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4-28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共6篇)

篇1: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 录

摘要 ……………………………………………………………………………I Ⅱ

一、微课的概念 ……………………………………………………………………1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2

(一)利用微课,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二)利用微课,克服学习重难点 ……………………………………………2(三)利用微课,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3(四)利用微课,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3

三、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4(一)主体性原则 …………………………………………………………… 4(二)实践性原则 …………………………………………………………… 5(三)课题细微原则 ……………………………………………………………5(四)自主性原则 …………………………………………………………… 6(五)资源完整原则 …………………………………………………………… 6

四、微课在教学设计出现的问题……………………………………………………7(一)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 ……………………………………… 7(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7 1.教生使用频率低 …………………………………………………… 7 ⒉ 教师掌握微课教学技术有限 ………………………………………8 ⒊ 缺乏科学系统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 ………………………………8 ⒋ 教学效果不明显,只局限于课堂 …………………………………8(三)原因分析 ………………………………………………………………… 8

⒈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意识的淡薄…………………………………… 8 ⒉ 缺乏科学有效的微课开发培训模式 …………………………………8

⒊ 本身教学工作压力大,作业批改繁多………………………………9

⒋ 教学效果不明显,只局限于课堂 ………………………………… 9

五、解决微课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一)明确微课的概念和定义………………………………………………… 9(二)明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 10

(三)大力研发简单、高效、实用的微课制作技术 ………………………

(四)注重系统性开发,由“微课”开发转向“微课程”开发 ……………10

(五)注重微课开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0

(六)建立微课研发和共享平台 ………………………………………………11

六、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迎来了微时代:微博、微小说、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产物迅速在社会普及,而微课也顺应时代而产生了。加入微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充满生机活力,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新型教学资源的发展和延续。新生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也会出现问题,今天我们就针对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运用和遇到的问题,而寻求对策来解决问题。使得“短小精悍”微课真正服务于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它大发异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微课 教学设计 问题与对策

一、微课的概念

“什么是微课?”。目前微课并无统一的定义,一些学者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自己的理解。

胡铁生在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他认为微课“微型教学视频课例”是的简称,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胡铁生,2011)黎加厚认为微课是与“课”相组合。[1] 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或称“微课程”,是指时间在 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同时,笔者通过在百度百科中搜索”微课“,百度百科对”微课“的定义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 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们对”微课“的概念尚未统一。通过归纳比较,笔者认为,微课是教师针对某一明确教学目标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资源。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利用微课,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自学是发挥学生智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只有课堂教学充分培养起学生自学的习惯,打好了自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新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根据微课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了解文章的背景或是作者、主人公的资料信息,初步感知文章写作的时间背景或作者写作的心态;然后依据微课中的提出的预习要求去初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长难句,查阅词典或是观看微课获知新词语的意思;带着微课中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了解课文的事情经过,划分文章段落,感知课文的中心意思。

通过微课层层递进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一步一步去解决学习问题,逐步地去感知课文中心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去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动口、动脑解决出来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真正当起学习的主人。可以这样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微课的加入,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他们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利用微课,克服学习重难点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但有可能会因为课堂突发情况或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转移而偏离重难点教学。微 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内容精简、主题突出,有利于学习重难点的攻克。

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只有将难点解决了,学生才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从实质上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这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人字形”线路用微课展示,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一列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通过微课的展示,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体会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微课的运用,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轻松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利用微课,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教材所学的内容有限,语文课堂要注重课堂外的延伸,及时给学生补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微视频,以优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加以动听的讲解,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接受新鲜知识。

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课时,当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了九寨沟的山、水以及珍稀动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播放九寨沟简介微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画卷般的景区内畅游,一面欣赏九寨沟著名的景点,一面聆听讲解员的解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课外知识。

在教授成语的过程中,利用微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年级下册学习成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一年级的小学生对古老的神话故事所知甚少,教师播放这两个神话故事由来及寓意的微视频,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神话故事中,自觉的体会到精卫和愚公身上的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在古代神话中还有许多人物具有这种品质,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播放微视频中事先准备好的相关视频或是图片,放映给学生欣赏,让他们在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获取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3(四)利用微课,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难于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同意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异议的问题交流讨论。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课本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微课对知识进行理解感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微课的辅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大更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利用微课将西沙群岛的美景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想象去西沙群岛去游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三、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对于学生的批判质疑,发不同意见,应该加以鼓励。”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确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微课教学又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指向明确,短小精悍,使用快捷。为了突出其特点,我们根据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长和认知规律,把一段“微课”视频长度严格控制在10分钟之内。10分钟之内,你必须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并且要做到直观、形象、生动。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到优等生,还要考虑到中等生和后进生,不能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状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每一段“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方便学生自主 选择学习内容进行片段式的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微课”的设计重心应该是要抓教学的关键点,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意语言简练、准确、自然,比如在人称的选择上,不要用“同学们”、“你们”等,最好用“你”,不要用“我们”,最好用“咱们”,如此会让学感到亲切、自然,就像是在和老师面对面、一对一地交流。如果将“微课”视频压缩成普通的课堂教学过程,成了课堂教学的翻版,恐怕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感恩”的话题作文时在写作之前可以播放一段视频,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下班回家,不顾辛劳,一边给儿子讲故事一边给儿子洗脚,洗好之后,母亲安抚好儿子,提了一桶水走进奶奶的房间,说道:“妈,烫烫脚啊,对您的腿有好处。”这一幕正好被儿子看到,当妈妈回到儿子房间的时,发现儿子不在,这时儿子正用他稚嫩的小手摇摇晃晃地端着一盆水,向妈妈走来:“妈妈,我也要给你洗脚。”一句话,说得母亲热泪盈眶。这样母慈子孝的感动的氛围,抓住了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内心感受。于是,课堂上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接下来听到的就是“唰唰唰”的创作心声。

