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课教案

2022-09-01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小学美术欣赏课教案

美术欣赏课教案

课 题:美术作品欣赏 执 教:赵君明

教材分析: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所涉及内容及具广泛性和综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美术的审美特点出发,通过古今中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介绍、分析。并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审美感受和享受,从而掌握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有代表性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有一个初步了解。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注意寓思想教育于审美教育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的直观欣赏,从而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着重欣赏分析教师作品和部分学生作品,精辟地讲授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教育准备:多媒体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育 上课礼仪、故事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自己的作品

1、欣赏教师作品《雪景寒林图》临摹作品。 (1)分析《雪景寒林图》整体创作的构思; (2)再析《雪景寒林图》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 (3)欣赏《雪景寒林图》的设色用笔。

2、欣赏《陕北老农》

(1) 分析《陕北老农》整体创作的构思; (2) 细节刻画;

(3)《陕北老农》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3、教师给出自己的欣赏途径,给学生提供参考。 (1) 作品构图; (2) 色彩及用笔; (3) 主题思想。

4、学生自己欣赏自己的作品。(提醒:可参考老师的欣赏途径,也可从自己的欣赏角度去欣赏。)

二、教师活动:欣赏学生的作品 《肖像》、《放学了》

1、《肖像》主要分析其高超的用线,教育学生要仔细观察每一件美术作品;

2、《放学了》主要赏析其精妙的表现力。

(重点强调欣赏美术作品要有辩证思想,要全面,不可一概而论。)

三、总结美术欣赏应该注意的问题。

1、全面→(优点与缺点);

2、准确→(色彩线条与构图);

3、深入→(思想感情)。

四、学生活动:学生试着欣赏同学的作品或课本上的美术作品。

五、思考:评价艺术作品是这样的,那么生活中我们评价周边的人应该怎么评价?评价生活又该如何评价?

六、布置课外欣赏和预习新课。

选一幅自己喜欢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作品自己挑选,并写出赏析的文字材料。

七、教学反思

第二篇:高一美术欣赏课教案

一、课题: 第八章 版画 第一节 《木刻》

二、教材: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中学试用课本 2002年6月第三版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版画,主体是对版画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版画的含义。

五、教学目标: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了解版画的种类、风格特点以及意义;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作品,对优秀历史画作品有细致的观察以及敏锐的感受;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六、教学重点:

1、赏析作品,《方志敏烈士》、《歌德故居》、《春潮》、《秋天的会津安座》。

2、了解作品表现的韵味及创作风格。

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家在版画中自己情感的抒发及表达。

八、教学准备:在网上搜集素材并打印图片,阅读有关版画的书籍。

九、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引入:展示图片(《鲁迅像》、《方志敏烈士》、《歌德故居》、《春潮》) (问?)同学们知道这几幅作品的名称吗? (同学回答:鲁迅„„)

(问?)看来所有同学都知道鲁迅这幅作品,而另外几幅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知道,那么我们请同学来描述一下《鲁迅像》这幅作品,说一下它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并谈一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 (同学回答,讲述) (教师归纳:)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鲁迅像》这幅作品,描述的很好,证明他很注意观察作品,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约请当时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赵延年先生创作了一幅单幅木刻作品《鲁迅像》。

同样这几幅著名的作品也是版画,同样描绘了特定的感情。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艺术风韵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些不同风韵的版画,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讲解中注意一下画家们的不同表现手法。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教师讲解):

1、木刻的定义:木刻是用刻刀根据画面的需要,将木板上画面多余的空白部分铲掉,让形象的部分(凸起的部分)留下来,然后在凸起的比分滚上油墨,再覆盖上纸、压印成画。故木刻又称凸版画。

2、木刻的起源:木刻起源于中国的唐代,形成于两宋,盛行于明清,并于16世纪传至欧洲。但这时期的木刻尚停留在复制木刻的阶段,其特点是画稿、刻板、和印刷分别由三个人来完成。之后,欧洲率先于19世纪完成了由复制木刻向创作木刻的过渡,中国则直到1931年才有鲁迅先生倡导和引进创作木刻,将画、刻、印三道工序集中到一个艺术家身上来完成,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

3、木刻的特点:讲究 “刀味”、“木味”,讲究以刀代笔、放刀直干和不描刻画稿的创作方法,最求黑白分明、单纯朴素、刚劲有力的艺术效果。

1、赵延年的《鲁迅像》 (板书)

提问:大家都认出这幅作品的图像是鲁迅像,那么在座的哪位同学知道这幅作品的创作情况和作者呢? 同学回答„„

a.画家简介: 赵延年,版画家、美术教育家。选材严肃、造型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独特的画家。

b.画的来源: 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请当时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赵延年先生创作了一幅单幅木刻作品─《鲁迅像》。

c. 作品分析:沉重的黑色背景中,道道横线显露出肃杀的时代氛围;鲁迅昂然的头颅在呈十字状的围巾支撑下,连同他顶上不屈的头发,同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虽然只有黑白两色,却已让人看到了一个直面人生的鲁迅。

2、德拉克洛瓦与《自由引导人民》 (板书)

a.画家简介:德拉克罗瓦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画家,曾参加过法国大革命,他的少年时代是在马赛度过的,那里的充足阳光与强烈色彩,也许是这位画家的天赋得以孕育的养分。

b.历史事件介绍: 本画取材于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巴黎市民起义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在这次起义中,一位名叫莱辛的姑娘首先在战斗中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

c. 作品分析: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图面中间是一位青年姑娘,她半裸着上身,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正在召唤群众前进。她旁边是一位正挥动着手枪的少年急速向前奔跑。另一边头戴高帽的绅士注视着前方。在他们后面还有许多起义群众。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青年姑娘手中的三色旗。画面中硝烟弥漫,画面中人物神态坚定,动作充满激情。画面色彩丰富而炽烈,强烈的光影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画面中的绅士、少年和受伤倒地的工人是这次革命的主力军的代表。高举三色旗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美丽而朴素,领导着革命队伍奋勇前进,象征着自由女神。

3、戈雅与《枪杀马德里市民》 (板书)

a.画家简介:戈雅,西班牙画家,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b.历史事件介绍: 1808年5月法军进攻马德里,对于抗击的西班牙人民大肆屠杀,戈雅亲眼看到爱国的游击队员们夜间被行刑的惨状,法军撤走之后,他创作了《枪杀马德里市民》这幅作品。

c. 作品分析:黑沉沉的夜空下,一排法国士兵正在枪杀一群起义者。一个对 着枪口的白衣起义者,把高举双臂,怒目而视,情绪激动,在灯光的照耀下成为画面的中心。被枪杀的市民他们表现出愤怒、不屈和仇恨,也表现出面临死亡的惊恐和哀痛。而他们的对方,则是一排看不见人脸的“杀人机器”。天色黑暗而且环境的阴冷。画家用奔放而简练的笔法,有力地表现出反抗暴力压迫的百姓黎民在临终前的丰富的人性。表达出了画家对受害者深厚的同情和对侩子手的强烈愤怒,忠实地再现厂暗无天日的年代里那场骇人的暴行。

4、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板书)

a.画家简介: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立体主义画派的开拓者。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b.历史事件介绍: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被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闻讯后极为愤慨,画了《格尔尼卡》这幅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c. 作品分析:画面上只有黑白灰三种色调,画面支离破碎,构图随意并且有些杂乱,没有一个整体的形象,木然的公牛头,嘶鸣的马头,奔跑的脚,许多张大嘴巴的头颅,眼神惊恐无助。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些支离破碎的形象都是战争造成的。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

