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欣赏教案

2024-05-06

小学古诗词欣赏教案(通用6篇)

篇1:小学古诗词欣赏教案

古诗词欣赏教案

海宁市长安镇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二、教学重点:构建初级古诗词欣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三、教学难点:总结规律、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四、前置诊补:

问题:近三年来中考古诗词欣赏题目有何特点?

2004年考查杜甫的《望岳》,考查内容为字词的含义及名句欣赏。

2005年考查陆游的《游山西村》,考查内容为四联诗句的内容、作者及其生活年代、并理解名句含义。

2006年考查刘禹锡的《秋词》,考查内容为理解刘禹锡笔下秋的与众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散文的语言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明确:

1、所选古诗词大多是课本中或比较常见的。

2、所考项目一般是常识记忆、词语理解、情感领会、表达技巧、名句品味等。

3、所考题型有选择题、主观表达题以及鼓励创新的开放题,特别是后两种题型有增长的趋势。

五、中考对古诗词考查的范围:《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阅读的古诗词的基本篇目。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标、考纲要求。

二、结合04—06年中考题盘点历年中考古诗词欣赏题特点。

三、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从中初步体会古诗词欣赏的方法。

四、分别从内容情感、表达技巧、语言上引导学生欣赏练习中的古诗,以点带面让学生领会古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五、让学生完成《胜券在握》中古诗词鉴赏的练习。

附板书: 古诗词欣赏

1、内容情感

常见的有两种: ⑴抒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的内容。

2、技巧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

3、品味语言

以点带面,很好的带出了复习古诗词的要点

篇2:小学古诗词欣赏教案

塞下曲(其三)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2)指名读,教师指导。(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单于:匈奴首领。

欲:想要。

将:率领。

逐: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那个词、那句诗的意思?(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四、背诵古诗。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关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 王翰《凉州词》)(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唐 王昌龄《出塞》)

五、作业:背诵此诗。板书:

塞下曲(其三)

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观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古诗语言,背诵古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此诗勾画了怎样的画面?

二、诗句解析:

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A、首联交待了什么?

B、“劲”和“鸣”两字用得好吗?

C、首联的的意思是什么?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A、颔联里的“草枯”、“雪尽”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B、颔联的意思是什么?

3、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A、“新丰市”与“细柳营”这两个地名的选择,包蕴了诗人艺术的匠心。

B、“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画了将军高超,猎技神奇,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

C、诗句的意思。

4、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A、“会看”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

B、诗句的意思。

三、《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你还能说出相似的例子吗?

射猎是“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相当紧张;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四、这首诗颔联中的“疾”“轻”二字用的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怎样理解?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明确:“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将军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非凡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五、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用了“忽过”“还归”两个词,你觉得用得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用得好。用“忽过”“还归”两个词,表现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鹿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 1 介绍传说 2 提问: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B、“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3 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六、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朗读:。。。

3、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篇3:欣赏诗词,首先是欣赏自己

要避免焦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欣赏自己。最可怕的不是别人不喜欢你,而是你不喜欢自己,觉得钱比别人挣得少,看到别人会紧张,想想身上有很多毛病;做的很多事是自己不愿意的,这也是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原因。我们多读一点书,多读一点诗词,多少可以摆脱一些焦躁,自己也会喜欢起自己来。

古诗这个东西常常是这样,小时候读不太懂,但朗朗上口,读得兴高采烈,后来就疏远了,就觉得跟我有什么关系?那是因为你对它了解得不深,没有把诗词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不是由作者一个人完成,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情感和经验用一种他认为完美且有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封存在诗词中。你去解读时,会把自己的人生情感和经验注入进去,把你的事件投放到他的诗歌意境中,产生了你对人生的感受和体会,它就变成了属于你的作品。

当然,你对古诗词的理解与你调动的知识背景有关。你能够调动的知识背景越丰富,你对诗词的理解越深厚。写诗追求一种情感的恰当表达,以及在这种表达中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所以读诗还需要对语言的敏感性。

