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欣赏课

2022-09-0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美术教案欣赏课》,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小学美术教案欣赏课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心得

欣赏课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较少,但却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 知识含量高、内容深广,很有探究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那么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呢?认真反思之后,我想,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经典的美术作品,不仅体现着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反映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学好这类课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

1、把知识融入故事当中,用故事来吸引学生,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倾听学生心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欣赏课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理选择欣赏的作品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二是范图的欣赏,三是同龄人的优秀作品欣赏,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在选择欣赏对象时,我觉得应该尽量选择难度不大、不冷僻、形式感强、体现鲜明个性的作品,还可以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或历史背景的作品。

三、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会造成教师的热情投入换来学生的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学习。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欣赏更多的作品,就应让学生学习欣赏的方法。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方面就让学生首先从感观上去体会,然后通过介绍不同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欣赏不同美术作品时观察点,并在实践中总结,使学生具备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

1. 了解作品欣赏程序,学会欣赏经典美术作品。

(1)看到了什么?能够对画面直观的形象进行赏析,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

(2)细致观察。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

(3)了解相关背景。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能够加深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学会运用美术语汇。

(1)描叙——形状、质感、形体……

(2)分析——节奏、均衡、动势、对比……

(3)解释——内容、题材、感觉、象征意义……

(4)判断——视觉传达、观念、风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

3. 从欣赏中学会创作。

围绕欣赏,获得艺术的再创造,借鉴艺术家的思维灵感,使学生学会创作。

总之,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体验、情感感知、与其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艺术的快乐并积累审美的经验。希望今后我的课堂能够做到快乐教学,快乐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美术带给他们的全方位的享受。

第二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新课程改革论文评比

美术课欣赏犹如风筝不断线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无锡市崇安区广益中心小学 于建安

内容摘要: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往往是图片展示,学生欣赏,老师介绍,最多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重视一下,主要以“填鸭式”为主,这种教学已经不适合新课程的要求了。老师不在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欣赏的手段及内容日趋多样化,鞭策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欣赏 体验 无规律 新媒体。

在教学中美术老师每节课都会碰到欣赏教学,欣赏也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美术课从头到尾都是欣赏。美术欣赏教学从古到今都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中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望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单一,有的甚至内容过时,程式化的教学过于枯燥乏味,课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也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们需要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美术课欣赏课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课后持续探究的能力。在课后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了解到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和再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要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堂出示欣赏图片后便一讲到底,好多都是自己学到的知识再介绍,有的人云亦云,有的自主观念造很强,意识片面。课堂教学造成教师投入,自己欣赏的章节兴奋激扬但学生漠然以对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表面化的理解而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我经常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画面大的效果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我经常要求学生反问老师或同学。说实话有的问题还真的回答不上来,因为年龄的差异以及对问题的欣赏角度的不同使得我不得不要求自己多倾听学生的体会和发言,了解学生对图片欣赏的侧重点和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根本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只代表了个人的观点,是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其实评论不只是教师可以做到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可见对于客观事物学生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生俱来的探究欲,他们特别喜欢参与焦点问题的讨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因为在探究欲的心理里面就包含有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

美术课堂教学欣赏要达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体验理解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欣赏这一环节我没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以及可操作的样板式的欣赏程序。

我在美术欣赏教学时做到无法而有法。例如六年级有一节外国建筑欣赏,书中出示的是哥特式,巴拉克式的经典欧式建筑群以及我国故宫,天坛等精美建筑,我让同学先欣赏我们的教学楼,同学们都说好看的,还说我校的八角楼最好看。我又播放了无锡市中山路上的几家大型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家觉得比我校的八角楼好看多了,我及时追问学生好看在哪里,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又出示了书上的欧洲经典的哥特式建筑图片,问学生这些建筑比我们中山路的建筑来哪个好看,好看在哪里?趁着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的好奇问题,我重点介绍了这些建筑注重装饰,利用光影,石质外墙,悠久历史等,以及让学生把这些图片和我国的伟大建筑故宫相比,差别在哪里,各自的特色在哪里。课堂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的讨论还在继续,很好啊,那就请同学们带着探究的兴趣课后查找资料吧。