(二)实践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去接触文本,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语文学习就是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就学习而言,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针对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要多引导,多启发,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主动去体验,主动去实践,从而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学会实践,乐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课题细微原则

微课教学,在形式上追求“微”,在内容上追求“精”,在效果上追求“妙”。由于微视频时间较短,以5~10分钟的讲解时间,来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授。因此,微视频所教授的课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定是教材的某一重点、难点,或者教学中的某个精彩环节等等。因为时间限制,所以内容的设计,要做到精,要充分展示教学的精华部分。我们所追求的“妙”,就是要通过完美的设计思路,来传达清晰的知识点。老师观看了,能清楚地明白其设计意图,领 5 悟其设计精妙;学生看,能通过其精巧的设计、形象生动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微课时长限制在10分钟之内,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如何浓缩知识点,教学内容要做到专

一、单一,操作要简便,要把问题讲清、讲懂,让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比如,在平时的训练考试中,笔者发现,学生遇到“排序题”时把握性不大,出错率比较高,其实这一题型并不是很难,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于是,本人有的放矢制作微课。由于这一微课非常强的针对性,学生快而有效地掌握了该题型的做题技巧,所以,本微课受到一致好评。

(四)自主性原则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微课程设计”要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确定微课的教学内容。俗话说得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微视频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这要求语文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研究学生,既要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教材的重难点了然于胸,还要对学生个体性差异了如指掌,做到宏观调控,以学为主,改变过去满堂灌、灌满堂的教学模式,发挥微课教学的方便快捷的特点,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要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微课,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这的确需要动一番脑筋,下一番苦功,否则微课教学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

(五)资源完整原则

微课的主要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当然教师和学生使用微课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微课设计者应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设计微课,并且要保持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如果只有微视频,则学生就无法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教师也很难对其进行再加工再利用。为此,针对不同类别的观众我们要配备不同的教学资源,专为学生服务的微课,只要配备微视频、微学案、微练习就可以了;而如果还要为教师服务,除了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微练习外,还应有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等。

因此,微课不仅要有微视频,还应有微课件、微教案、微学案、微练习、微点评等配套资源。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制作的《高考专题复习系列微课》之所 6 以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齐备,使用方便,很好地满足了师生的不同需要。

四、微课在教学设计出现的问题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

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微课的认识不够明确,对于微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意义,许多教师甚至不知道微课的类型和特征,对于微课的真正含义不是很理解,有些教师不知道自己平常进行教学的资源很多都是微课,而只认为编辑好的教学视频是微课,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时不时的播放几个微课,更有甚者是为了使用微课而使用微课,在课堂教学之上,生硬的为学生进行微视频的播放,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只是增加了一个视频播放的环节。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进行微课的学习,也很少在课堂之外使用微课。从整体上来说,微课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帮助其实并不是很大,微课的使用效率很低。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

1.教生使用频率低

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即使插入微课,其教学本质也没有得到改变。据实际的调查数据来看教师在语文课上使用微课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一半的语文教师认为在语文课上使用微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太明显,即变化幅度不是很大;有27.5%的教师认为使用微课与之前对比,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旧那样,仅有21%的语文教师认为在语文课上使用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提高的幅度不大,没有人认为微课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的很大。[2]所以说教师使用微课很少。

同理,教师未能善于利用微课授业解惑,学生对微课的运用就肯定也是很少的,未能在短小的微课里寻找真知,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来学习。总之,微课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驱使者,帮助学生。

2.教师掌握微课教学技术有限

通过网站调查发现,微课的开发以课堂实拍和PPT录屏两种技术方式为主。其中课堂实拍占31.7%,PPT录屏占35%,课堂实拍+PPT录屏占21.7%,三者合计达到88.4%。表明当前教师掌握的微课开发技术有限,仍然局限于以某一 两种开发技术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课堂录像,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一线教师还没有掌握微课制作的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

3.缺乏科学系统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

通过对大赛网站的调查发现,应用于传统教学的微课高达95%,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微课只有5%,而应用于移动学习、教研活动的微课均为零。而针对佛山市100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比例为零。进一步的访谈发现,教师们普遍对如何将制作的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感到困惑。尽管教师们制作了微课,但依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使微课难有用武之地。究其原因,缺乏科学、有效的应用模式是影响微课教学应用的重要因素。

4.教学效果不明显,只局限于课堂

基本上所有的语文教师将微课使用在课堂上,没有教师在课前或课后使用,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将微课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内容时使用微课,有的教师在课中播放相关内容的为课。总的来说,教师只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应用微课,应用方式过于呆板、局限,从而导致微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起到作用比较大,而对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原因分析

