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浅论管理论文

2024-04-13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浅论管理论文(精选6篇)

篇1: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浅论管理论文

【摘 要】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就目前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改革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卫生监督 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监督执法的卫生体系”,正式拉开了全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序幕。

2005-2006年,卫生部先后颁布实施了若干规定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对卫生监督机构设置与人员管理、职责、建设标准、原则、要求、技术支持能力建设以及保障措施等作出了规定,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要求是明确的。本文通过分析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卫生监督机构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一、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

1.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的“苏丹红”事件、“疫苗”事件、“阜阳奶粉”事件等,电视报纸新闻铺天盖地,媒体报道也是连篇累牍,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度敏感,说明了社会各界对人民健康的极大关心,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人民健康事件的发生。同时,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和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医疗服务市场比较混乱,非法行医在一些地方比较猖獗,出租、外包科室的问题在一些中小医院相当普遍。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充分利用法律的武器,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对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与经济社会及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卫生监督体系不完善、执法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不明确、保障政策不落实,造成执法工作条件差,技术手段落后,监督效率低,执法能力不高;二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成为卫生监督执法的薄弱环节甚至真空地带;三是卫生监督人员素质不适应综合执法的要求,特别是在基层尤为突出。因此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二、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沿革与发展

1.改革开放之前卫生监督工作开展的情况

改革前我国卫生监督工作一直参照前苏联模式,由卫生防疫机构实施执法,履行行政业务管理、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等职能,卫生法制建设尚不健全,主要是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颁布卫生行政规章,缺乏专门的法律或法规。

2.改革开放之后卫生监督体系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卫生监督工作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1995年《食品卫生法》明确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是卫生监督执法主体,标志着我国卫生监督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相继颁布了《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和《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近20部,卫生监督工作进入法制管理阶段。我国还建立起一支专职监督队伍,基本形成了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以及医疗服务的监督监测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经常性监督监测工作。

3.卫生监督体系改革与完善阶段

1996年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制的通知》揭开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序幕,卫生监督体系逐步从卫生防疫系统中独立出来,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共同构成公共卫生体系。2000年《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按照依法行政、政事分开和综合管理的原则,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理顺和完善现行卫生监督体制,建立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制。2005-2006年,卫生部先后颁布实施了若干规定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对卫生监督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管理、职责、建设标准、原则、要求、技术支持能力建设以及保障措施等作出了规定,明确了要求。

三、目前卫生监督机构存在的问题

1.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完善

总体而言,目前全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大大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但也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深入,在省、地市、县区三级卫生监督机构中,执法主体仍没有解决,机构设置不到位。各地卫生监督机构单位名称、行政级别、内设部门、人员管理等均缺乏统一和规范,卫生监督机构职能不明确,各地卫生监督机构的职权范围不一致,监督和检测分工模糊。这些情况的存在反映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完善。

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自我防护意识差

一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强调依法行政,但对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卫生监督执法不够重视,甚至阻碍限制,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卫生立法工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各方卫生法制观念淡薄,生产经营单位往往只应付卫生执法检查,而从业人员与消费者卫生认识水平参差不齐,自我防护意识差。

3.卫生监督员数量不足,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我国卫生部《中国2000年预防保健战略目标》对卫生监督队伍的要求是2000年按人口比例每万人配备1.5名卫生监督员,但各地卫生监督人员的数量配置不足较为普遍,在基层尤为突出。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不彻底,卫生监督职能没有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卫生监督专业人员学历与职称偏低、专业比例不合理。其必将导致工作量负荷加大,从而使卫生监督工作出现监督覆盖率低、工作质量不能保证,监督频次减少等现象。

4.卫生监督机构财政保障不足

卫生监督机构的办公用房问题依然突出,经费来源差别很大,大部分存在财政保障不足情况。

5.卫生监督执法装备不足

卫生监督取证器材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是卫生监督工作的最基本工具,对于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提高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和重大活动卫生保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执法装备不足,检验监测器材设备陈旧落后,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短缺严重,难以实现快速、准确、全面的监督监测目标,严重影响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

