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市场开发论文

2022-04-30

对于大学教师和学生来说,假期除了休息以外,还可以用来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并对前一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通过这个过程调整学习认知。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给教师更多的教学研究时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减少课堂教学学分,延长假期时间并增加相关实践课程,这一问题值得探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市场开发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市场开发论文 篇1:

武强年画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分析

摘 要:年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武强年画一直被业界认可,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民俗生活大观园”。近年来,武强年画文化产业在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具体分析,并提出具体应对办法,希望对未来武强年画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关键词:武强年画;文化产业;未来;发展

“年画”中的“年”对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中华民族历来看重传统文化习俗,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对现代科技产品的需要令古老艺术形式得以通过另一种形式传承下来。武强年画在我国民间美术历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属于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截至目前已经具有1600年的历史。如何传承和发扬武强年画文化产业,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传承优秀文化成为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1 武强年画文化产业当前发展缓慢

武强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北方地区年画的重要产地。武强县位于河北省,在我国传统年画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曾经有十分辉煌的历史。近年来,武强年画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现象,这与多年来武强年画缺少市场开发密切相关。相关领域对武强年画产业发展等关注度也逐渐下降。武强年画的技术加工相对粗糙,缺少典型代表和工艺特点,创新性也不鲜明。武强年画传统工艺未能够与新工艺之间形成良好融合,创新性产品明显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年画产业甚至旅游产品的开发。当前我国积极倡导绿色城镇化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统文化大可以借此机会开发产业潜能,重振传统文化雄风。进一步分析武强年画衰败的原因,年画市场产品的单一和与社会的脱节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现在不景气的要害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发展方向的不明确,产生的原因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后果是导致这一民间艺术形式逐步走向衰败,而带有民艺风格和时代特点的旅游纪念品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在解决办法方面,我们提出了突出武强年画的特点,在年画延伸产品方面挖掘创新,使其成为本省独特旅游产品的思路和政策。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武强年画应当放眼世界,借鉴优秀案例经验,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建设经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大雁塔音乐喷泉广场,通过音乐广场将大雁塔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被放入更加宏观的经济文化范围里,从而能够形成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武强年画完全具有这样的潜力,可以促进周边经济发展。如构建文化大广场的方式,将武强年画代表性作品和图案作为标志加以宣传。同时,衡水地区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将武强年画作为契机和资源,大力发展、开发武强年画产业潜能。一日游的项目也很好开展,像衡水湖等资源与武强年画旅游及体验是个很好的构想。

2 武强年画文化产业发展合理构想

2.1 开发武强年画的优秀历史价值

年画行业呈现出整体衰落的局面,通过武强年画的挽救,扭转年画文化产业,对丰富我国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武强年画属于时代发展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社会现实情况的客观呈现。武强年画采取比较直观且通俗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老百姓可以更好地吸收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特定时代的市场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武强年画的价值,需建立一种适当的保护机制,化解武强年画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文化传承者的保护,通过认证以及登记形式,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保护,加强教学、传授以及展览活动的开展力度。建立与高校以及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从宏观视角出发,规划县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确立文化遗产及旅游资源相关机制,加强管理效率,协调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如可以结合西安以及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机制,为本地域武强年画的保护提供借鉴。并通过文化保护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形成文化辐射,建立文化产业商业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融合武强县域文化发展。此外,还应当考虑周边文物古迹以及民俗资源条件,建立整体性规划。

应当整合旅游资源,建立绿色发展通路,从而形成强有力的资源力量。还应充分思考,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图像作为宣传的标志和符号,以便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宣传。武强年画在中国美术历史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年画的制作对后世绘画艺术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2.2 加强武强年画产业的发展

艺术创作离不开人的意识,更加不能够脱离时代背景,我们对年画的艺术特点以及当代艺术市场发展都应当进行综合思考。对武强年画的分析应当是多方面、综合性的。根据武强年画的文化特质,形成总体发展目标。当前阶段,武强年画在国内研究尚未扩展到科学利用领域,但是可以首先融入到衡水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规划版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地域发展特色提供范式。