我们如何教孩子读诗?我女儿是很小的孩子,有时我会把一首诗演成一个节目、一个过程,很开心。你读一首诗觉得开心吗?你能使孩子也对这首诗觉得很开心或很感动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女儿刚刚可以念句子时,我就让她读这首诗。诗中有非常深的感情,那种无法用言语说清、豪迈又悲伤的感情,那种随时可能丧失生命的惋惜和不愿意。面对死亡威胁时,人不愿意变得很萎靡,表现出一种豪迈,但豪迈的背后又隐藏着复杂的东西。这样复杂的东西,孩子今年读一遍,明年读一遍,从5岁开始读,到20岁的时候,真懂了。

我们为什么还能够喜欢古代诗词呢?因为那是美好的东西,生活在一个更漂亮的空间里,对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感情,这都是很美好的事。这是我们生命中值得做的事。

篇4:浅析小学古诗词的欣赏

关键词:古诗词欣赏;情景交融;领会吟诵

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读书写词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欣赏意境,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诗意的内涵和底蕴的理解,接受诗情画意的浸润。古诗文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灿若星河,博大精深,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其只占小学语文课程的极小部分。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兴趣?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诗人、诗题、诗情、诗境、诗法。使师生共同探究,生生研讨,从而形成“作者生平—解析试题—意向品读—情感体悟—艺术探究”的流程,进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创造性想象思维,达到对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下面谈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古诗词一般都会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喻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自己主观的情感。古诗是琴,是画,有声有色。一般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化教学,用古诗的韵律美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上《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运用多媒体,用动听悠扬的音乐伴奏,播放我制作的江南春天一幅幅绚烂风光美景课件,将影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到处红花绿柳、莺歌燕舞,再现江南烟雨蒙蒙山峦,隐隐约约,寺院楼台若隐若现,使学生欣赏江南明媚的春光,使学生从心里感受扑朔迷离之美,使学生痴迷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让小学生在如痴如醉中的音乐中欣赏诗中美丽的画面,在画中体会诗情画意,极大地调动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更加集中精神对古诗词进行学习。

二、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背景进行赏析

⒈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古诗词那些深奥、含蓄、诗意的关键语句不易理解,还有一些诗歌写作的背景,诗词主题书上没有说明,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备课,查阅网络,参考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背景:杜甫由于遭受安史之乱到处漂泊之苦,忽然听到叛乱已被歼灭的消息,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和归心似箭的喜悦。使学生从背景方面对作者所处的境界产生遐想,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主题,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及主题。有些古诗的题目包含了古诗内容,语句精简,总览全文。从理解古诗的题目入手,分析全文大意。

2.古诗词教学中要注意关键字句,以字达词,以词通句,梳理句意,理解全文。教学时要教会学生通过“释、变、异、换、猜”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字词的意思。比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卧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里的“蓬头”描写了孩子垂钓时不修边幅,很随意,“侧卧”“遥招”“惊”等字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钓鱼害怕鱼儿不上钩时的各种表情和动作,通过这些字词,使学生趣味盎然地对语句、甚至对整篇诗境进行欣赏、想象和理解,这样古诗词在关键词句的意境中“活”起来,诗的画面动起来。

三、感受诗中故事,激发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

每一首古诗词都在借物抒情、借景抒情,似乎都隐含着一定的时代背景,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例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用带有磁性、富有感情的普通话,再衬托低沉的音乐,用慢节奏低沉舒缓的声音朗诵这首送别时依依不舍的绝句,使学生感到其情溢于言表,与诗的情境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朋友之间友情的珍贵。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再讲述这个故事:作者乘舟回头遥望岸边,遥听岸上汪伦对自己作别的吟唱,显现出主人对客人远去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时我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汪伦,作别时你最想对友人说些什么?从表达出诗人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谈谈自己将来送别友人,怎样践行?说说自己的感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组织学生富有激情地整齐高声朗读,使其对诗歌欣赏的热情达到高潮。这种课堂有欣赏、有交流、有思考、有想象,朗诵使诗歌欣赏在快乐中开始,在兴趣中进行,又在兴趣中收获理解。

总之,诱导小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欣赏,能激发兴趣,感知故事,有时还要鉴赏古诗词创设的意境、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风格特征等,在欣赏方法上做到由浅入深,由直观表象的故事到抽象的寓意内涵,使学生既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又实实在在获得了累累的知识硕果,让古诗词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促使学生爱上魅力无穷的古诗词。

参考文献:

蒋泽华.诗情画意学古诗[J].课外语文,2015(08).