四、对策与建议

1.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要求是明确的,思路是清晰的,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作者认为要完成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任务,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卫生监督工作的领导,把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纳入当地政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统筹考虑,解决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其次是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卫生监督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主要是给予编制和经费支持。三是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统筹规划,把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纳入议事日程,合理设置卫生监督机构,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健全运行机制。同时卫生监督机构也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为维护辖区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2.增加卫生监督人员规模,提高卫生监督人员整体素质

由于改制的原因,监督机构的总人数相对减少,而目前卫生监督机构执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就有近20部,承担着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传染病防治、放射卫生、消毒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市场监督管理等监督执法任务,此外还要承担突发事件处置、卫生保障等工作任务,现有卫生监督机构所配置的人力资源难以承担这样繁重的工作任务,不能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同时,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人员学历结构相对不合理,低学历、低职称人员的比例较高,严重影响体系建设与中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卫生监督体系行政监管执法功能和职责的开展和落实。

因此,为加强卫生监督体系队伍建设,一方面须提高准入标准,严进宽出,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员,满足基本的数量需求和素质要求,另一方面针对无专业或非相关专业人员加强在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等,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改善卫生监督事业的社会重视程度和经济待遇,吸引更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流入,将更有利于完善卫生监督人力结构,解决人力素质低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卫生监督经费的落实

卫生监督机构经费和装备现状不容乐观。从运城市卫生监督机构情况来看,办公用房的情况差,完成改制的监督机构中有近一半无自己的办公用房。快速检测装备配置情况,2005年元月,除了市监督所有12台、两家县级防疫站共有16台现场快速监测设备以外,其余的单位均为零。卫生监督总费用及其构成,2005年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均总费用为1.92万元,其中财政投入为0.95万元,占总费用49.4%。2007年,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均总费用为2.2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为0.93万元,财政投入占总费用42.1%。工资总额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达58.5%,还有2家机构不能足额发放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不高是队伍不稳定的原因之一,由于个人的原因调离卫生监督岗位的时有发生,卫生监督工作必然受到较大的影响。

卫生监督财政投入不足,财政保障不力,办公用房紧缺,快速检测设备落后、短缺问题与经费不足密切相关,很大程度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已改制卫生监督机构的运转。卫生监督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典型公共产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应完全承担筹资职能,落实《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等文件,提高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比例,保障卫生监督经费。卫生监督机构也应立足现状,争取多方筹资,添置必需的卫生执法设备,提高卫生执法整体能力。

国家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包括财政保障)的要求是明确而具体的,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要发挥主动性,实实在在地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为维护辖区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1997,1.[2]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卫办发【2000】第16号),2000,1.[3]卫生部令39号.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2005-01-05.[4]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卫监督发[2006]223号),2006,6.[5]石滨,杜昌琦.卫生监督面对市场经济的困惑.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6):327.[6]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0】17号), 2000-07-10.[7]陈啸宏.食品卫生法颁布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卫生部网站.

篇2: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浅论管理论文

本文通过介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含义、分析其重要性和意义,在结合我院校企合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企合作对策。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人才共育的“双赢”模式。其形式是多方参与、产学研结合,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高职院校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其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行业和企业的变化。它的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单元,是其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专业教学标准的`设计体现了专业培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校企合作。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最终还得由行业企业来评判。校企合作既是我国现在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战略,更能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既促进解决学生就业,又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人才共育,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我院校企合作基本情况:现有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1)“订单班”模式: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三一订单班”,商贸旅游系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通程班”,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都安排到对应企业;

(2)“工作室”模式: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的“多迪工作室”企业提供设备,带着学生开发相关软件;

(3)“校中店”模式,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都市丽人班”,学校与都市丽人公司合作,开设了“都市丽人连锁店”完全按照连锁店经营模式让临近毕业和实习的学生进行经营与管理。目前,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同时行业优势很明显,高职院校知名度远不如“211”和“985”本科院校,行业与其合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只能在校外联系实习基地,学生没有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只是学院推荐学生到行业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真正的校企合作还谈不上。

三、实现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企合作对策

(一)学校要重视并大力支持。学校要根据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来鼓励、引导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校企合作。要在政策和人事上支持,资金投入上进行倾斜,要让合作有人、财、物的保障,使得校企合作能深入开展。