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为武强地区发展提供了机遇,如可以借鉴欧洲城市发展经验,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结构,构建具有公共服务能力以及优质人居环境的城市发展规划,在结合历史和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协调城市发展。武强年画的发展需要以绿色发展作为价值理念的核心,全方位地实现城镇化的绿色理念传播和应用。绿色发展理念应当落实在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当前阶段,武强县地区经济的发展存在资源利用的粗放式特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人居生态环境较差。为更好地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绿色城镇化建设,加强内需,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控,即应当开发最具代表性价值的文化产业——武强年画。年画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的重要形式,完全具备条件引领武强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对相关资源及数据进行调查之后,我们发现武强木版年画的发展近些年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通过分析武强年画发展成因可以知道,要想开发现代艺术价值,应从地域资源内在着手。应当将精力集中在武强年画所体现的人文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层面,探究其如何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不断适应社会以及市场需要,满足当前社会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武强年画能够做到传承有人。同时,对武强县域传统年画的保护要做到科学性与系统性。第一,对传承人进行登记。形成专门数据库,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武强年画传统工艺进行传承与记录,形成数据档案,保存传统技艺。第二,整体性保护工作。对武强县文化信息资源及周边地区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整合构建传统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保护开发区,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武强年画属于地域性文化的杰出代表,属于河北省十分独特的重要人文资源。传统文化的开发应当更多地关注此类形式。武强年画在表现群众生活、改善民生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武强年画产业的发展是创新性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绿色产业类型的补充,更需要此类形式带动经济实现综合发展。武强年画对衡水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及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未来我国文化领域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许玲玲.晚清戏曲年画与民间“忠义”文化的流变及滥觞[J].四川戏剧,2018(12):98-104+108.

[2]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性项目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以聊城木版年画为核心个案[J].文化遗产,2019(1):26-33.

[3]梁丹,张志国.民间年画的文化内涵与庶民的精神诉求[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04-105.

[4]曹树进.老河口木版年画与漳河古法造纸相融合的文创研究[J].智库时代,2019(1):258-259.

[5]张帆,刘栋.传统工艺走进现代农村文化生活——以武强年画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4):223+222.

[6]骆玮,彭俊,贾文婷.探索数字媒体背景下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J].美术教育研,2018(24):21-23.

作者:王正 邢路生

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市场开发论文 篇2:

关于设计艺术专业“假期课堂”教学的构想

对于大学教师和学生来说,假期除了休息以外,还可以用来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并对前一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通过这个过程调整学习认知。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给教师更多的教学研究时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减少课堂教学学分,延长假期时间并增加相关实践课程,这一问题值得探讨。在这里,我们可以参照国内外高校在学期安排上的一些做法 :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延长假期,将大量教学活动安排在假期完成,笔者称之为“假期课堂”。这不仅是对改革教学方式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转变办学理念。其理论依据是美国教育家提出的整合教育(Integrating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我国“素质教育”的提法有些类似,就是从强调传统的课堂内教学,转变为强调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学习相结合,目的是将学生的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学习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各种场所、通过不同形式向社会学习,向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与经历的人学习。而作为探索者参与设计项目或教师的科学研究等,特别是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适合这种既有课堂传授,又有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当今的教育面临着两大尖锐矛盾 :一是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知识量之间的矛盾,德国学者哈根·拜因豪尔曾说 :“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阅读,也只能读完他本专业全部出版物的5%。”现在所处的网络时代更无法预测知识传播的速度;二是人有限的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对此,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教会学生学习, 这是一种方法的教育、能力的教育。A·J·普洛斯认为 :“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他们,帮助即将成为设计人员的人们发现和认识自身,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空,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聪明才智,完善并提供机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强调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非结构化学习,就必须减少固化的课堂教学时间,减少结构化学习的安排,增加假期课堂,强化自主性、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状态。

