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以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经验为基础,文章从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出发,对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专业学习之间的关联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努力探究和构筑最适合于建筑学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体系。

第一篇: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①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该模式下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该突显人才的应用能力。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边缘学科,针对其理论性强的特点,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模式的全面改革,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应用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标。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环境心理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

一、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能力为中心,致力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心理学课程特点

环境心理学具有两大特点:(1)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我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内容多局限于对国外理论的介绍,独立、深入的研究较少,基础理论不够系统。(2)环境心理学是交叉性边缘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领域庞杂,缺乏集中性、整体性[1]。

基于以上特点,环境心理学作为园林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在本科学生中去开这样一门课,讲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将其基本理论与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起来,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提高课堂知识的有效转化率?是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广泛、综合性强,该门课程的开设对象是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以往的教学基本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进行全面介绍,在内容选取上“面面俱到”,未考虑专业特征,导致内容广而不精,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学生主体”导向不明确,授课形式单一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但对于本科生来说,他们对于复杂的理论和名词理解力有限,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容易造成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导致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不容易吃透,课堂知识的有效转化率较低。

(三)考核形式简单,忽略过程考核

传统的教学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忽略了过程性考核,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更好地展现其兴趣和特长,学习的成就感大大降低,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通过分析,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考虑专业特征和学生特性是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三个方面着手改革。

(一)结合专业特征,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本校人才培养要求、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课堂内容围绕环境中人的心理这一重点内容进行。其中每一章节的理论内容都可以通过实例进行阐述,但是在短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讲清楚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的实例生动地分析,可以让学生既深刻地理解原理又将其应用于实际环境的实践中。

在授课计划中,结合园林专业的学习要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环境知觉理论、环境行为关系理论、户外空间设计与环境行为分析等重要章节进行深入讲解分析,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并掌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而对于人体尺度、建筑空间人的行为心理等章节内容可以适当简化,以学生自学为主,使学习内容能够更好地符合园林专业的学习需求。

(二)注重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突出教师的导向性作用,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欲扬先抑”阐明学习的必要性

要想让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内容,首先应该让其了解如果该部分内容在环境中不被重视,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某一知识的必要性,在心理上就会重视,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基本保障。比如,在讲解“噪声”这一内容时,首先指出不同噪声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甚至直接让学生亲身感受噪声带来的不舒适的体验,从而让其产生通过一些设计手段避免噪声的期望,引起学习的兴趣,继而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及设计过程中的规避措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法

在环境心理学的授课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基于实际问题牵引的研究式学习及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环节,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课下学习时间投入不足,影响教学效果[2]。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旨在探索一种以分析问题为导向的教与学互动的教學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各种与“环境—行为”相关的研究问题,启发其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感觉、知觉与环境设计这节内容时,学生以3~5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设立若干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如下表所示。每个学习小组,从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论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阅、现场调研,直至完成论文并进行汇报。

通过该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环境心理学就在身边,运用环境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研究许多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理论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一般将其分为5个过程阶段,如下图所示[3]。整个教学的组织以3~5人的小组合作分工的模式进行。

比如在讲外部空间的环境行为与活动研究的过程中,就采用了此种教学方法,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知识内容选择户外环境案例进行现场的调研分析,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的行为活动等相关的理论内容融入现实环境的认识分析,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巩固和验证的目的,提高理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选择城区的3个城市公园,进行其环境行为与活动的对比研究。学生利用访谈问卷、直接感受使用、现场记录(摄影、手绘、尺量)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搜集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梳理成果,进而对调研对象进行对比批判、成果汇报,最终深刻地理解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设计策略。

用此种方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调查和设计中,对环境心理学的体验和理解比较深刻,比用考试的方式来死记概念更有实效。学生通过完成案例对比分析,自己开动脑筋探索,发现已建成环境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这种方法具有直观、互动性强的特点,易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运用为目标,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在考核内容方面,将平时的课堂讨论、报告、论文及个人在小组项目中的贡献列入考查范围,评价过程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倾向等个性特点。

在考核方式上,结合终结性评价适当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强调过程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及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评价标准也要多维立体化,包括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记录学生在课程学习每个阶段的知识运用水平和综合表现能力。这种过程性考核具有全面性,在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在过程中发现和鼓励学生的优点,促进其积极成长。

五、结语

环境心理学课程针对课程特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环境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其宗旨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协作交流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18-21.