篇5:小学古诗词欣赏教案

古诗欣赏

教学目标:

——插入文本框

1.能在word中根据需要插入横排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图片。

2.能通过设置文本框的格式来设置文本框的线条颜色、填充效果、大小和版式等。

3.灵活运用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设置文本框格式等word软件各项技能,设计诗配画作品。

4.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5.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教学重点:

1.插入横排和竖排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和输入文字。2.利用“文本框样式”组工具栏修饰文本框。3.将文本框填充的颜色设置为透明效果。教学难点:

利用文本框美化古诗作品。教学方法:

自学法、演示讲解法、任务驱动法、小老师指点法 教学问题设计:

1.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文本框?

2.请同学们对照用两种文本框排版的诗句,说说看到的排版形式与普通的有什么区别?

3.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诗配画作品搭配和谐、赏心悦目呢,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古诗欣赏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了的几首著名的古诗词。其实,每首古诗词都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那么,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我们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古诗词呈现得更加美丽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插入文本框》 师:小朋友们,你们玩过一个游戏吗?叫快乐找茬。生:玩过。

师:好玩吗?大家想不想一起来玩玩? 生:想。

师:孩子们,擦亮你们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看看哪组同学能最快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并说说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准备,1.2.3 学生找茬,发表意见,老师多表扬学生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制作一幅这样的作品呢? 师:(注意教师的表情)可是,要想完成这样一幅作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哦。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完成一个快乐冒险。同学们想不想去完成这个快乐冒险呢?、生:想

师:我们出发以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冒险需要同学们共同努力,需要你们像刚听到的歌曲《左手右手》那样,小伙伴们要你的左手牵着他的右手,大家共同去完成任务,赢得最后的胜利,好吗?

二、任务闯关

师:准备好了吗?孩子们,我们出发了。首先,我们看看第一关要完成什么呢?(在word中插入横排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插入一张图片制作古诗背景)

哇!真难啊!小朋友们快快打开我们的法宝---教材。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43页的步骤1和步骤2,尝试完成闯关,看哪个小组最快。

(指明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帮助操作未完成的同学。)师:同学们刚刚完成了第一关的任务,并赢得了礼品;大家好棒啊!那么你们觉得闯关有困难吗?想不想知道下一关又有怎样的惊喜呢?会不会是更加精美的礼物!(老师注意自己的表情)

(插入竖排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输入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

宝贝们,不要把你的法宝丢了哦!

请大家根据教材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诗人在创作古诗的格式上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进行书写;那么,在我们的word文档中也提供了这样的书写格式,那就是“竖排文本框”。

师:同学们,是不是很累了?我们是想做骄傲的兔子还是勇敢的乌龟呢?(老师加上动作)

我们马上就要到达终点了,我们再加加油,闯过去好吗?到达快乐冒险的终点。

任务3:(设置文本框格式美化古诗)

方法:选定“文本框”——打开“格式”选项卡,在文本框样式组中对文本框的格式进行“轮廓和填充”的设置。

三、知识巩固与讲解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赢得了胜利。大家为自己鼓鼓掌!孩子们,你们真棒!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同学的创作成果吧!(展示学生作品)

那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回想一下,这一路的快乐大冒险我们是怎样闯过来的

(老师和学生一起边演示边讲解)

插入文本框的方法:

1.单击“插入”选项卡—从“文本”组中点击“文本框”选项—“横排/竖排”文本框;

