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幸福感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结构,对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及测评工具进行了回顾,并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状况和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等四个角度出发,探讨了今后研究应注意的方向。

第一篇:大学生幸福感论文

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等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及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方向,旨在更好地认识和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刘海珍(1979—),女,陕西宝鸡人,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张鹤(1978—),男,陕西安康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学。

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的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 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1]。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主要的衡量指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2]。

二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测评工具

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展开,目前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均采用自评量表进行。我国研究者测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时通常采用以下四种量表:(1)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定时性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该量表共有33项,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国内段建华(1996)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2)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两个部分:即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后者只有一项。(3)Kammam﹠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是以被试近期内体验到的积极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为基础,测查其主观幸福感;(4)Ed Diener(1995)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该问卷内容包括(1)个人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等;(2)主观幸福感;(3)生活满意度;(4)积极情感;(5)消极情感;(6)外在准则、社会关系;(7)自我体验。

从总体看,这四种量表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施测时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虽然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国家中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在使用国外的量表之前,对量表的修订还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可使用多种方法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

三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人口统计学变量

目前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等)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进行的比较多,其中较为一致的结论有两个:其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总体生活满意度没有非常显著的联系,两者之间最高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其二,不同性别、年龄的青少年的总体生活滿意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维度——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3]。

2.经济状况

研究者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在对重庆大学生幸福生活标准的统计研究中发现,51.1%的大学生认为有很多钱是幸福的[4]。可见,经济状况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但别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佟月华的研究就表明,有些低收入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总体学生的平均值[5]。

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体验更多的幸福感提供了保障,也为他们适应社会和调整健康的心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会对SWB产生影响【6】[7],但在预测SWB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异性的朋友支持对SWB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老师支持和母亲支持[6]。

4.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目前,人们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SWB”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有学者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SWB产生明显的影响[8]。

5.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高度正相关,与父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母亲的拒绝等因子均显著负相关[9]。可以说如果家庭气氛民主、愉快,并且成员间相互关心,那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强。

6.体育锻炼

目前,关于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但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将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运动量所起的作用较为显著。徐叶彤等人研究表明,不同运动量对大学生的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和社会功能维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尤以中等运动量为宜[10]。培养学生自我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对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主观幸福感是十分重要的。

(二)内部因素

1.人格特质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是人格特质。国内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11]。外向的性格使他们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因而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2.自我效能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他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判断和估计,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力的主宰。余鹏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12]。佟月华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13]。

3.自 尊

许多研究表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高自尊者对自我持肯定态度,乐观自信,对于消极的影响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并试图适应或改变情境而不像低自尊者那样回避现实,所以对于幸福的体验要高。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不具普遍性,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幸福感[14]。

4.自我概念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自我概念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知,关系到其当前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可见,自我概念是影响大学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自我概念积极的大学生对待问题比较乐观,而自我概念消极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杨昭宁、孔祥军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相关(p<0.01),并且不同自我概念组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15]。

四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尽管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在对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的研究中,人们对认知因素的研究较为少。其次,由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不尽相同,以致出现了许多相互矛盾或不确定的结果。在未來的研究中,我们要力求拓展新的测评方法,编制适合于本土研究的测量工具,同时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地探究。

参考文献:

[1] Diener E. Subject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34-43

[2] 陈姝娟, 周爱保.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1(3):214-217

[3] 郑雪, 王玲, 邱林, 严标宾.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2): 105-107

[4] 何瑛. 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重庆师专学报, 2000, (2): 35-39

[5] 佟月华. 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11(3): 294-295

[6] 吴丹伟, 刘红艳.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3): 94-96

[7] Weiss R.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Rubin Z, ed. Doing unto othe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74

[8] 严标宾, 郑雪, 邱林. 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1, 21 (4): 46-50

[9] 胡洁, 姬天舒, 冯凤莲.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健康心理学, 2002,10 (1): 16-17

[10] 徐叶彤, 李艳红.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辽宁体育科技, 2003, 25(6): 79-80

[11] 于静华.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26 (5): 97-99

[12] 余鹏, 宿淑华, 李丽.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1): 42-44

[13] 佟月华.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4): 396-397

[14] 吴明霞.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心理学动态, 2000, 8 (4): 23-28

[15] 杨昭宁, 孔祥军.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1): 80-82

作者:刘海珍 张 鹤

第二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结构,对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及测评工具进行了回顾,并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状况和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等四个角度出发,探讨了今后研究应注意的方向。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积极情感

Summary of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SUN Dongxia

(Guangdong Innovative Technical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960)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emotion