十、课堂训练 (时间安排:5分钟)

让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并思考如果自己来画,如何表达?(选取这件历史事件的哪一个瞬间,在构图、色彩、明暗关系、人物比例等方面有什么设想)。提问并加以分析。以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历史画。 十

一、课后回顾

相信通过对这几幅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对历史画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十二、课后作业:结合教材,运用本节课所讲授的历史画欣赏方法,尝试欣赏教材中的另外三幅历史画的艺术特点,并用文字分析表述。 十

三、板书设计:

第四节 油画——历史画 欣赏方法:(1)、描述 (2)、感受 (3)、理解 (4)、评价

历史画的定义: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 《开国大典》——董希文——现实主义 历史画的渊源:西方、中国。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 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枪杀马德里市民》——戈雅——现实主义 画家表现手段:构图、色彩、明暗关系、人物比例等。 《格尔尼卡》——毕加索——立体主义

四、其它:在课堂剩余几分钟时间内欣赏其它历史画名作。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第三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匠心构筑 巧夺天工

——实用与文化的造型艺术:建筑

路春雷

型:综合欣赏课 教学方式:欣赏,讨论

教学媒体:使用电脑软件powerpoint制成多媒体影像,设计课程教学 教学目标:1)尝试建筑欣赏的途径

2)领略中国传统民居——安徽民居的风格特色 3)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从建筑的立面、结构与鸟瞰的角度对徽居进行欣赏 教学难点:从人文的角度了解建筑的形式 设计思想: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了解,掌握欣赏方法,寻找欣赏切入点,开辟欣赏途径,以达到理解美术作品的过程。

优秀的建筑是实用又给人以美感,同绘画相比更多的是形式上的美,又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何领略建筑形式的美感,如何体会建筑所蕴涵的文化意味,我从视觉角度,从文化角度去分析。而在教学内容的转化上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后进入新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比较两张图片,柬埔寨的吴哥窟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判断建筑与雕塑,并讨论其异同点,得出结论:

建筑:营造空间形体,有欣赏价值与人文内涵 具实用功能

雕塑:营造空间形体,有欣赏价值与人文内涵 出示课题:匠心构筑巧夺天工 ——实用与文化的造型艺术:建筑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世界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泰姬陵,大山巴,悉尼歌剧院 ◆思考:如何来欣赏建筑艺术呢?建筑的人文内涵有如何理解? (西方的建筑艺术非常著名,中国的传统建筑同样有它丰富的内涵)

2、以电影《卧虎藏龙》中一外景地:安徽宏村·月沼导入欣赏中国传统民居——安徽民居; ◆从历史:徽州的民居大多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元朝或者更久之前的也有。 ◆从色彩:粉墙黛瓦 入目皆画 ◆从视觉角度:

正立面:对称,简单,高大

侧立面:马头墙(防火墙),窗高且小 建筑结构:砖木结构,梁、柱、椽

房间布局:中堂(条桌:东平西静,终生平安),天井 空中鸟瞰:黑与白的构成,黑白影绰,虚实相生,自成图画 ◆从建筑细节: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 ◆从人文角度:反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含蓄、保守

(安徽建筑的功能性与文化性,从另一种形式上亦有所体现)

3、徽州三绝之一:牌坊

象征着忠、孝、节、义,是封建礼教的体现

三、结束语

安徽民居是劳动人民精心创造出来的民居形式,严谨的布局适于居住,精美的雕刻体现审美,无一不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重重叠叠高楼大厦兴起的现在,我们更要认识到它们的价值,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后感:

就课堂气氛及学生参与度来讲,是比较成功的,但离本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还很有差距。一是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显生硬,未能很好的将前后两部分内容结合,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二是课程设置时,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浅薄,致使缺少了艺术欣赏最应具备的神采,教学难点未能很好解决;三是结束语过于琐碎零乱,没有将本课的内容深化。这些问题都应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并解决。

评委点评:

1、题目的范围较大,因为课堂内容大部分以中国安徽民居为主;

2、在教学过程当中各环节的衔接过渡应当再缓和;

3、整个教学过程融入的民族文化还不够;

4、在最后总结时能把中国其他民居点题,以突出中国的建筑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第四篇: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心得

欣赏课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较少,但却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 知识含量高、内容深广,很有探究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那么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呢?认真反思之后,我想,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经典的美术作品,不仅体现着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反映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学好这类课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

1、把知识融入故事当中,用故事来吸引学生,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倾听学生心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欣赏课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理选择欣赏的作品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二是范图的欣赏,三是同龄人的优秀作品欣赏,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在选择欣赏对象时,我觉得应该尽量选择难度不大、不冷僻、形式感强、体现鲜明个性的作品,还可以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或历史背景的作品。

三、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会造成教师的热情投入换来学生的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学习。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欣赏更多的作品,就应让学生学习欣赏的方法。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方面就让学生首先从感观上去体会,然后通过介绍不同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欣赏不同美术作品时观察点,并在实践中总结,使学生具备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

1. 了解作品欣赏程序,学会欣赏经典美术作品。

(1)看到了什么?能够对画面直观的形象进行赏析,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

(2)细致观察。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

(3)了解相关背景。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能够加深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学会运用美术语汇。

(1)描叙——形状、质感、形体……

(2)分析——节奏、均衡、动势、对比……

(3)解释——内容、题材、感觉、象征意义……

(4)判断——视觉传达、观念、风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

3. 从欣赏中学会创作。

围绕欣赏,获得艺术的再创造,借鉴艺术家的思维灵感,使学生学会创作。

总之,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体验、情感感知、与其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艺术的快乐并积累审美的经验。希望今后我的课堂能够做到快乐教学,快乐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美术带给他们的全方位的享受。

第五篇:《中国美术欣赏》教案

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中国美术欣赏 第一章 史前时代

一、概述

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又叫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这一历史时期里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获得方式是狩猎和采集。大自然的力量使原始人产生一种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意识,这种意识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一直是艺术发生和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在原始美术创造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步培养造型技能,还逐渐萌发了审美意识形态。

二、彩陶

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红色”为赤铁矿颜料,“黑色”为“锰化物”。)

(1)器型: A. 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B. 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鱼体分割、抽象、重组。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 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图像学分析为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从图像“人鱼共生”关系看有祈求图腾保佑“捕鱼丰收”的巫术行为,人面鱼纹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耳或作对称上弯钩或饰两鱼纹,鱼周身以短浅或小圆点装饰。

②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马家窑型: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人物次之。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

(1)满饰: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点纹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定点与核心的效果。点的外围饰以螺旋纹产生强烈的动感,给人旋转而流畅艺术感受。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尤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水草,四曰夺五穀,五曰敬天神,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似已说明原始歌舞兼有模拟生产劳动的特征和宗教祭祀的功能。

④半山形:以首次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它是彩陶工艺鼎盛期的产物,是陶器中最精美的一类。

(1)器形: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壶罐类;罐体圆而微扁,近似球形,小口,较短而略向外张的直颈与壶身形成曲线与直线的鲜明对比,造型饱满而凝重。

