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幸福感调查论文

2024-04-24

社会幸福感调查论文(共6篇)

篇1:社会幸福感调查论文

摘要:

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对于其成员——大学生的幸福感,理应给予关注和重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我们五人小组从性别、年级以及整体三方面入手,展开了系列调查。并基于调查,提出增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诠释,研究影响他们幸福感的因素,提出科学的教育对策,使大学生对幸福有更深远的解读,从而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幸福感水平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2.调查对象:本校大学学生,其中低(一、二)年级20人,高(三、四)年级2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

3.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等,其它情况如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总体感觉等自我评定以及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观幸福感状况,对目前状态是否满意、生活中最不理想的因素等等。

4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40份。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汇总并获取了所有有效被调查的学生基本资料,如性别、年级等。

调查过程及预想:

由于时间匆忙和实践经验不足,我组成员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经过讨论,确定了问卷试题。并对四十名大学生(其中每年级10人)进行问卷调查,因为人数较少,对于所得数据也许会有所偏差。预先估计,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尚可,而造成部幸福的主要因素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和学习中的困难。调查后,又经小组成员共同统计,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对调查的学生统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后有如下结果:.总体分析:

(1)大学生幸福指数总体状况

根据上表的调查结果显示:

对家庭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的占70%,感到一般的占15%,不满意的占15%。上述数据表明有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状态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而有3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的满意程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态度。

对大学所选专业及以后就业预想32.5%的人表示对自己专业满意,而17.5%的大学生则处于茫然状态,40%的人则认为专业不满意对未来就业表示堪忧。这说明为数众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抱有悲观色彩。

对生活中不幸福的因素,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关系、生活成就、人际关系、经济状态、精神空虚、现实理想差距、没有恋爱、没有参加团体活动(可多选)分别占75%、85%、35%、70%、23.2%、17.5%、35%、67.5%、2.5%、10%、13%,从中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因素中,就业压力首当其冲,其次是学习压力,再者生活品质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追求幸福做过的努力(可多选),80%的学生表示乐于关心他人,75%的学生觉得自己在努力学习,45%的学生勤于交友,获得幸福。只有12.5%的学生表示通过参加志愿者让自己获得幸福。

对现在大学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27.5%的人认为忙碌而充实,60%的人认为普通平淡,7.5%的人觉得不满意,与理想之间有一定差距。这间接证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很满意。因此加强大学的教育体系以及改善大学活动安排是必要的措施。

不开心时解决不幸福能力,40%擅长解决,15%不擅长解决,而45%的大学生不知道是否具备此能力。这些数据很鲜明地反映了我们广大的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缺乏处理引起自己不幸福的问题的能力。

对于觉得幸福的人该具备的特点(可多选),97.5%的人选择了乐观开朗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87.5%的人认为幸福的人应该努力奋斗,72.5%的人则选择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由此看出,普遍大学生都认为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但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大多数的人也都认为只有乐观的心态是不够的,需要后天的努力来实现幸福。

对目前的幸福感打分,0%的大学生打100分,12.5%的大学生打80~99分,67.5%的大学生打60~80分,17.5%的大学生打30~60分,0%的大学生低于30分。

注:此结果真实有效,且从整体来看,与预测状况基本符合。

(2)总结: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都感觉自己的生活还算幸福。而让大学生对自己感受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就业压力大,学习压力大,运气不好,社会竞争激烈,课余生活单调等;另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人际关系太差,主观努力不够,缺乏明确的追求目标,精神空虚等等。在内因与外因之间,大多数大学生都把导致自己不幸福的内因排列在最前面,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幸福认知的一致性,同时也说明个人努力、明确的生活目的感,对精神世界的明确的理解、预测和内部的控制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1.快乐感对生活质量高低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生活充满乐趣。然而,面对同样状况,不同的大学生的快乐感程度却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自身的心态以及自己追求决定的。比如有的大学生觉得毕业后前程似锦,有的大学生觉得可以养活自己,而其他人抱有消极心态。由此可见,一个天性乐观豁达、凡事易于满足、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未来的人相较于具有悲观的心态的人的幸福感要强。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内在心理特征,是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原因,也是影响一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原因。从问卷调查他们对幸福进行的主观定义中,我们进行总结认为人格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成分。

2.就业压力对幸福的影响。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越来越强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寒窗十几载,好不容易挤进大学的校门,如今就要走向社会,面对父母的期望,面对自己的理想,却不知道路在何方。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偏差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不幸福感的产生也因此而生。

就业压力一方面来自社会,一方面也来自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高校教育者应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转变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平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而减少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3.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大学和家庭生活的事件影响了他们对幸福的看法和感悟。如当大学生遭遇挂科,失恋等负性生活事件时,可能会产生抑郁、悲观、无助等消极情绪,导致幸福感降低。但个体的幸福感一般不会长期下降。同时由于一些正性生活事件得到大家的认可,生活中有成就等又会使幸福感提高,最终其幸福感会稳定在某一水平上。

4.生活目标。调查表明,无论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都把生活目标作为影响自己幸福观的因素。并且在对自身的不幸福归因时,认为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是导致他们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没有了目标,大学生会整天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而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影响对自身的判断,使自己对生活更加迷茫,从而带来循环效应,加剧了大学生的烦恼和负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5.金钱、享受对幸福的影响。不可否认,金钱和物质财富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他不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对他而言生活就是痛苦的感觉,幸福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物质财富应在幸福生活中占多大比重?性别比较发现,男生比女生更注重金钱在幸福中的作用,这与男女生未来的社会角色有一定关系。调查中,只有17.5%的人为自己的经济状况烦恼。应该说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是丰富的幸福的,然而,我认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在此方面的关注度应该会增加。

如今的大学生现在所持幸福观点中容易把吃喝玩乐、挥霍金钱与幸福混为一谈,幸福价值观偏颇。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无不忧虑地看到,大学生群体在幸福价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似有抬头倾向。在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幸福就是吃喝玩乐,幸福就是为所欲为、挥霍金钱,甚至有人痴迷那种“不修今生求来世”的错误观点,对身体和物欲的满足成为学生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这些观点否认了幸福要靠脚踏实地的劳动和创造来获取、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努力拼搏的过程。学生体验幸福的过程、态度和情感不正确,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幸福的理解。