一、假期课堂的探讨与艺术院校假期教学的必要性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大学的素质教育问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顾建民认为,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和课堂必须改变,否则以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培育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难以实现的。就设计艺术教育而言,它所面临的挑战是由科技的进步、市场的调控、人们审美兴趣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它既是客观的、又是现实的。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设计艺术作为先导,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大学的设计艺术教育应该面对现实来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向社会提供人才资源。市场是检验设计艺术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动力。艺术院校的特点,尤其需要推行类似“假期课堂”的模式。因为,脱离实际的传统设计艺术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的人才需要,设计艺术教育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技术、信息、生活、文化及市场等方面的关系,并在社会构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据日本《设计艺术新闻》的调查,当今市场需要设计师的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占30%、设计的造型能力占25%、综合的思考能力占20%、组织与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CAD操作能力及其它占5%。” 这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构成,向我们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以适应新环境和市场的需要。可以说,教材、传统课堂是该学科的基础,但永远不会创造出市场需求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所以,如何转换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成为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有必要从推行“假期课堂”入手,积极探索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设计艺术教学模式,致力于现代教育资源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从国际通行的教学时间安排来看,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可以供我们参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0年春季学期课堂1月18日讲授开始,5月8日讲授结束,共计16周。其中,春假是3月27日至31日,实际讲授时间为15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00年秋季学期课堂9月6日讲授开始,12月13日结束,共14周,其中各种假期6天,实际上课时间为65天(13周);2001年春季学期课堂讲授开始在于2月6日,讲课结束于5月17日,共14周,去掉假期8天,实际上课天数是65天(13周)。这些学校均开设不同学科、不同课时的小学期,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从国内情况来看,北京大学自2002年9月起实行了暑期学期。在北京大学校园网公布的2003至2004年校历中可以看到:2004年6月13日放暑假,暑期改为3个月。因目前尚未有其他高校实施,故设计艺术类院校“假期课堂”的最佳时间安排,仍需要进一步论证,或在实践中寻找成功的经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期缩短,假期延长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要求的降低。对学生而言,压缩学时、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后,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体验实务 ;更深入地研究、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参与工程施工、社会调查和设计项目等实践性的工作,较早地接触本专业应用的前沿,感受专业与行业的差异 ;扩大视野,拓宽思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把仅仅从课堂上学习转变为将课堂学习与向整个社会学习结合起来。对教师而言,由于课堂内教学时间的减少与讲授内容的减少,教师必需进一步精练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假期课堂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管理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首先必须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而重点是引导学生“学”。其次,在制度上必须有保证“教”与“学”的措施。

强调“实践”与“创新”应该是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的特点。传统设计艺术教育仅仅注重了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表现技巧的训练,掌握形态塑造和艺术表现的课程占据了设计艺术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新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应追求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在增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课程的同时,强调对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现在大多数院校通行的教学模式是造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三段式教学,这种分段的形式现在应该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因为培养人才目的的不明确,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缺少综合技能的训练,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程序,所谓的基础课不能为专业设计提供依托,课程之间缺少融会贯通。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领域在不断拓展,设计艺术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美术加工艺的概念,而已与工科等相关学科融合,更多的专业方向侧重于应用领域,关注生活方式、注重审美提升等方面。没有综合的设计艺术实践,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也就是说,设计创造力必定是建立在一种高度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因此,调整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训环节、增设“假期课堂”成为解决这种矛盾的一种值得探讨的途径。

我们认为,设计艺术教学应该大致分为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三个部分。其中,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两个部分应得到突出与加强。以往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三部分之间的比例约为8:1:1,为了创造从艺术表现型教育向实践型教育和创新型教育转换的条件,可以将其调整为4:3:3。提高实践与技能比例的部分,这些内容安排在“假期课堂”进行比较适宜。