1.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意识的淡薄

进入21世纪,科技的发达加快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节奏,人们更喜欢接受简短、便捷、髙校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随之涌现出了一系列的微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电影等,这预示着我们已经步入了微时代。当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学科与当下信息技术的融合,正确运用新技术手段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有意义的学,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注重的一点,不能一味的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是大部分教师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技术意识淡薄,导致出现”一半以上的教师偶尔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使用微课,几乎没有人一直使用,经常在其教学中使用微课的人数仅仅占2%,还有一部分老师从来没有接触过微课。“这样的结果出现。

2.缺乏科学有效的微课开发培训模式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有不少教师曾参加过省内外各类微课开发培训或讲座,但教师普遍反映收效不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培训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制作、轻应用,不少流于表面,仅仅停留在概念介绍、设计原则介绍以及简单的制作等,缺乏有效的实战训练、全程的绩效支持、后续的教学应用和跟踪辅导,培训收效甚微。

3.本身教学工作压力大,作业批改繁多

教师的负担繁重,有时他们中午都不回家休息,一直待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就拿语文学科来说,有课堂生字本、词语本、作文本、家庭作业本、练习册、试卷,还数—数,一共有六种类型的作业,班级人数基本是50人以上,按照每次作业必改,每天就忙得像陀螺一样,而且每次批改完作业,出现的错误要当天给学讲,再让他们改正,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课下一一叫来出现错误的学生更正;作业量繁多这种现象,家长都习以为常,如果哪天突然作业少了,家长还会怪罪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少。那么成天有批不完的作业,想想哪有空闲时间来制作微课,即使自己有心去做,也会因为时间不充足,会随便应付甚至放弃制作微课,只是简单上网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就行了没法进行编排创新。笔者曾问过一位老师“:你们也可以制作—些微课给学生看? ”,那位老师就指着她桌子上堆满的学生作业说:“一天都快忙死了,哪有肘间来制作那个,根本没有。”虽然一个说出来了,但是说出了所有人的真实想法。4.微课开发无序和低效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目前微课开发以教师单打独斗为主,学科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开发团队,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没有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微课开发处于无序、低效的自然发展状态,教师个人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微课的开发、应用与发展。

五、解决微课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微课的概念和定义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微视频为载体、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微课的种类多种多样,若根据用途和学习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将微课分为自主学习型微课、实训实验型微课、复习型微课等多种类型,同时也可由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课组合成混根据某一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为课程开发完整的、成套的系列微课。

(二)明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微课的应用对象是学生而非教师,微课并非教师辅助教学的课件,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导开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贯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学习为手段、以高效学习为目标的教学设计原则。

(三)大力研发简单、高效、实用的微课制作技术

目前,开发技术依然是限制微课发展的瓶颈之一。毕竟多数一线教师非计算机专业人士,要求每个教师都精通各种多媒体制作几十也有些不切实际,因此只有大力研发简单、高效、实用的微课制作技术,才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充分调动起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

(四)注重系统性开发,由“微课”开发转向“微课程”开发

一个基于知识点的单独孤立的微课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很难发挥其作用,只有为整门课程开发系列化微课并组成微课程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因此,必须改变过去以单个微课开发为主的做法,改为系统地开发一门完整的微课程。

在一门微课程的开发中,除了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来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制作学习型微课外,还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练习型微课、实验型微课、复习型微课甚至游戏型微课。

只有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开发的、包括课程全部知识点和各种微课类型的完整且系统的微课程,才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注重微课开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基于单一知识点的孤立微课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很难发挥其作用,只有为整门课程开发系列化微课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因此,必须改变过去以单个微课开发为主的做法,改为系统地开发一门完整的微课程。在一门微课程的开发中,除了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来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制作学习型微课外,还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练习型微课、实验型微课、复习型微课这样才能使得微课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0(六)建立微课研发和共享平台

为了改变目前微课开发以教师单打独斗为主,闭门造车的无序状态,应该尝试打造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微课程共建共享平台。由教育部门规划设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由学校组织学科教师组成开发团队,针对某一学科进行微课的开发和教学应用。

六、结语: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我们应充分认识其优势,要让微课辅助下的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设计目标,通过网络交流与共享,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闪光。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提高和完善,使“微课”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同汩汩清泉浸润干涸枯燥的土地,微课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制作微课的水平,让微课在教学中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 2014, 01: 100-110.[2]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11

篇2: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走向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期待教师的“主问题”与学生“提问题”的合作、对撞、创新、生成。如今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也引入了对话教学,使得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有了新的方式和新鲜血液的注入。但是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的实际课堂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如下的难题和困境。

一、小学语文对话教学面临的难题

1、老师主宰的对话。

在正确的对话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减少课堂的霸权性,并站在平等的角度展开教学,才可以真真正正地使学生经过课堂的学习,促进语言本领的发展。但如老师在课堂中主宰对话,将会发生不良的影响

例如,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钓鱼的启示》的教学整个过程中,课本中出现这样一则对话内容:“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此刻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妒鱼看了一会儿,而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提问,学生的答复表现如下:

老师:请问大家在读完这段内容中父亲对孩子所说的话,大家有怎么样的体会啊??(见一位学生主动举起手来,老师表示其作答)

学生:教师我想知道,那位父亲明白离可以钓鱼还有两个小时,为怎么样的让我开始钓鱼呢?