对大学生自身提升幸福感的建议:

1. 要重视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与其他因素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于人格。例如个人的自尊,乐观,自我控制和生活目标。外倾性的人能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幸福,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让自己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喜欢并相信自己,恰当的认同和接纳别人,能够理性的面对和接受现实。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不断地汲取知识,知识可以让人聪慧、充实更能体现自身素养。

2. 积极的改善社会关系,尤其是舍友关系和朋友关系。要能正确处理得到社会支持与付出社会支持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集中反映。它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有个愉快的心境度过整个大学生活。因此通过扩大人际交往,结识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更多地使自己接触人群,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3. 职业生涯规划。严峻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幸福指数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大学生希望在毕业时能够有一个好的选择,就应该尽早的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不断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让自己充实、自信,提高幸福指数。

4. 休闲。要学会在忙碌的学习中分出想当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上的休闲。例如参加体育锻炼,看电影,参加社团活动,听音乐,参加志愿服务等。这些工作都能增加个人的身心健康。

5. 培养积极情绪。情绪是人们看待和处理事物的一个放大镜,好的情绪总是作为一面积极的暖色镜来加工所面对的事物。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耐性和持久性,而更倾向使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经常去听、看、经历一些能够激起积极情绪的美好事物,使自己渐渐的处于一种良好情绪的循环圈中,会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对其他方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做法建议:

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前途,更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取向,所以社会各方要给予共同的关注,并做好其协助工作。如 教育者要重视增强其自我效能,让同学在价值展现时,体现快乐,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估计和期望,提高学业成就,而学校应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积极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挖掘现实中的积极因素。去感受生活,体验幸福。国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扭转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社会支持能让人内心感到快乐和幸福。大学生作为没有经济独立的群体,外界的社会支持会使他们更好的处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使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密切,更能体验幸福。

我认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对人生发展方向、对社会实践认知的启蒙期,此时可塑性极强,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种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人的个性发挥与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让同学们去积极地奋斗,而把艰苦的过程转化为幸福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其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高。

篇2:社会幸福感调查论文

一.调查背景: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二.调查准备: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三.调查报告说明:

1.调查时间:2012年7月15日----2012年8月31日 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调查单位:中山市

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

6.内容概述:(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

(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

(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

度)

(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数据统计:

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典型举例:

1.身份:公民 性别:男 工作:企业职员 年龄段:31~45 婚姻状况:已婚

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 幸福感较低

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 2.身份:学生 性别:女 年龄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较高

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别:男 年龄段:45~60 收入满意度:一般 幸福感较强

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

五、调查结果分析:

随着市区的改造,人性化的设施也越来越多。城市中干净的免费公厕、环境优美的街心公园、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化、越来越齐全的健身设施、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设施,这些都是对于政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提高的依据。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

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

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影响人们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无疑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社会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会不仅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

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

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六、调查结果总结 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岁之间的次之。(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5)幸福感较强的是政府人员、在校学生,幸福感较弱的职业是个体户,普通居民,企业职员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险,这些方面都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在校学生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故其幸福感较高。而对于幸福感较低的相关职业,如何提高这部分人对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

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说0%的居民认为自己不幸福。七.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感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

各级政府和领导者,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

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八.改进建议

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

九.自身的总结与体会

篇3:社会幸福感调查论文

一、新疆城乡居民投资需求社会问卷调查的描述性统计

运用SPSS 19对问卷有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幸福感认知

问卷问题:总体而言, 您对自己目前所过的生活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

(1) 非常不幸福 (2) 不幸福 (3) 一般 (4) 幸福 (5) 非常幸福

数据来源:根据本调查数据运用数据统计得到。

由表1 可知, 城乡居民对目前生活幸福感的分布:50.4%受访者感觉“一般”, 这个频次最高为692次;其次感觉“幸福”的频次为530次, 有效百分比为38.6%;然后依次是感到“非常幸福” (5.5%) 、“不幸福” (4.2%) 、“非常不幸福” (1.4%) 。

由表2 可知, 城镇居民对目前所过生活幸福感的分布:51.7%的受访者感觉“一般”, 这个频次最高为506次;其次是感觉幸福”的频次为366 次, 有效百分比为37.4% ;然后依次是感到“ 不幸福” (5.0%) 、“非常幸福” (4.5%) 、“非常不幸福” (1.3%) 。

由表3 可知, 农村居民对目前所过生活幸福感的分布:47.0%的受访者感觉“一般”, 这个频次最高为186 次;其次感觉“幸福”的频次为164 次, 有效百分比为41.4% ;然后依次是感到“ 非常幸福” (7.8%) 、“不幸福” (2.3%) 、“非常不幸福” (1.5%) 。

从城乡居民受访者对目前所过生活幸福感分布情况看, 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的前两位相同。城乡居民感到“一般”的频次最高, 农村居民受访者有效百分比 (47.0%) 低于城镇居民 (51.7%) 4.7个百分点;其次感到“幸福”的频次, 农村居民受访者有效百分比 (41.4%) 高出城镇居民 (37.4%) 4 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受访者感到“非常幸福”的有效百分比为4.5%, 低出农村居民 (7.8%) 3.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受访者感到“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累积百分比为6.3%, 高出农村居民 (3.8%) 2.5个百分点;总体而言, 城镇居民受访者对目前所过生活的幸福感低于农村居民。

2.幸福感打分

问卷问题:假如幸福感最高分为100分, 那么, 您现在的幸福感为分 (请用1~100的数字来表示) 。

由表4 可知, 新疆城乡居民受访者幸福感打分统计量均值为74.71 分, 中值和众数均为80 分, 标准差为15.583 分, 极小值为10分, 极大值为100分。由城乡居民幸福感打分分布可知, 频次最高的是80分 (266次) , 其有效百分比为19.6%, 即近两成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是80 分;其余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靠前的依次是:60 分 (213 次, 15.7%) 、70 分 (198次, 14.6%) 、90分 (181次, 13.3%) 、50分 (88 次, 6.5%) 、75 分 (80 次, 5.9%) 、100分 (79 次, 5.8%) 、85 分 (71 次, 5.2%) 、95分 (38 次, 2.8%) 、40 分 (21 次, 1.5%) 、65分 (20 次, 1.5%) 。60 分以下 (含60 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26.4%, 即26.4%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60 分以下 (含60 分) ;70 分以下 (含70 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43.4%, 即43.4%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70 分以下 (含70分) ;80分以下 (含80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69.5%, 即近七成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80 分以下 (含80 分) ;90 分以下 (含90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89.1%, 即89.1%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90分以下 (含90分) 。

