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论文范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人才市场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北京2004年北京毕业生就业压力继续增大,就业任务艰巨,就业渠道有待拓宽。北京市各高校2004年毕业生总人数将超1s万。目前,北京市市属单位上报的用人需求为48000个。权威的专家预计,2004年北京地区接收非北京生源的数量将不会少于2003年的16万人。

第一篇:人才市场论文范文

关于盘锦市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整合问题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具有重大的意义。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可以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为就业优先战略提供现实需要。同时,通过两个市场的整合,可以理顺管理职能,统筹公共资源利用,避免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盲目重复建设,可以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各类群体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盘锦;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整合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100

1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整合的大背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人事和劳动部门实行的是分类管理,改革开放后,人事和劳动部门分别建立了各自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分开管理。两个市场在人力资源方面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对独立,各自管理,也导致其公共服务的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越来越迫切。201.2年1.2月,人社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职能,整合建立统一的综合性服务机构。201.3年,人社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整合的意见》后,人力资源市场整合改革不断深化。目前,部分省市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已经进行了整合。

2盘锦市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现状

2.1盘锦市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盘锦市劳动力市场始建于1996年,2001年劳动力市场改扩建,建成后市场建筑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2008年更名为盘锦市人力资源市场。市场设有办公区、环形服务台区、招聘求职区、信息发布区、多功能厅等服务区。市场设置招聘席位80个,大型电子显示屏一个,自动查询机两台。为社会搭建招聘与求职的平台,为广大求职者和企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每年组织开展大型专场招聘会6~8场,每周安排日常招聘会2场,全年日常招聘会1.10场。每年约有3.500家企业进入市场,提供1.2000多个工作岗位,进入市场求职人员30000人次,达成意向7000人。

2.2盘锦市人才市场的现状

盘锦市人才市场于1994年挂牌成立,由于当时受办公条件所限,没有场地召开人才招聘会。1996年初,人才市场大楼交付使用后,经过充分的准备,于当年8月18日成功举办了全市首次人才交流大会,并取得了圆满成功。2004年市政府投资1.20多万元重新改造扩建市人才市场。201.2年,盘锦市人才市场再次改扩建,新建的人才市场增设了电子显示屏,新建了重点企业招聘区域。截至目前,盘锦市人才市场成功召开了各类招聘会600余次,接待用人单位2.3884家次,达成就业意向2.40000人次,为盘锦市经济发展,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搭建桥梁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两个市场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盘锦市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整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简单单地归结于两个机构和职能的合并,改革可能涉及管理机制体制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改变,所以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面临着一定的难度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涉及机构内部规格的变化,两个市场合并成一个机构,原两个机构的人员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规格不作相应调整,则职能、人员等都难以做出合适的调整;二是涉及人员队伍稳定性以及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盘锦市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编制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开展工作的需要,有时采用聘用临时人员的办法,这也就导致了人员内部变动比较频繁、业务素质偏低等问题;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建设和相应的工作经费,导致有些业务无法开展;四是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开展的信息分类主要是入场求职人员的基本信息的录用,还需进一步提高信息和数据共享的水平。

4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1)两个市场的法定性质相同。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央编办发〔2005〕15号)文件规定,盘锦市劳动力市场和盘锦市人才市场在机构性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这两个市场在性质上的统一,为以后的整合奠定了基础作用。

(2)两个市场的核心功能大致相同。虽然两个市场在服务对象上有些差异,劳动力市场侧重于服务人力资源中较低层次的群体,人才市场侧重于服务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的群体,但两者的核心功能在本质上是具有一致性的,即两个市场都是为各类群体的劳动者提供就业和公共服务的平台,两个市场在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两个市场在维护劳动者公平就业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作用。

(3)两个市场的服务项目具有相似性、包容性和连贯性。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基本服务都包括政策咨询、求职服务、招聘服务、就业援助、档案管理、劳动和人事代理、社会保障服务、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等。这些服务在内涵上是非常相似的,而且相互有所包容,业务上相互贯通,所以可以通过相互补充、相互连接,把两个市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的公共平台。

5推进盘锦市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整合工作的建议

(1)全面考虑,慎稳推进改革。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整合涉及机构职能、领导指数和人员岗位的变化,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因此会产生一定的阻力。因此,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整合中,要慎重考虑,认真处理好改革与稳定、整体与局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机构整合过程中,要通过充分的研究和探讨,统一思想,认识到在整个大环境下整合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和创新方法等各种有效的手段,尽力消除两个市场整合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尽量减少整合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