[2]冯露,亢一澜.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77-178.

[3]于文波,杨育人,郭剑飞.“案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华中建筑,2012(8):188-189.

作者:葛现玲 张媛媛

第二篇:面向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以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经验为基础,文章从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出发,对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专业学习之间的关联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努力探究和构筑最适合于建筑学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课程;建筑设计;人—环境互动;教学研究

一、环境心理学简介

(一) 环境心理学基本要素

首先,如何界定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学者Hellpach将环境划分为三个范围:自然或者“地理心理因素”(geopsychological factors)的环境、社会或者“心理社会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s)的環境和“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虚拟环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重要环境之一,因此,可以对环境进行如下分类(见图1)。

图1环境的分类 其次,心理学是什么?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基础理论依据必然离不开心理学基本原理。在自然科学领域,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性质,可以将研究分成三种类型:透明箱(如数学)、灰箱(如物理学)和黑箱。心理学属于黑箱,因为其研究对象——心理过程无法直接看到、直接测量,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借助可以直接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的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以达到描述、了解、预测及控制行为的目标。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这部分是人类个体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认识世界时所遵循的普遍的、共同的心理过程。二是个性心理,包括个体的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关注个体之间的特异性,表现为个体间不同的气质、性格和人格特征。三是社会心理,个体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和周围的其他人有一定的关联,这部分主要研究个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思维。[1]因此,环境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二)环境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取向——人—环境的互动

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始终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据罗玲玲等的统计和分析,认为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环境社会学与文化、环境行为学、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设计评估是环境心理学的五大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本质上关注的都是人和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环境心理学家Stokols教授提出的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很好地表述了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见表1)。该模型分为两个基本的维度:其一为人—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和行为形式;其二为人—环境交互作用的作用和反作用阶段。将这两个维度的分类两两匹配,获得人—环境交互作用的四个模型:解释模型(认知、作用)、评价模型(认知、反作用)、操作模型(行为、作用)和反应模型(行为、反作用)。[2]

解释的模型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表征和结构有关,涉及空间环境的认知表征与人格和环境两个方面。评价的模型是人们针对预定的性质标准对情景进行评价,包括对环境的态度和对环境的评价。操作的模型是个体的活动穿过或者直接影响环境,包括对与生态相关行为的实验分析和人类的空间行为。其中重点关注的是人们的空间行为。反应的模型是环境对个体的行为和幸福感的影响,包括物理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心理学。

二、人—环境的互动:面向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

建筑环境心理学面对的环境以建成环境为主,在Stokols教授的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表中,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的解释模型和行为层面的操作模型。结合上述对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分析,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探讨个体的基础心理活动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为建筑环境的色彩、光线、材质、形体等对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知通道所带来的心理体验。(2)意识层面:探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主要研究个体在不同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影响下对建筑环境的理解和追求。(3)行为层面:探讨人的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交往尺度和习惯行为方式与建筑环境的领域感、私密性等,并结合人体工程学探讨建筑环境的舒适性。

依据以上三个层面,笔者对环境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建成环境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探讨面向建筑设计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虽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虚拟环境同样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但是本文仅以建筑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范围仅限建成环境部分。

Way-finding空间体验、正面情绪、负面情绪 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儿童、老人 地方认同 、自我认同人际距离 、个人空间、领域性、拥挤 从表2可以看到,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是认知和解释世界时所有个体都遵循的共同性过程,其中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是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个体面对环境时在知觉层面、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心理过程;基本的空间认知(如空间客体的知觉)与宏观的空间认知;认知地图与认知图式等相近的概念,了解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建筑学专业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设计基础中,关于形状、形态、形式等与人类个体知觉和认知的关系。空间认知的基本理论则对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有较多启示作用。关于人格与环境的研究则关注特定个体在解释环境过程中的独特组织结构和表达。学者坎特认为环境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至少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环境倾向的概念和测量;二是利用已有的人格测验来预测人们对物理环境的使用和改变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毕生发展的概念能够引导建筑学专业学生关注环境使用者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对建筑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这是设计的依据和灵感来源。而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关注的是空间使用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引发不同交往情境下人们对不同空间形式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空间对其使用者行为方式的影响。[3-4]