2.单击“插入”选项卡—从“插图”组中点击“形状”—“基本形状”——“横排/竖排”文本框。(提示:插入文本框的方法有多种,请你掌握一种你最熟练的即可)

师:在此,我要给你们一个小提示:

请注意,在文本框中插入文字时,光标一定要在文本框当中。

四、小结:

篇6:二年级下中国古典诗词欣赏教案

第一课《鹿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鹿鸣》。2.知道此诗大概意思。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中除了“风”这种体例的诗歌,还有“雅”和“颂”,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作品《鹿鸣》。

有一个成语叫作“知书达礼”,意为熟悉诗书,懂得礼仪。这个成语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非同一般,它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之一,自出现之日便沿用至今。那么,这里这个“礼”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借助书本与网络,回到古代,回到最讲究礼乐文明的时期--周代去看一看吧。

二、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礼乐文化的资料。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明为标志的理性文明社会。先秦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外交政策等都受到这个大文化背景影响。通过对礼乐文化的感性认识,使先秦文学的学习形成浓厚的文化和历史氛围。

三、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3)分章请几个学生朗读。(4)解决生僻字词

四、解诗歌大意

1.师生读,分组读,谈诗意。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鹿鸣》这首诗,从中我们懂得了古时人们宴饮的礼仪场景。

第二课《沧浪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沧浪歌》的句子中生僻的字。

2.了解渔夫劝屈原的故事。3.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教学难点:解读各词意思,理解每句大意。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屈原与渔夫的故事。

第三课《河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河伯》的句子中生僻的字。

2.了解屈原的故事。

3.理解屈原那种心胸开阔、意气昂扬的心境。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教学难点:解读各词意思,理解每句大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以及端午节的由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3)分章请几个学生朗读。(4)解决生僻字词

四、解诗歌大意

1.师生读,分组读,谈诗意。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五、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屈原登上了昆仑山,极目远眺,壮丽河山尽收眼底,深深感受到了屈原对自己故乡的赤子情怀。

第四课《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短歌行》的句子中生僻的字。

2.了解此诗大意。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教学难点:解读各诗句意思,理解每句大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介绍曹操的生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3)分章请几个学生朗读。(4)解决生僻字词

四、解诗歌大意

1.师生读,分组读,抓住重点字词谈诗意。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五、小结

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第四课《龟虽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龟虽寿》的句子中生僻的字。

2.了解此诗大意。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教学难点:解读各诗句意思,理解每句大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3)分章请几个学生朗读。(4)解决生僻字词

四、解诗歌大意

1.师生读,分组读,抓住重点字词谈诗意。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五、小结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的作品,深刻地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第五课《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二、解题、回顾作者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三、自读诗歌

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四、感悟诗歌

(一)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二)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第六课《于易水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识2个生字“易、宾、冠、昔”。2.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诗意。

3.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在诵读与想象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抑郁、激愤的心情。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好吗?(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和这个故事有关。一起来读一读题目(出示题目:于易水送人 学习生字:易、宾

2、你们知道骆宾王吗?谁会背他的诗?(学生背《咏鹅》)骆宾王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

二、整体感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这一首送别诗,再一起来读一读诗的题目。(易水:河流的名字,位于河北省易县,是荆轲与燕太子丹告别去刺杀秦王的地方。)

师:人间最难舍的是“别情”,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 冠:帽子

2、解释诗意:

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吉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荆轲唱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现在,虽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却还是和当年一样寒冷。

3、指导朗读,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同,借用激昂壮别的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别的悲伤心情。

师:骆宾王自己也像荆轲那样,有着一身的报复,但是生不逢时,但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实现,心中充满了孤愤不平之气,谁能把这首诗读好。

4、熟记成诵。

第八课《早寒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早寒有怀》,理解大意。

2、熟读诗歌,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理解诗人运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所抒写的思归哀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已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点名背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思乡怀人的古诗,诗人借助孤灯、一雁、落叶这些意象抒写了旅途漂泊的孤寂和因此而产生的思乡愁情。这节课,让我们再来鉴赏一首古诗——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板书课题)

[注]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二、诵读、理清生僻字词

1、学生自由读,根据拼音读准字音。

2、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两遍(教师作诵读指导)

提问: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最能从哪句中可以看出其情感?