幸福是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普遍较为关注并为之苦苦追寻的一个生命课题。心理学研究者主要从人的内心体验来测量、描述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并研究其产生的内在规律等。本文对国内已有的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寻找其中的规律性,以期在理论上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实践上提出科学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研究者们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Diener提出的概念: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根据这一定义,Diener等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多层次结构模型,主要是把主观幸福感按层次和领域分别划分。其主观幸福感被置于最高层,是对人们生活做出的整体评价。第二层次是主观幸福感的核心成分,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四个部分,彼此间相互关联。最底层的部分分别是四个高层次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成分,比如其中积极情感的具体操作成分有:愉悦、爱意、满足和兴奋等等,而整体生活评价中主要包含:成就感和富裕感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及测评工具

2.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研究大学生这一群体。如段建华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施测分析,①景淑华等探讨年级、性别及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②综合来看,早期研究相对简单,多数使用量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测评。2000年之后研究逐渐增多,无论是探讨的内容,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

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

目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主要采用自陈量表进行。国内相关研究者多采用以下五种量表进行测评:(1)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2)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3)Kamman和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4)Diener等人(1995)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问卷;(5)Andrews和Withey(1976)编制的人面量表。其中,前四种量表均是言语性评定量表,而人面量表属于非言语性评定量表。

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从客观、主观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其中,客观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生活事件等方面,主观影响因素包括人格、自尊、归因方式、应对方式等方面。

3.1 客观影响因素

3.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根据已有研究结论,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种族、经济状况、教育程度、城乡差异等)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客观因素,但它对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化的贡献很小,并且相关研究结论存在争议。如针对性别这一变量,郑雪等人发现男女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③而张建育等发现在主观幸福感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④

对于经济状况是否影响主观幸福感关系这一问题,已有的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严标宾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收入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⑤但佟月华的研究表明家庭收入并不是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良好指标。⑥

3.1.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或者人们能感知到他们能与他人交流、被关心、被接纳,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防止降低主观幸福感。孔风、严标宾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⑦⑧

3.1.3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综合。严标宾等人研究发现,生活事件的好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都没有明显的影响,推测我国大学生对于幸福感更多的是采取“未来取向”而非“过去取向”的乐观态度。⑨

3.2 主观影响因素

3.2.1 人格特征

大量研究发现,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陈灿锐等人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性中等程度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较高负相关,与精神质成相对较小负相关。⑩全宏艳等人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除开放性外,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相关。

3.2.2 自尊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己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目前,研究大多认为自尊作为一个重要预测变量,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严标宾等、⑧胡金凤等 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3.2.3 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通过感知、推理等内部加工过程确定造成某种行为后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内控者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行为本身,如努力、奋斗等,而外控者则把行为后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运气等。余鹏等人研究表明归因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当大学生把负性事件归因于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的、整体的和可控的因素的个体要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3.2.4 应对方式

目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佟月华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应对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4 研究展望

(1)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测评工具。目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量表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经过修订后投入使用。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从而对于幸福的理解会有所偏颇,因此,十分有必要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高信效度的大学生幸福感测评工具。

(2)进一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已有研究成果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多为某些地区、某一高校或某些高校的大学生,但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生态效度。

(3)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目前,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一些人口学变量、生活事件、人格、自尊等方面,另外一些较为重要的因素,如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认知模式等很少涉及。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从这些角度着手进行研究。

(4)重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虽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大多属于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关的干预研究仍属空白。利用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无疑是大学生幸福感研究领域亟待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项目名称: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教科研立项(编号2013cxjky0203)

注释

① 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使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56-57.

② 景淑华,张积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青年研究,1997(1):21-25.

③ 郑雪,王玲,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5-107.

④ 张建育,胡雪琴.大学生宽恕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090-1091.

⑤ 严标宾,郑雪,邱林.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118-119.

⑥ 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4-295.

⑦ 孔风,王庭照,李彩娜,和娟,王瑾,游旭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12.2:408-411.

⑧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⑨ 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137-142.

⑩ 陈灿锐,高艳红,申荷永.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特征相关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2.1:19-26.

全宏艳,周婧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183-184.

胡金凤,孙配贞,郑雪,何资桥.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关系和谐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3:314-321.

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3-44.

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396-397.