三、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实践

(一)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

1.课程大纲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心理学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课时为16学时,授课对象为建筑学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对国内主要建筑类院校相关课程设置的调研发现,开设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学校虽不在少数,但是其课程设计大多参照目前常见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材,缺乏深入思考以及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也有一些实践思考。本文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特色,寻找二者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并尝试构建和完善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体系。

上述針对心理学原则及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分析,成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置的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从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把与建筑设计专业联系紧密的环境心理学内容分成若干主题明确的教学内容模块,同时结合授课对象专业知识水平的差异,调整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深度,具体内容见表3。

沟通、合作、说服等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从环境使用者和环境设计者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对环境使用者而言,从共性的心理过程、独特的个性心理和社会的个体互动三个方面,介绍环境心理学以及它和建筑设计的关联,并针对社会物理环境中与建筑设计专业紧密相关的建成环境部分,从城市、社区、单体建筑三个不同层面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设计指导原则的讲解和讨论。其次,对环境设计者而言,如何发挥创造力潜能,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与相关各方密切合作、良好沟通、说服他人,以执行自己的设计意见和设计想法,这些都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应重视并掌握的能力。因此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列入教学计划做简要介绍。

2.课程作业

环境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因此,环境心理学课程作业设计亦遵循问题导向的原则,以人—环境的交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业内容与教学大纲基本同步。根据作业难易程度分为小组完成和个人完成两类,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具体作业指导书,从下述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个课题进行研究(见表4)。表4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心理学课程作业课程作业小组作业公共空间行为地图及改进设计

1.POE建筑使用后评估

2.公共空间寻路研究个人作业1.认知地图

2.环境自传

3.环境评价

4.个人空间:通过实验体验个人空间

5.根据个人兴趣自选课题研究

6.结合公共建筑设计课程进行行为与空间设计训练 (二)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未来发展计划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已开设6年,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反映以及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每年都会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作业进行相应调整。作为主讲教师,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介绍环境心理学中对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使其与设计课程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未来建设规划主要有三个方面:(1)尝试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验室合作,为学生创造噪音、温度、光照等环境知觉的实验环境。(2)加强与设计基础课、建筑设计课的结合,课程作业设计与设计课程作业同步,以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3)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风格、学习倾向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 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Daniel Stokols.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公开课:环境心理学[DB/OL].网易公开课.

[3]吕晓峰.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

[4]Enrich Pol. Blueprints for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I):From First Birth to American Transition. Medio Ambiente Comportamiento Humano,2006,7(2):95-113.

作者:赵睿

第三篇:从适老化环境设计谈创新《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

摘 要:《老年护理学》是一项为护理专业护生开设的必修课程,该文主要从适老化环境设计教学方法案例来探究《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创新。从课前启化、课中深化、课后转化这3个阶段探究如何让老年人的养老环境更加舒适,从而真正实现养老智能化。

关键词:环境设计 适老空间 适老辅具 养老护理 创新创业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老年护理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老年护理学》是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老年护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化的高护人才的摇篮。为了适应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人们对养老日益增长的需求,创新《老年护理学》教学,达到高职护生的教学目标:了解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对老年人群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正确评估,针对性地做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课程教学中,进行适老化环境设计是我们进行的一次有效尝试。

适老化环境设计主要围绕如何根据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和心理需求,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展开,包括适老化空间设计和适老辅具的选择两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和以往單一的教学方法不同,它综合运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前启化、课中深化、课后转化等环节都有许多创新和独特之处,值得大家借鉴。

1 课前启化阶段

传统的课前准备,往往只是布置简单的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熟悉课程而已。而适老化环境设计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把它称之为“课前启化”。

