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审计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非现场审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大型上市银行,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难于适应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内、外部实时监管的要求,非现场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不可替代的审计方法和监控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当前农行审计转型时期,实施非现场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今后的发展思路。

第一篇:非现场审计论文范文

有效促进非现场审计的方法探讨

[摘 要]非现场审计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审计方式,它通过获取被审计客户的财务及业务数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线索,从而为现场审计工作提供支持。近年来,数据电算化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兴起,为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展非现场审计提供了必要条件。实施非现场审计对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规范审计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成效和意义。现阶段,许多组织在开展非现场审计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文章探讨有效促进非现场审计的方法。

[关键词]非现场审计;促进;方法探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34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许多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审计环境。特别是在财务及业务数据全面电算化的组织中,审计人员常常面临着“无账可查”的窘境。在此情形下,非现场审计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补充手段,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审计中的一些不足。两者相互联系、逐步融合成为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1 非现场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差异

非现场审计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审计方式,它通过获取被审计客户的财务及业务数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线索,从而为现场审计工作提供支持。与传统审计相比,非现场审计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1)审计对象差异。在传统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侧重于对手工账簿进行审查,而在非现场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远程方式对电算化的财务及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从中定位出对现场审计有价值的信息。

(2)审计过程差异。传统审计是一个静態的过程,主要是对过去某段时期的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具有临时性和阶段性的特征,而非现场审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对被审计客户的持续监督。

(3)审计时效差异。传统审计是典型的事后审计模式,而非现场审计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多个审计阶段进行。通过对被审计客户数据的定期甚至实时采集,使非现场审计相较于传统审计具有更强的时效性。

2 实施非现场审计的成效和意义

近年来,数据电算化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兴起,为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展非现场审计提供了必要条件。实施非现场审计对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规范审计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成效和意義。

(1)提高审计效率。非现场审计通过采集审计工作所需的大量财务及业务数据,辅以计算机对数据的高速查询和运算能力,使审计人员摆脱冗长乏味的翻阅和核算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将精力更多专注于需要应用职业判断的领域。

(2)降低审计成本。在实施非现场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无须到达审计现场,克服了现场审计工作对时间、地点和人员相对固定的需求,在拓展审计范围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审计成本。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处偏远而且业务规模不大的被审计客户,审计人员采用非现场审计可以大大节约路途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交通和食宿等物质成本。

(3)规范审计管理。非现场审计有助于更好地规范审计管理。一方面,非现场审计获取数据的方式,使得审计过程更加客观,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监督被审计客户的情况,有助于准确把握风险状况,明确审计工作重点,从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灵活安排审计项目。

3 非现场审计实施中的具体过程

非现场审计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其核心在于获取被审计客户的数据。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

(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指依照审计工作的需要,将被审计客户的电算化数据,转换成审计人员所需的格式。首先,数据采集的重点在于如何确保从被审计客户处获取的数据是真实和完整的,如果采集到错误或有缺陷的数据,可能会导致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结论;其次,要保证数据的质量,尽可能减少所采集数据的冗余度,并标准化数据的格式。

(2)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指将从被审计客户处采集的电算化数据传输至审计人员的信息系统中,传输过程对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较高。首先,传输系统应具备容错功能,即使传输过程发生中断,也不会影响整个数据的完整性,能够自动检测断线的节点,并在传输线路恢复正常后重新启动链接,实现断点续传的功能;其次,传输系统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必要时应对数据进行加密,以保证在传输过程中关键信息不被泄露,维护组织的隐私安全。

(3)数据存储。当完成对被审计客户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后,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存储这些数据,以便开展进一步的查询和分析。通常采用的数据存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建立数据库进行存储,适用于数据容量较大,而且审计人员对查询和分析功能要求较高的情形;另一种是通过电子表格或桌面数据库进行存储,适用于有一定数据容量,但在数量级上还不必进行集中存储的情形。

(4)数据处理。在非现场审计环境下,审计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去处理被审计客户的电算化数据。面对这些财务及业务数据,可以使用基于统计推论的数学方法,通过建立各种审计模型或预置各类审计指标来进行有效的查询和分析,从而为及时防范和化解组织的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

4 开展非现场审计中常见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对组织管控的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审计人员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审计的职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加强。目前,在审计方式上,大部分组织仍然以现场审计为主,非现场审计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具体原因源于非现场审计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制约和限制,常见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1)无法及时获取数据。非现场审计要真正发挥作用有赖于及时准确地获取数据,这离不开高层领导的支持和被审计客户的配合。但在一些组织中,高层领导由于对非现场审计缺乏认识,在获取数据上并没有给予审计人员充分的授权。而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员可能遭遇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被审计客户的电算化程度较低,无法提供有效的数据格式;二是被审计客户选择延迟上报或故意漏报部分关键的信息。这些都给非现场审计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2)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开展非现场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都还侧重于办公软件或财务软件的基础操作方面,不具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执行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导致组织无法真正发挥非现场审计的真正价值。