作者:孙东霞

第三篇:幸福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幸福感教育浅议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界的对幸福感的一大分支——幸福心理学的角度,针对现今我国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并结合大学生辛福渡较低的心理实际,深入分析造成学生偏离幸福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心理学;幸福感;积极心理学

1.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曾指出:“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它向我们大家展现了人类的短处,他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却极少的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他所拥有的某种实际愿望或是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是自愿固步自封的,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与心理学这种传统倾向相一致,现实中人们也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关注大学生群体中的各种各样的消极心理现象,侧重于对它们的外在干预和管控,而较少注重或花气力对大学生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正面教育和培养。

这个世界的抑郁症患者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年龄日益年轻化。为此,近年来有更多的人关注大学生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热情,却又不时陷入迷茫,焦虑的社会群体。诸如研究大学生抑郁、焦虑、自杀、精神紊乱等,研拟和制定相关的直接干预和管控措施、对策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今天的抑郁症比例是1960年的十倍。我们承认有部分原因是认识水平的提高,让我们能更准确的判断出抑郁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抑郁症在客观上增加了。

其实,且不说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培育主体的积极心理品质远比就事论事地外在干预和管控更内在、更基础、更有效。我们必须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并不是解决了抑郁、焦虑、精神紊乱,大学生就会感到幸福、快乐和充满希望。实际上,真正的幸福、快乐和希望是建立在大学生主体的幸福感基础上的。而大学生主体幸福感的培育,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那些影响他们成长生涯,影响他们人生感悟的积极心理的培育问题。例如,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关注生存质量、幸福生活等,以指导和帮助他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群体。

相反,如果我们的社会仍旧像现在这样,过度的专注于高考,好像每一个孩子经历过高考之后,家长的使命完成了,老师的使命完成了,学校的使命完成了,政府的使命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去解决形形色色的各种成长问题,直到就业问题出现,我们才又重新去想这样一个群体应该怎么办?我们不去关注大学生的大学生涯是否真的健康成长,只是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刻才开始纠结他们是否能够就业?……这样的做法和环境怎么能够营造出一个积极、幸福、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呢?

2.幸福心理学的积极转向

幸福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研究幸福心理的学问。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兴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从而直接推动了现代幸福心理这一门科学研究的形成与探索热潮。幸福心理学认为,幸福是每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追求幸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权利。在这个现实感不断增强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奋斗追求幸福。然而,归根结底到底什么是幸福和幸福感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幸福感,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法和态度去追求幸福并获得幸福。由此可见幸福感的主观性很强,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说来,幸福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其当下生存状态及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是人的个性化感受。每一个人都因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而精彩,幸福也正因个体存在的独特性而表现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依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肯定性,整体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其它各方面的全面主观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的精神状态。

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幸福心理学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尤其在中国,可以说它是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并顺应新时代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需求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心理学的研究在此之前多侧重于消极心理学,如病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其目的在于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上,但是,没有心理疾病并不等于心理的完全健康,人类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更高层次的追求。幸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关注人类的生存质量,致力于研究人的幸福生活,研究精神品质,指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关注和造就真正健康的人。

3.目前影响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我国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不高的问题由来已久。当生活保障,生活质量以及各种各样的客观幸福指数显著增长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的幸福感问题却愈发明显,这的确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通常人们大多将其归咎于诸如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等,这些直接的心理健康问题。可本文认为,隐藏在这些心理问题背后的社会和教育问题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3.1 成长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

如果我们去问大学生,上大学究竟有什么用?在大学的校园里究竟学什么?每一个正视中国大学问题的老师或是学者或是媒体人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中学习是为了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因为,这是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所教给他们的。考试成绩高,就是好学生,即使他们并没有搞清楚他们应该学会什么,甚至都不了解他们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一部分大学生衡量自己在大学中学习的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不挂科;许多学生在近乎绝对自由的大学生涯中通过游戏,恋爱放纵自己,用来释放和缓解前12年所受到的所有的精神压迫,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从小到大,好的考试成绩就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自己养成了这种心理定势,似乎社会、学校和家长也都这样认为。这种成长环境成长起来的下一代,要么是被动接受,读死书的“好学生”;要么是用不读书进行反抗的“新式”学子。当他们意识到或与真正的社会现实相融合的时候,种种不适应、被否定、挫折或失败等,就会使他们陷入极度的焦虑、彷徨和自我否定的心境之中,幸福感顿然尽失。

3.2 就业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几乎成为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标签,这样一种现状折射到在校大学生当中,是大学生焦虑,迷茫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大学扩招在使大部分人拥有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直接造成学历贬值;经济不景气,本专科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并向低层次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梯度攀升;激烈竞争中的不正之风的泛滥等等。当人们去反观这种社会现状时,无不会纠缠于深深思考,大学生究竟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在大学中求学?就成了困扰学子们的问题。如果毕业等于失业,如果好工作等于好关系,那大学中的努力奋斗又是为了什么?