设置“假期课堂”的目的就是给学生集中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能力的体验,从而形成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从这个角度讲,“假期课堂”特别适合设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假期课堂”如果偏离课堂教学轨迹,进行与教学目的无关的课题研究和设计项目,一味地讲究活动形式本身,那么,无论选择了多少课题,写了多少调查报告,设计出多少作品,都将违背“假期课堂”的宗旨,走上杜威倡导的实用性教育的弯路。另外,传统的课堂与艺术表现教学也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理论讲授和课堂作业辅导,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为达到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效果而慎重进行课程设计。

二、重新审视假期资源的整合,激活学习状态

延长假期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特别是在如今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时期,可以缓解校内人力和校舍空间资源的压力,同时,又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节约教学成本投入。在假期课堂安排上,可以选定国内外著名大学把学生送出去做专题学习,也可以把学生送到厂家或企业。既促进了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流,又提高了高校的课程质量,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室资源,解决学生重修时间与正常修课时间冲突的矛盾。这样既可以解决部分院系教师教学工作量超负荷的矛盾,又可以使一部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一部分教师集中假期时间专心搞科研,兼顾了教学科研与学生实习。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向校外学生提供特色教学服务,扩大优秀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

关于社会资源的利用,国内外高校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前几年笔者曾接待过几所大学的暑期考察组,例如台湾国立艺术学院佛造像艺术课题组,即是利用暑假来到大陆,在实地进行考察研究。该课题组先在课堂上查阅考察点的有关文献资料、历史文献和相关艺术样式与风格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写出调研报告文本,到考察现场解决同学们各自的问题。考察历时一个月,去了九处佛造像遗址,师生收获很大 ;再如日本筑波大学民具考察组,利用假期到山东考察中国民间木工工具的使用情况,从传统的工具到现在使用的电动工具做了定点调研 ;另外还有美国、德国等暑期商业广告设计专题小组,他们注重实据、实务的考察,根据市场做设计方案,对有关企业的调查等都对我们开展假期课堂有借鉴作用。由于我国高校现行教学计划中,课堂教学的满负荷安排和现有教学体制的种种不足,学生课堂内容偏多,长期以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务实性,主要表现为 :学生作业只重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 ;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缺乏主动的认知与贯通,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所以,高等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设想利用“假期课堂”,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

设计艺术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设计艺术在艺术学诸学科中均属于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是必要的,由此可以从中认识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一些艺术院校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办到了装修施工工地,使学生无形中学习了建筑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一批懂得美术、会搞设计、了解材料、知道报价,具备多方面知识的新型设计师。类似这样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利用假期课堂较完整的时间进行,以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交叉性和协调性,并在社会实践中贯彻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制作,立足现实社会需求的思考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设计的基础,但如何把握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尤为关键。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曾指出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的场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场所。让学生读书期间走向社会也是教书育人之目的。”作为应用学科的设计艺术院校更应该思考社会需求“资格”的内涵。

实施多元的教学方式,形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互动,注重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重设计程序和科学方法论的养成,通过务实的实训课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强调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培养学生全程设计与思考的能力,正是“假期课堂”之目的。另外,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应与就业实际联系在一起。从现在人才市场分析,设计艺术人才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求设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有知识、有技能、有市场运作能力,能尽快进入角色。而事实上多年来培养的设计艺术人才大多重艺术轻设计,重表现轻实务。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必须与企业对设计师的具体要求衔接,做到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行业规范。除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满足企业需要外,还要特别注意与企业或商家的密切合作,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教学空间。不仅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直接深入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假期课程的安排,要注重实训,注重实践,与常规的课堂教学拉开距离,把教师按班级授课改为小组学习的形式,把全班统一的作业形式,化为小组作业,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学互动,产学研并重,激活学生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方便,打破以往人际交流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为探究假期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新的平台。