每节美术课我都不把欣赏作为单独的一个环节来处理,我把欣赏放在一节课的各个时段,穿插在各个环节,美术课缺少欣赏是称不上美术课的,例如五年级美术《画脸》,我不急着让学生欣赏彩绘脸的作品。十多个小朋友一起来个合影,再给几个同学用唇膏在脸上稍画几笔再合影,俩张照片同时放在电脑桌面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后一张照片上,我说要是后一张每个人都画好脸那拍成照片更醒目了,不同场合画的脸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很自然的导入本课的欣赏。记得在那节课快要结束时有个学生问的问题我印象深刻。她说画脸是为了自己好看,很吸引人目光。我说不竟然,例如京戏中的脸谱就是为了剧情人物性格的需要。很自然的又放到了欣赏京戏脸谱的环节上。做到欣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美术课犹如风筝不断线,课堂如风筝,学生的思维如风筝,是以发散形式展现的,美术欣赏看似没有主线,其实不然,老师要巧妙的把每个环节穿插出来,欣赏就是这根线,老师的知识内涵显得尤为重要。欣赏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独立展现,更高级的是穿插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启发研究。例如四年级《我设计的包》一课。课前我要求同学每人带一个家里的包包,上课时大家拿出来一起欣赏,摸一摸,看一看,背在肩上走一走。在和同学一起欣赏的同时提出到网上皮具城看看,选选自己喜欢的一款,在欣赏中了解包的有关知识。在用彩纸做包一环节中亦注重欣赏和学生的评价,不同的欣赏内容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运用网络资源,延伸拓展课堂。网络资源很好的给我们提供了欣赏的平台,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先知者,网络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也不例外,大量的图片在网上都找的到,他可以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也可以以课堂为点,网络为面,拓宽知识面。

小学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课程。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欣赏也随着课堂的改革,学生的学习要求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

第三篇: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之我见

【摘 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讨了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 生活性 人文精神 创造能力 自主体验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并且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一、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给学生看,很轻松。其实不然。可能很多小学美术教师上欣赏课时都有以下感受:一是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很沉闷;二是教师很容易把课堂上成“一言堂”,学生对教师提问茫然不知所措或回答得不全;三是课堂时间把握不到位,欣赏内容过多或单一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首先,造成学生对教师提问茫然不知所措或回答得不全的原因在于,有的教师在美术教学时把美术作品从被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创作条件及创作构思中孤立出来,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上。殊不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的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即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专题欣赏课的艺术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他们很多都“没见过”“看不懂”,更不用说理解其精髓,感受其魅力了。

其次,造成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在于,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教师单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投影仪不停地播放各种艺术作品,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教师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角度来看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采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没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当中。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不只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

再次,课堂时间把握不到位,欣赏内容过多或单一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欣赏重点把握不准,各环节没有衔接好,时间也没有控制好,有的内容讲得过多,从而出现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讲不好的现象。

二、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一)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欣赏要求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国外优秀古今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二)欣?p中体现生活性

为了增强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有一些教师常常准备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如世界名画等让学生欣赏,但学生看后却说不好看,看不懂。这主要是因为有的教师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一般对强烈的色彩感兴趣,他们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较深刻,并且注重局部或少数细节的观察,并且受情绪的影响大,对于与他们生活接近的作品,则更容易接受。所以,教师课前应对收集的欣赏资料进行挑选、归类,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注重作品的思维性和趣味性。教师可对作品进行加工处理,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如画图画、讲故事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作品精彩的地方,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见解,增强其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三)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教师教学中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之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在欣赏《伏尔加河纤夫》这幅画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或让学生观看与作品有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并理解作品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