3.3 情感困扰对幸福感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把恋爱动机指向“体验爱情幸福”、“充实大学阶段生活”,可见,当代大学生注意的是恋爱的过程本身,对结果则不太在意。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即便两个人投入了无比真挚的感情,但毕业之后,绝大多数还是躲不了分道扬镳的结局。恋爱本是人世间纯真美好的事物,大学生在具备了成熟的恋爱心理之后却难以回避客观现实问题,为今后的人格发展,恋爱心理都产生不小的消极影响。但不可否认,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了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恋物癖、窥阴癖等。这会严重影响他们对人生的幸福体验,甚至造成具有长远和广泛影响的心理阴影。

3.4 社会舆论对幸福感的影响

当今多元化甚至是良莠并存的娱乐和舆论背景,使无数大学生在网络,电视调侃自己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对自己的命运做了消极的定义。舆论告诉我们,不挂科是王道;舆论告诉我们,大学毕业等于失业;舆论告诉我们,大学谈恋爱,男的是给别人养媳妇,女的是挥霍青春;舆论告诉我们,大学生整体能力缺乏;舆论告诉我们,好大学才有好就业;舆论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上不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舆论告诉我们,大多数大学生就业基本上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舆论导向,很直白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否定。消极的心理伴随着消极却娱乐至死的舆论环境如影随形,将大学生本就不多的幸福感销毁殆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我们的舆论媒体从来都是批判的告诉大学生多么的无能,大学多么的无用,我们如何能指望一批刚刚自我成长,自我负责的孩子在这样一种消极批判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紧迫性与具体建议

事实上,当幸福感越低,幸福感教育的紧迫性就越强。按照幸福心理学的宗旨,幸福感的教育,关键是要跳出对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或环境的一味的消极的抱怨,侧重从积极的方面发掘和培育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但前我国的大学生幸福感的教育,关键是要深入思考,面对现实的社会背景或环境,大学生应当保持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做着怎样的一份努力才能算作是成功的?那种仅仅用成绩的高低去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做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迎合时弊,让一个有着理想憧憬而又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去做他们本质上不会有幸福感的事,又怎么能指望他从中感到快乐,收获成功?

我们需要运用幸福心理学的理念去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以使他们即使在不怎么好的成长环境中,也要健康快乐积极的成长,这是社会应该做的,也是大学的责任。

让大学生通过积极健康的心态去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其实就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幸福心理教育。从人类的本性出发、因材施教,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理念与我国大力提倡的大学生素质创新教育是紧密相关的;这与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教育理念看似对立也并不冲突。它是让大学生们积极拼搏。但却是将艰苦的奋斗过程转化为幸福的终极享受。大学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对人生发展、对社会认知的重要时期。大学可塑性是极强的,要使大学生对看问题的视角,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就要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这种发展的,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决定他们的一生。当然,幸福教育不是一朝即成的事情,它有赖于社会制度和学校系统的长期努力。单就大学本身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大学生幸福教育迫切需要重视的。

4.1 感动教育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幸福观

感动是性本善的一种表现,其实21世纪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是幸福的,感受幸福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他们都拥有着。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同样也是不幸的,因为感受幸福的能力他们缺乏。就是因为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感受和珍惜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幸福唾手可得。这就需要在各个高校中采用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具备感受真善美的能力。目前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在美国已经到了普及的阶段,约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在我国清华、北大、浙大等一些大学也逐步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讲座。把培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人为本,把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这是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4.2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仰,明确生活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之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因为学习是始终是大学生的本质工作。事实上,缺乏理想,信仰,幸福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幸福感。中国学生在经历高考后,普遍就失去了目标和理想,同时也就失去了幸福感。大学教育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学生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生活信仰,自身愿意从事的、对社会有价值的目标。在大的目标之外(二三十年或更远),还可以确立一些小的目标,这样每实现一个小的目标,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离目标靠近的喜悦,使学生们感受到过程的幸福,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幸福感实现的基本主体条件。

4.3 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习惯,调整健康生活状态

充实丰富、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是构成人们幸福感的重要要素之一。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不但可以体现一个人积极的生活品味和生活标准,并且还是人们幸福的重要源泉。因为健康的生活通常表现为拥有积极的、向上的兴趣和爱好。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拥有大量自由自主的闲暇时间,很多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考试成绩,便无所事事就是长期接受应试教育而对自主教育缺乏导致的不良结果。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将积极幸福的生活教育纳入、融入校园文化的活动中,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是当前幸福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4.4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拥有幸福的感受可以通过对心理认知水平来提高,也可以通过情感控制能力来提高。首先,培养大学生心理技能,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调整、自我排解,保持平稳健康的情绪和良好向上的心态。然后,指导大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性格成熟等各个方面确定实际合理的期望与目标,做到不盲目,不自卑,不自负,不自暴自弃,这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陈矫.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幸福感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3]檀传宝.幸福教育论[J].东华师范大学学报,1999(1).

[4]郑雪.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馨可(1987—),女,山西洪洞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王馨可

上一篇:小班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化工中级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