(3)审计工具开发滞后。非现场审计的开展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整个过程中,审计人员都需要各类审计工具来提供协助,没有良好的技术支持,非现场审计的作用必然会受到制约。虽然目前市面上有一部分通用型的审计工具可以提供支持,但是由于非现场审计的灵活性以及各个组织环境上的差异,导致这类工具无法很好地匹配不同组织的需求。另外,如果组织自主研发审计工具,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开发、维护和升级,才能不断地适应非现场审计的发展需求,这會给组织带来额外的成本。因此,现阶段许多组织在非现场审计的技术投入上无法很好地取得平衡,影响了非现场审计的开展。

5 促进非现场审计的方法和手段

非现场审计在许多组织还属于新生的事物,審计人员对于它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必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亟待改善的方面。针对非现场审计,促进的方法和手段包括以下方面。

(1)加强非现场审计的制度建设。在组织层面,高层领导要充分重视非现场审计,明确其重要地位,最好能将非现场审计的权力和职责纳入到具体的制度上,以全面保障审计人员顺利开展。在制度中可以包括审计人员以何种方式、何种频率、在哪些范围行使非现场审计权力,从而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在业务层面,要考虑为审计人员建立完善的非现场审计工作规章。首先,要建立非现场审计工作流程。非现场审计有多种工作模式,可以是实时监控也可以是定期采集,应该根据不同工作模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要求,从而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其次,要加强非现场审计交流机制。审计人员应积极与被审计客户进行沟通,并邀请外部业务专家进行指导,以便在非现场审计的实务和理论两方面获得支持。最后,要设计非现场审计考核体系。通过加大对非现场审计的考核力度,督促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增进被审计客户的参与度,共同推进非现场审计工作的普及。

(2)加强非现场审计的队伍建设。为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的作用,应当建设一支稳定出色的审计队伍。非现场审计对于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即要有过硬的审计知识,以便发现和定位问题;同时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以便在业务领域中将审计思路具体实现。要建设这样一支审计队伍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培训体系,分层次多角度地开展非现场审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现有人员快速适应不同需求下的非现场审计活动;二是组织经验分享,在交流和碰撞中逐渐提升非现场审计的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外部招聘,吸引优秀的复合型人员加入,逐渐提高非现场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3)加强非现场审计的技术支持。随着组织信息系统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各项数据容量的日益膨胀,非现场审计对于技术支持的需求也变得极其迫切,组织应该不断地加强这一领域的技术支持力度。一方面,对于非现场审计所需的各类硬件设备要留有较大的性能空间,以便应对非现场审计过程中较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通过采购软件和自主开发等手段,为审计人员配备操作简捷、功能强大的各类工具,充分满足非现场审计的要求,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成效。

6 结 论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就已经开始了对非现场审计的探索,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已经在金融业等高风险领域中被广泛地应用,并逐渐向实时预警系统转型。我国的非现场审计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上与发达经济体仍有一定的差距,必须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它们的先进技术及经验,从而有效地提升我国审计信息化整体水平和实力。

参考文献:

[1]陈丽红.非现场审计局限性与解决方法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5).

[2]张哲.信息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非现场审计[J].网络与信息,2012(6).

[3]王会金,陈伟.非现场审计的实现方法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4]严丰厚.论国有商业银行非现场计算机审计[J].企业经济,2003(12).

作者:马睿

第二篇:实施非现场审计,促进农行审计转型

【摘要】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大型上市银行,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难于适应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内、外部实时监管的要求,非现场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不可替代的审计方法和监控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当前农行审计转型时期,实施非现场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今后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农行 非现场审计 促进 审计转型

非现场审计是指依托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通过远程连续地收集、整理被审计对象业务经营管理的数据和资料,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流程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其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与现场审计相比,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效率性和规范性等方面的优势。农行的非现场审计工作在经历了起步和探索阶段后,目前已经具备全面实施和大力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一、非现场审计的必要性

(一)非现场审计是促进审计转型的手段

农行内部审计转型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审计工作由过去单纯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并重的方向转变。为此,为了实现审计转型的目的,应该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发挥数据网络平台的优势,远程收集、查阅经营行的各类业务数据,使用规范化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对其经营和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发现的风险事项及时进行事前或事中提示,减少或避免经营行的损失,逐步实现审计职能的转变。