(二)要把有着好的形象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引入校园。借鉴我院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依托本专业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考察并选择好的企业将其引入学校。如: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长沙分行、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公司、世纪和红塔以及方正证券有限公司等有意向与我们合作的企业,双方都有诚意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石。

(三)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校内外教师、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课程设置和要求与企业岗位需求、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引入行业、企业生产技术标准,修订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改变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基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法,及时更新了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和考核办法,实现学生向学做人做事型方向转变。

(四)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双向交流制度。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操作技能强,又熟悉行业发展情况,且具备教师条件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兼职老师,并在教学时间上灵活机动。培养“双师”队伍,鼓励支持特别是青年专职教师到知名金融企业对口岗位挂职锻炼,挂职锻炼结束时,企业向院校提交教师挂职锻炼的证明和评价,保证挂职效果。

(五)按照行业企业岗位工作需求,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与学校有联系的金融企业的技术和实操优势,来稳步扩展校外实训基地,让金融专业大三学生有顶岗实习。同时在校内仿造与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企业的设备设施。如: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和信贷业务、证券实操业务和投资理财以及保险产品销售洽谈等实训室,使用与实际工作相同的软件,按照实际工作场所业务场景进行高度仿真的教学。

篇3:浅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推行的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从1988年开始,经过试点和稳步发展两个阶段后,从1996年开始进入全面推行阶段。社会监理是指由具有工程建设监理资格的监理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该项目法人委托对施工承包合同的执行、工程质量、进度、费用等方面进行监理与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对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并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与控制。实行建设监理制,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制度。这项制度把原来工程建设管理由业主和承建单位承担的体制,变为业主、监理单位和承建单位三家共同承担的新的管理体制。监理单位已成为建筑市场的主体之一,对规范建筑市场的秩序,控制工程质量,发挥投资效益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企业自检则是指各参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文件,建立约束本单位对自身的施工行为和产品质量的控制机制。企业自检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第一关。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除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外,还要不断完善各级岗位质量管理规范、责任制及保证措施,使工序的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要根据工程进展不断分析影响工程施工过程的各种风险因素,作好过程控制;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工程的实际特点不断调整质量控制策略,做到动态化管理,最终把好工程质量检验的第一关。

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综合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行政监督职能,按照法律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来约束建设主体及行为,达到保证工程质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控制造价,提高效益的目的。在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中,企业自检是基础,社会监理是关键,政府监督是保证,只有企业、社会、政府的职能结合起来,各尽其职,才能最终为工程质量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为形成良好的工程质量提供了保证。

2 三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当前的建筑市场中,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承包商、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咨询单位、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等单位共同协作形成建筑产品。在各参建主体中,包括代表政府和公众利益的政府质量监督管理、代表建设单位利益的监理单位等中介组织对参建主体质量行为和活动的监督管理,以及各直接参建主体的质量审核监督管理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2.1 建设单位质量管理

1)建设单位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条文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2)应严格履行《建筑法》、《招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遵循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并结合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合理确定标段、工期和造价,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勘测、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并签定相应合同,实行合同管理。

2.2 承包单位质量管理

1)承包单位必须按资质、资信等确定的业务范围参加投标,承揽工程施工任务,并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其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检查。

2)承包单位必须依据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按照设计文件、承包合同和施工工艺要求组织施工,并对其施工的工程质量负责。

2.3 监理单位质量管理

工程监理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实行监理制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期、控制投资、提高效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是管理领域实现建设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1)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强制性条文等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理,并对工程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2)工程监理应按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担工程监理业务,不得以伪造、隐瞒、虚报等手段获得监理业务,更不得转让工程监理业务,也不得以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

3)监理单位应根据承担的监理任务和监理合同的要求,选派相应的监理机构、人员和设备;并应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熟悉承包合同中有关质量标准和要求的规定;监督和纠正承包合同的施工行为;参加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和工程验收等。

2.4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机构是行使政府职能的部门,质监人员的组成要做到专业配套、构成合理,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较高的技术业务素质、较强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过硬的思想作风。它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证技术性法规和标准贯彻执行;控制的依据主要是有关的法律文件和法定技术标准。内容涉及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审查单位、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保证资料、质量责任制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施工单位的自检体系是否建立,监理单位的检测手段是否满足施工要求;施工阶段则以不定期的检查为主,审查施工质量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施工完成后则以工程质量评定为主,审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过程资料及现场施工纪录,对工程项目整体质量进行审查和评定。

