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分析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考核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 篇1:

“国际旅游岛”背景之下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主要采用对旅游企业负责人进行专家访谈,对旅游高等院校学生进行调研的方法,论文论述了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指出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路与具体策略。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海南旅游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正式拉开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序幕。2012年5月,《海南省旅游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发布,提出用10年时间,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和旅游发展“人才优先”战略,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实施“人才强旅”的背景之下,海南旅游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输出优秀的人才以服务社会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在旅游实业界专家访谈中,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人才缺口问题正在日益凸显,特别是酒店业,急需引进具有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前,对于旅游高等教育中课程实践环节的关注相对比较少,制约着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

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高素质的人才基础作为保障。由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晚、旅游人才发展基础落后,与全国旅游强省尤其是世界一流岛屿型旅游目的地相比,海南旅游人才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整体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顺利推进的步伐。与此同时,海南省正在不断探索旅游高等教育的创新,围绕着凸显旅游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较强动手能力的旅游人才,各大高校从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

1.“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通过对海南三星级以上酒店业、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点)经营决策者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旅游业界认为,在旅游高等人才的培养中,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但实践工作中,目前海南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往往低于旅游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旅游用人单位提及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是态度层面,即有专业的态度与精神,对专业性的工作有责任感、骄傲感;其二是技术层面,即对旅游行业,特别是海南旅游热点、难点问题有独立自主的专业性的认识与分析。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探索了如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同学们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提升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与业界人士的需求重点——专业素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必须通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提升旅游高等教育中对于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培养。

2.“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可行性。高等教育的实践说明,大学生对于旅游专业的职业自豪与骄傲感、工作的责任感仅仅通过大学教师的强调往往是奏效相对甚微的,对于在读大学生而言,企业负责人,业界成功人士活生生的案例及交流反而往往是更加有效的引导。通过企业负责人、精英专家的成长经历、心灵交流等,大学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确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集聚了大量的业界精英,同学们对于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是有感性认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增加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业界精英交流引导的机会,可以促进大学生态度层面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国际旅游岛”背景之下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路

以“国际旅游岛”背景之下海南旅游实业界专家调研为基础,结合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条件,以大学生“专业素养”提升为最终目的,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应努力实现由“专业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培养”向“以态度为核心的专业素养提升”的转变。

1.课程实践教学应重视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应重视专业精神的培养。在海南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及实施中,需要改变以往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局限于直接、紧密结合该课程专业知识的思路。通过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形式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策划,在调动同学们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注重对于大学生有关专业发展价值观的引导,力求让同学们形成敬业、负责任、眼光长远、乐于奉献的专业精神。

2.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应紧密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践。课程实践一般包括案例讨论、业界专家交流讲座、赴企业参观实习等形式,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采取怎样的实践形式,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讲授进行安排的。事实上,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会涌现各种实践热点问题,特别是尚未完全解决的热点问题。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之上,结合课程讲述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设计,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同学们分析与思考旅游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将自己根据理论思考所得结论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正视同学们“功利化”的实践动机。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为有效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及学院进行了相关制度的设计。例如参加国家“挑战杯”创业大赛的同学,有可能会在保送研究生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加分的奖励。由于这一制度的设计,许多同学在参与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希望获得加分,而并非真正具有创业设计的热情。这种具有“功利化”目的的实践毋庸置疑也能促进同学们实践能力的提升,但这种动机在实际操作中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同学们的创意方案往往更加注重理论分析,缺乏调研与后期操作的细节设计,缺乏一手信息。这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正视同学们“功利化”的参与动机,从实践形式、考核要点、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同学们的参与进行引导,以避免大学生在实践中重策划、轻实践,重理论分析,轻实践探索的问题。

4.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建立企业参与设计的机制。优秀企业、尤其是领袖企业,都会主动承担起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优秀企业都十分关注旅游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海南旅游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可以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管理者提供大量具有启发性的观念与想法。所以,目前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渠道与机制,让企业负责人积极投入到海南旅游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创新工作中。

三、“国际旅游岛”背景之下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策略

围绕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旅游高等教育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效激发企业、大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考虑以下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策略。

1.举办课程实践大赛。对海南在校旅游学科大学生的调研显示:学生对于拘泥于课本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性相对有限,案例分析更多的是加深对于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很难实际运用理论知识并检验运用的效果,在结束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大学生依然难以建立起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自信。针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检验自身实践能力的需求,举办相关大赛的课程大赛是一个具有较强可行性的策略。参加大赛的过程中,同学们会主动探索、学习、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纯由老师向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的乏味;其次,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为了论证其所写策划的可行性,同学们还需要去实施。