(2)抓住重点,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项目。一是通过对两个市场的服务功能、服务内容、服务制度、服务平台等资源进行统筹,实行统一的标准。要全面梳理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项目,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对两个市场相同的公共服务项目,要实行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二是做大做强优势品牌,对目前在市场上开展比较好且具有优势的服务项目,要继续保持服务品牌,加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科学规划设计各项服务内容和流程,简化经办手续,提高服务效率,为各类劳动群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3)加强资金投入,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在机构整合的同时,只有加强资金支持,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提升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质量,做到两个市场整合的平稳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两个市场的规模都相对较小,有些招聘功能不能有效地开展,可以通过项目扶持等方式申请资金支持,设立统一规范、容纳力更强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4)转变观念,积极创新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方式。一是由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式服务发展。改变市场粗放式服务,引导市场向先进性、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转变。人才招聘、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示范等业务向精细化高标准服务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市场整体功能,以优质服务和良好环境创建现代化人力资源市场。二是由传统化服务向多元化服务发展。努力拓展市场领域,扩大市场规模,增强服务功能,利用信息、网络服务等方式,使传统服务向多层次多功能服务转变,满足不同群体和不同层次服务需求,提高人力资源市场吸引力。三是由现场服务向网络化服务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投入,实施网络化服务,使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通过网络服务,为大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人力资源服务,形成全市信息上下联动,人力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市场。

参考文献:

[1]曹建元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8.

[2]李微如何深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整合[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5-06-2.4.

作者:于洪娜

第二篇:四大人才市场最新动向

北京

2004年北京毕业生就业压力继续增大,就业任务艰巨,就业渠道有待拓宽。北京市各高校2004年毕业生总人数将超1s万。目前,北京市市属单位上报的用人需求为48000个。权威的专家预计,2004年北京地区接收非北京生源的数量将不会少于2003年的1 6万人。

2004年北京业三大政策

1加大对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进京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防止人员大量无序流入对北京市毕业生就业市场产生较大冲击,

2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在2003年已选拔1200名高校毕业生的基础上,继续选拔1 200名毕业生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工作。同时,用人单位应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接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和财政拨款单位新增人员,也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

3进一步加大对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力度,特别对那些父母双方均失业,家庭生活标准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及有其他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按照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给予妥善安排和优先解决就业问题。

外地生源进受限制

2004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加,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13万人,其中北京生源毕业生约为50590人,而市属用人单位的需求量仅有4 87人左右。

有关部门将加大对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进京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非京籍毕业生进京就业一般要选择毕业院校及专业,但对研究生则基本不限制,一般有单位接收就可进京。

十类非生源毕业生可优先进京

在2004年的用人计划中,对非北京生源的用人需求为27000人,而进京指标的数量为16000人左右,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如果属于北京紧缺专业人才,可以优先进京工作。目前单位紧缺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数学、英语、临床医学、建筑、会计.企业管理、护理等10项。

外籍及台港澳人员到北京就业手续简化

今后,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和投资者不必再办理就业许可,就可以直接办理就业证。对在企事业单位中担任法人代表同时投资300万美元以上的人员,不再办理就业许可.直接办理就业证,并给予不超过4年的有效期,对在企事业单位中担任法人代表的人员,不再办理就业许可,直接办理就业证,并给予不超过3年的有效期,对在注册资金不少于1000万人民币的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高级管理和重要专业技术的人员,不再办理就业许可,直接办理就业证,并给予不超过2年的有效期。对在京外国及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中担任首席代表的,办理就业证时给予不超过2年的有效期。对从外省市迁入北京市的外籍就业人员,实行备案,不再办理就业许可,直接办理就业证,在办理外籍人员就业许可、台港澳人员就业证时,不再出据“本市暂缺适当人选证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需600多名本科生

所需要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微电子、汽车工程、自动控制等,岗位以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师为主。这些岗位主要接纳本科生,而不是研究生和博士生。

被认为是最具有吸引人才魅力的上海市继续保持其良好的就业形势。上海市政府积极实施“技能振兴计划”,着力培养和吸收高级以上技术工人,造就一大批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灰领”技能人才,以适应城市发展和产业定位的要求。2004年毕业生的就业将比2003年要严峻一些,总的来说,上海在2004年的就业率可能还会领先全国市场。

留学人员可能对上海展开争夺

由于北京就业形势的加重,2004年,留学人员极有可能对上海展开争夺。据不完全统计,在16万留学回国人员中,上海就占了5万大约占到了1/3的比例。专家估计,2004年是上海市推进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的第二个年头,所以 能会有更多的留学人员可能会选择在上海创业。