总之,质量监督工作必须在严把“三关”;体现“三性”;用好“三权”;抓好“三重”上下功夫,即:严把“开工关”、“施工关”、“验收关”;体现“权威性”、“科学性”、“公正性”;用好“质量监督权、质量否决权、质量仲裁权”;抓好“重点工程、重点部位、重要单位”。

3 结语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程质量监督事业也取得长足发展,工程质量监督领域也逐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监。同时,伴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已步入了良性轨道。当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出现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些矛盾和问题也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工程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而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郭汉丁.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24-29,179-180.

[2]郭汉丁,刘应宗.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构改革[J].建筑,2002(1):12-15.

[3]刘应宗,郭汉丁,孟俊娜.我国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转变[J].建筑经济,2002(2):17-19.

[4]王凯,郭汉丁.强化建设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管理[J].基建优化,2006(5):1-3.

[5]肖大中,杜观超.政府质量监督体制改革[J].建筑,2001,48(2):10-11.

篇4: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浅论管理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 第二课堂 ;发展;综合素质

一、大学现今情况的教育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已经面临挑战,而适应发展的提倡创新精神的教育观越来越得到重视。早在2005年国家就提出一大目标“2020年前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也更多地关注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智力的发展,相对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情感、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面对现在的形势,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已经常为高校教育不断突破的一大途径。

二、大学第二课堂的地位及发展原因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续。第二课堂拥有更加丰富于第一课堂的教学资源和更多方式的媒体资源,是高校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教学有着显著优点和独特优势。第二课堂的管理系统更具有开放性、组织方式显现出灵活性、资源配置更合理。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尤其是第二课堂活动对创造性的培养,不论是从思维方式、还是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出拥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还能培养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国家早就重视到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强调重视了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这一项有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从理论方面深刻认识真理,同时对学生亲身实践真知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方式、途径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伸,就要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制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计划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第二课堂的开发,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一课堂开设的课堂基础上,制定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第一课堂重在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学生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重在通过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两者结合,相辅相成。

(二)建立完善的运行和奖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合理完善的制度是高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制度有利于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实行第二课堂时先建立好运行机制,在过程中有实行规范化管理,这样才能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而奖励的性质是对学生努力的成果的肯定,让学生明白第二课堂是培养自身能力,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展个人志趣、特长的好平台。

(三)教师专业指导与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

第二课堂由学生自主选择,能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第二课堂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认可度,两方面同时乐意接受,才能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潜能。一方面,要对将要负责实践课程指导的任课教师进行培养和管理,保证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把第二课堂活动开发成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参与并且受益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发挥出高校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四)第二课堂形式内容要不断创新

使之适应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成为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好项目。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比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发挥学生爱好与特长,既能丰富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还能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四、总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第二课堂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第一课堂的专业保障,只有和专业紧密结合的活动,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被学生接受。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是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学改革的教学活动,它的开展有利于教育方式的深化发展和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纵观现今的教育情况,许多高校对第二课堂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从而在第二课堂的大力发展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得到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 邹晓东,韩旭,姚威.科教融合:高校办学新常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1).

[2] 时椿茹,蔡潇,刘世双.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36).

[3] 杨海燕,段晓燕.浅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20).

[4] 陈兵.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11(18).

[5] 王霆章,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的有效性[J].化工高等教育,1991(03).

[6] 严毛新.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01).

[7] 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篇5: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浅论管理论文

时间:2015-02-05 22:00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宁强县农村大批劳动力成为了城市打工者,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多之势。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留守老人生活与健康、农村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治安、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等众多社会问题,如何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形成政策合力和社会合力,逐步化解这一社会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

宁强县总人口34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5.78万,其中农村49585人;农村60周岁以上的留守老人29185人,占老龄人口数50%,留守老人主要有四种类型: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给老人照顾;老夫妇都健在,身体健康,但子女赡养费较少,主要靠自给;老人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料;老伴去世,孤老独居。