老师:(脸上出现失望之情):你听明白教师的难题了吗?请坐!(那位学生红着脸坐下,课堂再不可能有发言的,老师指名叫起一位学生答复。)

学生:我认为父亲非常严厉。

老师:(较真问到)就为有严厉吗?(学生不可以答复,再缺乏人举手答复)

老师:文中主人翁在无人知晓的状况下钓到了大鱼,其父亲让其放掉,表现了爱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的崇高品德„„

在下下课之后,老师相比学生在任教课堂上的表现很不是很满意,并表现,我明明给学生说的机会了,可是学生总是跑题,词不达意,真是没措施,为有我本身说出正确答案了。

上述老师的表现表现了过去教学整个过程中,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强占班级课程授教话语权、进行课堂控制的特征,使得学生缺乏颁发和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本身意见的机会和权力,甚至不敢发言,不敢进行相互学习,从而使得抑制了学生的对话本领的发展和培养。

2、脱离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理解型对话就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文本即所学语文课本的重要性,它是学生接触最多、认识最多和进行相互学习最多的好朋友,是对话的核心。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不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读,就随意地进行提问,让学生颁发本身的看法,说出本身的体会;有的老师甚至不带领学生完整充实地阅读课本,就直接让学生积极地发言,进行表态。

如进行《北京亮起来》的教学中,一名老师就显得非常暴躁,在领着学生朗读完后,就开始马上进入了提问环节,让学生答复“北京为怎么样的亮起来?”,“在课文中那些地方写了北京亮起来了呢”。因为学生还缺乏默读书本的内容,所以相比详细的答复还不是很了解,使得课堂气氛的冷场。

当老师对难题进行举例时,假设老师举出:请看其次自然段,不是写了“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断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不是阐明长安街亮起来了吗?大家再找找看,在老师举例的带领下,个别学习成绩较为优秀且预习过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内容的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找出如“环形路、商业街、故宫”等,此时老师将这样一些词语写到黑板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到此结束了。

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策略

面对如上语文教学中的困境,我们需要积极地寻找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在现实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对话交流本领,以推动对话教学相比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使对话教学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十分主要方式和本领。

在实行对话教学时应坚持如下原则

1、人本性原则

对话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人的全面发展,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个体,需要充分尊重关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其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充分认识学生阅读的前理解水平,体现人本意识。

2、实践性原则

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模式下的阅读教学重的是实践.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得切身体验的过程,是主体客体联接的桥梁纽带.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为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思考,动口的机会.首先要重视朗读:重视读的作用,读是老师和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读的形式有十分多种,如老师的领读,默读,背诵课文,学生之间分角色的朗读,在对文章进行含义研究的解读,和文章的引读,或添加一定词语的品味阅读等等。

其次要抓中心:学生经过读课文的文章,其实并且是一个可行变更本身生活经历对文章进行重新理解和表明的整个过程,给文章内容以新的意义和表明,从而让文章的意义得到更新和发展。

另外,还要练习写作:老师要应用好写作的机会,带领学生与相应的读者进行对话,老师要带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潜在的读者如家长、同学等,并且激发勉励学生将写作的内容向家长、同学朗读,经过找听者,读者,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熬炼对话的本领。3.过程性原则

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结果轻过程,李维鼎先生的《语文言意论》一书就传统阅读教学轻过程重结果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如下描述: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说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归结起来就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对话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学会阅读,目的体现于过程.4.师生平等互助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对话活动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的活动就构不成教学活动.师生间的对话是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交往基础之上的教育性对话,以谋求教与学最大程度的共同参与.双方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意义和价值的分享.5.情感性原则

篇3: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微课,语文教学,问题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将“微课”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对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而新课程则要求“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下, 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 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如微课的运用就符合这个特点, 教师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 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微课来解答, 让学生在直观下理解知识、享受知识。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 什么是微课

对于微课的内涵, 国内学者是这样界定的:微课又名微型课程, 是基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 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 从而营造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还有研究者这样界定:“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根据上边两位学者对于微课的定义, 可以明确一个这样的事实, 即“微课”既是一门课程的体现, 又是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下面结合后一种定义, 即在把“微课”等同于“教学活动”的基础上, 研究和探讨小学语文与“微课”教学的相关问题。本文对所有问题的叙述都是把“微课”作为一种教学实践进行思考的。

(二)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在21世纪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 教育教学中避免不了掺加进入多媒体的身影, 而微课即是做媒体教学的一个突破, 日渐成为教育界专家研究热点, 那么, 它的教育优势又在哪里呢?