由城镇、农村居民幸福感打分及表5、6 统计量可知, 城镇居民受访者幸福感打分的均值为75.08 分, 中值和众数均为80分, 标准差为15.250 分, 极小值为10 分, 极大值为100 分。频次最高的是80 分 (212 次) , 其有效百分比为21.8%, 即近21.8%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是80 分;然后依次为70 分和90 分 (14.3%) 、60 分 (13.5%) 、75 分 (6.5%) 、50分 (6.3%) 、85分 (5.7%) 。60分以下 (含60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23.8%, 即23.8%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60分以下 (含60 分) ;70 分以下 (含70 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40.4%, 即40.4%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70 分以下 (含70分) ;80分以下 (含80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69.5%, 即近七成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80 分以下 (含80 分) ;90 分以下 (含90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91.0%, 即91.0%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90分以下 (含90分) 。

农村居民受访者幸福感打分的均值为73.80分, 中值为70分, 众数为60分, 标准差为16.377 分, 极小值为25 分, 极大值为100分。因此, 农村居民受访者幸福感打分均值、中值、众数均低于城镇居民受访者, 尤其是众数比城镇居民受访者低20分, 标准差略大于城镇居民受访者。频次最高的是60 分 (82 次) , 其有效百分比为21.2%, 即近21.2%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是60 分;然后依次为70 分 (15.2%) 、80 分 (14.0%) 、90 分 (10.9%) 、100 分 (8.0%) 、50 分 (7.0%) 。60 分以下 (含60 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32.8% , 即32.8%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60 分以下 (含60 分) , 该比例高出城镇居民受访者9 个百分点;70 分以下 (含70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50.9%, 即50.9%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70分以下 (含70 分) , 该比例高出城镇居民受访者10.5 个百分点;80 分以下 (含80 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69.5%, 即近七成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80 分以下 (含80 分) , 该比例与城镇居民受访者相同;90 分以下 (含90 分) 的累积百分比为84.5%, 即84.5%的受访者对自己现在幸福感的打分在90 分以下 (含90 分) , 该比例低出城镇居民受访者6.5个百分点。

结合上一道问题, 总体而言, 虽然城镇居民受访者对目前所过生活的幸福感低于农村居民, 但农村居民受访者的幸福感打分比城镇居民受访者低。

3.分地区的受访者目前生活幸福感的分布

由表7 可知分, 地区受访者目前生活幸福感分布。

乌鲁木齐城镇受访者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是“一般”的频次最高, 占比为57.8%。然后按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幸福 (29.0%) 、不幸福 (6.6%) 、非常幸福 (4.6%) 、非常不幸福 (1.9%) 。

塔城地区城镇受访者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是“一般”的频次最高, 占比为49.6%。然后按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幸福 (42.6%) 、不幸福 (4.7%) 、非常幸福 (2.3%) 、非常不幸福 (0.8%) 。

喀什地区城镇受访者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是“幸福”的频次最高, 占比为48.5%。然后按照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一般 (43.1%) 、非常幸福 (5.1%) 、不幸福 (2.7%) 、非常不幸福 (0.6%) 。

乌鲁木齐农村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是“一般”的频次最高, 占比为67.6%。然后按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幸福 (23.5%) 、非常幸福 (5.9%) 、非常不幸福 (2.9%) 、不幸福 (为零) 。

塔城地区农村受访者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是“一般”的频次最高, 占比为40.4%。然后按照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幸福 (39.4%) 、非常幸福 (13.5%) 、不幸福 (5.8%) 、非常不幸福 (1.0%) 。

喀什地区农村受访者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是“一般”的频次最高, 占比为46.9%。然后按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幸福 (44.6%) 、非常幸福 (5.8%) 、非常不幸福 (1.6%) 、不幸福 (1.2%) 。

由上可知, 除喀什地区城镇受访者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是“幸福”的频次最高 (占比为48.5%) 外, 乌鲁木齐和塔城地区“一般”的频次均最高, 其中乌鲁木齐最高 (占比为57.8%) 。三地区中乌鲁木齐城镇受访者感到“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占比均最高, 塔城地区均次之, 喀什地区均最低。乌鲁木齐“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合计占比为8.5%, 塔城地区为5.5%, 喀什地区为3.3%。乌鲁木齐“幸福”和“非常幸福”的合计占比为33.6%, 塔城地区为44.9%, 喀什地区为53.6%。因此, 总体而言城镇受访者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乌鲁木齐城镇受访者的综合幸福程度相对最低, 塔城地区居中, 喀什地区相对最高。

三地区农村受访者感到“一般”的占比均最高, 其中乌鲁木齐最高 (67.6%) , 远远高于塔城地区和喀什地区。乌鲁木齐农村受访者感到“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合计占比为2.9% ;塔城地区为6.8%, 喀什地区为2.8%。乌鲁木齐“幸福”和“非常幸福”的合计占比为29.4%, 塔城地区为52.9%, 喀什地区为50.4%。因此, 总体而言农村受访者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乌鲁木齐农村受访者的综合幸福程度相对最低, 塔城地区居中, 喀什地区相对最高。

二、相关性检验

本调查分别对城镇居民问卷和农村居民问卷内容进行了相关性假设检验, 发现以下指标两两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1.城镇居民个人总收入与生活幸福感

由表8、表9可知, 通过对城镇居民受访者上一年度个人总收入与其生活幸福感进行相关性假设检验, 结果是Spearman相关系数为正。说明个人总收入与其生活幸福感之间为正相关关系, 个人总收入越高, 其对自己目前所过的生活的幸福感越强;反之, 个人总收入越低, 幸福感越弱。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收入与幸福感无关的观点不一致。本调查结果说明, 在新疆城镇居民受访者的整体收入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之前, 个人总收入与生活幸福感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若想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就需要增加其个人总收入。