在课前启化阶段,首先教师要发布学习任务,推送学习资源,发布案例任务,引发学生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关注和思考:为什么要进行适老空间设计和适老辅具的选择。然后,护生需要做大量的课前调查工作,并制成VCR:进入社区和家庭寻找典型案例,对老年人的现状进行评估,完成并提交ADL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同时,还要深入家装企业学习室内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完成人性化的适老设计方案。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传统课堂主要是老师讲、护生听的灌输模式,尤其是在老年护理课堂上,由于起步晚、专业缺口大等问题,往往采用一般护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导致护生实践经验和社会锻炼、课前的准备互动少之又少。适老化环境设计从一开始,在课前就让护生自己深入社区和家庭调查研究,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拓展到社区和实践中;让护生寻找和课程相关的案例,并自己进行评估;为了学习的需要,向专业人士学习软件使用方法,最后提出自己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护生接触到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并且切身感受到了老年人的需求,培养了他们的健康教育能力和沟通技能,完全实现了护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只是一个发布问题者,针对这个问题的调查,完成由护生来做。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良好的课堂的开展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这个阶段,多媒体的使用也不可或缺。教师利用UMU课堂互动平台进行资源推送、下达学习任务,护生要学会使用酷家乐3Dmax室内设计软件,并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

2 课中深化阶段

在课中深化阶段,教师不仅要组织课堂讨论,重难点释疑,还要出示全球养老调查数据,为护生进行适老化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宏观数据调查结果可以开拓护生的视野,培养护生与国际接轨的精神,再进行专业化精准分析,护生的思路就豁然开朗了。而课中所运用的不仅是养老护理的单学科课程,而是综合了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等学科的多学科综合教学。在教师布置了课堂讨论后,护生要分组讨论,根据建筑学知识设计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户型图;然后根据案例,围绕适老空间设计的细节和标准进行空间设计,围绕适老辅具选择的原则为老年人量身定制适老家具。高护培养的应该是专业型和复合型结合的人才,多学科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创新了高护教学模式,也为《老年护理学》课程创新做出了新的尝试。

另外,课中深化阶段,展示和互动也不可或缺。适老化环境设计中教师组织了课间评价,让护生分享适老设计理念和户型设计原则,展示适老辅具的使用。其中的创新之处在于邀请业界行家点评护生作品,对护生的设计进行专业性的社会评价,提升课程的水准和权威性。这种多元而专业的教学方法打造了一个开放而高效的课堂,真正培养了高护生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加深了护生对所学课程的认知和理解,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的有效对接奠定了基础。

同时,教师实施课前、课中整体评价,通过UMU互动平台查看积分榜、卓越榜排名情况,评选出最佳学习奖和最佳作品设计奖,提升护生的创新精神。

3 课后转化阶段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和课中下功夫,课后的反思、总结和回馈也至关重要。《老年护理学》课程在1998年以后才作为专业课程在护理高等院校开设,起步较晚,课程资料较其他课程相对匮乏,关于教学课后的指导更是相对较少。而经过课前启化和课中深化两个阶段后,课后阶段的转化也十分重要。

在课后,教师要提炼适老化设计要点,编写成适老设计七字短句,提供多维度的适老化环境设计案例,借鉴适老环境设计标准化教材,编汇数字清单,形成学习小票,完成数字游戏。护生设计适老空间案例,形成设计方案,转化成老年人室内空间设计的创业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联系多家养老机构和家装公司,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可以说,课后阶段的总结和升华,不仅是对课程的整体概括和成果,而且护生形成了适老化室内空间设计方案,这是一项基于课堂而高于课堂的衍生产品,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产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跨学科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充分调动护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同时,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展示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学习成果共享。整节课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充分利用了“名师空间课堂”《老年护理》、UMU课堂互动平台、3D动画、酷家乐3Dmax室内设计软件、三分屏课件制作软件、微视频和微信平台互动交流,实现线上线下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多媒体贯穿了课程设计的始终,既使护生充分享受到了最新的教学资源和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保证了教学的形象生动和课堂的互动交流。

总之,适老化环境设计根据国家老年照护师和养老护理员执业标准,通过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课,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培养了护生的互联网思维和双创意识,为护生在适老环境设计上打开了思路,让他们更加了解老年人的内在需求,让老年人居住环境变得更加适老,逐步走向养老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廖桂香,王凤,付建民,等.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1):100-101.

[2] 杨永珍,张业聪.高校护生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创新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3):29-30.

[3] 张宏晨,徐莎莎,崔艳,等.《老年护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118-119.

[4] 余昌妹,杨晔琴.老年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75-76.

[5] 杨支兰,孙建萍,姚太平,等.高职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60-162.

[6] 杨敏,刘珂,易婕,等.我国老年护理课程建设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24):2948-2951.

作者:蒋晓蓉

上一篇:非现场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组织行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