(2)装饰纹样:以螺旋纹,锯齿纹为主,也有贝纹、斜纹、垂弧纹,葫芦纹等,且旋纹的旋心扩大,内又装饰各种精细花纹,花纹套花纹的半山纹样更有变化的节奏美。

(3)装饰特点:图案丰富且繁密,且突破以前只用黑色纹饰而出现大量红色彩绘纹样,红黑交替出现,形成更为鲜艳亮丽的装饰效果。

⑤马厂型: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而来,发现于青海东都县马厂沿而得名。

(1)器型:造型更多样丰富,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增加了盖、流、提梁、纽等部件,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其中小口双耳罐最典型。

(2)纹饰:纹饰图案主要以“直线”构成,刚健庄重并趋简略。纹饰母题有网格纹,旋纹,菱形纹,回纹等,而以“人形纹”最流行。纹饰粗犷,刚劲,豪放,注重大效果。

“人形纹”——在学术界又称蛙纹,也称“谷神纹”。早期有头、身、手、足,手足都有五指,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指爪或三角折线纹。马厂“人形纹”是原始社会宗教图腾的标志

第二章 夏商周

一、概述

农业与手工业分工,私有制出现,国家机器奴隶制阶级社会产生。夏商周史称三代,是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约公元前21世纪,以夏启为开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从而“传子不传贤”,中国社会也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夏人的活动中心是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洛达庙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相传为夏文化代表。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人汤推翻夏桀的统治在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建立商朝,商后期,河南安阳小屯一直是它的王都又称“殷墟”。公元前11世纪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的周武王率部灭商纣建周朝,定都西安丰镐,后迁都洛阳,公元前770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公元前221年北方的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它宣告先秦时期的结束。

周武王灭商纣王,建立周朝,他自称天子,周朝制度是实行分封制、世袭制、等级制。即周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天子的庶子分封为诸侯,诸侯也由诸侯的嫡长子继承。他们形成一种宗法体系,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齐语》:“士之子恒为土,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这种位次尊卑的等级制度,反映在祭祖、服饰、器物、宫室、车马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僭越,否则严惩。这种森严的国家制度(等级制),给周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以极大影响。

伴随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漆器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巧日益精湛。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二、青铜艺术

青铜指用天然红铜加入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青铜器造型多仿自陶器。

青铜器的品种:据其用途分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除实用及祭祀外,还作仪仗、陪葬品。

(1)烹饪器:即蒸煮器,鼎、甗、鬲

①鼎:煮肉器,多圆体,三足,双耳,亦有方体四足者如司母戌鼎,它不仅是实用生活用品,还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传说禹制九鼎以象九州:天子用九鼎,诸候(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至一鼎。

②鬲:煮粥器,由陶鬲而来,袋状款足。

③甗:蒸锅,上蒸下煮两用锅。上部为甑,盛食物,下为鬲,煮水。河南安阳妇好甗,其中有件为三联,重138公斤,下部为六足长方形器身,上为三甑,装饰有龙纹,夔纹,回纹(云雷纹),蛙纹等。

(2)食器:以簋、碗盛食物。产生于商代,最早为碗形圆足,后才有耳盖。 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3)酒器:商人嗜酒,各类酒器制造工艺发达,有爵、角、壶、觚、觯、卣、觥、彝等。周人禁酒,在商代发达的酒器在周代后期渐为消失。

(4)水器:盛水,如盆,有鉴、盘等。

(5)兵器:矛、斧、刀、矢镞等

(6)乐器:鼓、钟、铙等。编钟是乐器中的主角,大钟单独悬挂,称为特钟。大小配套悬挂,称为编钟。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为公元前433年楚国铸造,其中纽钟19件,甬钟45件,镈钟一件共计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每件钟都能演奏双音,曾侯乙编钟是乐器中最为壮观的发现,反映出“钟鸣鼎食”的恢宏气势。

三、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商代青铜器装饰花纹以动物纹为主,辅以回纹(云雷纹)、方格纹,乳钉纹,弦纹等。商代青铜器上众多的发达的动物纹样,其图像学上的意义正在于“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的宗教性。周代青铜器流行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抽象几何纹样,风格趋于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节奏美。

1、兽面纹:

①饕餮纹:为商青铜器主要纹样多作主纹,《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戒之在贪也。”《左传·文公十八年》:“食于饮食,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凶„”主纹饕餮纹,形成为一个兽面,大眼、有鼻、双角,也有用相对的两个夔纹组成。商人“殷人尊鬼,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青铜器主要是祭祀礼器,这种装饰应与祭祀有关,兽面纹当为牛、羊、猪、鸡等作为祭祀牺牲形象的抽象化,象征化,并予以综合变形处理,其宗教意义社会意义大于其审判意义。有吉祥、威猛、勇敢、公正、避邪驱鬼之义。

②夔纹: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③龙虎纹: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纹样,最早见于青铜器,巨首有两角,蛇身有鳞。《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商周青铜纹饰大量“龙虎”形象,河南濮阳与湖北黄梅新石器遗址发现以蚌壳和鹅卵石摆成的龙虎形象,说明中国很早就对“龙虎”的飞升能力有了认识,“人头置于虎口处”寓有“御兽升天”观念。西方有些人类学家还注意到环太平洋民族中广泛存在人形与张开兽口共存的装饰纹样,并把张开的兽口解释为天与地两个世界的象征,处于兽口的人即“通过动物协于上下”的巫师。 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在商周,巫觋担负代表王族与天地沟通的使命,人兽纹刻于商周宫廷礼器上,反映商周宗教祭祀中动物助巫师与天地沟通的密切关系。

四、青铜器发展演变 商代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商代前期,是从新石器时代脱离出来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商代后期,这是整个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体现了“礼器”的性质,蕴藏着深刻的宗教与政治意义。常见的种类主要是食器和酒器,常用的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龙纹等动物纹样以及几何纹样。

商代青铜器造型以庄威、典雅、厚重、古朴为主要特征。早期的纹饰铸造比较浅,无底纹图案,后期就逐渐趋向繁缛华丽,主要纹饰基本上是浅浮雕,并有繁华的底纹。 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不重装饰而重记事,铭文逐渐增多,后代称之为钟鼎文。具有狰狞恐怖的饕餮纹,神秘的龙夔纹逐渐变为自由、朴素单纯的环带纹,窃曲纹、垂鳞纹、蛟龙纹等,加上长篇的铭,形成了西周后期青铜器典雅、朴素、简练的面貌。大克鼎和毛公鼎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

春秋时代地方性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不断发展,各诸侯国的铸器增多,形成不同的地区风格,新工艺也不断出现,如模印法,失蜡法,金银错等。王子午列鼎花纹繁密而剔透,器形奇巧而富丽,标志着失蜡法的卓越成就。鹤莲方壶,壶身遍布蟠曲龙纹,两旁有镂空的龙形双耳,壶口有双层莲瓣中央立一鹤,展翅欲飞,工艺非常精湛,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 三星堆的新发现

成都三星堆村发现的古代遗址,出土了大批玉器、金器、象牙等珍贵文物距今大约5000年至3000年以前。

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头像。这些面具或头像具有异乎寻常的性质。眉毛宽大粗长浓厚,眼睛略呈现为倒三角,鼻子是一个挺拔的三角形。双耳较大,有装饰图案化的感觉,其另一个特征是巨大的突出的双眼造型,这种类似螃蟹眼睛纵向突出在外的双眼造型十分独特。其中一个青铜立人像的双手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他代表的是巫师一类的人物,在下民眼中,他同时也是“神”,是集神、巫、王于一身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这件青铜立人像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也是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最高大的青铜人像。

