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洪武初期的蒙古问题及其明朝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

2022-09-25

有明一代, 其军事压力主要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 蒙古问题也成为明朝最主要的边防问题, 而这一问题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明初蒙古的军事实力

洪武元年八月初二, 徐达率兵攻入元大都, 元顺帝北逃漠北, 标志着元朝对中原统治的结束,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元朝退出了对中原的统治, 但是元朝势力仍然存在, 并且对新诞生的明朝政权构成了很大的军事威胁。此时, 北元依靠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以下几支:

一是逃亡漠北的元廷。元顺帝在明军攻下通州后即携带太子、诸王、后妃等, 连夜出大都建德门, 逃往上都开平 (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元顺帝虽然逃到了漠北, 但并未取消国号, 元朝政权仍然得以保持。因此, 从此时直到元朝去国号这段时间, 中国大地上上出现了两个并存的政权, 两个政权一南一北, 因此, 有学者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南北朝时期。此时的元廷势力,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政治上的号召力。这个得以保存的元朝政权虽然退出了中原, 但却仍然有着很强的号召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元朝各路势力的宗主, 如西北的扩廓帖木儿、云南的梁王、东北的纳哈出均奉其为正朔。洪武元年六月, 明太祖亲临汴梁, 诏徐达等诸将商议方略, 徐达曾就大都攻克后, 如元顺帝北走, 是否需要穷追之事向明太祖请示, 明太祖的回答是:“元运衰矣, 行自澌灭, 不烦穷兵。”这一方面体现了明太祖对于取元而代之的雄才大略,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朝建立之初, 明太祖对残元势力的抵抗能力认识不足, 对元主的政治号召力估计不足。第二, 元主“屡谋兴复”。退居漠北的元廷并未放弃恢复中原统治的愿望, 时刻图谋重回中原。蒙古骑兵时常南下骚扰明朝边境, 给明朝的北部边防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元廷的存在是造成明朝北方蒙古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虽然后来蒙古人放弃了元朝国号, 但是元廷存在的政治影响已然形成。

二是占据西北的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等势力。在明朝攻克元大都之时, 在西北地区还有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等势力。后来, 明军西出潼关, 李思齐和张思道很快被消灭, 但扩廓帖木儿一直是明朝的劲敌。扩廓帖木儿, 本姓王, 小字保保, 元平章察罕帖木儿外甥, 后收为养子, 元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是元末名将, 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扩廓帖木儿凶悍善战, 控制着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在内的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在沈儿峪之战中惨败, 逃往和林, 得到北元主爱猷识理达腊的重用, 直到洪武八年去世。

三是控制云南的元梁王势力。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是元世祖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后裔, 累世镇守云南。元顺帝退居漠北后, 控制云南的梁王仍奉元朝为正朔, “岁遣使自塞外达元帝行在, 执臣节如故”。明太祖曾试图派人对其进行招降, 但均不能奏效。洪武五年 (1372年) 正月, 明太祖派王祎前往云南招降梁王, 但被梁王所杀。梁王成为明朝的重大威胁, 威胁明朝的西南后方。

四是据守辽东的纳哈出势力。纳哈出, 元木华黎裔孙, 太平路万户。明太祖克太平时被执, 因明太祖敬其为名臣之后, 知其不忘元, 遣其北归。元顺帝北退后, 纳哈出聚兵于金山 (今辽宁开原) , 仍称臣于元, 成为明朝在东北地区一大军事威胁。

除此之外, 还有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部势力。因此, 明朝建立之初, 虽然攻占了元大都, 但蒙古的政治和军事势力仍然十分强大, 对明朝的威胁客观存在。

二、洪武五年明朝的军事失利

洪武初期, 明廷曾多次出兵蒙古, 以清沙漠。洪武二年常遇春攻开平 (即元上都) 、洪武三年李文忠攻应昌均比较顺利,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明朝对北元的军事抵抗能力产生错误判断。洪武三年, 元顺帝死于应昌, 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 并重新起用元朝名将扩廓帖木儿, 因此, 北元的实力有所增强。洪武五年正月, 明太祖再次派大军出征。此次出征, 拜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中路, 李文忠为左副将军率东路, 冯胜为右副将军率西路, 各率兵五万出塞。其具体的方略是:“大将军由中路出雁门, 扬言趋和林而实迟重, 致其来击之, 必可破也;左副将军由东路自居庸出应昌, 以掩其不备, 必有所获, 征西将军由西路出金兰取甘肃, 以疑其兵。令虏不知所为, 乃善计也, 卿等宜益思戒慎, 不可轻敌。”明太祖一向用兵谨慎, 故叮嘱诸将不可轻敌, 但徐达等军事将领显然未遵循明太祖的训诫。徐达的中路军轻敌冒进, 在岭北遭到扩廓帖木儿和贺宗哲的袭击, 明军战败, 损失数万人。东路李文忠部虽多次击败元兵, 但自身亦伤亡惨重, “宣宁侯曹良臣、骁骑左卫指挥使周显、振武卫指挥同知常荣、神策卫指挥张耀俱战没。”只有西路冯胜部进展较为顺利, 经兰州、凉州、永昌, 连败元军, 追元军至河西瓜州、沙州而还。