明确:抒写思乡之情。从“乡泪客中尽”这一句可以看出。

三、理解诗句内容

1、师讲解诗歌大意:树叶飘落,一行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辽阔的江面上分外寒冷。我的家乡在那曲曲弯弯的襄水边上,如今被隔开,在那遥远的楚天云端。思乡的眼泪已在漫漫的旅途中流尽,家中的亲人啊,也一定在遥望那一叶远天的归帆!此时,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远望,江水滔滔,与海相平,黄昏中更觉漫漫无边。

2、“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这里指导学生通过欧阳修诗句“一夜西窗雨不闻”中用典的意思来理解)

四、小结:

这首诗,诗人借助落木、鸿雁、北风以及归帆这些意象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运用了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想象、典故等表现手法。

第九课《从军行七首(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2.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从军行》组诗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我们,今天来学习其四。

二、学习古诗:

1、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②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2、小组交流,师正音

3、师概括大意

三、小结

此诗境界阔大,感情悲壮,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全诗表现了将士们驻守边关、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第十课《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池上》,认识“撑”“艇”“萍”生字。2.知道此诗大概意思。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儿童古诗——《池上》。(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题目的意思你读懂了吗?(生答:池塘上、荷塘之上)

3、夏日池塘之上发生了一件怎样的趣事呢?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白居易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古诗,敲响韵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交流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评1:你读得不仅字字正确,而且声音洪亮/你的朗读自信而有情感。)

2、学习生字“撑”“艇”“萍”

3、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古人读诗讲究抑扬顿挫,音律和谐。)(1)谁能来试着诵一诵?

三、理解诗意

结合课文后的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池上》这首诗,感受到了小娃的天真可爱。

第十一课《问刘十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问刘十九》。2.知道此诗大概意思。

3.解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相关知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池上》,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齐背这首诗。刚才同学们背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唐诗《问刘十九》。

2.齐读课题——《问刘十九》,解释题目。(刘十九:指刘轲,作者朋友,时隐居庐山。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

二、知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的诗大部分是揭发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反映民生困苦的作品,语言也通俗易懂。据说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读给老太太听,如果老太太能听明白,才肯罢休。

三、品诗意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3.解决生僻字词

4.师生读,分组读,谈诗意。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四、小结

本诗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隐居时所作,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挽留友人喝酒的情形。

第十二课《终南别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终南别业》。2.知道此诗大概意思。

3.解唐朝诗人王维的相关知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诵读古诗,塑造情境:

1.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诗人,诗仙李白最耳熟能详的作品莫过于《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生读背,发现绝句有五言与七言)。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让人难以忘怀。(生读背,认识律诗,了解五言和七言。)2.看看这两首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引导发现句数的不同)像这样四句为一首的称之为“绝句”,八句为一首的称之为“律诗”。而且律诗每两句就有自己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结合诗句说一说)

3.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今天我们要读的是王维的一首诗,了解他吗?

(出示资料,学生阅读,识记关键词。)

4.今天我们要读是这首诗叫作《终南别业》。(板书课题,出示诗歌。)

5.这也是一首律诗。诗题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内容?(“别业”的含义?看图了解,即为另一处住所。)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古诗,要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指导提升,读出节奏。

3、了解诗意,体会意境:

(1)对照着注释读一读,了解一下这首诗描述的情境。

(2)对照译文再看看,把自己刚才不懂的地方再读读。

(3)同学交流:说说这首诗描述的大概情境。

(4)指名描述,注意关键词的理解。(5)拓展想象,体会情感:

特别注意第二联(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里面“每”字表明“兴来独往”的频繁,“独”和“空”写出了诗人陶醉在山林间的几丝无奈与落寞,兴致来了等不及邀人同往,表明了作者作为一个洒脱的隐者的孤独。

