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科大学生去专业化就业观的矫正及其教育机制的建构

2022-09-11

大力培养素质合格、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但是, 近年来, 却有越来越多的工科毕业大学生并不想从事自己的本专业甚至是本学科的工作。据本人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 全院有530名工科毕业生, 其中明确表示不想从事机械学科类工作的有近90人, 约占17%。从全国范围来看, 情况大抵也是如此。这种去专业化的就业观念不仅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 更不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企业经济的发展。

1 主要原因分析

就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去专业化的因素而言, 既有工程技术类岗位自身特点方面的, 也有客观形势的制约和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

1.1 工程技术类工作岗位相对较苦较累

鉴于工程学科的固有特点, 像机械类、土木类、汽车类、水利水电等行业与文职类工作相比, 无论是工作环境和还是压力都比较大,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 他们大都要下生产一线, 去施工现场, 因而工作环境没有他们想象的好, 且工资水平基本上都维持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元之间, 离原先的就业期望值也有一定距离。

1.2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状况与技术类岗位难以匹配

为有效适应工程技术类工作岗位, 大学生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和心理素质。但是, 现在的大学生劳动和锻炼机会明显减少, 身体素质难以胜任较重体力劳动的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 不断改善的生活环境和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也助长了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贪图物质享受的观念, 致使他们缺乏面对挫折和持之以恒的心理素质。

1.3 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速了对技术行业的悲观情绪

就行业影响而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冲击最大的几个行业分别是金融服务业、出口型制造业、贸易行业、房地产业。对于将来毕业将直接进入生产企业从事各类加工制造、水利水电施工、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的工科学生而言, 他们的就业观念毫无疑问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2 矫正的手段和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围绕以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主要是在如何形成健康的就业观念和热爱本专业工作等主观因素方面下功夫。

2.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特别是就业前期的

专业感情培育至关重要

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内容。但是, 随着后续几年的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加大, 许多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 甚至抵触专业课程。因此, 在学生就业前一年就因势利导, 加强专业感情的熏陶十分必要。学校可以通过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 辅导员要大力宣讲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急需形势, 要讲清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引导形成学生的专业感情和从业兴趣。

2.2 通过引企入校和专业实战等途径使学生产生专业技术自豪感

利用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适时举办专题报告会, 邀请企业专家和知名校友现身说法, 宣讲他们的创业经历和成就, 这对迷茫期的大学生会有所启发。同时, 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鼓励学生到生产一线参观和学习,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吸收部分优秀学生介入院企科研合作, 在实战中锻炼专业才干, 培养他们的专业自豪感。

2.3 加强就业形势教育, 使学生形成就业优越意识, 激励其从事技术岗位

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毕业生相比较而言, 工科学生的就业前景好得多。以我校为例, 西华现有17个院系, 其中文科类的学院有5个, 平均就业率60%左右。而机械、汽车、材料、电气、土木等工科专业的学院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这种就业形势的显著差别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是一种激励, 有利于刺激他们形成专业优越感, 摆脱就业困惑。

2.4 强化劳动美德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将来从业的基本能力。对于工程技术类的毕业生而言, 大多学生都要从最基本的技师干起, 上生产一线几乎是就业前的“必修课”。鉴于很多单位更看重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对学生进行健康的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在现今众多的就业指导讲座中, 要少谈些职业规划、人生定位等宏大课题, 多引导学生学会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 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3 如何构建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良性机制

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既有常规的就业服务和信息联络工作, 又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既有观念教育, 又有职业实训指导;既有政策讲解, 又有技巧训练等。因而, 构建良性的高校就业指导机制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3.1 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从联络人向引导者的转变

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态势来看, 具体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一般情况下只是充当了学校和就业单位之间的联络者的角色, 主要精力花在用人单位和就业信息的发布上面, 而对学生的就业思想观念和就业方法进行指导则显得较少。有些就业指导教师源于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对职业规划认识的不足, 对学生的不对口就业的倾向也控制不力。因此, 加强就业指导力量的和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势在必行。

3.2 就业服务内容体系的更新:充当学生就业服务的咨询师

大学生就业不只是盲目追求就业率, 就业质量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引导告诫甚至约束学生最好从事本专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 而且也是对其家庭和社会负责的表现。因此, 有必要将对学生就业规制引入到就业指导上面来, 更新就业服务体系, 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者和职业规划的咨询师。

3.3 工作方式的完善:从报告讲座走向企业车间和设计室

从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式来看, 绝大多数的高校就业指导均采用专题讲座、双向座谈、专业集中辅导等方式开展工作, 但现在采用这种集中指导的方式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就业需求。比较科学的做法是, 将学生带到企业去, 见识技术密集型和高新企业的魅力, 将学生的就业兴趣引导到科技开发和自主创新上面来, 这样的就业指导才有针对性。

3.4 工科就业软环境的培育:国家应建立鼓励工程技术类人才就业优惠政策

仅靠学校教师的就业指导工作当然不够, 国家对工科人才的就业鼓励政策相当重要。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 尽管工学的就业需求比较大, 但是, 因专业流失的原因, 每年都有许多岗位招收不了合适的毕业生, 就业供需矛盾较大。国家在这方面如果加大鼓励力度, 支持国家急需的制造、能源、原材料等行业的企业满足就业需求, 就可以为工程技术类人才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工科毕业生就业心态浮躁、去专业化思想日益突出的问题, 高校管理者应该对其加强思想教育, 矫正他们急功近利、不想扎根工程技术类工作岗位的心态, 从而适应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就业,就业指导,去专业化,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就业质量下滑背后[J].中国远程教育 (资讯) , 2009-07-12.

[2] 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有何影响[J].光明日报网, 2008-11-20.

上一篇:雨水调蓄池理论技术及在城市排水中的应用下一篇:注重英语练习,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