此次岭北之役成为明初明蒙关系中的重要转折点。岭北战役的失利, 使明朝认识到蒙古实力尚强, 明朝无能力在短期内将其全部消灭, 因此, 对蒙军事策略做出了重大调整, 即由主动出击歼灭敌人转为“命诸将严为之备, 自是明兵希出塞矣”, 而北元则转守为攻, 不断南下骚扰明朝北部边疆。

三、洪武五年后明朝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

之所以说洪武五年岭北之役是明蒙关系史上的转折点, 主要是因为从这一年开始, 明朝在北方军事战略上做出了全方位的调整, 这一点是学界所公认的。在明朝的诸多政策调整措施中, 以下几点最值得关注:

一是河西诸卫的建立。在洪武五年的北伐战争中, 中路惨败, 东路虽有斩获, 但自身也伤亡惨重, 只有西路冯胜部在河西获得全胜。经过中路和东路军的失败, 使明朝开始加强河西军事防御机构的建设。洪武五年十一月, 明朝在甘州设甘肃卫, 在庄浪 (今永登) 设庄浪卫, 以加强对河西地区的军事控制。之后, 又不断添设。洪武七年设凉州卫, 十五年设永昌卫, 二十三年设山丹卫, 同年改甘肃卫为甘州左卫, 二十五年又在甘州增设前、后、右、中、中中五卫, 二十六年, 设陕西行都司于甘州。

二是废宁夏府, 代之以卫。洪武三年, 明军控制宁夏后, 改元宁夏府路为宁夏府。明军在岭北战役中失败后, 北元趁机反攻, 南下侵扰明朝北边。宁夏因孤悬河外, 以明朝当时的国情还无力据守, 洪武五年, 明朝撤销宁夏府, 迁其民于陕西关中。但因宁夏背山 (贺兰山) 面河 (黄河) , 土地肥沃, 军事地位重要, 洪武九年, 明朝设宁夏卫, 派兵戍守, 后来陆续增设了其他卫所, 使得宁夏成为明朝北边重要军事重镇。

三是东胜卫被裁撤。东胜位于黄河河套之外, 元朝在此设立东胜州, 洪武三年, 明大同卫指挥使金朝兴“取东胜州, 获元平章荆麟等十八人”, 明军占领东胜。对于明朝来说, 东胜的军事地位更加凸显, “自偏头关逾河跨西北, 大虏之警, 守在东胜”。洪武四年, 明朝设立东胜卫。洪武五年五月, 明军在北伐中失败后, 北元军尾随而来。洪武五年六月, “胡兵寇大同之宣宁县下水镇, 杀掠吏民而去”。七月, 明将中山侯汤和“至断头山, 遇虏兵, 与战不利, 平阳左卫指挥同知章存道死之”。八月, “胡兵侵云内, 突入州城, 同知黄里与其弟得亨率兵民与战, 里死之, 得亨亦被重伤。会应州同知王长贤率众来援, 胡兵遂解去”。在北元强大军事压力下, 东胜卫亦不能保, 明朝只好于洪武五年撤销东胜卫。

四、结语

通过对洪武初期的蒙古问题及其明朝军事防御体系建设进行梳理, 就会发现如下问题:

其一、有明一代, 其军事压力主要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 而这一现实局面的形成既有明初蒙古军事势力尚强的客观原因, 也有洪武初年明朝军事举措不当的主观原因。

其二, 洪武五年明军北征的失败是明朝对蒙政策的转折点, 明朝从军事进攻为主转向军事防御, 并开始着手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 西北军事防区的最早建设大约始于此时。

总之, 有明一代的蒙古问题是明朝初期的军事遗留问题。

摘要:蒙古问题是明朝初期的军事遗留问题。有明一代, 其军事压力主要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 而这一现实局面的形成既有明初蒙古军事势力尚强的客观原因, 也有洪武初年明朝军事举措不当的主观原因, 错失了清除蒙古势力的最好时机。洪武五年明军北征的失败是明朝对蒙政策的转折点, 明朝从军事进攻为主转向防御为主, 并开始着手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 西北军事防区的最早建设大约始于此时。

关键词:蒙古问题,明朝,军事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

[1] 《明史》卷125《徐达传》, 中华书局, 1974年, 第3726页。

[2] 《明史》卷91《兵三》, 中华书局, 1974年, 第2235页。

[3] 《明史》卷124《扩廓帖木儿传》, 中华书局, 1974年, 第3713页。

[4] 《明史》卷124《把匝剌瓦尔密传》, 中华书局, 1974年, 第3719页。

上一篇:大数据在我国医养机构的应用探究下一篇: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