从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不同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培养方案各有侧重,总体而言,文科以知识传授为主,理科以实验为主,艺术学科以表现为主,设计艺术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设计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实践性的课程较多,大多为单元式授课,与文理科的课程安排相比,有一些较为集中的时间,适宜户外课程,参与社会或直接进入企业的课程也较多,这些课程可以在假期课堂安排,况且能突出其教学特色。从全国艺术院校和相关艺术学科的教学安排来看,现在的上课时间大约占学年总时间的70%,假期占30%,扣除节假日、考试等时间,实际课堂教学时间大约占60%。如果建立“假期课堂”,可将上课时间调整为60%,假期40%,实际课堂教学时间大约占到50%左右,其中,假期15%至20%的时间用于安排假期课程教学。

假期课堂的设立,一定要考虑到专业的适应性,其一是考虑本科四年的统一安排,其二是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和特点。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假期课程的侧重也应有所不同 :大学一年级,假期课程可以安排户外写生、专业课程体验、社会考察等内容 ;二年级,增强专业认知程度,可以安排企业咨询、市场调研、商家或厂家实习 ;三年级,增加应用性的课题,接触实践课程,加强工场作业,增强项目设计、工程预算、专题调研等内容 ;四年级,则要加大毕业设计的力度,可以考虑最后一个学期将假期的时间全部投入毕业课题,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定实习制作商家或厂家,结合应用性项目、研发性项目、企业横向课题项目等,参与设计与实践不同环节。针对各专业领域,其假期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例如 :平面设计要注重对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企业文化的调研课程,注重企业形象的策划与设计。同时在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不同行业进行课题研究与市场开发 ;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装修材料与市场报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不同居住空间的尺度把握等规律性的了解与认识;工业设计专业则要深入不同行业的产业第一线,了解生产工艺、了解材料工艺、了解市场需求等规律,设计不违背生产工艺与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开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设计或针对不同的展览会来进行展示设计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更要了解流动的服饰文化形态、了解面料市场、了解当代不同群体的审美趋向 ;而手工艺术则要深入工厂、作坊,拜艺人为师,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注重手工文化、注重手艺的思想,通过实际的动手体验与操作达到制作与审美的目的;而目前刚刚兴起的数字艺术,则应当体现当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融合,体现技术与工具的高度,同时也特别注重人机互动的关系。所以,设计艺术所涵盖的不同专业领域既有共性又各有特色,这些都需要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的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假期课堂的设立,有效地将传统意义上讲授与辅导的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转向立体化,打破注重艺术表现的单一教学形式,从而更加注重实训的环节,使设计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更加完善。

总之,在“假期课堂”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得以充分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说,“假期课堂”不仅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方法,更是设计艺术学科教学研究的需要。所以,如果没有课堂与艺术表现教学的同步改革,作为实施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假期课堂”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二者和谐互补,交相辉映,“假期课堂”的效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这也是构想“假期课堂”的根本目的所在。

作者:潘鲁生

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市场开发论文 篇3:

以辑里湖丝为例探讨湖丝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辑里湖丝”是明中叶之后我国丝绸的代表,经实地调研发现,以“辑里湖丝”为代表的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冲击下,现代化发展进入瓶颈期。本文从分析造成“辑里湖丝”现代化发展困境的原因和各方为保护和发展“辑里湖丝”做出的努力两个角度入手,提出运用与时代相结合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政府、高校和民间多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方法,希望帮助“辑里湖丝”改变现状,获得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辑里湖丝;现代化发展困难;非遗保护和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专项(项目编号JG2018ZZ03)“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MOOCS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辑里湖丝简介

(一)关于辑里湖丝

“辑里湖丝经纶天下,淤溪莲种福被苍生。”湖州是中国桑蚕最古老的源头之一。辑里湖丝,起源于湖州南浔辑里村,得益于当地优良的气候水质,它色泽洁白、丝身柔润,是世界上最好的蚕丝之一。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辑里丝就已闻名遐迩,帝王的黄袍曾明确规定必须用辑里丝做成。清光绪年间,南浔富商“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皆以辑里丝起家[1]。在太平天国时期,外商更是川流不息,纷纷来浙江争购湖丝, 真所谓“外商要求既殷,收买者踊跃赴将,于是辑里丝出口最旺之年达到十万包”[2]。