通过对汉源街道办事处(原汉源镇)选取30户,50位留守老人为样本,其中男性28人,女性22人。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占91%,其中80%的老人是文盲和半文盲。年龄:60—69岁28人,占56%;70—79岁19人,占38%;80岁以上3人占6%。在所调查的50位留守老人中,60%的留守老人反映自己身体不好,都有些这样那样的慢性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病倒。80%的留守老人吃的粮油和蔬菜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自给自养。在日常花销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留守老人中,70%的老人全年获得的支持未超过800元。另外还有10%的留守老人难以从外出务工子女手中获得任何经济援助,多来于政府发放的农村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由于年龄段不同,每人每年可领取各类惠民补贴约600—1500元不等。在30户农村留守家庭中,有24户承担着照看孙辈的责任。50位留守老人出于习惯或者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健康体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供养仍需自给自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子女供给,但自己的劳动收入仍是不可缺少的补充,调查中发现,仅仅依靠子女外出打工的支持根本无法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费用,80%的留守老人都在不同程度从事农副业生产进行自养,不少老人仍然坚持耕种土地。当健康状况不允许他们再下地劳作时,一部分老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就会成为必然。有的甚至捉襟见肘,生活相当困难。

2、生活照料靠自己或配偶间扶持。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家庭内部,以老人自己及其配偶彼此照料为主。其他亲属亲缘关系群众只能提供辅助型照料。邻居及同族群体是边缘型照料供给群体。村组集体和社会组织在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位。在所调查的50位留守老人中绝大多数老人在生病时,只能依靠自我或配偶照料,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子女看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家庭事务打理、邻里间人情礼仪负担基本都是靠老人自己。子女外出务工,孩子留给父母代为监护抚养,在农村历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加重了老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

3、精神慰藉普遍孤独无助。留守老人与子女两地分离,常年面对孤独,精神生活十分匮乏。大多数一般都是腊月底回来,正月初出去,只能在家住上十天半月,一年四季都是老人和孙辈们在家生活。调查发现,留守老人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与远在异地打工的子女打打电话。据调查,60%的老人半个月以上才和子女通一次电话,通话时间不超过5分钟,有10%的老人平时与子女基本不通电话。留守老人们晚上大都休息的非常早,一般晚上8点多就上床休息了,大多数都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特别是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农户居住相当分散,绝大部分为单家独户,老人一旦遇到各种意外时,更是孤独无援、束手无策,甚至只有靠炊烟存在来确定老年人是否还健在。近来年,老年人的自杀率逐年增高。

二、关于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础,为做好留守老人帮扶服务工作提供保障

(1)组建一批服务队伍。全县16个镇及2个街道办事处设立老龄工作站,全县269个村设立村老龄工作服务站,依托县志愿者服务网站,成立镇、村志愿者服务队。分片区、分自然角落,组织身体状况较好的留守老人组织老年人互助组,开展以老助老的互助活动。

(2)建立一套服务制度。各村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经济、生产生活、健康等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以空巢、高龄、特困、失能等为主的农村留守老人信息档案,并根据年龄、组别、家庭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进行分门别类,及时滚动更新、实现动态化管理。挂勾联系制度,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挂勾联系2名以上的互助成员,互助小组成员每人挂勾联系2—3名留守老人,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电沟通,每周一次上门走访所挂勾老人,开展谈心交心、心理疏导等活动,并制作发放挂勾联系卡,方便留守老人回访。

(3)搭建一个服务站点。各村要整合资源,依托村文化室、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及自然角落交通便利、住所集中的老年人家庭等场所,成立留守老人服务站,丰富老人的文化活动。同时也为留守老人提供功能丰富的交流活动平台。通过老年性组织,为留守老人搭建“新巢”,把农村留守老人从孤独、寂寞、单调的心理死角中拯救出来,让他们重新找到心理归属感,恢复对生活的希望、信心和勇气。

(4)开展一批常态化活动。根据农村留守老人不同需求、不同困难等情况,发动老年互助组和志愿者队伍开展关爱互助活动,促进关爱农村留守老人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生活互助活动,在农忙生产季节,互助组成员在运送化肥、收种庄稼等农业生产中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生活互助活动,互助组成员为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换洗衣物、陪同就医、打扫卫生、喂养牲畜等,定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等,解决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组织留守老人开展棋牌类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三、多方努力,共同关爱留守老人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留守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