2.邀请校外实践精英担任客座教授。校外实践精英拥有更多的行业从业经历,他们或从企业的角度,或从员工的角度来向学生们传授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这些切身的体会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当前社会环境状况,这种认识相对与由学习课本而得到的认识,更具有现实性和价值性。而这种认识的提高不仅对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有益处,并且对于学生们以后实现更理想地求职创业都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3.创办课程教学实验室,带领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创业的探索。如果说参加比赛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完成一项活动的话,那么对于鼓励学生们的自主创业可以说是一次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课外实践了。在旅游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下,可以多多鼓励大三下学期或大四的学生以个人形式、团队形式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锻炼、一项机遇。例如,对于旅游市场营销方向的大学生而言,学生们首先需要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商业机会,完成相应的可行性分析,写出相关的策划,最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践,可以说这是对于已学过的营销知识的一次完整、系统的应用,是对学生们课外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锻炼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卫武.杨荫稚.旅游人才供需矛盾与旅游高等教育改革[N].中国旅游报,2006-06-30.

[2]焦爱丽.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模式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3]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5):13-17.

[4]蔡靖方,文超,邓莹莹.旅游高等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新思路[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8-60,73.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课题:“国际旅游岛”背景之下海南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QJI11556,主持人王红)。

作者简介:王红(1976-),女,湖北武汉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旅游高等教育,旅游业政府角色,旅游市场营销;刘欢(1991-),男,山东莱州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2010级本科学生。

作者:王红,刘欢

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 篇2: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分析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考核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统计学课程

F0-4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此课程。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很弱,即学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学的好,公式怎么用、怎么推导能够熟练掌握,但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什么背景下可以采取哪些统计学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却不是很清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普遍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教授,但对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却很少涉及,如SPSS、SAS、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绘图功能,这些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么不涉及,要么很少涉及,即便涉及到由于课时太少,学生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因而必须加强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构建适合当前经济发展、行业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更侧重应用,实践性更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理论及相关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二、传统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统计学课程教学也在向这个方向转变,注重实践部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部分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理论部分安排了大量的课时,实践课时很少,或者没有。以百色学院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中统计学课程以前的总课时是45课时,理论课时32,实践课时13;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总课时为32,理论课时23,实践课时9。理论课与实践课按照7:3的比例进行分配,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由于受课时和实验室条件限制,所有课时都是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没有专门的实践课或者实验课,实践部分不明显。造成了统计学课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统计调查方法的介绍,轻视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重视数据分析方法的介绍,轻视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

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利于形式,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课的9个课时怎么上、上些什么内容、取得什么效果,没有具体规定由教师自己安排。因为没有实验课,实践课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数据整理中的数据筛选、数据的分类汇总,统计制图;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都是教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看,个别老师会抽学生上台演示,但是大多数学生仍不会具体的操作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程的考核以理论为主,没有突出实践部分

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仍以理论为主,没有突出实践部分。虽然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但是不少老师在期末的考核中,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题型还是主要集中在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实践的部分不明显。平时成绩主要是由3块组成,考勤、作业和读书笔记,其中作业也主要是每章后的习题。这种传统形式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影响不大。

三、构建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1.系统化原则。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要系统化统筹安排,并且实践课上什么内容,怎么上,平时和期末如何考核,在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统计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统计问题的设计,到统计方案的制定,再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最后到调查报告的撰写,有先后顺序是一个完整的环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统计学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考核实践和社会实践。

1.教学内容实践

教学内容实践指的是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专业相結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如讲到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时,可以查找连续几年的房价相关数据,在计算价格变化趋势的过程中介绍这两个速度的计算过程和意愿,并预测下一年房价的增减趋势。讲到数据的筛选这部分时,可以找出前一年的国家公务员或某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位需求表,列出不同的條件供学生教学筛选。与专业相结合,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选择与统计学知识相对应的章节联系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如市场营销专业侧重调查方案的撰写、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处理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侧重时间序列的分析;经济学专业侧重相关和回归分析。各章节实践课时的多少按照不同专业的侧重点进行灵活安排。

