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超-教师怎样带领学生寻找幸福感

2024-04-13

2张超-教师怎样带领学生寻找幸福感(精选7篇)

篇1:2张超-教师怎样带领学生寻找幸福感

教师怎样带领学生寻找幸福感

船底山小学 张超

人人都需要幸福,人人都渴望快乐,任何人都不会希望自己发生不幸,这就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高级追求。多少人都在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幸福,追求幸福,可是他们寻找到幸福的真谛了吗?又有多少人追求到了他们心中所谓的“幸福”呢?

一个健全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他所追求的幸福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不是那种低级趣味的、那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享受,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正确的理想与追求,才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正确带领自己的学生去以正确的心态和方式去寻找幸福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我们做教师的所需要的一种高尚风格,这也是师德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六年级的学生上一节英语课时,教学重点恰巧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几个关于人生职业的单词,比如:singer(歌唱家)、actor(男演员)、doctor(医生)等等,这些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职业,更巧的是重点句型竟然是“What does your father /mother do ?(你爸爸/你妈妈是做什么的?)因为我所面对的是农村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农民,他们都非常愿意学这几个单词,因为他们特别向往这几种职业,而对于这个问句,他们就不好意思开口和回答了。我就和蔼、亲切的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敢回答了,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吗?”后来有的孩子声音变得低沉的说“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的眼眶湿润了。我的心被他们一个个幼小的自尊心震撼了,原来他们因为父母是农民而觉得很不好意思回答这个问题,觉得是一种羞耻。我马上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当时就教育他们说,你们要端正心态,虽然你们的父母现在是农民,你们的生活远不如城里小学生的生活富裕快乐,但是你们还要不服输,要努力学习,从此励志刻苦奋斗,长大了你们要改变命运,不再当农民,你们要立志超越那些城里的孩子们,加油!我又告诉同学们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流行歌唱家,如果有一天这个理想实现了,我就有能力去帮助社会上的许多弱势群体。为了证明给他们看我是怎样努力的,我报名参加了吉林电视台的唱歌比赛,通过了海选,学生们看到我那期节目被吉林守望都市频道播出了5次以上。结果这批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英语成绩都很优秀,全班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都过了90分以上,还有很多同学打了100分,而且他们在初中的英语成绩都是中上等的。他们每次回来见到我,都会在心里感激我对他们的这种鼓励。

我觉得这是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从我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带领我的学生们用正确、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艰苦的不利因素,去寻找我们心中向往的幸福感和追求的一种初步成功的体现和小收获,我感到莫大的欣慰,我还会继续鼓励我的学生们去寻找幸福的真谛!

篇2:到学生中寻找教师的职业幸福

在我们中间也有许多老师, 一有空就往学生中间跑, 学生读书她备课批改, 学生活动她参与, 与学生谈生活趣闻、学习感受, 像父母, 也像兄妹, 建起师生感情桥梁, 师生和谐, 教育教学开展顺利, 老师在学生中间, 好像自己回到了童年, 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成长, 老师们从中获得了职业的成功感。

因此, 笔者觉得作为一名教师, 要获得职业的幸福, 就要走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为伍, 甘愿成为一名“孩子王”。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 也为培养师生情感创造了条件。教师如果愿意到学生中间去, 就意味着老师喜欢教育这份工作, 说明教师热爱学生, 对学生有感情, 或者说愿意培育师生那一份情感。我们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 愿不愿意到学生中间去, 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教师职业情感的标尺?教师来到学生中间, 就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机会, 为建立师生情感创造了条件。根据人际交往学理论, 人的情感建立是与交往次数成正比的。要实现有效教育, 首先学生要喜欢老师, 尽管学生天生具有向师性, 但是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 这种倾向会不断减弱, 作为教师就应该不断为此加温, 使得教师可亲可信可敬。教师到学生中间应该是教育的需要。