(四)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力

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教师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悬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于浓厚的中国画环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学生联想,并播放相关的古诗词影视片段,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画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这类经典作品既可以渲染良好的学习气氛,又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中国画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起来。要做到这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让学生有备而赏。例如,在上小学五年级《门画》这课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传统门画和现代门画这两方面去课外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并找出它们的相同和差异之处。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与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说一说对作品的初步感觉。

3.教师用“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这幅画的色彩线条如何?”等等这些思考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4.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这样就改变了学生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六)角色参与,多种感官体验,感受艺术魅力

在欣赏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让他们根据作品背景要求,用动作、语言再现画面,甚至鼓励学生现场发挥。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美术作品欣赏中,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恰当地辅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提高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才会学得最好,学生才会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就是一种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当教师充分意识到这些时,美术欣赏课就会越上越好。

第四篇:探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审美培养

——小学一年级为例

摘要: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给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小学一年级是小学生美术启蒙的关键阶段,是小学生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情感和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全文希望通过小学一年级学生美术欣赏课为例,通过对小学生美术欣赏课中审美的情况和小学生审美心理机制的分析,提出如何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类型;审美特点

一、前言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通过美术欣赏活动课,儿童把他们亲身经历的东西,他们的思想、意志以及他们种种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物中去。这种移置活动使得儿童在知觉周围现实时产生亲近感,有助于净化人的不良情感,对儿童的整个心理过程有积极优化的影响。然而,现实是在美术欣赏活动课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孩子对画面内容和形式要素的认知,而很少给予孩子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机会.这些错误的做法导致了儿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缺少审美能力。因此本研究有其存在的实践价值和研究的必要。全文希望通过对小学生美术欣赏课中审美的情况和小学生审美心理机制的分析,找出如何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希望文中研究对于今后美术教学有很好借鉴意义。

二、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审美情况

(一)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审美现象描述

我们先来看看小学一年级苏教版美术第一课《看!我们的画》,我拿出一张马书林的绘画作品《鹅鹅鹅》的欣赏片断:

教师:你最喜欢画面上的哪只天鹅?为什么?

学生A:我最喜欢第三只天鹅.(上来指出) ——对画面形象的感受

因为在它旁边有爸爸妈妈,它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玩.——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投射到形象中去

玩得好高兴阿!——对想象中的意象的感受

学生B:我喜欢第一只天鹅.——对画面形象的感受

因为它在飞行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投封到形象中去

很高兴.——对想象中的意象的感受

学生C:我喜欢中间的一只.

因为太前面的天鹅飞得太费力气,太后面又太容易。它在中间还可以和别人捉迷藏,和别人玩.(一边说话一边还带点的得意和顽皮的神情)

——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投射到形象中去

它玩得很开心!(很用力地大声说话,很激动的样子)

——对想象中的意象的感受

教师出示这幅画之后,所有的学生都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幅作品。这说明学生进入了审美注意的状态中。在这个欣赏片断中,学生A把自己和父母亲一起玩耍时很快乐的经验投射到对象中去,于是在她眼里这只画面中的天鹅有了生命,并且它“玩得好高兴”。学生B可能有过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很高兴的经验,于是他把这种经验投射到画面中的天鹅中去,这只天鹅也和他一样“在飞行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并且为此感到高兴。学生C在描述自己喜欢这只天鹅的原因时所说的话,活脱脱就是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写照。他平时排在队伍的中间,经常和排在他前后的小伙伴嬉闹,所以他把这种经验投射到天鹅身上,认为中间的这只天鹅会“玩得很开心”。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在面对视觉艺术文本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意志和人格投射到画面形象上,于是在头脑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审美意象,并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这就是儿童的审美情况

(二)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审美类型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学一年级学生对梵高的绘画作品《麦田上的群鸦》中有关色彩的欣赏片段:

教师:画面上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A:有深蓝色和浅蓝色.——对色彩的感知 深蓝色和浅蓝色给我的感觉是很干净、很透明的感觉,嗯,就像刚刚下过雨的天空.——对色彩的感受 学生B:有金黄色,给我很高兴的感觉.——对色彩的感知与感受

学生C:有黄颜色,这个黄颜色没有调过,给我很干净、很舒服的感觉.