(二)非现场审计是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载体

风险导向审计是建立在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基础上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商业银行管理行为、资产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全面把握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状况,找出高风险领域,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率,以便集中力量对高风险领域进行控制和管理,帮助和促进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做到科学决策,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以实现创造更大价值的目标。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风险导向需要借助各种信息系统,持续地进行监测、评估、分析,才能锁定风险,指导现场审计。

(三)非现场审计是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和效率,树立审计形象的基础

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实现审计目标,从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角度审视以前实施的审计项目,发现部分项目确实存在审计质量不高的问题,如:风险揭示不够充分、审计报告的重点问题不突出等。毋庸置疑,上述审计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非现场调查分析不够充分,对被审计对象及其风险特征掌握不够全面,审计针对性不强。

另一方面,现场审计时间的预算不仅关乎审计部门自身的效率和成本支出,还影响被审计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效率和对审计的评价,进而影响到审计形象的树立。同时,作为无法参与审计方案制定和决策的绝大多数审计人员,只能被动地参与项目,“当出差变成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弱审计工作激情、弱化审计责任态度,降低审计工作效率。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审计手段和科技平台,积极开展非现场审计,提升审计针对性,缩短现场审计时间,节约审计资源,才能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参与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非现场审计的可行性

(一)先进的技术平台支撑体系

随着我行业务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非现场审计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

首先,业务数据的全国集中和信贷、会计凭证的影像资料上传,为传统审计业务提供了新模式。

其次,计算机审计监控分析系统和审计在线作业系统的全面启用,为实施审前分析、确定审计重点、提取风险线索、科学管理审计档案等提供了基础。

第三,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监管要求为非现场审计提供了网络查询平台。

(二)构建有特色的审计监测模型系统

审计转型要求审计部门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宏观政策导向、行业经济发展、经营行的业务特点以及风险暴露事项,建立、维护风险特征库,并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监测模型,实时监测、分析、评价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状况和经营绩效。如: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信贷规模压缩的背景下,及时构建房地产开发客户监测模型,利用网络资料,监测项目的相关信息,动态评估贷款的风险敞口;根据银监会的监管要求,构建大客户行业指标监测模型,比较分析信用余额1亿元以上客户财务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在行业内的位次;并根据贷款客户的行业分布情况,建立前5大行业的指标数据库等。

(三)验证审计监测模型的有效性

在构建监测模型的基础上,为确认其有效性,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前期,昆明分局在非现场监测核实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抽取了XX分行的四个方面的专题数据进行了非现场监测、分析,对部分风险事项进行了现场核实,其中:违规金额占比达98%、现场时间占比为23%。监测发现的问题,除了“权证管理情况、房地产项目工程进度、抵押物状况以及C3系统中未扫描的少量纸质资料”等需要现场核实外,其余非现场发现的疑点线索均得到了验证。

三、非现场审计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农行非现场审计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后几期的集中审计中,在总体分析、疑点线索提取、资金流追踪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诸如认识不到位、系统应用不充足、线索准确率还有待提高等薄弱环节。按照审计转型的要求和审计时间3/3制的行业惯例,非现场审计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創新审计理念,提高认识,建立非现场审计的制度规范

一是要树立全员非现场审计理念,提高认识,明确非现场并不只是某个部门、某些人的职责,而是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审计技能。二是非现场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高层领导重视和积极推动才能取得成效,需要在人员配备、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加以明确。三是要制定非现场审计的发展规划,并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和流程,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促使该项工作常态化、定期化、规范化。

(二)整合内外部监管成果,构建风险地图

对经营行来说,既要接受审计署、银监局、人民银行、外管局等机构的外部监管,又要接受审计局、合规部、上级业务条线等部门的内部检查,每年接受检查的频率和成本都很高。那么,如何充分利用上述检查成果?首先,要及时收集资料;其次,利用计算机在线作业系统,根据监管成果中不同风险的性质、类别、发生时间、区域、频率以及整改情况等要素,进行归类汇总;在此基础上,再积极创新审计思维,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描绘、构建经营行的风险地图,向董事会、管理层提供直观、科学的风险状况,体现审计价值。

(三)补充、完善监测模型的类别和功能

在现有的监测模型基础上,以“国家宏观政策和监管机构关注重点、董监高关注重点、经营行主体行业和高风险领域”作为监测目标,充分利用计算机监控分析系统和C3系统资源,开发和拓展审计模型库。在工作方式上,可以采取常规监测和定期专题分析相结合,对监测发现风险线索进行核实、验证,提高监测模型的风险识别能力和疑点线索的准确率,发挥非现场审计“指挥棒”的作用。