2.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与生活幸福感

由表10、表11可知, 通过对城镇居民受访者上一年度家庭总收入与其生活幸福感进行相关性假设检验, 结果是Spear⁃man相关系数为正, 说明家庭总收入与其生活幸福感之间为正相关关系, 家庭总收入越高, 对自己目前所过的生活的幸福感越强;反之, 家庭总收入越低, 幸福感越弱。这一结果与个人总收入与生活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相同。

3.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与生活幸福感

由表12、表13可知, 通过对农村居民受访者上一年度家庭纯收入与其生活幸福感进行相关性假设检验, 结果是Spear⁃man相关系数为正, 说明农村家庭纯收入与其生活幸福感之间为正相关关系, 家庭纯收入越高, 其对自己目前所过的生活的幸福感越强;反之, 家庭纯收入越低, 幸福感越弱。这一结果与城镇问卷家庭总收入与生活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相同。

三、主要结论

1.城镇居民受访者对目前所过生活的幸福感低于农村居民。

2.城镇受访者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乌鲁木齐城镇受访者的综合幸福程度相对最低, 塔城地区居中, 喀什地区相对最高。农村受访者对自己目前所过生活的感觉也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乌鲁木齐农村受访者的综合幸福程度相对最低, 塔城地区居中, 喀什地区相对最高。

3.虽然城镇居民受访者对目前所过生活的幸福感低于农村居民, 但农村居民受访者的幸福感打分比城镇居民受访者要低。

4.城镇居民受访者个人总收入与其生活幸福感之间为正相关关系, 个人总收入越高, 其对自己目前所过的生活的幸福感越强;反之, 个人总收入越低, 幸福感越弱。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收入与幸福感无关的观点不一致.本调查结果说明在新疆城镇居民受访者的整体收入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之前, 个人总收入与生活幸福感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若想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就需要增加其个人总收入。

5.城镇居民受访者家庭总收入与其生活幸福感之间为正相关关系, 家庭总收入越高, 其对自己目前所过的生活的幸福感越强;反之, 家庭总收入越低, 幸福感越弱。

6.农村居民受访者家庭纯收入与其生活幸福感之间为正相关关系, 家庭纯收入越高, 其对自己目前所过的生活的幸福感越强;反之, 家庭纯收入越低, 幸福感越弱。

四、提升新疆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建议

新疆城乡居民幸福感关乎新疆稳定与发展, 有利于提升新疆城乡居民幸福感与促进社会和谐, 也是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考验。为此, 提出一下若干政策建议。

1.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鉴于上述收入与其生活幸福感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 在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之前, 个人总收入、家庭总 (纯) 收入与生活幸福感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若想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就需要增加其个人总收入、家庭总 (纯) 收入。而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高低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关系极其密切, 需要通过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 , 缩小收入差距, 鼓励发挥第三次分配③的重要补充作用,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势在必行, 意味深远。

2.在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同时更关注城镇居民生活

在新疆以三地区为代表的城乡居民受访者中, 虽然农村居民幸福感略高于城镇居民, 但其幸福感打分却偏低于城镇居民。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进一步努力提升。同时, 也需要更多关注新疆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相比农村居民, 从某种程度而言, 新疆城镇居民的生活压力更大。因此, 需要改变新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而物价高企, 收入分配差距巨大的现实, 有效遏制通货膨胀, 缓解城镇居民巨大的住房、教育、就医、就业等生活压力, 缩小新疆城镇居民与区外发达、较发达地区居民之间以及本地区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3.正视地区差异

在新疆以三地区为代表的城乡居民受访者中,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最高的乌鲁木齐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综合幸福程度均相对最低, 作为中等发展地区代表的塔城地区城乡居民均居中, 而作为落后地区代表的喀什地区却均相对最高。说明除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变量之外, 还有其他影响各地区城乡居民综合幸福程度的重要变量。比如, 政治、社会、人文等方面。因此, 需要正视新疆各地区城乡居民综合幸福程度的差异, 有针对性、有侧重、差异化、综合性地全面提升新疆各地区城乡居民的综合幸福程度。

4.以综合性对策形成合力

除了继续发展新疆各地区经济, 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 破解就业难题等问题外, 还需要以综合性对策形成合力, 高度重视新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人文环境优良、教育及医疗卫生水平优良、居住权益得到保障、城乡面貌与居民工作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新疆城乡居民综合生活幸福程度的提升对居民自身、新疆稳定、国家统一完整等具有意义重大, 需要引起政府、社会各层面高度重视, 并施以切实有效、持之以恒的措施, 努力予以可实现。

注释

1 在本社会问卷调查中, 乌鲁木齐、塔城地区、喀什地区分别作为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落后地区的代表, 以此推断总体。

2 8市县是指:乌鲁木齐市和乌鲁木齐县, 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托里县、额敏县, 喀什地区的喀什市、疏勒县、伽师县。各地区所选的样本市县分别代表其高中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市县。

篇4:社会幸福感调查论文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40-02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校园人数逐渐增多,贫困大学生的队伍也日渐庞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备受社会关注,他们主观幸福感水平反映他们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也是衡量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提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旨在为贫困大学生创造多的条件,改善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让他们自由的发展,体验更多的积极心理状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一、主观幸福感概念界定和基本特征

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根据主体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一种整体评估。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

2.社会支持

国内外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一般认为,社会支持按性质可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按来源可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等。近年来,虽然关于大学阶段的研究逐见多起来,但从社会支持性质的3个维度来研究高职贫困大学生(下称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并不是太多。笔者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贫困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社会支持策略,帮助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上增强信心,进而科学有效地促进贫困生与整个大学生群体以及社会的和谐相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中对贫困生的界定标准为:刚进校时申请贫困生和国家助学贷款;持有乡镇以上民政部门盖章的贫困证明;学校贫困认定工作组认定通过。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随机选取112名贫困生,同时为了进行对比研究,还相应抽取了相同数量的非贫困生。有效被试330人,其中贫困生共106名,非贫困生224名,有效率为95.1%。