第三联(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法上有什么妙处?(对偶工整,流畅自然,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写出了诗人的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诗中有画”。)

四、小结

这首诗意在写诗人隐居终南山时悠然自得、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

第十三课《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学生能理解诗中一些关键字的意思,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品味诗的美好意境,体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品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品味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我国唐代,是诗歌繁盛的时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让学生说出),诗圣——(让学生说出)等,他们的诗 作千古流传,经久不衰。这些诗人也常常以诗会友,结下了深厚的友 谊,他们相见时饮酒作诗,分别是依依不舍,留下了许多灿烂的诗篇。

2.师:李白就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大诗人,孟浩然要去扬州了,他 们在黄鹤楼上饯别,留下了——

学生背诵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师:他,大诗仙李白,应汪伦之邀,前往桃花潭,临别之际,汪伦踏歌送行,李白激动不已,留下了——

学生背诵出《赠汪伦》。

3.其实,李白还有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大家想知道吗?本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板书:

送友人

李白

二、走进李白的《送友人》。

(一)朗读《送友人》。

1.多媒体显示《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提出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

3.学生自荐朗读《送友人》,师生评价。

4.指名让学生朗读《送友人》,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 完善不足之处。

5.学生分小组比赛朗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好。

(二)理解《送友人》。

1.学生默读该诗,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 决。

预设: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明净的水,护城河。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蓬草枯后根断,又名“飞蓬”,常随风飞旋,诗人用“孤蓬”喻指i远行的朋友。

⑤征:远征,远行。

⑥浮云:飘动的云,这里就像友人的行踪,从此山南水北,任意东西。(把落日比作自己,抒发作者对友人的难舍难分)

⑦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⑧兹 :现在

⑨萧萧:马的嘶叫声。

⑩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2.依据关键字词的意思,学生依次说出每句诗的大意。学生先说,交流后,整理记录下每句诗的大意。

3.两两配合,一人说诗句,一人说出诗句大意,然后交换进行。

(三)欣赏《送友人》。

1.师: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在送别诗中堪称独树一帜。那 么,后人为何如此推崇李白的鹅《送友人》呢?请同学们先静静思考,写一写,再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引导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赏析《送友人》。

①诗中有声有色。声——萧萧班马鸣。色——青山、白水、浮云、落日。

②诗中有静有动。静——青山横北郭,动——白水绕东城。

③诗中有景有情。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落日。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④诗中对仗工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学生齐读《送友人》,在朗诵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诗的美好意境。

(四)背诵《送友人》。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该诗,看谁最先背诵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在硬笔书法纸上书写《送友人》。

2.展示学生的硬笔书法作品,师生欣赏、评价。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有关送别的古诗句五句。

第十四课《送灵澈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如画的诗歌《送灵澈上人》。

二、作者与背景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2、注释:

(1)灵澈:中唐时著名诗僧。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3)杳杳:深远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4)荷笠:背着斗笠。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5)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3、诗歌大意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渐行渐远。

四、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和送别友人时的惆怅心情。

第十五课《八阵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二、诵读诗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3.解决生僻字词

三、品诗意

1.师生读,分组读,谈诗意。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 “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四、小结 这是一首咏怀诗,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同时抒发蜀亡并不是诸葛亮的过错。

第十六课《画眉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能简单的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他用这样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画眉鸟》,看欧阳修是怎样表达对自由生活的理解?(板书诗题)

(二)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学生说出对欧阳修的了解,教师进行补充。

2、写作背景 被贬滁州,有感而发。

(三)读诗

1、自由朗读古诗三遍。

2、齐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

4、指名背诵

(四)赏析古诗

1、百啭千声随意移,啭:鸟婉转的啼叫。随意:随自己的心意。译文:画眉鸟随着自己的心意啼叫。

问:这句诗在写什么?(画眉鸟的啼叫)板书

问:从诗句中科看出画眉鸟生活的怎样?(自由自在)板书

2、山花红紫树高低。

译文:山林里的话颜色鲜艳,数木高高低低。问:这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板书

问:这样的环境让画眉鸟感到怎样?(快乐、美好)板书

3、始知锁向金笼听,始知:现在才知道。金笼:用黄金做的笼子,说明吃喝不愁。问:“听”现在被锁在笼子里的画眉鸟必须听谁的?(主人)如果不听主人的话会怎样?(被训斥,打骂甚至不给东西吃)“锁”表面上看是说身体被锁在笼子里,实际上是指?(失去自由)板书:生活无忧,失去自由