上海吸引海外留学生创业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外国资本的积聚,二是海派文化氛围的浓重,前者代表经济上的开放,后者则代表着文化上的包容和认同。绝大多数海外留学生选择上海创业可以很好地和当地的文化气氛相融合,容易适应。

上海“灰领”职位空缺1.5万

2004年,上海职业培训工作将以数字制造业和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作为职业培训的主攻方向,未来几年,上海还将建立10多个市、区级公共实训基地培养灰领人才。

上海市有1 5万个灰领岗位空缺,核心制造业、动漫画制作、广告设计、飞行员,外科医生、记者等25种职业被界定为灰领。

上海市将取消现场招聘

2004年上海大学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将可能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毕业生网上互动就业市场,以后,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将实行网上注册求职,实行自主的双向选择。大学生通过网络这种快捷方式求职不但避免了异地应聘流动之苦,而且也为大学生普遍看好。

上海汽车人才缺口严重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但相关人才的培养并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专家预计,上海在未来10年内将需要6万汽车人才,15年内将达到10万,但目前这类人才还不到2;5。

汽车行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以汽车的研发人才为例,不但要具备机械制造技术,还要懂社会学、美学等相关知识,其设计出来的汽车才能够在技术上过硬,外型上美观,性能上更具人性化。同样,汽车的营销人员,不但应该具备销售技能,还要懂得金融。保险、公关等知识,这样,方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龙的服务。

2004年广州市属用人单位将需要1 4万非广州生源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加上中央以及省在穗单位,全市总需求数将超过两万人,其中,企业需求约占70%以上。此外,该市生源高校毕业生需要在广州就业的约2万人。预计2004年需要在广州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4万人。

2004年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政策基本不变,非广州市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只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和国家四级以上英语证书,并通过双向选择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就可以申请入户广州。

此外,广州市近日即将制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公开招聘和公开招考办法,允许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自主编制用人计划。争取今后一个时期内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从毕业生中公开招聘。

每年需增加5千教师

2003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本、专科超额完成招生计划,本专科共录取27 6万人,全省普通高校数从去年的71所增加到现在的 74所,在校生数去年为46 78万人,今年突破60万人。

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圆大学梦,但同时高校师资不足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根据广东教育的发展规划,到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将达到80万人左右,按照师生比1 1 7计算,专任教师要由现在的3 3万人增加到4 7万人左右, 2003年到2005年每年约需增加5000名教师。不合格公务员津贴减半

广州市人事局2004年将启动新的量化测评方式,员工做的每项工作都要记录打分,并按一定比例合成最后的总成绩。

据介绍,这项量化测评改革主要在全市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推行,其中涉及公务员4万多人,事业单位职员1 7万多人,还有一些其他工作人员,总数达25万人。

由于这一测评将与工资收入和职称评定挂钩,如果表现不佳,津贴部分的收入最多会被砍掉50%!

人事局有关人士介绍说,从2004年1月 1日起,每个职员都要在月初制定自己本月的任务,并给每个任务分配分数(每月总分为100分,是所有任务分数相加的总和),分配完后经直接上级审批后执行,

月末,员工和直接上级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来打分,并计算出当月总分,而将12个月的总分平均,则成为该员工平时考核的分数,这部分占年度总分的60%。

考核后,优秀职员的津贴比称职的职员要高出700—1000元,如果是基本称职,津贴只能拿?5%,不合格的津贴只发50%。

广州人才文盛理衰

2003年广州人才需求排在前面的13大类专业当中,理工科的占了8个,其中计算机。机械、外语、电子电气等应用型专业紧俏,电子信息业、石油化工业、汽车制造业、物流业是近几年广州高校毕业生需求的增长点。为改变人才文理失调的局面,从2002年开始广州招考公务员就以理工类为主。

另外,随着广州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教育、卫生、科研等事业单位集中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而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则较少。从事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过低,且增长缓慢。第二产业人才资源明显不足,特别是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中的高层次人才相当短缺。

广州现有人才的存量与质量,均与发展迅猛的高新技术产业不相适应,高新技 术产业人才,第三产业发展急需的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法律、邮电通讯、房地产开发、旅游、熟悉WTO规则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相对不足。

重点引进黄金的黄金人才

2004年,广州市对于4种情况的高层次人才将继续放开引进,这四类人才指的是 1凡人事档案不完整,但具有本科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执业资格之一者,均可以引进,