2.研究方法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由Fazio编制,段建华修订,共有33个项目。量表各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性为0.48~0.78,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性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信度为0.85。全国常模得分男性75分,女性71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是由肖水源在1993年编制,共有10个条目,包括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和预测效度。施测过程是由学生辅导员集体施测。测前对主试进行严格培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集中测验,时间为二十分钟,当场收回问卷。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对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对生活的满意度、对感情行为的控制方面男生得分稍微高于女生。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和紧张、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但是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2.特困生、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差异

对特困生、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进行方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社会支持总分、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上,特困生、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表现出显著差异,特困生得分要显著低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

3.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相关研究表明,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六个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4.家庭收入不同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差异

将家庭年收入为2000元以下和年收入为2000元以上的高职学生分为两个组,进一步分析其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健康的担心、精力表现出差异(p<.05),对感情和行为的控制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1)。其他几个维度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表明,家庭年收入越低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要低于家庭年收入较高的家庭的学生。

四、讨论

第一,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性别差异不显著。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得分要高于男生。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女生得分也要高于男生。这表明在女生由于情感细腻,在社会交往中比男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朋友较多,依赖性强,喜欢群聚生活学习等。此外,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男女生角色期望也不同,对男性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更高,而对女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女生更容易感受到社会支持,更愿意运用社会支持的帮助,从而提高了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第二,特困生、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特困生、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要低于非贫困生。特别是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支持的利用度表现出差异(p<.05)。这表明,非贫困生在生活和学校方面感受到的经济压力要低于贫困生与特困生,因此具有更加好的情绪状态。贫困生与特困生获得的社会支持相对少于非贫困生,由于感受到经济压力,产生自卑等心理,也不善于利用身边的各种社会支持,因此也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

第三,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表现出很高的相关。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表明,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六个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主观幸福感越强.

第四,家庭年收入不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表现出差异。家庭年收入水平低于2000元的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要低于家庭年收入水平高于2000元的高职学生。在对健康的担心、精力表现出差异(p<.05),对感情和行为的控制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1)。这表明,由于家庭收入特别低,贫困生会更加担心家人或自己生病后没钱吃药、看病住院等。同时,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人际关系也比较敏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情况,这些都会影响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总的来说,高职貧困生由于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都要低于非贫困生,因此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研究高职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问题,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青年的和谐成长的问题。应当发挥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力量,共同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5:厦门初中生幸福指数调查论文

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调查节目《你幸福吗?》,引发了关于幸福的全民大讨论。不少人认为,在这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收入提高的同时,也迅速消耗了人们的幸福感。作为新世纪的初中生,我们的物质条件比祖辈、父辈高了很多,但与此同时,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巨大,不少同学对此有诸多抱怨,这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呢?厦门的初中生到底幸不幸福呢?

为此,我们对厦门初中生幸福指数进行了一次调查和研究,了解初中生对幸福的认知以及对幸福感的自我评价,分析初中生幸与不幸之间有什么微妙差别,进而寻找对策,希望能够帮助那些自认为不幸福的同学重拾幸福感。

首先,我们对幸福进行了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幸福有两个解释:一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二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我们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一种独特的心境,需要靠自己的体验来界定。

接着,我们走访了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围绕影响幸福感的因素,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2份,调查人群主要是厦门市槟榔中学、外国语学校、九中、十一中、五中等校的初中生,因为没有限制特别的条件,所以得到的数据应较具普遍性。

在对数据做统计和分析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一些个别访谈,试图更深层次地探究这些数据背后的问题和成因。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初中生幸福感较高,但稳定性差。调查数据显示(如图1),87%的同学感到比较幸福或幸福。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拥有较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际关系和谐,对现状比较满意,对未来的前景很向往、有信心,这让我们十分振奋。但多数同学表示,学习压力等因素常常给他们带来压抑感,情绪波动较大,幸福感很不稳定,这又让我们有些担忧。

2.影响同学幸福感的客观因素有很多,让同学们产生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亲人的关爱,学业成就,良好的物质条件等。我们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访谈发现,大多数同学更重视亲情和友情,重视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我们认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厦门经济特区,初中生们大多享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学习条件也较优越,社会稳定和谐,这都使得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因此他们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3.幸福感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复杂交织的影响,如生活态度、成就动机、自尊程度等。一般而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适当的成就动机和自尊心,会使人产生较强的幸福感。例如,当我们问及看到别人进步,您的态度?时,内心感到不快的同学幸福感明显低于其他人(如图2)。再如,能勇敢直面挫折、懂得欣赏自己的同学,幸福感都较高。由此可见,心态对于人的幸福感是有影响的,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拥有美丽、幸福的人生

4.幸福感与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关联性,有兴趣爱好的同学幸福感更强。调查中我们无意间发现,感觉不幸福的学生大多没有兴趣爱好。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个别访谈,我们得知,没有兴趣爱好的同学大多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意思、很无聊。相反,有兴趣爱好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充实,能享受到生活的价值,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更容易获得尊重和欣赏,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综合调查的数据和访谈结果,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初中生亟需幸福教育。因此,我们呼吁学校、家长们和同学们共同关注初中生的幸福问题。

首先,我们呼吁学校对初中生的幸福问题给予重视,因为初中生幸福感的缺乏、压抑感的产生主要源于学习。希望学校改变现行的评价模式,让评价标准多元化,把优秀、人才的标准设置得再多些,让拥有各种美好品德和特长的同学都能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让我们在教育中感受成就感,感受幸福的滋味。

其次,我们要恳请家长们重视孩子们的幸福问题,努力做到:

1.关注我们的心理需求,尊重与欣赏你的孩子。从小到大,我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较大的满足,或许是习惯了不缺吃,不缺穿的安逸生活,我们可能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因为生活条件的优越而带来的幸福,我们最希望得到的是大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热情的鼓励。希望在我们遇到问题时,父母能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责骂,耐心倾听我们的心声,平等地与我们对话,尊重我们的独立人格;在我们取得成功时,父母能多一声赞美,少一盆冷水。要知道,当你们用欣赏的心灵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好时,你们就已经把快乐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里。有了欣赏和赞美,我们的心灵就会开出幸福的花朵。

2.重视我们的人格健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希望父母不要将学习成绩看成是衡量我们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我想说,我们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以及幸福感远远比成绩来的重要,因为孩子的一生并不完全只由考试组成。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做事。要知道,不是成功的人才幸福,而是幸福的人生才成功。请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我们需要培养友谊,需要培养兴趣爱好,需要全面发展自己;请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扶我们一把,帮助我们成就幸福人生。