1851年,辑里湖丝在英国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是我国首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

2010年6月,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以上可见,辑里湖丝对湖州与其辐射范围内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自中国在近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之后,由于时代的不断演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辑里湖丝的发展不断受到冲击,逐渐由盛转衰,走向衰弱。进入新中国之后,由于现代化发展的逐渐展开,辑里湖丝的境地仍不容乐观。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浙江省丝绸行业与辑里丝发展走势

由图1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丝绸行业在稳步地发展,但由图3可知丝绸行业发展仍较为缓慢,经济效益不高。在改革开放以后,蚕丝业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桑园的面积变化不大,可是丝绸工业的总产值却在不断地爬升[3]。不过,辑里丝的产量却连年下降,如图1、2、3、4所示。

二、辑里湖丝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态恶化引起的水资源污染导致湖丝品质下降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工厂污染了对养蚕至关重要的纯净水源,桑地面积也日趋减少。

据统计,1994年湖州全市桑园面积36万亩,至2008年仅剩下28.58万亩,更遑论南浔地区。

南浔地处东苕溪下游和下湖流域的水网地带,地势低洼,由于位于季风区,受天气影响,全年各月降水量差异较大,尤其夏、秋两季更为突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受厄尔尼诺天气影响,南浔各年年平均降水量波动较大,影响当地的養殖环境,对蚕丝的质量、产量均有不良影响。以前,湖州地区的水源可谓是浙江之最,拥有无与伦比的养蚕先决条件[4],所谓“缫丝以清水为最,泉源清者最上,河流清者次之,井水清者亦可”,湖丝质量优异很大程度上源于该地泉水众多且水质奇佳。

据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检测,湖州境内包括村镇的河水的透明度比数为:南浔100以上;乌镇94;菱湖88;双林85;湖州城69[4]。用此水生产出来的湖丝能串出十余个铜钱而不断,柔韧光洁,曾一度在丝绸市场辉煌不已。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很多工厂的兴起,水资源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曾经河里的水,十几米深依然清澈见底,如今一米左右就模糊不已,湖丝的品质从源头上便已受到严重影响。

(二)人力成本上升导致丝业成本提升

就原材料而言,因为蚕业经济效益低,茧价起伏大,所以蚕农毁桑,荒芜面积日益增多。从2009年春茧到2010年春茧的一年时间里,浙丝二厂 一直处于“升箩量米”的窘境之中,曾经的“丝绸之府”却没有茧子可买。

2010年,浙北地区夏蚕担茧平均收购价1662元,同比增长665元,实养夏蚕种17万张,同比减少1.2万张,减少6.7%,总养蚕茧8904.4吨,同比减少526.6吨,减少5.6%。在茧价逐年提高的同时,蚕茧产量却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就劳动力成本而言,劳动力成本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茧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南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提高,因此带来二、三产业的收入大幅增加,但蚕茧收购价格一直徘徊在每担1000元左右,没有明显提高,每逢气候不利或国际丝价动荡时又往往会大幅下跌。加上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致使蚕农实际收益明显下降,挫伤了养蚕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丝绸工人。企业找不到足够的丝绸工人且用工成本提升。从近年来的实际来看,中国已进入了劳动力成本普遍提升区间。湖州市2008~2010三年内2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随着社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企业的相关支出有了一定的提升,而丝绸企业又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人头开支特别沉重,湖丝的成本与收益难成正比。