4、不及林间自在啼。不及:不如。

译文:现在才知道所在笼子的画眉鸟它的叫声不如在生活在山林里的画眉鸟啼叫动听。

诗人把生活在不同地方的画眉鸟的啼叫声进行对比。问:作者更愿意做生活在哪里的画眉鸟?从而表明作者向往怎样的生活?(板书:自由快乐)

(五)小结 诗人曾在朝廷当官,但是却陷于政治斗争。因此诗人的举止言行必须有所顾忌,处境就像笼中的画眉鸟。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他被人陷害,被贬滁州之际。此时他才明白,金龙固然待遇优厚,代价却是失去自由和快乐。所以诗人借画眉鸟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其中画眉鸟就是他的化身,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言志。

第十七课《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二、学习《游山西村》

一、二句: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出示写作背景: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2、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三、学习《游山西村》

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诶!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四、小结

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

第十八课《上京即事(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上京即事(其三)》。

2、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及节奏。(2)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3)分章请几个学生朗读。(4)解决生僻字词

二、解诗歌大意

1.师生读,分组读。

2.根据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意。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三、小结

诗人以清闲的笔调描绘了祖国北方风光和少数民族的生活。此诗着重描写草原上日落放牧的情景和牧民的生活习俗。

第十九课《上太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上太行》。

2、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诗

1、自由朗读古诗三遍。

2、齐读古诗,师纠正读音

3、指名读古诗

二、解诗意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诗意。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

三、小结

这是一首行旅诗,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第二十课《对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对酒》。

2、了解诗人,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认识诗人

秋瑾(1875~1907),女,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当时秋谨刚刚回国,遇被捕的革命党人,她不惜变卖首饰搭救革命党人.她还买一把宝刀,常常舞刀在手.畅饮美酒,别人劝她珍重自己,她说:我会珍重自己的满腔热血,来报效国家.此诗就是写自当时秋谨饮酒之时。

二、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古。

2、生齐读古诗,师纠正读音

3、指名读古诗

4、论诗意。

三、小结

秋瑾是一位女革命家,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金钱是轻视,同时,更展现了她为了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豪侠性格。

第二十一课《菩萨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菩萨蛮》。

2、了解这首词意思。

3、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激发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走进宋词,亲近语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菩萨蛮》词的意思,激发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走进宋词,亲近语文。教学过程

一、学词

1、认识什么是词,什么是词牌名。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 词。”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

2、自由朗读古词三遍。

2、齐读,师纠正读音

3、指名读

二、解词意

根据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大意: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三、小结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但却渗透着词人浓浓的思归之情。

第二十二课《相见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词句大意。

2、准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3、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2、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这首词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诵读词句

1、学生读,互相点评。

2、师范读,学生模范。

读准字音、重读(锁、别、头)、轻读(寂寞 清秋)、绵音(离愁、心头)。

三、理解词意

1.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物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

2.词意: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四、小结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

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诵这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

第二十三课《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词句大意。

2、准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3、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2、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这首词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初期有一位词人以神童入朝,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整体感知。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

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3.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4. 文章脉络梳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 ——富贵闲适的生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 ——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 ——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小园香径独徘徊 ——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5.本词的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蕴含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在先,生活的不因为消逝而虚无。

三、课堂小结

晏殊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也无法挽回流逝的时光,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岁月的脚步匆匆离去。宦海**中,晏殊也免不了有沉浮得失。同学们:不要为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伤感,不要为无法承受的压力而气馁,不要为无法完成的任务而抱怨,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自己的精彩。