最后,我们要呼吁初中生朋友们,关注自己的幸福指数,进行幸福感的自我培育:

1.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本身就是有苦也有甜,希望同学们坚强勇敢地面对挫折、压力和一切不如意,懂得从苦涩中寻找甜美。如果生活一帆风顺,那人生不就索然无味、毫无乐趣?我们无法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我们无法控制别人,但可以掌握自己。让我们做情绪的主人,用乐观向上的情绪画笔把人生长卷描绘得多姿多彩。

2.学会与人和善相处,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去感受幸福,多帮助他人、学会赞美和感恩是获取幸福感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3.学会尊重自己,客观看待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能使我们自爱、内心体验到自尊和充满自信。悦纳自己,欣赏自己的优点,体验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4.讲究方法,化解困难。我们发现,同学们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懂得寻求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帮助,而面对心理困惑时,往往不愿告诉他人,更不愿让家长知道。作为未成年人,我们的心理不够成熟,阅历不够丰富,有时候遇到的问题十分棘手,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若不懂得求助,就容易出现错误,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我们获得幸福人生。

精心挑选两篇文章《幸福》和《另一种财富》,送给所有的同学,希望同学们不能因某些不如意,就认为生活毫无幸福可言,失去信心。我们一定都能找到幸福,因为我们有爱和尊严。得到关爱是幸福,帮助他人是幸福,拥有朋友是幸福,解读大自然的微语是幸福,有理想有追求也是幸福对幸福的理解人各不同,但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却是共同的。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是享受生活中自然的那份恬淡,幸福是萃取点滴快乐之后的满足。幸福不仅仅是一个拥有或已完成的状态,更是一个渴望和追求的过程。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失意,不正是在为梦想的幸福铺路么?每一天都为着明天忙碌着,没有寻找到幸福的结果,不要灰心,幸福是过程而不是目标。有一天,当你站在成功的山巅,回过头来,就会发现,其实你已经拥有幸福了。

篇6:社会幸福感调查论文

深居“天堂”的人民——对金寨县农民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

前言:

这里的夜晚是那么让人陶醉,那么使人流连忘返。点点的繁星是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不曾见过的,那里的夜晚不需要绚烂的霓虹灯,就已经被闪耀的星星点亮。这里的天空低垂得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星和月亮。好神奇好神奇!怪不得取名为“天堂寨”,真的恰似生活在天堂里。而寨里的人就似天使,没有喧嚣都市人的浮华与压力,多的却是那份淡定、朴实与简单的幸福。

何谓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三句话,能笑,能吃,能睡”;有人说,“幸福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爱”;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快乐胜过黄金”;有人说,“幸福就是健康”;有人说,“幸福就是发现你最爱的人最爱你,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也值得他们爱”。

这里有许多关于幸福的诠释,有的直白,有的含蓄,有的幽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深入浅出地说出了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幸福就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体验。

毋庸讳言,有幸福就有痛苦,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了幸福,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如没有黑也就没有白,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生也就没有死一样,幸福和痛苦,是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疾病的痛苦,就要锻炼身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健康的幸福;为了避免坐牢之苦,就要遵纪守法,只有这样,才能有自由的幸福,否则,幸福必然转化为痛苦。由此想到了季羡林先生说过的“内心和谐”。幸福,除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外,更重要的是“内心和谐”。所谓内心和谐,似就是古人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对已经得到的很满足,又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工作。干应该干的,不干不应该干的;得应该得的,不得不应该得的;走应该走的路,不去不该去的地方。如此,才能快乐和幸福。

清人胡澹淹的《解人颐》中,有一首打油诗《知不足》,很好地诠释了内心不和谐的种种表现:“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身着绫罗和绸缎,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和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上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语言虽然夸张,但却刻画出了某些欲壑难填者的嘴脸。

现在一些人一朝权在手,就思量着权力如何为自己所用,如何转化成美色与财富。贪了一百万,还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还想着更多。贪婪使心理失衡,致内心不和谐,结果守着成堆的赃款,整天提着心吊着胆,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及至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那滋味正如一位贪官在狱中写的:“深夜,我在牢中走来走去,在这里真是度日如年,不,度分如年,度秒如年„„”

富足与幸福是两码事。富足大体上可以用物质的丰厚程度或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来衡量,而幸福感则更多地属于精神的,感觉的。

现代人的幸福是什么?开宝马,坐奔驰,夜总会,桑拿浴,鱼翅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海滨别墅小洋楼,皇家礼炮五粮液?这些东西两个字就可以包容了,那就是财富。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感。“富可敌国”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早早立下遗嘱,把自已财富的99%捐献给社会。我相信,这样做更能帮他找到幸福感。而鲁迅曾讲过一个源自浙江的笑话:一位农妇秋收时劳作于田间,累极而叹道,啥时象皇后娘娘就好了,此刻什么活也不用干,找张凉席铺到树荫下,躺着,还吩咐丫头:去,拿个柿饼来。

莫笑农民的“幸福感”太低档,其实他们的“幸福感”更为实在。仍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及农民工,不会巴望着借奔驰宝马来显示自已的身分,不会因看不到故宫里的“图兰多”而于心戚戚,不会因没品尝过皇家礼炮满汉全席而羞愧,更不会因为身边没有小蜜,出入没有扈从而扼腕长叹。去年收成好了而粮食没有跌价,农业税减了免了,“乱推派”少了,独生女上学的钱筹足了,一年到头的辛苦钱到手了,除夕前,如果能再有一张火车票,哪怕是硬座甚至是站票,能把他们送回到渴望团聚的家,就心满意足了。农民的幸福感更易满足,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他们在社会进步中所得的份额太少了,政府正帮他们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一步步实现他们切实的愿望,他们的“幸福感”更多了更强了,又有什么可惊诧扔呢? 当你在深山中迷路,“空谷足音”会是你的幸福感,当你是“风雪夜归人”,远处的斓珊灯火会是你的幸福感,当你遭遇强盗命悬一线时,一声警笛会是你的幸福感„„人的幸福感与其虚幻不如切实。“欲心无足高过天,当了皇帝想成仙”,与其看见“追星族”因见到“偶像”而喷发的欲死欲仙的幸福感,我宁可看见农民们朴质得令人心颤的幸福笑容。