在农村,由政府投入,兴建农村互助幸福院,目前已建好农村互助幸福院28个,解决好部分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力争在五年之内,由政府投入,在全县269个村都建立农村互助幸福院,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等问题。但由于农村幸福院的管理人员补贴没有得到解决,农村幸福院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得到利用。另外,有特殊困难的留守老人可以申请入住敬老院,与五保老人一样由财政供养。同时,政府对于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民政部门对70—79周岁的高龄老人每月发放50元的高龄补贴;80—89周岁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的高龄补贴;90—99周岁的老人每月发放200元的高龄补贴;百岁老人每月发放300元的高龄补贴。目前30%的留守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即便是老年人拿到各类补贴的最高标准,每月好不足240元,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适当提高农村养老金的标准。

(二)发挥民间力量,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

通过给予财政补助,加强业务指导和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鼓励发展民间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经济条件较好的子女,外出务工后,可将老人送到托老所,由托老所对老人全方面照料,可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目前已有一家民营托老所建成。

(三)以假日节庆为重点,保持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乐

各级政府、村委会要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文化下乡、重节阳等契机,多组织文艺演出、电影等传统文化节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与失落感,送去政府和组织的温暖,别外,要鼓励、倡议外出子女多抽些时间回家看看,特别是逢年过节时,尽可能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

(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能力,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病有所医

调查中发现80%的农村留守老人从未系统体检过身体。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政府可多组织医疗下乡的次数,免费为留守老人体检身体。按照目前的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较多的费用报销,而很多老年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各类药品,建议医药费花费较高的老人,村委会可为这部分老人申请农村临时救助项目,解决老人医疗费高的问题。另外要在农村留守老人中加强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搞好重大疾病预防,让农村留守老人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方式和习惯,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五)加大对老人的监护力度,保障老人财产安全

近年来,在一些边远的镇,作为家里顶梁柱的青壮年劳务离开家乡务工,再加上留守老人预防犯罪能力较弱,这一群体的人身、财产安全往往难以保障,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伤害的对象。他们由于生活环境封闭,与外界的交往相对少,对可能造成自身作伤害,财产损失的危险性估计不足,他们经常会收到一些诈骗信息或假币及江湖郎中的所谓治百病的假药。由于缺乏相关识别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一方面派出所可加大对骗子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村级组织加大老人自我保护办法的宣传力度,杜绝老人财产损失。

总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除了要加强制度建设,还要大力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养老也社会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牵头,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建立一个政府照顾、社会关系、村组织帮扶、家庭关爱的农村留守老人服务体系。

篇6: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浅论管理论文

1水利工程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建筑行业正在逐步壮大,在整体上已经展现出了现代化以及规模化、大型化的形式。其中,水利工程增加的数量越来越多,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市场,制定合理科学的水利工程体系(如图1所示),有益于提升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需要很大的工程量,涵盖的部门数量非常多,需要的施工成员和队伍也非常多,并且需要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因此,针对水利工程管理当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要给予详细的分析。

1.1组织机构设置缺乏统一性

在当前的水利工程当中,建设的质量以及相应的监督管理形式,主要包括:①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当中设置的监督管理机构,具体的责任和任务由系统当中的其他事业单位进行执行;②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担任质量监督机构;③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进行独立,在接受水行政主管们的相关委托之后,在对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执行[1]。第一种与第二种管理机构,可将其看作是行政管理单位,第三种为独立法人单位。不同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将当前的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统一性较差的特征进行了展现。

1.2建设管理当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水利工程管理当中的相关工作是十分复杂并且系统的,在对其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但是,结合当前的工程质量情况进行分析,相关的管理工作制停留在表面,对于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很难及时发现[2]。

1.3建设管理上存在的安全问题

在水利工程当中,建筑材料在其中占据的.比例非常大。所以,建筑材料的质量和相应的管理效果对工程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在建筑上出现了问题,造成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但是,有些承包商为了自己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购买的材料大多为低质材料,影响了工程的施工效果。所以说,在建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便是,对材料的质量和验收过程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果不能及时对其实施管理,极易产生质量问题。因此,从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一部分建筑材料并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1.4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过于形式化

上一篇:储能行业规范条件下一篇:电脑绘画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