2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均可以作为人才储备允许其先引进落户后落实工作单位,

3对已婚人员要求单方调动的人才,凡要求调动一方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执业资格之一者,均允许单方调进,

4凡夫妻双方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执业资格之一,以及其中一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其分居年限均可不受限制。2004年广州市就业接收政策基本不变

非广州市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只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和国家四级以上英语证书,并通过双向选择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就可以申请入户广州。 企业看重名牌学历

广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在引进急需的优秀人才时,普遍看重名牌学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求职者普遍受欢迎。

2004年深圳的就业形势将很严峻,深圳市将从市外引进1 5万名全国重点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到所在城市报名。为方便应聘,招聘工作的报名、面试、笔试及体检均安排在报名城市进行。接受专业的学生以电子类、医学类和管理类为主。

特区内协管员将持证上岗

深圳市目前约有5100多名暂住户口协管员,其中特区内协管员有301S名,协助民警进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这些协管员素质较低,已经不能胜任将来的协管工作。以后担任协管员必须先进行培训,然后后进行统一考核,合格的发放上岗证。所以,现存的这些协管员将逐渐被淘汰。

从事人才中介工作门槛提高

凡从事人才中介服务的个人只有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持证上岗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中介机构才能开工。参加人才中介资格考试的人员还必须达到一定“门槛”,即获得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学历或者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者才能报名参加考试。

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劲

自2003年9月份以来,深圳才市强劲反弹。直至年底,才市依然“热度”不减。各类用人单位纷纷赶乘·人才快车”,为2004年提前做好人才招聘和储备工作,一场·抢才”、“储才”大战已经在年底的深圳打响。

短期内深圳劳动力市场供求两旺。一是由于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导致流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流量比较大,二是深圳经济结构调整造成部分以前在传统制造业就业的人员有”转岗”需求,三是一些用人单位加紧进行人员储备,四是由于部分用人单位的人员要年前跳槽或辞工回家,造成一定的岗位空缺需要及时补缺。

高端人才市场持续“走强”

2003年八九月份以来,人才大市场天天满场。现在每天进场的人数都在6000人以上,多的时候可以达到7000--8000人。从进场招聘的用人单位的数量和进场求职人员的数量这两个方面来看,都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

一是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强劲的经济增长激旺中高级人才需求,企业的加速发展使用人空间加大,促使企业的招聘频率加快,招聘规模加大,

二是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在人才储备方面有更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为了抢先一步将优秀人才“据为己有”,纷纷将人才招聘和人才储备的”时间表”提前,

三是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企业的诞生,使可供中高端人才选择的职位总量增加,中高端人才就业的选择机会增多,这就使中高端人才为企业服务的周期越来越短,促使企业增加招聘频次,

四是一些企业提前”预订”人才,他们允许自己青睐的人才可在原单位继续工作三四个月后,再来报到上班。这样一些年底”预订”的人才,年后就可以前来工作,

五是一些新兴行业和产业如物流,生物制药等产业,市场发展快,专业人才比较稀缺,人才需求和储备的压力比较大,促使用人单位加大引才的力度,人才储备的时段大大前移,有些单位或岗位须提前半年至一年招聘、储备人才,

六是求职者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觉醒,使求职者能更主动,更超前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职业的再选择。

第三篇:中国金融人才市场特点及趋势

摘要: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进入了非常快速的发展阶段,金融人才市场增长的十分迅速。同时,对相关领域对金融相关专业人士的要求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这一新形势下,中国金融人才市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发展特点。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的整体特点是对人才的需要十分旺盛,但是这一需要的内部却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差异化情况,依据现在的金融行业的市场特点,本文认为金融人才的培养以及金融发展的新型方式需要进一步的梳理和发展。

关键词:金融人才市场;特点;趋势;培养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伴随着全球市场化的浪潮,以及经济全球化,我国的金融业也在随之不断的进行升级和发展。一是,中国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段内逐渐的有步骤的放开中国的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因此,可以说中国的金融相关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加以改变。中国的金融相关产业的不断改进。二是相关的人才也的数量不断的快速增多,这种变化得益于中国的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中国金融市场相关制度对于人才规范的不断进行完善,这种不断的成熟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国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行业对于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可以增加中国金融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直接受益中国金融行业,使得相关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才华,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使我们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充满更好更广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该注意到,金融这一行业的开放性,必然使得其中的工作压力相比其他的行业要大得多,但是正是这种压力,才使得各种人才保持知识的不断学习更新。我们应该看到,当前的中国金融专业的人才数量没有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要。