(三)辑里湖丝的衍生品少且生产效益低

当代,普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每月工资按5000元计算,一年也有60000元的工资,除却生活、住宿费,也会有万元左右的盈余。但是根据对辑里湖丝的传承人——顾明琪师傅的采访调研表明,村里人大都不愿意养蚕,其主要原因是养蚕的经济效益不高。普通人辛辛苦苦一年养的蚕宝宝结的丝,只够做两床被子,按照一床1800元的单价,一年也才3600元的收入。

低效益不能满足当代年轻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高要求,当然也就不能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辑里湖丝的传承正面临危境。

(四)丝绸行业市场发展畸形

就品牌而言,增强品牌优势,能扩大商品的影响力。但同时无序的品牌行业竞争又对商品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清末民初年间,太湖一带均进行着蚕丝的生产工作,并借由“辑里”的名号进行售卖。

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人们培养出商标意识的同时,出现了商标抢注的行为。在21世纪初,就有苏州的门店抢先注册了“辑里”的商标,并在辑里村当地人民注册“辑里人家”的商标后将之告上法庭。这样的行为,同样对本已式微的辑里湖丝造成不小的打击。

就市场而言,优良的品牌能在提高商品价格的同时扩大市场,但价值决定价格,优良的质量才是维护品牌、提高价格、扩大市场的根本。一些商家打着“辑里湖丝”的旗号,售卖劣质丝绸产品。这些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制假贩假,使用低质量、低价的劣质丝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而消费者多为游客,没有过强的分辨能力,在买到假货并使用时,便将产品的劣质与辑里湖丝划上对等号,严重损害了辑里湖丝的信誉和声誉。

三、輯里湖丝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旅游业兴起为辑里湖丝发展提供新动能

“水”在南浔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优质的水源是辑里湖丝成名的原因,京杭大运河为南浔的发展提供机遇,“小桥流水”是南浔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浔作为“中国十大古镇”之一,其旅游吸引力以及其魅力是它的优势之一,当地政府为增强旅游文化的传承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二是实施开展文化专题研讨,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浔。三是挖掘和整理文献资料。四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五是加强环境保护。

南浔区近些年也出现了水质污染问题,对于水污染问题南浔区政府也是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的处理政策。既有专门对水污染推出的对策,也有专门针对相关水污染链条的延伸而推出的对策。

但是,过度的文化市场开发也对辑里湖丝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大的市场具有大的市场人群,当游客越多的时候,对当地本身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冲击性。辑里湖丝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以保护为先,传承为本,在保护好辑里湖丝文化的基础上再去将文化推广是最好的策略。

其次,辑里湖丝旅游文化推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但由于政府在各方面财政支出的限制,辑里湖丝并不能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领头,社会参与”就有较大的意义。

(二)通过非遗传承人为辑里湖丝发展提供机遇

为了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发展,南浔区政府制定了《湖州南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考核管理办法与评分标准》,规定南浔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的义务,主要是关于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交流、传承活动。同时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弘扬非遗,当地政府也会为传承人提供传习活动的场所与一定的经费补贴。

除此之外,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还会建立南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档案,每年对传承人的传习和生活状况进行考察,并将考察结果和任免建议上报湖州市和旅游局。对于怠于履行传承义务,不愿履行传承义务的,会根据考察结果取消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传承人在传承教学过程中一旦受伤,也会给予适当比例的医药费补助。南浔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每人均需参与考核,从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也就导致在财政支出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并不能对湖丝的发展提供过多的财政支持,这也在调研中得到证实。

政府对传承人和保护湖丝的私人组织给予的财政补贴并不足以支撑发展。

第一,国家级传承人每年会有20000元的补贴,而辑里湖丝的国家级传承人目前只有一位,且参加的各种访谈、交流活动所携带物品基本全靠自费,参加的交流活动也只是志愿性参加,没有额外补贴。这也就导致辑里湖丝的传承对传承人的道德要求较高,于传承人而言,吸引力不大。