第二十四课《采桑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采桑子》。

2.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3.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

2.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他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二、朗读全文

1、学生读,互相点评。

2、师范读,学生模范。

3、分小组读

三、理解词意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四、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第二十五课《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

二、诵读感悟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点名读、分组读,师纠正读音。3.解词意。

三、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通过途中遇雨仍吟啸的行为,表现了作者豁达是风度和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第二十六课《清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

2.通过看注释,想象描绘诗中情景,感受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挚感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意,感受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挚感情。教学过程;

一、读懂题意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清平乐是词牌名,词在当时是配合音乐歌唱的,词牌名其实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他表示一种调子,一种节奏、一种情境,按照这样的说法,猜猜清平乐的节奏应该是急速的还是舒缓的?

二、诵读全文,感悟真情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师范读,纠正读音。3.全班齐读。

4.说词意,悟真情。

三、小结

这是一首惜春之词。作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恋春之情。

第二十七课《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理解词意。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意,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出身名门气质娴雅;她,诗文书画无不通晓;她,曾生活幸福爱情美满;她,又不幸历经离合丧乱;中国文学女子的第一,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就是宋代婉约词宗易安居士——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一首词《醉花阴》。

二、诵读全文,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师范读,纠正读音。3.全班齐读。

4.根据课文注释说词意。

三、小结

这是一首重阳怀人词。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加人了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第二十八课《卜算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卜算子》。

2.理解词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的排挤。教学重、难点

理解《卜算子》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的遭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通读全文,正字音

1.请同学们先默读。

2.请学生读,纠正字音。(重点指导朗读)

三、理解词意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2.介绍陆游

陆游

(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早年参加考试荐送第一,被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dí)一群小人们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恢复中原,又被统治集团所阻止,而不得志;晚年赞成韩侂(tuō)胄(zhòu)北伐,韩侂胄失败后,又被诬陷。

陆游写梅花,其实就是写自己,梅花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那高洁品格的梅花是陆游的化身。

四、小结

本词为咏梅名作,全词借物言志,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

第二十九课《南乡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3.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在宋朝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辛弃疾的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好,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来走近南宋这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读题,提出疑问

1、出示课题,齐读。

2、找题眼。(大写“怀”能用怀组词吗?)

过渡: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

三、读词,自主学习

1、请大家拿出你的课文纸,把这首词多读几遍。借助注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生自由读)

2、检查读词

3、合作读。

4、交流读懂的部分。

四、品词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作者登高有怀,他“怀”的是什么呢? 交流:

1、“怀”英雄。(副板书:孙仲谋)交流孙权。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学习下阕

a、理解:万兜鍪。齐读。

b、理解坐断江南战未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权?

师小结:这“怀”是怀念的怀。(板书:念)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呢?(孙权?)咱们继续学习。登上北固楼,作者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3、学习上阕

请大家默读词的上阕。交流汇报:

看到了滚滚长江奔腾东去

理解:满目风光北固楼。能描述一下这满眼的风光吗?(生叙述)小结过渡:这满眼风光如今早已不再。

你读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这正是当局真实的写照。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孙权了吗? A、激情读上阕

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忧伤,这份“怀”是“伤怀”的怀。(板书:伤)B、激情读下阕

小结:这“怀”是“怀才不遇”的感怀。(板书:感)C、激情读全词。

五、拓展总结

今天,读罢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我想你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板书:爱国情怀。)

正是因为爱国这份浓浓的情愫贯穿整个宋词,所以宋词才会在中国文学上熠熠生辉。让我们记住宋词记住爱国,永远爱国!

第三十课《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二、题解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四、朗读课文,直到能够背诵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整体感知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2、互文见义:词的上片用“山一程,水一程”的旅途上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用“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3、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六、小结

上一篇:春之颂小学生作文下一篇:送张仲宗押戟归闽中,送张仲宗押戟归闽中陈与义,送张仲宗押戟归闽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