1. 微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多属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学习这2类知识, 要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与入学前生活方式的衔接, 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多样有趣合适的教学策略, 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情景和语境, 使教学充满趣味, 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里, 用兴趣点燃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用微课学习使课本知识变得有趣, 使每个学生都喜欢学习语文, 视语文学习为一种乐趣, 一种享受, 进而主动学习学习。这样就能更快、更牢地学习知识, 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石。

2. 微课能够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只作为学生的引导者, 对于学生的疑问进行答疑、指导, 在学生跑偏的情况下给予引导, 在整个课堂学习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 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 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微课帮助解决知识重难点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 (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 的教学, 内容精简、主题突出, 有利于学习重难点的攻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识字是每节课的重点, 例如, 教师把识字带入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 从儿童的兴趣出发, 利用微课勾勒出生活中的小物品, 并且围绕这些物品开展实践动手活动。每个活动有一个主题, 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 并交流收获。

4. 微课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材所学的内容有限, 语文课堂要注重课堂外的延伸, 及时给学生补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 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微视频, 以优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加以动听的讲解, 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接受新鲜知识。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 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 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 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

(三)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微课已经被教师们广泛应用在学科教学中,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微课应用现状不是很理想, 存在各种问题。现就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得出:

1.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小学语文老师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也就是微课套入原有的教学模式当中, 没有教师在课前或课后使用。并且教师在语文课上使用微课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是很大。

2. 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情况

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 大部分教师知道微课, 但对微课的类型和特征了解甚少, 有部分教师甚至不知道他平时所用的资源其实就是微课。他们仅仅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一两个微课, 活跃气氛, 没有对微课进行深入的了解。

3. 教师对使用微课的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 教师尤其是老教师, 对使用微课有一种抵触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讲”的教学, 这么多年也培养出了一批批好学生, 运用微课教学一方面要学习新技术, 他们不愿意改变, 另一方面制作微课增加了教学负担, 并且也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个方面: (1) 微课应用的频率不高, 应用方式局限于课堂, 并没有应用在课前和课后; (2) 微课教学效果不显著, 缺乏系统的微课教学设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老教师不愿意改变; (2) 小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淡薄; (3) 相关教育新技术培训机构少, 特别是偏远地区, 大部分教师不会制作微课以及不会对其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从而套用原来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至于教学效果不显著; (4) 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的思想; (5) 优秀的微课资源较少, 教师负担过重, 没有精力等。

网络时代,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微课作为可移动的课堂有很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以上问题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 在此, 本文提出一些想法: (1) 由于优秀微课资源的缺乏, 建立微课资源共享和应用的平台十分重要; (2) 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微课时, 更需要注重微课资源的选择和应用; (3) 教师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时刻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4) 教育主管等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及时给予教师微课方面的培训, 组织开展区域性和学校的微课应用模式、策略、机制的实验和研究, 让微课在应用中发挥效益。以此使学生更有意义地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样才能满足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结合实际优化教学的模式, 应对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充分利用,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此才能够最大化发展学生素质, 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方龙.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及对教改的启示_方龙[J].中小学电教, 2015.01.

[2]曾宪芳.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_曾宪芳[J].教育革新, 2015.11.

[3]叶和明.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叶和明[J].新课程学习, 2015.

[4]闫岁宁.浅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闫岁宁[J].新课程学习, 2015.

[5]蔡春玲.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_蔡春玲[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

[6]刘丽娜.让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闪光_刘丽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01.

篇4: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农村;口语交际;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42-01

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采用了“口语交际”这一提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这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农村小学的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不尽人意,口语交际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口语交际有效互动的研究势在必行。我结合在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摆正口语交际教学的位置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老师站在教育的第一线,我们要采取得力的措施,语文课上要强化口语训练,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努力。

儿童在言语上虽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交际,可是他们在叙述问题时就会出现用词不确切,语句不连贯,层次不清楚,语言不规范,方言土语,口头禅很多。他们正处在“自发的口语交际能力层面[1]”他们的语言是比较幼稚的、不成熟的。从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来看,小学生正好处在这一关键期的中后期,在小学阶段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规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是长期以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读、写,轻听、说。迫于考试的压力,把许多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

张志公说“一个人口头上词句妥帖、干净利落,写下来就不会残缺错乱、拖沓累赘;口语上有条理,细致严密,写下来就不会颠三倒四,矛盾百出。[2]”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分析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新课型,在教学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很多教师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其要求,学生普遍对口语交际不感兴趣,缺乏交际欲望。

上述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阅读面窄,阅读量少,以至知识面窄,词汇贫乏。二是农村孩子的性格较之城市孩子要更加内向、胆怯、害羞,这也压抑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影响了口语交际的正常进行。我所在的赵集镇小学有很大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往往表现出孤僻内向的性格,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小学口语交际教学面临的挑战更大。

三、提高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效果的对策和措施

口语交际不是简单的听话和说话,而是一个始终互动的、充满变数和应对技巧的过程。所以在口语交际教学时,必须善于创设相关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促进有效的双向互动,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交际气氛

口语交际是互动的、充满变数和应对技巧的过程,因此需要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前提条件。农村小学生比较淳朴,对老师有敬畏心理,上课的时候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就很少。所以老师上课时要主动和学生沟通。

2、调到学生交流的欲望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不愤不发,不悱不启”的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所以上课时要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欲望,让学生树立信心,以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效果。老师说话时要注意情感的流露,让学生感到温暖、亲切,要耐心等待学生的反应,鼓励学生愿说敢说。

3、寻找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的新出路

叶圣陶曾经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立足农村的环境和农村学生的生活来源选择话题,我们可以选择的话题和创设的情境有:(1)大自然领域:大自然的花草鸟虫、山野河流、日月星辰都可作为学生口语交际的话题;(2)农村劳动领域:农村学生热爱劳动,亲历过一些简单的劳动,对农民的劳动也有较多的了解。(3)农村生活领域:农村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城市相比有它的特殊性,鉴与此,可开展“收集民间故事”“探究乡村风俗”等活动。

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下,口语交际教学现在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作为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其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成为了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荆龙.《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3.第18卷第三期.第7页.