第二,对保护和传承湖丝的私人组织而言,也存在这个问题。政府并没有针对相关私人博物馆的专项补贴,于那些私人博物馆而言,博物馆的生存基本上全靠经营者的其他事业所得来的收入进行补贴,博物馆的生存艰辛。这也从侧面证明,辑里湖丝只有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满足青年消费主力军的需求,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四、重振辑里湖丝辉煌之思考与建议

(一)虚拟现实技术与辑里湖丝相结合

辑里湖丝旅游体验项目可以建立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与当今火爆的VR技术相结合。可以建立相关的网上博物馆,实地博物馆也大可应用VR技术来展现。在非物质文化展馆或文化馆可以建立非遗文化的体验展区,通过虚拟成像技术将体现人在现实中的动作通过摄影机展现出来,以增加文化遗产在现实体验中的趣味性,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例如,辑里湖丝可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把整个辑里湖丝的制作流程全部展现出来,让这门技艺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在与辑里湖丝博物馆馆长王一士先生的交谈过程中,馆长也提到了这方面的相关想法,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辑里湖丝。

(二)建立辑里湖丝传承人储备库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除了国家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人才资源库的建立也非常重要,是关系到非遗文化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在辑里湖丝的传承发扬上,继承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辑里湖丝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够大。例如,顾明琪老师的传人是自家儿媳(省级传承人),可见顾老师只是“一脉单传”,并没有做到推广。其中缘由是多方面的,中间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建立老年、中年、青少年三代协调发展的传承人储备体系,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下才能顺利传承,并进一步发展。

(三)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验式旅游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强化游客的体验感,最好能使游客身临其境[5]。传统来说,游客只是被动性的欣赏传统技术的成果,并不能看见了解这事物背后的制作过程,在旅游体验上无法满足好奇心,很难为当地民俗文化的推广做出进一步努力。将辑里湖丝的缫丝技艺搬到销售的地方作简要的展示,这就使游客能近距离接触到辑里湖丝的缫丝技艺,从而让游客感受到辑里湖丝的魅力,激发游客对辑里湖丝的兴趣,并乐于去为辑里湖丝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5]。如此一来,才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承。

(四)政府高校民间应多位一体协同发展

建立从政府、高校、民间三位一体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政府、高校和民间组织理应相互协作。

政府方面可以加大对辑里湖丝宣传推广的力度,对有意向学习的传承人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给予养蚕业更多的补贴。

高校可以开设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相关课程,给予非遗传承与保护理论支持。或许未来高校开设某门传统技术的选修课,让更多人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力量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力量不可小觑。民间可建立私人博物馆,或做有关的公益项目,从自我意识上建立起对辑里湖丝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例如:王一士家庭出于公益建立“辑里人家”。)

湖丝传承人、表演嘉宾、游客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游客体验为依托促进“辑里湖丝”在当地旅游项目中的实践。只有把各方力量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辑里湖丝才可能再现辉煌。

五、结论

传统文化关乎一个民族、国家的长期发展,其经济软实力彰显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综合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载体,正在逐渐引起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步子稳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发展道路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促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道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林黎元.南浔的“四乡八牯牛”[M].湖州:湖州文史出版社,1986:49—82.

[2]汪波.南浔社会的近代变迁(1804-1937).[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浙江省丝绸协会.浙江丝绸信息[Z].杭州:浙江省丝绸协会,2000—2010.

[4]黄新华.湖州城市近代化及其发展滞缓的原因探析(1840-1937年)[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5]李烨,王庆生,吴静.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模式研究——以天津为例[J].城市,2014(01):66-69.

[6]金卓.传统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性建议——由“武强年画”保护引发的思考[J].西北美术,2017(04):139-141.

作者简介:

胡雪彬,汉族,河南扶沟县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曾泽华,汉族,广西北海人,本科生, 研究方向:干细胞治疗,多组学系统,药物筛选与预测。

王立群,汉族,山东广饶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比较研究。

作者:胡雪彬 曾泽华 王立群

上一篇: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下一篇: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