(作者单位:云南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使得教师可亲可信可敬。教师到学生中间应该是教育的需要。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了解研究学生的最好时机, 也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教育契机。教育是一种师生双向活动, 尽管在很多时候, 教师把握着教育进程, 有着教育活动的强势, 但是教育活动的成效显现, 最终由学生决定, 所以, 我们在教育设计中, 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我们怎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 只有到学生中间去。新课改教育理念中, 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站在学生的视角,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组织教育。如何把握, 如何获得, 就需要教师到学生中间, 让学生把自己的意愿吐露给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 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 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 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如果学生把教师作为心理的入侵者, 处处防着老师, 把自己包裹起来, 教师就不可能获得教育的成功。所以师生之间没有一定情感基础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师在学生中间除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料以外, 还能获得更多教育契机, 实现教育无痕。现代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样一个狭窄的天空, 尤其是德育。教师在学生中间, 通过教师的行为向学生示范,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学会做人,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罗杰斯曾指出, “教育的发起, 不依赖教师的教学技术, 不依赖他在该领域的精博知识, 不依赖他的授课计划, 不依赖他对视听教具的应用, 不依赖他利用的程序教学, 不依赖他的讲授和演示, 不依赖众多的书籍。”促进有意义的教学, 依赖于教师和学习者彼此关系之中的某些态度。教师走到学生中间, 使得老师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 这是教育的基础。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的最好途径,也为教师成长提出了方向。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更是教师职业成绩成效的体现者。教师在学生中间,为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困惑,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点迷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会体会到自己在学生中的价值,获得学生的理解、尊重、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教师每当毕业的学生来看他时,都会有一种感动。教师在学生中间,由于教学相长,让老师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使得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了方向,不至于夜郎自大而没有学习的动力而产生职业的倦怠。

教师在课堂教育时走到学生中间,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不要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教师要成为一个共同的学习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观点。教师还要经常地走下讲台,走到课堂中与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或微笑、或抚摸,与学生有更多的心理沟通。有时教师要把讲台让给学生,要把选题留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外活动时走到学生中,把自己当作学生团队中的一员,享受活动的快乐。学生组织,教师参与。学生有了老师的信任,信心更足;学生有了困难教师提供帮助,学生觉得老师值得信任。在活动中,师生可以全面地交流和了解,老师就会发现学生的可爱,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可敬。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了教育引导作用,实现了润物无声。

教师在课间闲暇时走到学生中。教师能否在课余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取决于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教师对职业的追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宽松,没有太多的压力,心智可以自由释放。教师在这时候,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游戏娱乐,既可以建立情感,又可以观察学生分析研究学生。教师工作忙,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教师如果有这份心,抽出一点时间,到学生中间去走走,可为教育活动提供一片灿烂的天空。

教师通过网络走到学生中。在现代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老师要运用现代媒体走到学生中间,不要让学生感受老师背负着教育的使命,否则,老师不可能走到他们中间,就是偶尔能够进入,学生也会拉起一道防线,使得你的进入失去意义和效果,弄不好为会带来教育的负面影响。

篇3:到学生中寻找教师的职业幸福

在我们中间也有许多老师,一有空就往学生中间跑,学生读书她备课批改,学生活动她参与,与学生谈生活趣闻、学习感受,像父母,也像兄妹,建起师生感情桥梁,师生和谐,教育教学开展顺利,老师在学生中间,好像自己回到了童年,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成长,老师们从中获得了职业的成功感。

因此,笔者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获得职业的幸福,就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为伍,甘愿成为一名“孩子王”。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也为培养师生情感创造了条件。教师如果愿意到学生中间去,就意味着老师喜欢教育这份工作,说明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有感情,或者说愿意培育师生那一份情感。我们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愿不愿意到学生中间去,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教师职业情感的标尺?教师来到学生中间,就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机会,为建立师生情感创造了条件。根据人际交往学理论,人的情感建立是与交往次数成正比的。要实现有效教育,首先学生要喜欢老师,尽管学生天生具有向师性,但是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这种倾向会不断减弱,作为教师就应该不断为此加温,使得教师可亲可信可敬。教师到学生中间应该是教育的需要。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了解研究学生的最好时机,也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教育契机。教育是一种师生双向活动,尽管在很多时候,教师把握着教育进程,有着教育活动的强势,但是教育活动的成效显现,最终由学生决定,所以,我们在教育设计中,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我们怎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只有到学生中间去。新课改教育理念中,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站在学生的视角,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组织教育。如何把握,如何获得,就需要教师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意愿吐露给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如果学生把教师作为心理的入侵者,处处防着老师,把自己包裹起来,教师就不可能获得教育的成功。所以师生之间没有一定情感基础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师在学生中间除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料以外,还能获得更多教育契机,实现教育无痕。现代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样一个狭窄的天空,尤其是德育。教师在学生中间,通过教师的行为向学生示范,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会做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罗杰斯曾指出,“教育的发起,不依赖教师的教学技术,不依赖他在该领域的精博知识,不依赖他的授课计划,不依赖他对视听教具的应用,不依赖他利用的程序教学,不依赖他的讲授和演示,不依赖众多的书籍。”促进有意义的教学,依赖于教师和学习者彼此关系之中的某些态度。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使得老师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这是教育的基础。