[2] 张广岩.郭术敏.《中学语文教育学》,青岛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135页.

[3]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荣生.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 周选杰.邹兆文.新课改背景下知识缺席导致的课堂教学畸变[J].中学语文教学.2005(4).

[6] 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语文学习.2004(11).

[7] 李明洁.口语交际课程要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9).

篇5: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老师所追求的一种理想课堂,是在有限的时空(课堂)里,让学生积累的知识、获得的能力、激励的情感以及产生的学习期待达到效率的最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少关于高效课堂研究的报道,但多属于中学阶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县小语界也展开了对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

经过前期的探索,许多学校纷纷制定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模式,各校之间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沙龙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位聆听者。但听过、看过、研讨过之后,我以为,绝大多数老师还停留在以往的教学习惯中,还不能完全领会什么是“高效”,高效的做法怎样?结果如何?心里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点:

问题一:多媒体运用过多,导致学生想象能力的匮乏。

如有老师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开课伊始,老师没有任何语言介绍或铺垫,就直接播放一段汶川地震的视频,学生带着突然的感觉看完后,老师让学生说一说感受,学生只能极简单地说一个词或一句简短的话,几乎没有什么描述性的语言,更没有多少情感的流露。具有冲击力的视频有时确实能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一定的情感波澜。但在播放之前,老师适当的激励与说明会让学生看得更积极、更深入,并能带着一定的思考来看,这样效果会更好。

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多处脱离开文本,分别以不同的视频出示(甚至有的文字也用视频代替),让学生看后说感受。殊不知,过早或过多的画面呈现,只是在不断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受,甚至变得眼花缭乱,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没有对全文读、悟之前,就直接呈现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这样就显得牵引明显,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没有做到顺学而导,学生的学习是处在被动的地位。文字是有张力的,如果脱离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势必会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力更无从谈起。

对策:多媒体的应用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在解决重点、难点时需要帮助引导、说明或激发兴趣和情感时适当地运用,切不可一味追求画面的精彩、形式的多样,那样就显得泛滥了。教者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潜心研读,通过朗读这一实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悟,读中生情。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能激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切不可让现代技术阻碍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问题二:老师“主导”过多,导致学生本位的偏离。

一位老师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后,就让学生齐读课题,紧接着一连串地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几次?”“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其他同学怎么说?”然后开始填空。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一个一个准确地回答出来了,表面上看起来很顺利,实则让人感到学生们答的很机械。其实这些问题完全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时,老师又作如下问:

哪个词让你注意到了?(生:衣衫褴褛)从这个词你看出什么?(生:很穷)怎么穷?……当时租界怎样呢?……接着老师把出示的语句中的“闯进”变成红色,问:从这个词看出什么?……

综观这一段的教学,老师之所以这样问,我想,其原因就是不能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紧紧地“抓”在手上,致使他们在不停的回答中,只是在“应付”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深层原因还是没有建立“学生本位”的意识,或者说这种意识很淡薄。

还有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三册的《识字7》时,把所有动物名称都板书在黑板上(这花了很多时间,完全可以用课件展示),之后又拿出制作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我想,这大可不必,因为课件展示就已经一目了然了,这些都显得是多余的。可以看出老师追求的是手段的多样化,也表现着一种强烈的“主导”的意识。读词固然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但还是实用一些为好。

在引导学生记字、写字时,老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认识生字,然后分别组词、对比、说记法,老师想了很多很好的方法让学生一个个地记住了生字,但我觉得还是“抓”得太紧,放手不够。可以给学生更加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更自主地识字、记字、写字。比如,呈现所有生字,让学生观字、说字、讨论、汇报,不仅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聪明才智,那么,课堂会显得更加和谐、生动,也一定会精彩不断。

对策:充分相信学生,设计问题开放,才能解放学生;老师立足“主导”,适时点拨评价,才能解放自己。只有如此,才可能创建高效课堂。

课堂永远是学生的,一切问题的设计都应以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而不是一问一答,只停留在对文本表层的理解上,也不能步步为营地牵引,让学生亦步亦趋。老师应该大胆转变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空,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把学生向纵深处引领,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激活,能力得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才会彰显,课堂才会有更多、更精彩的生成。

问题三:分析过多,导致“语文味”的淡薄。

对文本分析过多,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通病,虽课改已有十年之久,老师们的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分析过多仍然存在。

一位老师在教《鹿和狼的故事》时,虽然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架构起开放式的课堂,但在学习过程中,却走入了“分析过多”的泥潭。比如:

