也应是对过去的一切认真审视, 合理的抛弃。譬如, 加强师范生的“三字一话一画”的基本功训练是中师的一大传统, 无论在什么时候, 什么样层次的师范生都不能丢掉这一传统。

就具体的中师历史教学来说, 现在很多人都在大谈特谈课程改革, 谈创新教育, 而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 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摆脱不开以前的的教学方式。为了让中师生以后能胜任小学社会课中有关历史内容的教学, 我们还应该花大量的时间来向他们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 只有对人类历史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他们在对小学生的讲述中才能施展自如, 而且只有拥有了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 引导他们去归纳思考, 去创新, 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试想, 一个人假如他不知道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秦始皇主要有哪些历史事迹, 他还能对孔子的思想去创新、去评论, 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去对秦始皇的是非功过进行评述吗?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的掌握为唯一目标取向, 现代教学以创新为终极选择, 而人的创新能力有赖于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 因此, 加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 提高师范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开阔其知识视野, 是我们培养未来创新型小学教师的必然选择。所以首先应在给学生传授了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后, 再留出一定的时间, 在教师的提问、设疑、指导下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 使中师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逐步的循序渐进的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关系

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 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体现的怎么样,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离开了教师的主导, 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将是盲目的。

以前我们中师历史教学中那种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教师从头唱到尾”的教学方法要改, 要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 以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降低了。相反, 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教师。以前我们讲备课, 指备大纲, 备教材, 备学生, 现在在此基础上, 更要求广大教师要了解与学科知识相关的边缘知识, 列出有关的参考书目, 准备相关的教学手段、课件等。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只有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有了一个精心设计, 才能随机应变、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特别是随着新知识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更要求我们教师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自己。

展望21世纪的教育, 做为教育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时时处处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在转轨过程中全面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3 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中师生从教能力

实施课程改革必须坚持课堂教育为主渠道, 课外活动为辅助手段, 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我们中师生现在课业负担过于沉重, 面对中小学的减负工作, 我们不能再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去完成, 加重中师生的负担。所以在有限的45分钟内, 我们主要应加强中师生从教能力的培养, 中师生的从教能力又包括多个方面, 但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而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又是中师生以后职业素质高低的一种体现。培养中师生的学习能力,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 让中师生明白学习历史的目的, 还应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挖掘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历史现象的学习潜能, 激发中师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培养中师生的教学能力, 关键在于对中师生教法的指导。对中师生进行教法指导, 首先我们教师就应该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准确示范,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分别采用讲授法、引导法、情景法、目标法、发现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 在学生对各种历史教学方法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以后, 教师可选取较简单的教学内容, 选定一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过程后,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假如我是老师, 我该怎么教”,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最终达到学生在学会这部分内容的同时, 也学会了教的方法。第三, 还可以训练学生以“教师”身份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从教能力。

总之, 课程改革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绝非朝夕之功, 它需要许多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更需要诸多有志者不断探索和实践, 所以就目前而言, 我们首要的还应该是对中师生基础知识的传授, 培养他们的从教能力, 同时逐步摸索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决不能把培养创新精神当作时髦的外衣包装自己, 本末倒置, 摆花架子, 搞轰动效应。必须端正态度, 树立信心, 迎难而上, 稳扎稳打, 力求实效。

摘要: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是中师历史教育改革的两大重要内容, 其中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课程改革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方式的实质性变化, 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程改革,中师教育

上一篇:经济学教学中经济思想的渗透下一篇:矿压监测系统在综放工作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