三星堆青铜器的发现,对中国青铜器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的“两河”古代社会文明,究竟是相互影响还是各自平行发展。

第三章 秦汉

一、概述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美术以政治功能为主,并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色彩。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政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货币,推行郡县制等。艺术: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用以宣统一,显王威,享富贵。

2.汉朝:西汉、东汉两朝历时400多年,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时期,也是汉民族文化确立时期。政策:西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统治至汉武帝时期(前140年—前89年),是西汉王朝全盛时期,先后开辟通往西域及南海的道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

两汉实行“察举孝廉”的取仕制度,并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杂糅了“阴阳五行”等学说,用“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理论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秩序的稳定。艺术:强调艺术“善以示后,恶以戒世”的教化功能。秦汉美术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雄浑博大,奔放有力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时代精神及审美理想。

二、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砖):指官宅墓室或祠堂(庙)建筑中刻画或模印着各种装饰画的石材、陶砖。(石多刻画,砖多模印)遗存至今的画像石(砖)以汉代的作品数量最多,艺术水平也最高。这些作品构图简练,线条明快,形象拙朴,气势豪放,是汉代颇具时代特色的艺术代表。

丰富的题材内容:古帝王圣贤、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关于衣食住行等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容。它们几乎包罗万象,以生动形象再现了汉代社会面貌,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众多实物资料。

(1)、神话传说:①伏羲女娲像:是人面蛇身的人类始祖神象征。伏羲:又曰庖牺,据《拾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遗记·春皇庖牺》云:“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又曰‘伏戏’。”他为“三皇五帝”之首,发明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并结绳为网,教人打渔狩猎。女娲:《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 。②东王公,西王母:长生不老药的拥有者。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居昆仑之丘„”她从不死树采摘果实由玉兔仙人捣炼成不死药。东王公则为众神之首,“长一丈,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龙„”③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人视之为天上的四个神灵,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起着“定四方”作用,汉人尤喜四神,壁画、帛画、铜镜、瓦当、印章常见到它们。 a.龙:蛇部落合并其他部落吸取图腾中的个别部分,如马的头、鹿的角、鸟翅、鱼鳞、兽足等组合而成(“有角”为虬,“无角”为螭,“独角”蛟),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b.虎:“虎者,百兽之长,能执博挫锐,吞食鬼魅”,“德政”方出。 c.朱雀:凤凰。鸡头、蛇颈、龟背、鹤翅、五彩色,高七尺百鸟朝凤,为鸟中只王,吉祥幸福标志。 d.玄武:其一为龟蛇合体,其一,玄武即龟,传说神龟可活五千年到一万年,因其长寿故此古人认为它有先知先觉功能,常以龟甲来占卜吉凶并敬龟如神,仰其长寿。古人将东西南北中分别以青白赤黑黄五色相配属,四灵各占一色北方为黑色,龟即玄武。④日、月、星像:羲和主日,常羲捧月,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以“阳乌”代表日,以蟾蜍表月,日、月同现为吉祥,且出现日、月交食形象,另有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彗星等天文图。 (2)、历史故事:为汉代美术重要题材之一,起“善以示后,恶以诫世”的作用,政治色彩浓郁,如曹植论画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奸臣贼子,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见奸夫淫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画像砖石所绘历史多为古帝王,孝子烈女,忠臣义士故事:①二桃杀三士:春秋齐景公,晏子以二桃杀三勇士(杀兽的公孙接,杀敌的田开疆,救主的古冶子。)②荆轲刺秦王,还有孔子见老子、闵子骞失棰、鸿门宴、完璧归赵、曾母投杼等故事。

(3)、现实世界:与历史故事在时间上的回顾相对映的是对现实世俗生活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这是一幅幅更丰富生动的画面,既有上层社会的宴饮、出行、狩猎、祭祀等,也有下层劳动者收割、冶炼、屠宰、庖厨、杂技百戏等场景,饱含古代艺人对生活的饱满热情。

三、东汉陶俑

汉陶塑题材丰富,形象更加生动,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东汉时期的俑,尤以四川地区出土的陶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出土的一件击鼓说唱俑,它是汉代陶俑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杰出作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品。这是一位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动形象。作者出色地表现了艺人在说唱时那种兴奋激昂的神情和动态,足可以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体现了汉代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象透彻的观察和夸张的艺术处理能力。

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了大批铜俑和铜车马,其中一匹铜奔马最为精致生动,它是一件惊世之杰作,即为人们所熟知的“马踏飞燕”,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整个造型比例准确,劲健雄强,充满非凡的生命力。姿态作昂首嘶鸣、飞跃奔跑状,三足腾空,一足踏在展翅疾飞的燕背上,正与古代诗人“扬鞭只共鸟争飞”的诗句相吻合。它是汉代雕塑浓郁的浪漫主义激情和精湛艺术技巧的结晶,也正是汉人勇武豪迈的气概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形象体现。

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青铜雕塑艺术中的稀世珍品,现在被用作中国旅游的标志图案。

东汉明器雕塑中的动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各具风采。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一、概述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史称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的时代。

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深刻变化。汉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局部受到强烈的冲击,独尊儒术的局面终被打破,汉时就已传入我国的佛教,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度兴盛;长期以来被冷落的老庄思想,也被大多士族文人视为新的精神支柱,他们追求任诞放达的生活和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玄学之风弥漫。 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佛教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是美学思想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勃勃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文学艺术此时呈现出新的面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慷慨悲凉,深沉隽永的建安诗文,以陶渊明、谢灵运为代表的寄以志趣情操而清切婉丽的山水诗。在文学批评、文艺理论方面,产生了见解独到的钟嵘的《诗品》、体大思精的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一批文艺理论经典著作,并提出了许多新的影响深远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原则。

二、佛 教 美 术

1、佛教美术的兴起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佛教美术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而兴起的。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内地。但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汉代,佛教一般被视为道术的附庸,并无多大的市场。进入魏晋南北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佛教和佛教美术便在我国迅速地兴盛起来。

西北丝绸之路是佛教文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传播通道。我国著名的石窟,如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山西的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都是沿古丝绸之路由西向东分布。应该说这个时期佛教美术的重头戏是在北中国展开的。

2、石窟造像

佛教雕塑按材质来划分,大致有铜雕、石雕、泥塑、木雕、陶塑、崖刻等几大类。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造像中最能体现佛教艺术兴盛景象的,无疑是石窟造像。山西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佛教艺术石窟。

我国的石窟造像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与日俱增,一直至13世纪。我国石窟造像可谓遍布全国。除敦煌莫高窟外,其中规模较大,较有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太原天龙山、河南洛阳龙门、巩县石窟寺,甘肃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界于河北与河南间的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均始建于南北朝时代。

三、绘画艺术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清谈玄学之风的兴起,是魏晋时期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导致了这个时期美学精神的重大转折。魏晋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他们所追求所欣赏的不再是汉人看重的外在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功业、经学造诣和品性道德,而是一种任性放达,不拘于礼法,不拘泥于形迹,简略玄澹的人生境界,即所谓的“魏晋风度”。这个时代产生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人物,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士大夫虚静超俗、睿智才情的内在精神和溢发于表的风姿、风采、风韵、风神,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一、承上启下的人物画发展