教师在学生中间是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的最好途径,也为教师成长提出了方向。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更是教师职业成绩成效的体现者。教师在学生中间,为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困惑,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点迷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会体会到自己在学生中的价值,获得学生的理解、尊重、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教师每当毕业的学生来看他时,都会有一种感动。教师在学生中间,由于教学相长,让老师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使得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了方向,不至于夜郎自大而没有学习的动力而产生职业的倦怠。

教师在课堂教育时走到学生中间,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不要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教师要成为一个共同的学习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观点。教师还要经常地走下讲台,走到课堂中与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或微笑、或抚摸,与学生有更多的心理沟通。有时教师要把讲台让给学生,要把选题留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外活动时走到学生中,把自己当作学生团队中的一员,享受活动的快乐。学生组织,教师参与。学生有了老师的信任,信心更足;学生有了困难教师提供帮助,学生觉得老师值得信任。在活动中,师生可以全面地交流和了解,老师就会发现学生的可爱,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可敬。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了教育引导作用,实现了润物无声。

教师在课间闲暇时走到学生中。教师能否在课余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取决于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教师对职业的追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宽松,没有太多的压力,心智可以自由释放。教师在这时候,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游戏娱乐,既可以建立情感,又可以观察学生分析研究学生。教师工作忙,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教师如果有这份心,抽出一点时间,到学生中间去走走,可为教育活动提供一片灿烂的天空。

教师通过网络走到学生中。在现代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老师要运用现代媒体走到学生中间,不要让学生感受老师背负着教育的使命,否则,老师不可能走到他们中间,就是偶尔能够进入,学生也会拉起一道防线,使得你的进入失去意义和效果,弄不好为会带来教育的负面影响。

篇4:2张超-教师怎样带领学生寻找幸福感

看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被书中的那个优秀的史今班长所感动。许三多原本的表现并不好:连最基本的原地转身都做不好,装甲兵防止晕车的腹部绕杠他做不了几个,而优秀的伍六一能做几百个;他净干傻事:在演习中,许三多没有大局观念,只惦记着让史今吃早饭,结果他违规带的热鸡蛋暴露了自己部队的目标。这种种糟糕透顶的表现足以让大家认为他是没有希望的兵。可是他的班长史今对许三多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关爱、耐心和宽容,同时也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他能看到许三多的优点,对他抱有希望。他告诉许三多,他不是他爸爸的“龟儿子”,他不是天生就孬的, 只要刻苦努力,他是一样可以做好的!在史今的鼓励下,许三多终于在砸坦克的履带时勇敢地抡出了锤子,从此他开始获得勇气和自信,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进步!而史今班长却被他的锤子砸伤了手!而在连长高城面前,他总是夸奖许三多,为许三多争取机会!

史今可以说是许三多的领路人,是许三多的人生导师。 可以说没有史今的关怀和鼓励,就没有许三多后来的成功人生。因此,我对史今格外敬重。他挽救了一个人,改变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也为钢七连挖掘出了一块被泥土覆盖的璞玉。史今是真正践行了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人。读完《士兵突击》,我不禁掩卷沉思。史今对一个暂时落后的战友都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我对我的学生,该是什么态度呢?诚然,这些中专、高职的学生,总的来说素质不尽如人意,看起来像是“孬学生”,一些学生身上有很多缺点和不良习惯。大部分学生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家庭环境普遍比他们的父辈要好的多,一些父母不忍让孩子受他们小时候受过的苦,因此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 使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他们有些人缺乏理想和抱负,有些人思想迷茫,缺乏奋进的动力。有些人因为过往的失败就对自己否定,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学好,进而放弃进取和努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像小说中草原上的五班一样,整天得过且过,懵懵懂懂地混着日子。我有时候会对他们很无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深深地为他们的未来担忧。当我面对着无论怎样劝说教育,就是依然我行我素、依然上课趴着睡觉、依然痴迷于手机电游的孩子,有时真的想放弃他们了。

但是这次我看完这部作品时,我问我自己,我能不能像史今班长那样,对我的学生多一些爱心、耐心和宽容呢? 我怎么就不能像史今班长那样能看到学生们身上的潜能和希望,多挽救一些孩子呢?我为我以前的想法感到惭愧。