作者:段海燕

第三篇:浅谈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

【摘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化技术在多个行业进行了有效运用,非现场审计就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而其在商业银行审计当中的运用也表现出了较大的效力。本文基于对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的特征的探讨,综合分析了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 非现场审计 特征 问题 完善策略

所谓非现场审计也就是指审计人员充分运营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审计资料进行远程访问,并按照审计的相关原则,来对这些资料进行审核,从而做到降低组织发展风险的目的。事实上,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数据环境的来临,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的时效性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信息技术与审计技术结合成为非现场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商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也就是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当中的充分利用。

一、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的特征

对于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而言,非现场审计能够带来更为优越的效果,当然这也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审计工作不同的地方,由于非现场审计工作一系列特质存在的缘故,导致了其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体来说,这种特质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现场审计的本质在于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组织审计工作当中。目前,我国关于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开展尚缺乏一套较为成型的网络体系,但这并不影响非现场审计给予审计工作理念所带来的推动。非现场审计实现了信息技术在不同规则、不同行业等的融合,从而使得审计工作当中的信息技术具备较为完善的指导理念,而这也扩充了信息技术在设计工作当中的使用范围。

第二,非现场审计工作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为突出。信息技术的使用环境具有多种层面,这使得其在审计工作当中的使用就必须具备充分的柔性,而这也使得非现场审计工作具有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于审计环境进行必要的适应,而这种适应性也使得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可以更为有效的开展。

第三,非现场审计能够从基础层面上完善传统审计工作的不足之处。就商业银行而言,传统意义的审计工作在银行内部是一个较为独立的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控制自身经营风险的考虑。伴随着信息技术逐步融入审计工作当中,整个审计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计算机网络也通过信息平台的相关技术对整个审计环节进行控制,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了审计工作的工作效力。

二、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这也体现出了自身的功效,但总的来说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不少的问题,而这也使得其在商业银行中审计作用发挥有所影响。一般而言,这些不足之处具体包括着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目前商业银行对于非现场审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由于非现场审计是依赖于电脑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这种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这也省掉了传统意义上的相关报表录入工作(龚寅,2010)。

第二,目前在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当中所广泛使用的信息软件并不具有较高的可信程度。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工作也进入了快车道。在日常所使用的非现场审计软件当中,虽然具有多个版本与类型,但普遍表现出信度较差的状况,而且软件类型的过多也使得非现场审计人员在选择过程中存在不小的问题,需要具备极为准确的辨识力。

第三,缺乏高素质的非现场审计工作人员。非现场审计工作要求相关业务人员需同时掌握多种知识技能,并对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活动有着清晰的认识。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人员却多缺乏足够的业务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现场审计工作效能的发挥。

三、完善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的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商业银行有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的完善策略,保障非现场审计工作真正符合银行的长远发展方向,为自身经营带来帮助。

第一,应该建立专门的针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部门。对于非现场审计部门的建设也应该配套性地构建一系列符合我国审计工作开展背景要求,并与商业银行特征相适应的制度,进而形成较为完善的非现场审计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同时融合信息技术与审计理论,从而从基础层面获得工作开展的科学性。

第二,商业银行有必要从审计理论与信息技术两个层面入手,对于非现场审计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在非现场审计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审计理论与信息技术都影响着整个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两方面的融合必不可少。当然,对于模式的创新,也应抱着开放性的学习理念,用于学习国内外其他组织的先进经验(侯志勇,2010)。

第三,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也应该给予非现场审计的使用以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管理人员的决策往往影响着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当中的使用。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也必须对非现场审计技术与指导理念有着清晰的认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推动非现场审计工作在商业银行内部的运用。

第四,对于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工作及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尤其是对审计信息化制度进行必要的强化。在具体开展非现场审计的工作中,应聚焦于这一工作的动态性与连接性,因此相应的制度建设也要将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各项内容融合到制度当中。

第五,商业银行应从多方面入手提升非现场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非现场审计工作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不仅需要深入学习研究,而且伴随新技术的开发也要努力与新技术相融合。非现场审计人员在提升自身会计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也需要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保障自身业务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能够为商业银行高效率工作运转提供足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龚寅.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效能研究[J].当代经济,2010(05).

[2]侯志勇.商業银行非现场审计系统介绍[J].中国内部审计,2010(04).

作者简介:姚琪(1973-),女,湖南益阳人,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湖南总审计室现场审计二处,研究方向:金融审计。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姚琪

上一篇:小学生心理咨询论文下一篇: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