2.教学方法实践

教学方法实践指的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如可以采用问题式导向的教学方法、任务式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等。问题式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实际问题为主的,如启发学生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发布CPI数据,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任务式项目教学法是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在统计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等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案例教学一般是教师给出案例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由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解决,如在假设检验这一章,通过被调查者世界杯开赛前和开赛后的媒体收看体育频道的时间数据,是否支持“世界杯足球比赛会显著提高体育频道的收视时间”这一说法。

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学生进行统计实验操作的方法。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一定要安排实验课,使学生至少掌握一门数据分析的软件,提升学生软件操作能力。现在大多数统计学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2007版及以上版本的Excel中的数据分析功能,这个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教会学生SPSS、SAS、EVIEWS等中的一种软件。不少参加挑战杯大赛的学生都找老师指导SPSS的操作。当然也不能太过注重统计软件的重要性,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对软件的熟练操作能简化数据计算过程、减少工作量、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但重點还是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学生只会统计软件操作而对软件输出结果不会解释,就违背了使用统计软件的初衷。有的学生做完回归分析后,看着输出的大段英文字母,根本看不懂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会回归分析的步骤。

3.课程考核实践

统计学的考核方式要注重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不能只以问卷做为判定的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明确规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课时、实践内容、实践方法和实践考核标准等,这样老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备课,学生也对实践部分有深入的了解。

平时成绩的考核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或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涉及的调查项目及项目完成情况、课堂展示、撰写的调研报告、上机操作、实验报告、课程论文、数据模拟实验等,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建议学生先分组,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特点确定一个调查项目,撰写统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整理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撰写统计调查报告,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做PPT汇报。这样可以把统计学各章节的内容都穿插进来,同时也检验了学会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到统计学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如政府统计部门、调查大队、企业等,通过实习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抽样调查活动,并可以获得统计调查的原始资料,同时真正体会到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类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这两类比赛学生都需要做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学生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等都可以运用到这个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中,同时指导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秋艳,万秋成.高校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6(11).

[2]李玉红.刑方越.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3(12)。

[3]张丽. 统计学专业实践拓展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004).

作者简介:

焦小英,1984.11,女,漢族,讲师,山西临汾人,广西百色学院。

作者:焦小英

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 篇3:

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 当今社会,创业创新被广为提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业课程目标的具体设计;二是创业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与实施;三是创业课程的评价。

【关键词】 高校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

学校的教育目的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课程是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确立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示课程与学校教育目的之间的衔接关系,确定课程设计的方向,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根据泰勒原理,课程设计者应从三方面的来源制订普遍目标:学习者本身的特性,学校以外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学科内容,并进一步把普遍目标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用社会哲学和心理学这两个不同的“筛子”加以过滤,确立具体化的课程目标。还要把学习的能力或知识分析成一系列从属的能力或知识,用最基础的能力或知识构成学习阶层,并用行为术语表达出来。

1、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特点

(1)综合性。综合性是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由学生在活动中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决定的。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基本要素是彼此交融的。故课程活动的目标设计要求能够综合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各种技能和经验,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就是说在目标的设计中要注意知识、情感、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2)实践性。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考虑在现实中的实际因素,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要具有操作性特点。其目标必须要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活动,能够有助于活动的开展。由此也就决定了在设计目标时,必须注意使用行为动词,把握其操作性特点。

(3)生成性。相对于“预设”而言,创业教育是生成性的,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因此目标设计必须是生成性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目标。

2、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设计

第一,使大学生能够在这一课程所营造的氛围中,获得一种追求超越和创造的意识。突破将大学生的生活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课程所营造的专门性或专业化的逻辑世界,超越把大学生的未来设定在专业性的功用追求上。第二,使大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社会道德、责任意识和主体自我意识。第三,使大学生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并能够基本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敏锐的洞察、探究、分析、判断和实际运用能力。第四,使大学生获得创新意识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思想和在艰难条件下的毅力,形成敏锐的头脑和果断的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五,培养大学生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的抗压和适应能力,并能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现新问题、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

1、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标准

首先是普适性和多样性。创业本身就有许多不可重复性,不能照搬别人特殊的成功经验,课程内容应反映最基本的知识、方法和规律,但反映的内容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次是交融性和综合化。创业本身就以社会为大背景。课程应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贯通,要体现文理渗透、多学科融合、跨学科交叉的“和论”的设计理念,以提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合性知识。再次是超越性和创新性。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要超越知识本身,发展人的完备理性、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促进人的发展。最后是信息性和时代性。课程应具有时代性特征,尽可能反映学科新成就、新趋势、新信息。