就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宣扬儒家思想的三皇五帝、忠孝节义、祥瑞之类的题材仍占据重要地位。以世俗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在这个时期也不少。体现新思潮、反映老庄思想与清谈玄学和佛教思想的绘画也开始出现。

这个时期美术史上作出最初贡献的画家是曹不兴和卫协。这两位艺术家因开启了从汉代画风向魏晋范式转折的新风而留名画史。从美学的角度看,自卫协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绘画从汉代的古拙、雄壮的阳刚之美转化为巧密、婉约的阴柔之美,这正是人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转化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特点及代表画家

1、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时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时就以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他是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并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之称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两个方面。继承发展了卫协精思巧密的艺术风格,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顾恺之在绘画上的另一大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非常注重“传神写照”,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精润而生动的内在魅力。

留传在世的仅有他根据文学作品而创作的《女史箴图卷》、《烈女仁智图》和《洛神赋图》等作品的摹本。

《女史箴图》画卷是描写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标榜封建“女德”的作品。人物造型动态自然,表情变化微妙,体现了中古艺术的秀雅和高贵。此图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女史们着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衣裙配之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飘飘欲仙,雍容华贵。在整个人物构图上,均以细线勾勒,只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傅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整个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高妙的绘画语言是无懈可击的。 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洛神赋图卷》是作者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二、论画文章的出现:

东晋以来,系统的绘画理论著作接连问世,如顾恺之的《画评》、《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等。其中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以探讨人物画理论为主的专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系统的美术史论专著,在画史上享有不朽的声誉。

谢赫与《古画品录》:谢赫生活在南齐时代(479-502年),是著名的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擅长肖像和仕女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默写功夫。

《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保留了汉末以来的若干珍贵史料。文章首先强调了绘画的功能:“图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指出绘画为封建统治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 “

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准则, 实际上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强调作品不仅要表现出人物外在形色,更要注重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恪特征,画面才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强调 通过用笔来提取人物的骨相法则(刻画容貌),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这是对顾恺之“形神”关系具体生动的解释。后面几法谈的是绘画的观察认识、施色、构图及学习方法。

谢赫的“六法”与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

第五章 隋唐

一、概述 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分裂270余年的南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进程。隋朝短暂的30年时间里,文化艺术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还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一个辉煌时代的来临奏响序曲。

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建立了唐王朝,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从唐太宗李世民到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前后共约130余年,统治阶级采取休养生息,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措施,社会生产已大大恢复并迅速发展。此时的中国,疆域辽阔,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国际交通畅通无阻,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唐代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对邻近各国甚至远及欧洲,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外国文化也大量输入中国,一些以往未曾东渐的域外宗教也被接纳。

至于流传已久的佛教,由于受到李氏王朝的推崇,更是空前繁荣。宽容开放的时代精神使佛教自身蓬勃发展,也必然使佛教文化和其他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儒、释、道”三教合流,是唐代文化思想领域的一大特征和总趋势。这种趋势的形成,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更加完善成体系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对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别是宗教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隋唐美术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容纳了一些外来的艺术形式,丰富发展了民族艺术传统,赋与作品以一种丰富、健康、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

二、人物画

人物画和道释人物画是隋唐绘画中的主流,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

一、初唐画坛

阎立本,雍州万年 (今陕西临渲)人。其父阎毗和其兄阎立德都是隋及初唐时期著名的工艺家兼工程学家,并善绘画。他最擅长、成就也最突出的还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他的作品有《历代帝王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职贡图》及太宗李世民等人的肖像。

《步辇图》以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迎亲使臣禄东赞的情节加以描绘,唐太宗形象魁梧,端坐在步辇上,神情庄重严肃。使者禄东赞头戴平顶小帽,身着小团花衣,窄袖长袍,形象精干,拱手致敬,略带拘谨的神情表现出对唐太宗的恭敬。其他9个修身细腰的宫女,动作各异,左右顾盼,就活跃了画面气氛,又表达了画面人物之间彼此亲切的感情沟通。此画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制作简练而工致。勾线细劲坚实,松紧得度。设色浓重妍丽,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都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体现了鲜明初唐风范。

阎立本的绘画继承并发展了顾皑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人“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他的作品用线劲健坚实,用色沉着浓重,而且十分重视人物心理的刻画,他的绘画创作对我们了解当时美术的发展及社会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是反映初唐绘画艺术水平的另一极为重要的作品。此画描绘了13个帝王像,加上他们的侍从共46人。作者力图通过对各个帝王的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

二、盛唐绘画

唐朝在贞观以后,封建经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开元”、“天宝”年间,唐代进入全盛时期。 在绘画的各门类中,宗教艺术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师以娴熟的技巧,创作了大量世俗化了的宗教壁画 ,吴道子是此时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 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1、宗教绘画:吴道子(约 689 年—758 年),又名道玄,阳瞿(今河南禹县)人,他年幼时就丧失父母,生活贫寒。初学书法,后改学绘画,末到20岁就显出了出众的才华。因擅长绘画而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召,授以“内教博士”,并为之改名为道玄,成为御用画家。

吴道子是一个精力充沛,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画家。尤其在宗教画之有突出的成就。据《太平广记》引《唐画断》说:吴道子一生在两京绘制的壁画墙壁总有300多间,其中有佛教、道教的宗教画题材,也有山水画。他的宗教画数量大,种类变化也很多。仅佛教经变题材就多达10余种。且每种绘画中又有不同的情景和气氛,塑造了丰富的形象。所画“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唐朝名画录》) 吴道子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人物造型上整体感觉强,面部圆润,所画人物“如塑”,“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广川画跋》),在用笔技法上,早年常摹顾恺之,陆探微用笔,属较工细的一种,到了中年以后,一改顾恺之以来的主线型,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用这种描法画人物的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设色是“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画鉴》),不似西域画那样浓重富丽,而是以线条为主,略加色彩的渲染,使形象有一定的立体感。在唐代,吴道子创造的宗教绘画风格,被称为“吴家样”,这标志着崭新的民族化的宗教画以至整个人物画,已完全成熟。

2、仕女人物画

盛唐以后,在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宗教绘画兴盛的同时,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特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别是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风俗画也得到发展。张萱、陈闳是这一时期这一题材方面的代表画家,他们也是直接影响晚唐五代绘画风格的画家。

张萱,陕西长安人,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名画录》记载说:“尝画贵公子、鞍马、屏障飞宫苑、仕女,名冠于时。”张萱最擅长画妇女和婴儿,由于他生长在繁华的长安,目睹贵族豪门的生活,所以他的人物创作多半是描写宫廷妇女的闲散娱乐生活的,同时也画了一些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各种活动的作品。张萱画的妇女形象的特点是以朱色晕染耳根,衣饰华丽,曲眉丰颊,体型丰满,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美和雍容华贵的气质。他也很注意人物与景物位置如亭台、花鸟、树木等环境关系的描绘。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形似”,而且传神,能确切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关于张萱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宋代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

《虢国夫人游春图》画的是唐玄宗的外戚虢国夫人同秦国夫人带着小孩、乳母以及待从女官骑马出游的场面,整幅作品充分反映了杨氏姐妹的豪华气派和显赫声势。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在构图处理上,人物安排前疏后密,聚散安排宾主有序,既整齐而又富有节奏变化。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