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学课文呢?”于是学生纷纷说用统计图、统计表、画食物链、找重点词等一些很好的方法。可接下来汇报过程中,老师只停留在对文本表层的理解和道理的分析上,追求的是一种“明白”的结果,却忽视了对文本内容的朗读和感悟,有点像数理分析似的,丧失了语文应有的味道。

对策:课标“实施建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所以,课堂上,当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时,要及时激励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培养语感,升华感情。老师要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书声琅琅应是语文课堂上贯穿始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问题四:忽视质疑,导致主动探究意愿不强。

在参加了一些研讨课、观摩课后,我发觉很多老师很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的老师激趣引入后就带领学生直入文本,引导学生找出(或直接呈现)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研究、朗读讨论;有的基本上是老师问,学生答;有的是以几个问题呈现,作为导学题,让学生对照问题展开读与议。这样的课堂,直接导致学生在被动地学习,他们的学习目的或是为了完成思考题,或是为了回答老师的提问,没有主动探究的意愿。即使老师用了很好的激励方法让学生走进学习当中,探究的意愿也不够强烈,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以为,课堂的高效取决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是主动探究,而主动探究源自于内心的疑惑。所以,老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前提。

对策:老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并且要把这种探究意识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强烈愿望。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有疑,就是在思考,就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也容易产生一定的探究期待。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课题上质疑,从文中质疑,从学习过程中质疑。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个疑问,保护他们的质疑心理,引导他们提炼问题,再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合作式地朗读、感悟、解疑、汇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投入学习,才会激活思维,形成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才有保障,如此,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背景:

语文教改虽然历经11年了,但时下仍有不少教师观念转变不大,害怕放开学生,“学本课堂”难以创建。在教改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经历了“放羊”“浮躁”“花样翻新”等心路历程,现在逐渐走向“注重引导”层面,但随之而来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追求引导的“精彩”,环节的流畅,追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精彩的回答”。殊不知,在看似“精彩”的背后,凸显的只是“热闹”。学生质疑、探究的自主性被大量剥夺,很多读、悟只停留在浅表,缺乏一定的深度,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情感的深化等大打折扣,这就为高效课堂的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设计理念:

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习,是学生在老师引导、激励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领悟学法,体验成功,升华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期待,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期待下,学习效率才会高,学习效益才会大,学习效果才会好。

设计目标: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即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体验过程,感悟方法,激发情感,明确态度,追求正确的价值观。)设计模块:(六大模块)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

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

3、提炼问题,自主学习

4、讨论交流,汇报展示

5、小结收获,拓展提升

6、达标测评,总结激励 模式解读:

一、课前预习,自主读画

预习要求:

1、大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写上简单的体会。

5、思考课后习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老师以各种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预习,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竞争心理,则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自觉性。根据具体要求,学生的自学能有的放矢,做到目标明确,知识面广,理解度深。若学生能基本完成以上要求,则在课堂上的学习会变得轻松而愉快。所以,预习效果好,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更为高效课堂做好坚实的垫基工作。)

二、激趣导入,初步质疑

要求:老师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新课的学习,比如图片、动画、故事、音乐等。在学生明白所要学的内容后,引导、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初读课文后自主质疑。尊重学生的每个疑问,表扬质疑行为,激发学生较强的探究意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新课,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投入更多的“身心”去学习。学贵有疑,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提出问题时,他的探究意识就已经具备了。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一次思考的过程,一次探究的实践。尊重学生的质疑,是对探究精神的保护,是激发创新思维的保证。)

三、提炼问题,自主学习

1、老师梳理学生的疑问,结合自己拟定的思考题,整体呈现,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与探究,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率。提炼的问题要具备开放性、典型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本模块的实施是一堂课的主要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组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是否具有高效性。所以,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以开放性的问题引领,给学生以充分的时空,让学生自主、合作式地朗读、思考、讨论、汇报等。可参考以下几步来实施:

个人研读文本,自行解答——小组交流,合作解答——深度质疑,合作探究

总之,老师要把握一种观点: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学生的,老师只是适时地引导,激励。

(设计意图:综合学生和老师的疑问,基本涵盖了一节课学习的知识目标。所以,在老师的激励与组织下,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自主、合作下进行探究性地学习,则可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尽量多的知识,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实现高效率的学习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在感受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时,学生的情感、对人与事物的态度、以及价值观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讨论交流,汇报展示

本块的实施,要求老师以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展示学习收获(可采取个人与小组代表的形式展示;可采取轮流或抢答的形式激励等)。在学生展示过程中,相机引导、鼓励学生朗读,读出人物的特点,读出自己的感受。整个过程中,适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可采取学生个人评价、小组代表评价、老师引导评价等。)在评价中让学生弄懂问题,理解并掌握本课所学,产生激情,感受快乐。注意两个结合:自主与引导相结合,点拨与点评相结合。注重思路、方法和能力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

(设计意图:汇报交流,一是自我的展示与锻炼,二是对学情的了解与把握。学生在汇报中能锻炼表达能力,能增强自信心。交流中引导朗读,能体会文章情感,体现阅读教学特点。有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学到方法,享受成功的喜乐,从而产生学习情结,生发学习期待,走上乐学、好学之路。)