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也有过迷茫和彷徨、不自信的时候,我也有过人生的低谷。但是我遇到过很多良师诤友,他们在我困难的时候给过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关心和指导。他们就是我的史今班长。现在,我的工作让我面对着这些十五、六岁,十八、九岁的孩子,他们正值青春花季, 人生才刚刚开始。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有责任关心、爱护、 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走上自强自立的幸福人生之路。如果他们已经非常优秀,那还要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什么呢?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呀!所以,我必须以史今班长为榜样,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和热情,以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理想有素质有能力的人,培养成对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我也算对学院、对社会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从许三多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甚至很木讷的农村孩子,却始终秉持自己的信念: “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最有意义的事”。许三多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责任、认真、执著和爱心。当今社会,人心都很浮躁,很多人为了追求效益而失去了踏实认真地态度,做事急于求成,务虚而不务实。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个人和集体甚至国家遭受损失,一个不认真踏实做事的人是做不好工作的,一个不认真踏实生产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一个缺乏认真踏实态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

篇5:带领学生追求阅读的幸福

近几年来,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新课标中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我就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积累,进行了探索,以下是我具体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之间“漂”书读

根据我多年从教观察,孩子们愿意玩儿,主动读书的愿望不强烈。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愿意读书的人,使他们能够快乐、自觉地阅读,我根据人们对借来的书会抓紧时间去读这一特点,在班级中试着进行了“漂书”活动。当我在班里提出“漂书”的想法时,学生们异常兴奋,于是“漂书”活动就在班级里热火朝天的开展起来。

1、为了将“漂书”活动扎扎实实的开展,首先我为学生选择了一些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相符合的图书。以《家校即时通》和飞信为媒介,与家长沟通,请他们为学生准备一些浅近的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古诗。如《外国童话和寓言选集》、《安徒生童话》、《稻草人和其它童话》、《儿童百科全书》、《世界名人故事》、《古诗文诵读》、《中国节日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等书。并要求家长为学生所准备的书必须是带有拼音的。

2、要求每个孩子每个月带来一本书。学生拿到“漂”书后,两周内必须读完。“漂阅”过程中,一定要爱护图书。考虑到“漂书”过程中图书容易丢失破损的问题,我对“漂书”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我选出了专门负责的同学把大家准备“漂”的書的书名统计起来,由老师制成“漂书目录”及“漂书卡”,而书则由本人自己保管。大家可以去“漂书目录”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凭借 “漂书卡”去找书的主人“漂”这本书。

3、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漂书明星”的评选,看谁的书最受欢迎,谁读的“漂书”最多。在下一次漂书之前,我都会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漂”到的书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本书中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学生大概了解了“漂书”中的意思,便会更加急于阅读,这样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漂书”活动,学生们已经爱上了“漂书”,更以能“漂“到自己喜欢的书而兴奋不已。我们的教室也时时充盈着书香的味道。

二、报刊杂志引领读

学生们在学校订阅了不少的报刊杂志,如:拼音报、小葵花等。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得知,回家后孩子们很少主动去读。然而,这些读物又是较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的。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我就把每个周五的晨读时间用来让学生读自己订的书刊。每周选两到三个指定的小故事,让学生提前阅读,周五晨读时让两个孩子到前面给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读后说一说自己找出的好词好句,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月我也会从学生订的书刊中找一个好的故事,周五晨读时读给学生听,在讲故事的同时,设置一些疑问。例如,在读12生肖的故事时,我问道:老鼠那么小,还怕猫,可为什么它要排在第一位呢?想知道结果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就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想读书的欲望,又培养了他们乐于读书的好习惯。

三、课外书籍激趣读

1、“学校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利用白板出示有趣的童谣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古诗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学生边背诵边表演。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九课《母亲的恩情》,学生背诵其中的古诗《游子吟》,当背到“手中线”、“身上衣”、“三春晖”这些词句时,就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现出慈母缝衣的动作,想像慈母缝衣的辛苦。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孩子们的记忆与理解。学生们那如泣如诉的背诵,入情入境的表演,增进了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2、文字与插图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指出: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因此我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插图相结合。例如:在阅读儿童图画书《驴小弟变石头》时,引导学生边读文字,边看图画,边想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这本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了解了故事的内容,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在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观察能力。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当它们玩得正开心时,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突然停下,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读书兴趣,纷纷要求借读。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了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四、亲子共同快乐读

为了使家长对亲子阅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理解,并积极带领孩子自觉读书。 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推进了班级的亲子阅读。

1、利用家长会,开展 “亲子阅读讲座”,引领家长进行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的目的是促进孩子学会自主阅读。亲子阅读讲座就是指导家长为孩子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对读书有一种亲近感、快乐感,幸福感;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激发孩子读书兴趣,让孩子得到书香的熏陶;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亲子阅读,如:亲子共读、亲子比读、问题激趣、交流分享、悬念吸引等。使孩子在长期的亲子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开展各种“亲子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篇6:寻找教师职业幸福感