作品重人物内心刻划,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着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捣练图》是表现贵族家庭妇女们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全图12个人物共分3组:起首是捣丝,中间是理丝、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3个部分人物各有不同的动作和神情,而又互相有照应、联系,好像是三幅连环画。画面安排得非常紧凑。构图成凹形。有站有坐,有高有低,起伏有节奏感。每个人的姿态又各不相同,加强了画面的变化。细微动作的处理也很具体生动,如捣练中的挽袖,扯练时的微微着力后仰,扇火小女孩的畏热而回首等等,都十分富有生活情趣。人物形象均为“丰颊硕体”,线描是劲挺流畅、匀整而细腻的铁线描,设色华丽丰富,服装的织物图案也极富丽,整个作品色彩十分明快协调。

3、孙位及其《高逸图》

孙位,又名孙迂,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自号会稽山人,唐僖宗时期的宫廷画家,善画人物、鬼神、杂画。孙位为人性情疏放不羁,不拘礼法,平生常与僧道往来,颇有魏晋名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士风度。他在成都及附近寺院内画了很多壁画,人们评价很高。历代著录所载孙位的卷轴画有37件之多,但流传至今的仅有《高逸图》一件真迹。

晚唐的贵族官僚和上层市民在社会的动荡之中,极力追求物质的享受,寻觅精神的慰藉。整个社会的审美意趣已由盛唐时期对雄壮豪放的崇尚而转变为对哀婉深沉韵致的咏叹。在这一时期的绘画领域之中,雍容华贵的宗教人物画和世俗人物画已经失去其一向占据的正统地位,而对自然风物的吟咏描绘却成为时尚,因而山水、花鸟、禽兽、松竹画在画坛上有了长足发展。人物画在题材上则突出了对闲情逸致的生活的表现,以及追求魏晋名流雅士的生活和审美趣味、理想。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精神的无疑是孙位及其作品《高逸图》。

此图画名"高逸图"为宋徽宗赵佶所题,它所描绘的是魏晋时期脍炙人口的“不事王候,高尚其事”的竹林七贤的故事。画家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术,出色地刻划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气质。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所剩四贤,一为好老庄学说,而性格介然不群的山涛,旁有童子将琴奉上。一为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王戎,旁有童子抱书卷。一为写《酒德颂》的刘伶,回顾欲吐,旁有童子持唾壶跪接。一为饮酒放浪,惯作青白眼的阮藉,旁有童子奉上方斗。四贤的面容、体态、表情各不相同,并以侍童、器物作补充,丰富其个性特征。人物着重眼神刻画,得顾恺之传神阿堵之妙。线条细劲流畅,如行云流水,兼有张僧繇骨气奇伟的特色。画风在六朝的基础上更趋工致精巧。画面的环境仅有简单的树石芭蕉之类,给人以冷僻静穆的感觉。而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的准确细腻,设色的复杂凝炼,丝织品衣襟的质量感以及树石芭蕉的描绘,都是超过前人的。这说明孙位是既有深厚传统基础,又富创新精神的画家。《高逸图》是孙位的代表作,描绘4个古代文人在幽僻静穆的环境中列坐于毯上操琴、赏画、饮酒等清淡、闲适的生活情节。人物的形象、表情、姿态、服装,都俨然魏晋士族名流的风度,是作者有意逃避现实的自我表白。

4、绘画理论

中国唐代时期的(公元618——公元907年)张彦远,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人。他出生在宰相家庭,学问渊博,擅长书画。曾经任职官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大理卿。编写的著作有《法书要录》、《彩笺诗集》和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 《历代名画记》这本书总结了古人有关画史和画论的研究成果,继承发展了史和论相结合的传统,开创了编写绘画通史的完备体例。张彦远强调绘画需要天才,反对呆板的死画,他强调绘画技巧的根本在于立意和用笔。他还强调绘画艺术的文化品味,特别看重画家的人格,他最早提出绘画是有教养、有学问、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的事业。张彦远在中国古代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从他较早的研究分析美术作品来看,称他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理论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家、批评家一点也不夸张。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第六章 宋辽金

一、概述

五代宋朝时期,政权分立,各种矛盾交错消长,汉唐雄风不再。五代的分裂,北宋的相对统一,宋金对峙及南宋蜗居江南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美术的表现范围、题材和风格。手工业及商业发达,科技的进步、皇室和士人的重视、市民阶层的壮大使美术与社会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美术内容更丰富、技巧更成熟,风格更趋精密不苟并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

二、五代绘画艺术

五代人物画

五代重要人物画家是南唐的周文矩与顾闳中。

周文矩现存作品有《重屏会棋图》与《宫中图》。据考证《文苑图》也是他的作品。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极得时人所重。

此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为了适于案头观赏,作者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构图和人物聚散有致,场面有动有静。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画中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了肖像画的性质。画面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黄等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椅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两者相互衬托,突出了人物,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

三、两宋山水画

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独特的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代绘画与社会各个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以及商人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美术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以及精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新创造。

李成与范宽

李成性爱山水,弄笔自适。其山水多寒林平远之景,下笔有神。勾勒不多,形极层迭,皴擦甚少,骨干自坚,又惜墨如金,给人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感觉。《读碑窠石图》图中乔木老树画得非常劲拔,爽润秀丽的笔锋画出寒林树杈,俗称“蟹爪”。

范宽初学李成,后师造化,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溪山行旅图》以顶天立地的章法表现雄伟壮观的气势,生动真实的展现了北方山水的壮美景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李成、范宽两家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但由于他们所处地区不同,所写景物和画家的胸襟气质的差别,而各创门户。他们都在忠实自然的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人称李成:“笔润而墨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范宽:“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评两人为一文一武。

南宋山水四家

李唐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造型章法及笔墨明显趋于简括,有所创新,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万壑松风图》画出雄竣的山石,山石的皴法有范宽的影响,但更注意景物的裁剪,突出中景,山水形象也更鲜明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其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密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四景山水图》、《罗汉图》等。

马远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异险峻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角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角”。传世《踏歌图》是他山水代表作。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图上段,画奇峰对峙,和松林掩影中隐约的殿阁飞檐、曲折长廊。中段空白,云烟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下段近景,画巨石、溪流、石桥、疏柳、翠竹,和低洼的稻田,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此图在具体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这幅作品,并不以雄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

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传世巨型长卷《溪山清远图》是其代表作。

马、夏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的发展和丰富。

四、两宋花鸟画

宋代院体花鸟画

花鸟画在北宋前期已有很大进步,著名画家有黄居寀、赵昌、易元吉等。赵昌被誉为“与花传神”。赵、易都超出陈规,直接写生于花卉和鸟兽的天然生活,扩大了花鸟画的表现范围,并对对象表现得极为生动。

崔白的绘画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道释鬼神等宗教画以外,特别长于花竹翎毛的写生。画鹅、败荷凫雁和水上风物最有名。他的出现完全突破了画院中一百年来流行的黄筌父子风格的限制。

宋徽宗重视写实,主张构思新颖,不落陈套。 文人士大夫绘画

十一世纪后半叶,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士的诗文书画活动异常活跃,其代表人物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王诜、米芾等人。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墨竹,山水树石以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畅天真清新的风格。南宋时期有米友仁、杨补之,赵孟坚等。宋代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影响到后代绘画,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为元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宋代风俗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他是活跃于北宋后期的卓越的风俗画家。