——对色彩纯度的分析与感

在这里,学生A对浅蓝色和深蓝色进行认知之后,立即说出了他对于这两种蓝色的心理感受“很干净、很透明”,并且联想到这种感觉和“刚刚下过雨的天空”很相似。学生B看到了金黄色,马上就说这种颜色给她的心理感觉是“很高兴”的。学生C不仅辨认出黄颜色,而且能意识到黄颜色的纯度比较高—“这个黄颜色没有调过”,接下来他说出了这种高纯度的黄色带给他的是“很干净、很舒服”的心理感觉。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由抽取了内容要素的视觉艺术文本中的色彩和线条等纯形式要素引起的美感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往往具有公共认同性。而且一旦学生感知到色彩和线条的审美特征之后,就立即发生了联想,这种由物及我过程的审美,是美术欣赏课常见的类型。

(三)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审美特点

下面我们看看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夏加尔的绘画作品《我与村庄》的欣赏片断: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看,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A:这幅画,人物像动漫,人物有倒的,像漫画.

——对作品风格的识别

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

——对画面内容作出判断

学生B:人物画的有点奇怪,一下子先看到牛头和人脸,感觉像在做梦.

——对画面的形式分析与感受

现实中不会有的.

——对画面内容作出判断

学生C:我感觉这幅画的颜色很丰富,让人看了感觉很高兴.

——对画面的形式分析与感受

画面上的东西让我想到了书中看到的王国.——对形象进行自身经验的联想

很神奇.——对想象中的意象的感受 这上面的东西不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对画面内容作出判断

在这里,学生A先是对视觉艺术文本的风格进行一番识别,认为这幅画像“漫画”,然后在意识之中对画面的内容作出理性判断,认为画面上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学生A始终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对作品的风格进行识别,对画面内容作出判断,而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更谈不上融入视觉艺术文本,实现物我两忘的境界。学生B一上来先谈了一下自己对画面人物形象的感受“画的有点奇怪”,然后谈到了这幅画的构图特征“一下子就看到了牛头和人脸”,接着又谈了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感觉像在做梦”,最后对画面的内容作出判断“现实中是不会有的”。我们从学生C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始终把自己放置在文本之外,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审美活动的。

从上面案例中,学生对于画面而言,大多完全地沉没到作品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所以,学生审美的特点大多是是物我同一的。

三、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审美培养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提出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提供适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特点的美术作品

笔者认为,能够引起学生审美兴趣的作品还要有具有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心理特点。我们知道使学生产生审美兴趣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进入审美注意的状态,也就是说作品要能吸引学生。心理学表明,最能吸引学生的图形是既要有学生熟悉的部分,还要有一些是超出他经验之外的图形。所以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作品应具有符合他们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心理特点。当然,提供给学生欣赏的作品还要具有典型而明显的审美特征,这是挑选作品时应首先考虑的。

(二)提供适合小学生审美的课堂心理环境

笔者认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大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的欣赏。在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应组织相应的材料,结合具体美术作品最突出的艺术形式特征进行简单的讲解,给学生营造一个审美的心理环境,让孩子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欣赏完之后,以相互交流的方式来谈自己欣赏时的感受。

(三)提高教师自己的审美水平,做好学生与艺术的中介

要做好学生与视觉艺术文本对话的中介,引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美感,教师首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美术欣赏能力,丰富自己的美术欣赏知识。例如教师必须对作品中的色彩、线条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等构成原理的应用以及这些元素组合应用引起的人的情绪和感受有所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