一、我国金融市场和人才的现状

通常说来,金融行业的人才指的是就职于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等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中国的金融人才的市场情况可以说是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我们要看到金融领域的相关专业总体上来说前途光明。本文认为,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的人才市场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相关高校的金融以及有关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比较容易就业,并且薪资比其他的专业学生要高,而学生毕业之后的就职单位主要集中于银行、证券、投资等等金融。而毕业就职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北、上以及珠江三角洲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中国的金融相关的制度、法律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与世界同步。而新兴金融领域的相关的人才的出现必定会取代过去传统的金融人才,这一趋势,可能会在未来数年内出现,这种以旧换新的趋势会持续不断的涌现。

(2)金融相关的市场对于人才的需要将会出现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高级人才受到追捧,中低级的人才将会因为市场需求表现出差异明显化,高端人才备受青睐,中低端人才竞争非常激烈。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因地域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各个金融领域中,各个行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金融市场的金融人才也将表现出清晰的差异。国内中,各金融领域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随之外资银行的不断涌入市场,这种合资的新型金融公司将会不断的增多。而伴随而来的便是对于相关金融人才的需要也会呈现爆发性的增长。这是因为,外资的投资银行大部分都是从香港迁入内地,因此他们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要比任何别的金融机构都要高。

除此之外,由于市场的不断饱和,低端的人才竞争将会变得异常激烈。原因在于,初级人才的市场供需出现的过度供给的情况。另外,金融单位出于成本的考虑会降低低端金融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但是从整体来而言,金融领域相关的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从长期看是不断增长的。

(3)金融行业用人高峰来临,人才价值不断涌现。这主要是因为整个金融行业的快速成长。在国内,业内的主要招聘单位按先后分别是保险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行业的大型金融服务机构,还有一些想要进入中国的大型基金等等。一般来说,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增大,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拥有超过七十万的金融人才,香港也已经有超过三十万人,而上海,中国的金融中心,却只有十几万人,差距还十分明显。据估算,未来数年内上海地区的金融相关就业人才会增加十几万人。但我们也应该发现,对于高端人才的紧缺,和中低端金融人才的供应过剩矛盾比较突出。这种矛盾使得中下层金融人才问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因此对于现在学习相关金融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必须不断的增加自己的真正价值,不能够随波逐流。但是,由于现在中国高校内的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导致相关的问题至今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用人高峰的来临,虽然会带来竞争的激烈,但是也会不断增强人才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而那些大型的金融机构也会为了能够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待遇会不断的提高。因此,挑战和机遇并存。

(4)投资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中国证券投资市场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景象。从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逐渐发展到更为精细高效的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提高运行效率为主要旋律;其次,散户投资者的不断退出市场,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机构投资者比例不断增加。另外一个,国外先进的交易系统来到中国,给国内其他的投资机构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所以对于专业的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各大金融机构会不惜重金聘请优秀的金融人才,因此可以说,金融行业的前景将会是十分广阔的。

二、我们要发展新型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

我们能否拥有一大批高质量、优秀的金融人才,成为决定我国金融行业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虽然我国的金融相关专业人才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但是,金融人才的发展情况与我国规划的目标还是有比较的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矛盾在于结构性矛盾。具体而言就是,相关领域的高级金融人才十分缺乏,并且我国的金融人才市场机制不够健全。金融领域,特别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建设相没有跟上。因此,为了能够紧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需要自身和环境两方面同时加强。金融类高校的学生,在提高自身学识修养上苦下功夫,使自己成为与时代接轨的高级金融人才。另一个,培养金融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來说,必须不断深化时代意识,深化改革,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

一是重点培养高级金融专业人才,以质量取胜,紧紧抓好对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二是加强对普通金融人才的培训,针对不同领域对于人才的需要进行着重的培养,要从国际化的角度对我国的金融人才进行培养。三是,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工作,确保人才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

三、结论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对于中国金融行业以及金融人才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我们对金融行业以及从业人员的认识,还改变了我们对于整个金融形势的思考模式,以至于影响到金融人员的行为习惯。这种改变不仅有机遇,还有难以想象的挑战,压力和动力并存。虽然我们面对这充满变数的金融行业,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做到与国际接轨,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世界经济金融的大潮中不断前行,成为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不仅会使中国变得不断强大,也会为世界的经济做出不朽的贡献。

作者:沈辰铖

上一篇:线路设计法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化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