《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细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段落:开首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以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比邻,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这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

画家在创作中用心经营,采用散点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而船通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部分,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无比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历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作者对于城市社会生活知识之丰富,观察之深入具体,特别是不为一般“高人雅士”重视的“市井细民”的生活,怀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和极为广泛精到的了解。使得这幅作品具有独特的绘画史意义。

风俗画家还有苏汉臣、李嵩等。

苏汉臣作品多婴戏图,成功地表现了儿童形象及其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笔法简洁劲利,色彩明丽典雅。有《秋庭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婴戏图》等传世。今传有《秋庭婴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描写官宦家儿童在玩弄红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轴,则描画一货郎在被

五、六儿童围绕的情景。两画皆笔法精致,设色艳丽,描绘的应是宫中或贵族生活。

宋代人物画

宋代人物画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李唐的历史故事画,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梁楷的减笔人物画等。李公麟的白描单纯洗练,朴素优美,丰富了民族绘画的形式技巧,在后世影响极大。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在技巧上有重要创造。其代表作《泼墨仙人图》以奔放的水墨泼写形式,自由潇洒的画法,开明清写意人物画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唐《采薇图》

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决定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国君去世后,叔齐坚持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坚持不受,说他不能违背父命.为了让弟弟叔齐从容继位,伯夷悄然逃走.得知此讯后,叔齐也义无反颐地放弃了王位,随兄而去.多年后,二人投奔西伯侯姬昌.恰值姬昌去世,他的儿子号称武王,正在积极准备进兵讨伐商纣.二人立刻赶到武王马前制止.但武王未听,夺取了政权后,天下改称为“周”.伯夷、叔齐深以为耻,决心不再吃从周朝土地上收获的粮食,于是隐居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靠着采掘些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山中.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辛辣讽刺了那些苟且偷安的北宋臣子们.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采薇图》画面的气氛肃穆、凝重、萧瑟。最前面的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在细节处理上,用浓重茂密的背景衬托出两个身着淡色衣装的人物,使主题尤为突出。岩石后的峭壁悬崖,松树上缠绕的古藤,营造出一派荒芜寂静的场面。摆放在二人面前的篮子和镢头是采薇的工具,不仅更加突出主题,更使画中人物有了一种怡然自得、随遇而安的情致。画面右侧,一条逶迤蜿蜒的小溪从崖下流过,隐入远处的雾气之中,也开启了南宋绘画以雾气作为构图重要元素的先河,使得画面豁然开朗,虚实对应,作品也显得更加自然灵动.

第七章 元代美术

一、概述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东方帝国的崛起,冲破了东西方之间文化隔离的壁垒, 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流和补充。元代文人画得到很大发展,在形式要素上趋于完备。诗书画印合为一体。元代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对以后的明清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为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一面。

元代由于政权的更替,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等方面的原因,绘画出现和宋代显著不同的特点。元代宫廷不设画院,故人物画主要成就更多地体现在寺观壁画方面。宋代院体绘画精密不苟的画风,元代已成衰微之势。继承宋代已成潮流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元代画坛上占据着显著地位,不仅画家数量多,而且在创作及理论上均有建树。

元代前期的赵孟頫 、高克恭、任仁发等位居显要的馆阁士大夫均以擅长绘画著称。赵孟頫具有书画诗文等方面才能,他反对追求工巧雕琢的宋代院体画,力主“作画贵有古意”,认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这些主张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代中后期文人画家以集中于江浙一带的画家为代表。“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主要师法董源、巨然和北宋山水诸家,以水墨或浅降写江南山水,各自创立自己的风貌。此时文人画与工匠画有了更明确的分野。

一、山水画:

赵孟頫与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1、赵孟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出身宋朝宗室。宋亡后,归故里闲居。他精通音乐、文学,善于鉴赏,于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尤高。他在山水、人物、花鸟等方面均卓有贡献。山水画代表作有《鹊华秋色图》,画的是山东济南郊外鹊山和华不注山。写鹊山用披麻间解索皴,设墨青色,凝重深厚,山形如驼峰。写华不注山用荷叶皴,设石绿色,山形秀峭挺拔,与鹊山遥相呼应。秋林一带,点染丹红,两山间水村山舍,法度严谨,笔路清晰,颇具书法意味。意境清幽疏爽,温润雅致。

2、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一峰道人。原籍常熟(今属江苏)人,曾为小吏,因事入狱,开释后入全真教。学识渊博,工行楷书,通音律,能诗文,尤擅画山水。学画甚晚,初学时受赵孟頫指导,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在古人主要学董源、巨然。尤重视师法造化,常在富春、虞山、三溯等处领略自然风景之胜,不断随笔写之。其发展面貌:初期较细劲而丰厚有致;中期笔势雄健; 晚期笔简气清。以表现形式论有浅降和水墨二体。黄公望在构图、造型、笔墨上都未曾被框范于一个模式之中。

《富春山居图》长卷,长达 2 米多,费时多年才完成。表现富春一带(今浙江杭州以南富阳桐庐一带)山水。画面峰峦起伏,井然有序;江水平静,风和日照;村居野屋,疏落有致;时有垂钓者放舟于江心。看似描绘富春景色,而实则为黄公望心中世外桃源之艺术再现。此图山水画技法全面,雄秀并举,穷极变化,终归于平淡。充分体现了黄公望匠心独运的大家风范。

二、花鸟画

元代花鸟画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是延续宋代院体花鸟画而略有发展。另一类则是在继承苏轼、米芾等文人画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占主流地位的水墨花鸟画,大都借梅兰竹菊之形以寓君子之德。

鞍马画

赵孟頫的《浴马图》画溪水一湾,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绿荫成趣,骏马数匹,马官九人。画中马的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官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此图代表了赵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孟頫人物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是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

三、道释壁画

元代宗教壁画和界画受到元代统治者的偏爱,有了较快的发展。

山西永济永乐宫(现迁山西芮城)为道教神仙吕洞宾的故居,是元代全真教的中心。 元代宗教壁画以山西永乐宫壁画水平为最高。其中三清殿之《朝元图》为主体部分。三清,指道教中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朝元,即360值日神去朝谒道教的最高主宰元始天尊。《朝元图》中有帝王装束者,有文臣装束者,有皇后妃嫔装束者,有贵妇、闺秀装束者,突出表现了每个人的不同性别、年龄、性格、动态、表情及内心世界瞬间的思想变化。体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深厚的生活基础。

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 286个。这些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画面上的武将骁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人物衣饰富子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这人物繁杂的场面,神采又都集中在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礼仪中,因此被称为“朝元图”。

《朝元图》线条流畅挺拔,从唐代的细密和宋代的顿挫变为圆浑、沉着有力,具有较高的造型技巧和勾线功力。吸取“吴带当风”的神韵。衣纹的组织取舍,不但继承前代道释人物画的传统,并进一步从实际生活中领会衣纹的转折与内部肢体运动的关系。

色彩方面,作者有计划地分散使用青绿、石黄、朱砂等矿物质颜色,用白色和其他单纯的色调间隔起来,用堆金沥粉来重点加工细部,装饰性极强。四壁五光十色,金碧辉煌。这一集体合作的巨制,达到了惊人的整体统一感,并且富于音乐般的节奏韵律。