毫无疑问,上面的调查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是要不断地寻求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达到目标,我们自然为此幸福。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教师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学生起哄、谩骂老师、给老师脸色看是经常的事。甚至殴打老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现实中师生之间出现的问题,一些人动不动就把责任归咎于老师,社会上更变本加厉,总以“为人师表”为攻击标准,对老师挑三拣四,似乎任何人对老师都可指手画脚,于是学生在老师面前便有恃无恐,造成管理学生的手段越来越少,越来越无力。万般无奈,只好把学生看成上帝,管理时像伺候皇帝一样小心翼翼,生怕出事。有的教师直接就说:“班级里别出事就万幸”。

职业的幸福感隐匿于细节之间。我在工作中是这样来体会的。

第一,尊重学生,才能受学生尊敬

学生是有感情的,他们不是机器。老师如果尊重了学生们的想法,学生才能尊敬教师。

第二,做学生的引路人

从教10年来,最值得欣慰的是,我一直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深深体会到,所谓良师益友,包含这样两方面的内容:跟学生相处,首先,要把他们看做自己的朋友,对他们业务上的不足给予宽容,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其次,对于他们不严谨的治学态度要给予批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学问有高低,是学生就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治学态度就是做人的态度,不能松懈马虎。我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学生,告诉他们正处在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时代,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勇于面对,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篇7:寻找教师缺失的幸福感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热情、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感情的疏离和冷漠。

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巨大的心理压力造就了中国教育一对苦命的人——老师和学生。老师哀叹:比鸡起得早,比蜜蜂……学生亦叹:书包太重,作业过多,睡眠不足……教师和学生缺乏幸福感,与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是培养有幸福感的人”相悖。

要培养有幸福感的学生,教师必须有饱满的幸福感,试想一个整天拉着苦瓜脸的老师能浇灌出满园春色吗?其实,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皇宫里也有悲哀,茅草屋里也有笑声,幸福因人而异。对病人说,健康就是幸福;对乞丐来说,吃一顿饱饭就是幸福;对农民来说,丰收就是幸福;对教师来说,学生健康成长就是幸福。

既然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幸福或痛苦,好风景永远在山的那一边,我们何不立足现实,爱我所选择的教书育人,耕耘好教育事业这方沃土,把春色铺满学生的心田,找回教师一度缺失的幸福感——做一个幸福的育人者。幸福需要提醒,否则就会陷入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泥潭。幸福其实很简单,白天有事可做,晚上有家可回。是的,教师是一种很辛苦的职业,起早贪黑,确实很辛苦,但是很充实很幸福。你看,我们每天与一群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相伴,他们的笑容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他们的困难在我们手中迎刃而解,在他们的成长中我们收获着快乐和成就感,甚至在与他们的斗智斗勇中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智商和丰富我们的情商,使我们不会老年痴呆。把精力、情感倾注在学生身上,我们就会避免沾染尘世的喧嚣,也免去了许多名利场上的尔虞我诈,获得心灵的宁静。一拨又一拨的学子在我们的熏陶教育下羽翼丰满,展翅飞翔,带走的是梦想,积淀的是幸福。

把幸福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让它生根、发芽乃至枝繁叶茂。教书一任,让学生幸福一生,这是教师的天职。只有把教书育人当作播种幸福的事业来经营,“愿春色铺满你的心”才能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心田是净土,特别是正在成长转型期的中小学生的心田,就是等待播种的沃土。老师播下仇恨的种子,它便长出仇恨;老师播下自私的种子,它便萌发出自私;老师播下快乐幸福的种子,它便生发出快乐幸福。人与生俱来就有“趋乐避苦”的本性,那么,学生最欢迎老师在他们的心田中播种快乐幸福了。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有幸福感的人,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读书人是幸福的人。幸福书写在字里行间,幸福包含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中,幸福流淌在老师的每一个眼波中,洋溢在老师的每一次微笑中。

淡泊名利始无怨,甘为人梯终无悔。教师,确实是一个清苦的职业,是的,老师没有名利可图,但也不会被名利所累,老师粗茶淡饭,但也不会因为营养过剩导致“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选择从教,就是选择了无私奉献,再苦再累再穷都要扛住,要有一种“教书育人,弃我者谁?”的霸气。学校不是产品加工厂,当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只要你把育人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做下去,你的学生在社会各行各业作出巨大成绩,产生了经济效益,也有你的功劳啊!当你躺在病床上,当你走在街头巷尾,学生的一声声问候也是一种效益——人文效益。

上一篇:何炅机智经典语录下一篇:项桥中学召开九年级毕业班工作会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