五、小结收获,拓展提升

本块的实施,要求老师引导、激励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学习收获,以期对本课所学再次回顾,产生收获的成就感。老师再结合学习目标和本课内容,进行适当拓展(摘抄积累、拓宽知识、深化情感等),由课内走向课外,让学习活动自觉延续下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结收获,一是巩固所学,二是提高归纳能力,三是享受成就,体验快乐。适度拓展,既是对当堂课所学进行知识和情感的巩固与延伸,又是学习活动的延续,还体现了“大语文观”精神。)

六、达标测评,总结激励

本块的实施,要求老师精心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检测题目(还可鼓励学生出题),限时当堂完成(比如是5—8分钟)。在评比总结中,以正面激励为主,更多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增强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催生学习的激情。然后适度拓展,如可以让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养成积累习惯,写一写学习后的感受,推介相关的书(文)给学生读……这样就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让学习活动继续延伸下去。

(设计意图: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师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是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激励或鞭策。老师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肯定与鼓励,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学习兴趣和期待,为他们的持续学习注入内在动力。拓展学习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能力在课外应用,为学生终生学习养成习惯基础,也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锤炼。)

学案编写与实施要注意的几点:

1、年段不同、内容不同、各班学情不同……老师引导的时间比例亦不同。

2、如何布置预习?预习要求和呈现方式怎样?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确定。

3、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注意体现自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探究的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和开放性。

4、学习不要只停留在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层面上,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品质、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5、展示与测评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反馈训练要注重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篇6: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朗读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对课文加深理解,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真实,对语言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想要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在学生课堂中的朗读就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但是在长久以往的传统教育思想下,在学生的朗读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就此探讨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 对策

在新课改下提出了小学语文中要重视朗读教育,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朗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朗读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学习中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朗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占着核心的位置,通过朗读学生的感悟能力随之加强,情感体验也更为丰富。但是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朗读就处在了被动的一方,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泛泛而读的情况经常出现。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见问题

(一)在学习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学生都流于表面。课堂上同学们虽然都在争先恐后的对文章进行朗读,课堂的氛围活跃了,但是学生却没有融入文章当中去朗读,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教学要求,朗读文章的过程中过于机械。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文章会进行多元化的朗读,学生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但是朗读收到的成效却是微乎其微。

(二)新课改提出重视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充足了学生的课堂朗读时间,但是在教学中老师给予的指导却没有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大多都是在朗读,学习的自主权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教导朗读的方式都比较随意,让学生自己自行朗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在朗读的时候没有教师的指导与讲解,就只能按照字面来进行朗读,没有理解到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在自己朗读的时候就只是为了念完这篇文章而提高自己的语速,朗读要富有的语速与感情也就跟着忽略了,长久以往形成一种不好的习惯。教师都是在等学生朗读完临近下课的时间段,才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的情感,教学就变得紧迫,学生急于下课的心理也没有认真仔细的去理解体会。

(三)教师的教学过于死板,通常都是让学生打开到多少页,对于哪一篇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笼统死板。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不明白何种的语气才能算是有感情的朗读,造成了学生朗读的盲目性。学生在朗读之前老师没有明确的给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指导,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朗读,看学生有没有念错的字,但是对文章的理解没有进一步的去深化;学生朗读完了之后老师没有及时的给予点评,学生不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无从改进。

(四)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前进,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普及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能用图像声音表达出文章的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给予了很好的帮助,对书本的理解也要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没有起到带领朗读的带头作用,学生也渐渐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在课堂的教育中,多媒体虽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也让他们成为了观众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对自读就会失去兴趣。

(五)有时候教师为了赶上教学的进度,抽读的时候都会让班上的优秀学生进行朗读,大多数学生都是充当听众,这种朗读状态下只是给优秀学生提供了机会,班上整体的朗读水平还是没有上升,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怎么会在朗读课文时理解内容带入感情呢?

二、小学朗读教学中的对策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时间要合理,过多的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学生感觉是在被动的学习知识,积极性也会因此而消沉;太少的讲解,学生又不能理解透彻。让学生自行朗读文章,教师在其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讲解,例如文章中的某一段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与感情去朗读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权就体现了出来,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适时的指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为深刻。

(二)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老师的指导对学生是尤为重要的。老师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把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中,身临其境,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才能对文章很好的进行朗读。学生在自己理解与感情投入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思维散发的锻炼。

(三)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班上同学的差距来制定朗读计划,让所有同学都能锻炼到自己的朗读水平。优秀的学生就给感情丰富难度稍大一点的文章进行朗读,其他朗读能力稍弱的学生就让其朗读简单一点的文章,对文章能理解之后再根据情况加大难度。在平时的朗读中,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里面的人物,想象文章里面人物的感情思想,再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带入其中进行朗读,学生会因为扮演的角色而增加对文章的印象与理解。

(四)朗读是贯穿着小学年级的整个教育的,老师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朗读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的初段,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较差,老师在让学生朗读的时候就不用太多要求,只要发音标准,不会念的字老师及时指导;年级高一点的学生,老师就可以逐年的增加朗读要求与难度,确保在小学阶段,学生能打好朗读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能加深对自己所学文章的印象,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现下在小学中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给班级上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朗读计划,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好的朗读习惯。

参考文献:

上一篇:(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观念下一篇:《鹬蚌相争》续写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