甘肃敦煌莫高窟,保留有元代密宗壁画,其中有汉密和藏密,以后者居多。莫高窟引洞四壁为元代密宗湿壁画,艺术性很高,线条细劲圆润,如屈铁盘丝,形象准确生动。465洞系藏密内容,形象怪异,表现手法别具特色,线条流畅挺拔,色彩绚丽,式样丰富,其中的裸体形象解剖准确而动态夸张,具有较高的造型技巧和勾线功力。但元代莫高窟壁画在整个敦煌历代石窟艺术中,已属走下坡路阶段。

第八章 明清

一、概述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的没落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明王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朝的建立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处于同一时期,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资本主义的萌芽缺乏肥沃的土壤,无法正常发展。社会还是在保持封建经济与封建文化整体结构不变的状态下向前缓慢推进。明清“八股取仕”及文字狱的推行,还严重阻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美术在这段历史中,表现为一方面日趋衰落保守流行复古,另一方面又不断酝酿变革创新,直到最后出现大变异现象。人物画山水画创作不如唐宋元,花鸟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却有不俗的表现,雕塑艺术与现实结合得更紧密,版画年画艺术极其繁荣。

二、明代绘画

明代美术在文人画方面较为显著。明初宫廷设立画院,但成就不及其后的吴门画派。中期以前浙派主导画坛,后期以吴门画派四家风采各异。

明代人物画发展缓慢,出现了如仇英、陈洪绶等杰出画家;山水画出现了浙派的戴进、吴伟和吴派的沈周、文征明等有影响的人物;花鸟则有边文进、林良、吕纪等。尤其是陈淳、徐渭独抒情怀,笔墨淋漓的写意花鸟,别具一格,显得格外醒目。明末董其昌,倡导士大夫画的尚意画法,创立画分“南北宋”的山水画理论,对清代以后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吴门画派及“吴门四家”

画史上的“吴门画派”这一概念是明代后期董其昌明确提出的,其核心人物沈周、文征明,都是江苏吴县(又称吴门)人,故称此派为“吴门派”。属于这一画派的主要人物还有唐寅、仇英。这四人合称“吴门四家”,又被称为“明四家”。此画派最盛时在明嘉靖年间,约公元1509年左右。在西方此时正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先后进入创作盛期。

吴门画家多为诗书画全能的名士,他们厌恶仕进,优游林下,以诗书画自娱并作为生计。吴派画风以标士气,精笔墨,尚意趣为旨归。艺术上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的风格,进而抒写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吴派画家的艺术风格主要继承宋元以来文人画传统,他们大多有良好的古典文化和艺术修养。他们的作品变元人的疏简放逸为文雅蕴藉,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画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的代表,影响深远。

明代写意花鸟画

明代花鸟画有工整艳丽的院体和崇尚士气的写意两派。工丽派以边文进、吕纪等画院派为代表,但由于明代社会文化环境所致,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观影响,工丽派并不受时人称颂,一般文人对绘画的态度是“人巧不敌天真”、“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画以三笔五笔得其神者佳,虽笔笔工整,敷色浓丽,即得其妙,神亦难至”。所以院体的工丽花鸟画在明初盛行一段后,便让位于写意花鸟。 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写意花鸟自五代、宋出现以后, 发展至明代中叶形成一个高峰期。沈周、唐寅开拓了这一领域,画法洗练,题材广泛,继而出现了以表现个性为主,笔墨技法淋漓酣畅,情感充分溢于笔墨的杰出画家陈淳与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绍兴)人。为人耿直豁达,修养广博。善狂草,工诗文,精花鸟。徐渭的写意花鸟画激越昂扬,笔墨淋漓,独抒个性,常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抒写内心情愫,赋笔墨以充分的情感。把水墨写意花鸟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中国美术史中具有耀眼的光芒。

《墨葡萄图》运用泼墨、破墨、积墨等多种技法,浑然飘逸,气势奔放,一气呵成,是大写意花卉中的精品。

三、清代绘画

1644年东北的满族入关覆灭了明王朝,建立大清帝国。清王朝一方面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一方面又严励镇压反清思想与反抗力量,尽力维护封建秩序。

在清代出现的文化艺术现象,也和社会的其他方面一样,在大一统的封建机构里,清代美术在保守与革新等各种不同思想的斗争中,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景观。

清朝建国之初,画坛便呈现了流派纷争,风格多姿的局面,其中既有强调传统的“四王”;又有笔墨豪放,锐意创新的“四僧”;还有面对自然表现实景的“金陵八家”;以及吸收欧洲画风,为皇室服务的宫廷绘画;其后,又有追求个性解放,风格鲜明的“扬州八怪”等。流派之多画风之多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代。各种艺术观念在相互斗争中,促使各自的成就愈益突出鲜明。

一、清初画派

(一)“清初六家”:清初占据画坛时间最长的画派是被统治阶级视为正统,以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为代表的“四王”画派。“四王”与另外两位画家吴历、恽寿平,并称为“清初六家”。“四王”都生活在江南,受董其昌的影响,主张模古,反对创新。画面缺少生活气息与创造力。

(二)清初“四僧”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 莆田学院艺术系

郑宜平

四僧有高深的学养,扎实的绘画功底,精通佛学、禅理,兼善老庄,所谓三教一理。这些都正体现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创作之中,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此外, 清代东南地区经济发达,萌发了初步的民主与个性解放的追求。社会潮流、时代审美趋向,加上他们的个人情怀,使他们的绘画合时代新貌,有极大创造力,在与清初“四王”势力的挑战与对抗中,他们的成就更为杰出。

1、八大山人(1626-1705)

俗名朱耷,号彭祖,明宗室后裔,南昌人。朱耷出于贵胄之家,家学渊源。明朝覆亡后,朱聋19岁便皈依佛门,佛事之余,奋志书画。

朱耷有很多别号,如个山、雪个、驴屋等,书画常以“八大山人”署名,四字相连,似哭之笑之。画面意气纵横,有一种难以伸展的抑郁之气。与他的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桠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两相对照。

他画山水多有荒寒萧索之气,画花鸟虚疏淡泊,冷逸逼人。是其凄凉身世、冷落情怀的表现。晚年非僧非道,这时书画更臻出神入化。

2、石涛(1641-1724)原名朱若极,在幼年明亡时其父被杀,由内官救往湖南全洲,此地又称清湘,因此号清湘老人。为避难求生,21岁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石涛禅理诗画皆有造诣,艺术创作境界幽深,氤氲变幻,笔墨洒脱,形成了物我浑融的画风。

《梅竹图卷》,画中劲挺的梅枝与竹校互相交错,左右曲折而婉转,盛开的梅花在竹枝映衬下显得生机活泼、傲岸挺拔。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梅与竹的神韵,笔工精妙,生机盎然。

石涛对于古人于批判中继承,当时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笼罩画坛,摹古之风盛行,他则独抒己见:“我自用我法”。石涛晚年卖画扬州,对扬州画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石涛在绘画理论上有很大贡献,著有《画语录》遗世。提出著名的“一画”论思想, 要求在宏观上整体把握自然现象。“一以治万,万以治一”。对于自然现象要求用心体会,然后“搜尽奇峰打草稿”,升华为艺术的境界。

他的画多种多样,众彩纷呈,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具有向外拓展之风姿。画面气魄宏伟,用笔态肆奔放,刚劲泼辣,有飞扬的激情和壮美的生命力。

上一篇:小学贫困生认定办法下一篇:学校年度工作总结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