一句话,对普通人民来说,内心和谐则幸福常在身边。

7月15日,我们来到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那里的居民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方式,了解村民的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收获颇丰。那里的寨民热情得就像山上开满的红果子,让大家惊叹不已。

经过统计,有效的调查问卷一共500份,近百分之九十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百分之八十的人认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满意程度一般,百分之五十的人觉得自己一般幸福,百分之二十的人觉得自己很幸福,百分之三十的人觉得自己不幸福。

在访谈中,我们跟年愈古稀的林老伯聊了起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他告诉我们,相比之下,他更喜欢生活在农村。他说:“我觉得现在国家对农村是很好的了。重视农村,对农民也很关心。我觉得还是农村的空气好,在城市我的心就烦躁。现在当农民粮食足了,只要经济上去了,其实农民也同样过得很幸福。你看,在城市,一回家就关上门,邻里缺少交流。但在农村,我到你家,你到我家,家家相通,我最喜欢就是小孩子串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是很重要的。虽然我现在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我还是很满足的。在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人有家庭的话就会变得踏实。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如果你经常烦恼,怎么能够开心、幸福呢?”

现在都说农民的幸福感要比城市人高得多,我们不妨来对农户幸福感做个比较分析:

(一)与城市人群的幸福感比较

农民与城市人群幸福感的比较有多种意见。农民们认为城市人群幸福的原因有:信息灵通、交通便利、住房条件好、经济条件好(市场繁荣)、教育条件好、收入高等。而农民认为自己幸福的原因有:生态环境好、有后继产业、不得怪病(污染引起)等。但是,农民们认为城市人群与农户相比更幸福。

就城市人群比农户更具幸福的原因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主要是收入高,市场繁荣,可以获取所有商品,包括在农村所不能够得到的货物。同时农户也认为,虽然收入高,但是由于其消费也高,所以最终的净收入并不是很高的。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结果,包括教育、住房、交通等,这些是我国二元经济的特定产物,历史原因所致。发展过程中城乡投入差距积累,导致我国目前的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市的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而农村却远远落后。这些基础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户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三是交易成本低,主要表现在容易获取信息,当前信息的时代,决定了信息对于发展的关键性,而农户获取信息的高成本性,成为农户发展的“瓶颈”;反过来,农户对此问题的认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农户对此发展的强烈需求。

就与城市人群比较的农户幸福而言,农户的优势是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政策软环境与生态等硬环境,前者是改变二元经济机构的基础,包括减轻农民负担与增加

农名收入等政策,是农户未来潜力挖掘的前提,坚持此政策可以保证农户的快速发展,并与城市共同发展;后者是农村所固有的,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因此农户保持此优势可以减少走弯路;其扩展内涵是农户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生存,而避免发生一些由于城市污染所引发的怪病。二是自我发展,即农户得到后继产业的发展。自我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关键,农户认为一旦得到后继产业,就可以摆脱经济原因所导致的种种落后问题,也就可以实现更加幸福。

综合上述,农户幸福与城市的幸福的比较是很困难的。就静态来看,即目前的情况分析,农户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户的幸福明显低于城市。但就发展趋势来看,即农户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农户的幸福指数将大大高于城市。

(二)与县乡官员的幸福感比较

农户认为官员幸福感表现在:收入稳定;休息多;劳动少,收入多(体力劳动少);吃喝玩乐(不算幸福,要付高昂出成本的)。相对而言,农户的幸福在于:自由;多劳多得等。具体来说,官员的幸福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稳定,经济条件好。相对于农户的与粮食、畜产品生产周期相对应的周期性,官员的经济收入的按月发放工资,且比较稳定。农户在生产生活中对于货币的需要由于子女上学、看病以及其他的支出,都是随机的,并不与农户的周期性收入相一致,因此经常出现没有可供使用的现金,而出现不能解决问题的危机。所以,收入稳定是农户所期望的。另外,官员的收入高与经济条件好,也是农户非常羡慕的。二是相对投入少,收益高。相对于农民的体力劳动密集型投入而言,官员投入的显著特征是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休息多。官员在收益高的情况下,表现为其边际收益要远远高于农户的边际收益。三是官员的吃喝玩乐不是真正的幸福。关于所讨论的官员吃喝玩乐问题,农户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在享受这些“幸福”时,必须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可能导致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对于风险厌恶者的农户而言,他们并不把这种行为看作幸福。农户相对于官员的幸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充裕,休息时间多。农户的劳动不受工作制时间的限制,根据自己庄稼的生长状况与天气情况进行耕作,时间是相对自由的。农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田间作业,休息时间也是比较充裕的,每周的7天内可以随意休息。二是多劳多得。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商业等工作,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收入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

总之,从农户的观点来看,如果考虑经济因素,农户与官员的幸福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农户的经济收入达到了一定的条件(农户认为满意的程度),农户在处置时间上的灵活度是很高的,农户也具有一定的主观幸福。

(三)与村委会干部的幸福感比较

参与调查的农户认为,村委会干部比农户幸福的原因:领导有职权;家事与工作都不耽误;政策享受(信息灵通)等。相反他们的也有不幸福的理由:200-300元/月,不多;事情多(投入多、收入少);现在没有了乡政府,村干部责任更多。

村委会干部的幸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干部在职权的基础上可以享受政策。村干部具有传达县乡指示与政策的功能,也是政策实施的主要操作者,不但可以获取最新的政策信息,为家人与亲戚朋友提供信息渠道,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与机会。二是家事与工作都不会耽误。村干部在农忙时候可以作为家庭的劳动力,同时也获取一份工资,既不减少家庭劳动的数量,反而可以增加一份收入。

村委会干部不幸福表现在:一是投入多,收入少。村干部虽然获取一份工资,但是需要面对大量的工作,传达上级政策,解决村民问题,并且有很大的机会成本。因此,边际收益是很低的,在没有其他收入渠道的情况下,干部从事此工作很令农户羡慕。二是责任大。沙乐乡政府的撤销,扩大了村委会的职责。由于沙乐乡的贫困面较大,人口多,以前解决贫困问题主要是通过乡政府解决,现在这些任务转移到村委会工作中。