2、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1)创业和创业教育。主要论述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范围、学科性质及其历史发展进程等,是对创业教育的大致了解和掌握,属于入门性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2)创业环境。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下,要善于识别、评估市场机会。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是创业活动从创意产生到转化为市场机会的过程。该部分阐述发现和挑选创业机会的过程,使人能识别和把握创业环境,能从社会需要中敏锐地发现项目。该部分详细说明和探讨了创业的商机以及教育人们如何去抓住和筛选商机。

(3)创业者。创业者培养包含创业人格、创业意识及其如何培养,创业人格是创业者应当具有的个人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创业者除了相关知识、能力等才智支持外,离不开某种非才智方面的支持。这种非才智系统对于社会而言就是一种创业环境,对于创业者个体来说就是一种创业人格。为此,我们把支持一个人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称为创业人格。创业意识更多是外在的,需要培养。理想如何培养则是要论述的关键。

(4)创业计划。凡事“预则立”,特别是在创业的过程中,良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创业计划包括市场分析、创业项目的界定与目标、风险分析、项目的实施内容、组织计划、财务计划等。本部分还结合创业中的融资问题,提出了如何利用资源与制定商业计划,如何整体规划自己的创业蓝图。

(5)创业资源。本部分主要涉及获取资源,获取资源包括创业资金的筹集、争取土地使用权、建筑设施的建设或租赁等。这部分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金融和房地产权基本知识、产权归属和创业主体间利益分配关系、风险分析方法、沟通和谈判技巧。

(6)新企业的成长。主要阐述如何管理和成功运营一个创立起来的新企业。包括日常运营计划、人员聘任和培训、财务管理、对外宣传和公共关系。同时还要关注创业顺利时的管理危机,比如快速增长失控、成功后创业团队利益再分配、原始状态管理对事业发展阶段带来的险象等。还涉及新建的风险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危机,解释企业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及其独特性,避免和摆脱困境的方法与策略。

3、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

课程的组织和安排策略,是课程价值和功能达到最大化的关键。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可以从学习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提高创业技能的实践课程进行组织实施。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有学科渗透、必修课、选修课学术讲座等课程。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可以以现有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即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培养,以信息和技术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常识培养,并以实践训练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必修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开设创业社会常识课、创业技能课、职业生涯指导课、公共关系课、法律类课程、市场营销课、经济法课及各类专题报告等。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学习,主要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2)实践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一可以在教师指导下以群体方式进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如组织创业社团,结合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积极开展活动;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进行学科知识竞赛,以培养创业能力。在各种服务性活动中体现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要求。二可以让学生挂职锻炼,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策划进行实践,比如可以让学生创办小型公司进行经营活动。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实践课程一定要结合理论课程,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又要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取向。

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泰勒认为,课程评价的实质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课程评价旨在找出实施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改造和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之所以将课程评价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的一部份,是因为其评价反馈可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施良方教授认为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这就是为何将课程评价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的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评价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理论基础的评价;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1、对理论基础的评价

在论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就指出,规律是客观的,世界是可知的。创业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把学生从狭隘的理论中解放和解脱。创业教育助于学生系统地整合自己,形成认知能力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必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世界是联系的,这就是说在创业教育中,要求学生综合地、全新地、联系地考虑各种因素。

2、对目标的评价

主要考察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性是指这一目标的总和是否合理。目标的可行性,是指这一课程目标在大学教育活动中是现实可行的,基本符合教育活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条件的保障。我们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判断:首先,创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己经基本确立。其次,各高校己经加大对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在内的整体课程体系的改革。最后,各高校在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己经从教师队伍、课程政策、教材建设等保障条件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3、对内容的评价

包括内容的选取、组织和实施等。基于以下几方面共同考虑: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时代性、可操作性、广博性、基础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能够确保课程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取的实现;再次,对课程内容组织的评价,主要是对其在内容的统整性、衔接性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后,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内容的可操作性。

4、对效果的评价

主要考察学生的主体性反应方式与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间的适切性,以及学生在这一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一种理论和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考试或学生成绩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是考试绝不能只测验学生获取或记住的知识的多少,要着重于其能否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去识别、判断与分析一些事件,或是能否运用表达、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进行有效的活动。

(注: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问题研究”(编号:JYB2015

13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 周兆农:美国创业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8(12).

[4] 施冠群等: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责任编辑:熊亚)

作者:孔晓娟

上一篇:循环经济下淡水资源保护论文下一篇: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