四、结束语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当下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审美能力培养的缺失问题进行的思考,并从美术教育的目的出发,根据自己实践经验,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对美术教学观念、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的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通过这一尝试进一步加深我的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并能实际指导我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审美心理描述》,腾守尧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3]《现代美学体系》,叶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五篇: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金沙小学 罗木金

在小学美术中,“课标”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上,是最重要的一环。小孩子都是爱美的,对美好的事物都感知的较早,越长大越渴望美的享受,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者,就应该顺应孩子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可现实中,多数小学美术欣赏课变成是老师个人的自说自唱,或是乏味的幻灯片展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而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导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很难达到对美的本质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欣赏·评述作为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欣赏·评述”在保持好原有“欣赏”部分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了评述行为,更好地体现出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使美术欣赏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呢?

平常的美术教学中,多数老师对美术教材研究不够,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不严密,教学方法逻辑性不强。很多时候不但没给学生带去对美意识,更多禁锢了孩子对美的不同种类的追求和思维角度的极度收缩。美术思维中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就是整体思维能力。“对美术教材1-12册的整体思考和纵向研究,是对美术教学的正确定位。每一册的教学内容看似完全不一样,但如果细研,你会发现每一个技法的教学、每一个思维的训练等都是层层递进的。如:技法教学中的线的教学,低年级是以线的感受和情趣为主要课程安排《我们身边的线条》、《绘画游戏》、《会变的线条》等;到了中年级线的教学就以线条的基本技法教学安排《连环画》《我们的社区》《画中的线条》《植物线条写生》等;而在小学高段教学中,线条的艺术美术得以运用。《精细的描写》《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画人像》等。如果有整体的思考,那么你在教学某一个阶段的教学时,在教学目标与任务,重点和难点的安排方面就能正确对待了。每一个教学的目标发生变化,那对欣赏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就完全不一样了。准确分析教材中的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名家作品的导向是赏析、学习。而学生作品是同龄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优点突出但局限性也很强。如果老师不能准确分析出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呈现于教材的含义,那教学也只能受限制教参。如:小学二年级线条教学《绘画游戏》,如果老师依据教材和教参的教学引导,老师在分析教学技法时,很容易进入“乱画线条中进行联想”的教学思路。可,分析名家作品时,你又发现线条的绘画和图形的联想又严密的联系。那教师如何去处理呢?是以线条游戏为重点还是以图片联想为重点,这就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倾向的处理了。在欣赏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才是欣赏教学之目的。

“欣赏”不单指观赏美术作品时心情愉悦,更深入的意思应该是通晓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在的含义。审美是美术教育的主题,它贯穿整个教学大纲和全套教材之中,实际上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可以说是每课必用。审美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自已对美术作品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认知过程的欣赏后加以评述,从建立审美意识到形成审美认识,让学生参与评价,最后成为审美表现。

教师一味讲到底,学生漠然不知所措是欣赏课中经常遭遇到尴尬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穿课堂当中,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全方位组织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如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把观察的时间给几分钟学生,然后让学生尝表述下对作品的初步感觉;接着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观察作品,从色调、韵美,思想等方面给学生加上作品的情绪。必要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最近去厦门开展课堂观摩研讨活动,听了一名教师上了一节欣赏课《中国画的欣赏》,在课堂中,她就很好的让学生知道了应该从中国画的用笔、内容、意境这些方面着手进行一幅画的赏析,并用范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记住有哪些美术术语可以用来评析,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一幅画进行评述并进行展示。这样就不会有老师个人的自说自唱的情况发生。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因此,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对社会生产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美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的审美过程是从审美感受开始,经过审美判断、审美理解、审美创造的环节,由感性到理性。所以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应以欣赏为线索、找准评述点、体现自主性、彰显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享受美中理解美,在美的享受中获取审美方法、经验。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对于开启学生思维乃至学习美术技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方法是教学策略的灵魂所在。

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作为老师就要深入领会美术欣赏课内容编排特点和意图,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上一篇:学校六个一活动方案下一篇:小学美术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