因此,调查农户普遍认为,村干部的边际收益低,机会成本高,村干部的幸福感并没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好。

(四)与其他农户的幸福感比较

与其他农户比较,幸福感较高的农民群体是:乡村医生;村社长;养殖技术好(全村第一家肉牛养殖户,西门大尔品种),种植烤烟;林管员;建筑工,嫁接技术,养殖业。他们相对不幸福的原因是:土地少;劳动力少。

相对于其他农户,所调查农户的幸福集中表现在农户所具有的技能方面,这是农户幸福的根源,也是发展的基础。农户具备了一技之长,既可以表现出对其他农户的优越感,也可以为农户的家庭带来发展的潜力。

而农户不幸福的表现是土地少、劳动力少。由于沙乐乡的特点:交通不便利,普遍处于贫困状态,因此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户的首当其冲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基础是拥有土地与劳动力,只有具有这两个基本要素,在贫困地区沙乐就可以很好地生存。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本地区的其他产业不够发达,资本并没有起到作用,土地与劳动力才是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因此,可以看出,不同农户之间比较的幸福感来自农户是否具有技能。这就说明了,只有具有技能的人才具有幸福感,也只有具有了技能才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与条件,因此,这些具有技能的农户,在农村一般是生活中上等的农户。

(五)农户自我幸福感受

调查中发现,农户对于自我幸福的观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幸福是不稳定的。不同的时间农户所享受的幸福也是有区别的,并且幸福的持续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幸福具有时间性,并且是不稳定的。二是农户是在不断发展的。农户依靠自己的技能在不断创造着幸福,并在不断享受着幸福,幸福也在变化着,不同时间农户的追求不同,所享受的幸福类别也不同。三是有许多种幸福。农户的幸福不但具有时间性,而且还具有多种类型的幸福,有子女考取大学的幸福,有家人康复的幸福,有庄稼收获的幸福,等等,幸福的种类繁多。

因此,农户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幸福中,并在幸福中承受压力与付出,来获取下一步的幸福。

(六)农户不幸福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的系列问题

收入少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见经济收入对于农户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农民增收是最困难的事情,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我国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增收有多渠道,包括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更要解决农户生产率的问题。

其次是与城市差距太大,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国情”,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根源,只有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出发,增加农村的各种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村与城市各方面的差距,才能够达到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

第三是因病致贫问题。农户看不起病,标志着凉我国医疗改革的失败,对农村的贫困农民来说,更是沉重地打击。农户在不能得到健康的情况下,所有的问题是“空谈”的。因此,继续对医疗改革是我国面对着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四是农村教育问题。教育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只有教育发展了,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才可以提高,农村的其他方面才可以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农村教育落后,收费高昂,与低收入的农村是完全对立的,制约了农村的健康发展。从前四个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制度性所引发的,是农户自身所不能改变的,也是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

第五是买不起电视。电视是农户信息的来源,也是娱乐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农户家庭经济状况的一定表现。

第六是进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说明贫困地区农民认为进城找到了工作,就有了收入,可以得到一定的幸福;另一方面,农民把进城找工作排在较后的位置,可见农户对进城找工

作并不看作十分重要的,也就是农户对进入城市并不是必需的,反映出农户技能的不足与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不足。

第七是粮食问题。可见农户对解决温饱问题,仍然看得比较严重。

第八是家庭和睦与干部不好,属并列关系。由于农户忙于生存,每日劳累奔波,根本没有闲暇时间讨论与思考家庭问题,农户家庭一般是和睦相处;另外,由于属贫困地区,牵涉到的经济问题较少,且农户无暇顾及这些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关注较少。

结论

(一)农村幸福感与其他群体的比较结果

通过对农户与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对比,可以看出农户与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比较有不同的差异性,并且幸福感的比较结果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与城市人群相比,当前农户的幸福感与之具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的幸福感将逐渐凸现出来。经济因素所表现出的幸福感,官员是明显高于农户,由于农村面临着良好的经济与收入政策,将弥补农户此方面的缺陷,农户将会感到幸福。贫困地村委会干部的幸福感低于农户。不同农户的幸福感比较,技能是决定性的因素。农户总体情况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幸福感也与之俱增,但是教育、医疗方面的问题是影响农户幸福感的消极因素。农户自我在享受幸福的同时,承担压力与责任,并付出艰辛劳动,来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二)幸福感研究所产生的问题

农户的幸福感属于主观感受。对幸福感的研究,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结论有时大相径庭。在没有确定研究方法与研究标准的前提下,研究的结论可能会存在加大的差异性。

对贫困山区农户幸福感的研究,也暴露出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幸福感的不确定性问题

建立幸福感研究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基础,将对研究结果产生可比性。另外,由于幸福感具有强烈的时间性,不同时间是否具有幸福感,以及幸福感的大小是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何减少由于时间对农户幸福感造成的影响,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我国政策性问题

通过农户幸福感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许多政策性的问题,以及政策性问题的严重程度。对农户幸福影响较大首先是社会事业政策方面的差距,如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等。贫困山区在这些方面与城市具有很大的距离,这些因素也将影响到农户的健康发展与农民素质的提高。

3.当地社区发展的问题

从农户的调查中发现,农户认为具有一技之长就感到非常幸福,并且对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尚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与外界接触较少,对此了解也不足;另一方面说明了农户缺乏进城务工的技能,这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要使农户具有在城市生存的基本技能。其次,当地社区的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农户主要依靠粮食解决吃饭问题,畜牧业、茶叶、粮食解决少量的现金收入问题,目前其他的产业尚没有起步,农户还要长期处于贫困中,解决社区长远发展的产业或方法尚待探索。

(三)对策

针对研究中所产生的系列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农户幸福感的测量与检验的标准,要研究出具有地方特点的定量的幸福感测量工具,为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是要继续加大我国在农村的改革步伐,尤其在教育、医疗,以及农户增收方面。第三,要针对贫困山

区的社区,制定出合适的扶贫政策,使这些社区也有产业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上一篇:瑞雪兆丰年祝福语下一篇:泾河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