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就业”模式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策略研究

2022-10-16

就业是关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定的大事, 因此, 大学生就业服务成为人才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受到各国政府、高校及相关机构、研究者的高度重视。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 建立精准就业服务机制”, 为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新思路。

一、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内涵解读

主张将就业服务工作精细化, 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全程化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在毕业生就业的不同阶段, 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精准指导;将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分门别类, 根据每名就业困难的学生的不同情况, 精准帮扶, 不放弃任何一位就业困难的学生;学生和用人单位作为就业工作的两大主体, 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 做好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精准对接。[1]

二、构建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必要性

(1) 当前就业环境对建立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诉求。一方面, 我国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新阶段, 高校毕业生持续增长;另一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背景下, 高校的人才培养未能与市场需求同步调整, 出现高校毕业生在结构与专业上与岗位需求脱节。“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现象不断出现。 (2) 就业服务参与者与就业利益相关者对建立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诉求。毕业生、高校、政府、企业等就业服务参与者与就业利益相关者由于就业信息不对称、信息流动性差、就业信息不精准而导致出现“市场失灵”、“高校与社会脱节”、“人才高消费”等现象, 他们迫切希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多方联动, 最终实现就业服务精细化、精准化, 力促毕业生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3) 传统就业服务机制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变革诉求。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高校传统就业服务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2016年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高校要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实现智能化供需匹配, 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信息化, 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同时, 政府层面也对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建立提出了具体操作层面的要求, 实现“智能化匹配关键信息‘一生一策’动态管理”。 (4)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逐渐完善对于就业服务精准化的诉求。目前, 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仅涉及高校毕业生的个人满意度, 还会涉及职业的客观情况、社会认可度、企业认可度及兼顾家庭生活等因素。就业质量评价的逐渐完善, 也要求社会、高校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够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提供更多针对性的服务。[2]

三、“互联网+就业”模式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构建策略

(1) “互联网+就业”模式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观念策略。“就业质量观”指引下的精准指导。就业质量观认为, 就业的“质”是稳定、可持续, 要兼顾区域、行业差异性, 合理配置就业资源;就业的“量”是充分就业, 要处理好供需关系,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者互为依托、联动发展, 调动就业工作上、下游利益诉求者的积极性,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3]就业质量观指引下要求高校关注行业、企业、毕业生的差异性, 关注毕业生的职业需求, 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毕业生、行业企业进行分层分类, 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就业理念指导、就业技巧、就业能力指导,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就业服务观”指引下的精准服务。“互联网+就业”模式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构建需要高校更新和强化就业服务的观念理念, 将就业服务系统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战略规划中, 强调运用互联网思维对高校现行的就业服务机制进行系统重塑和优化。突出就业服务工作的系统性以及基于服务对象、利益相关者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精细”和“精准”化工作流程的设计和再造。在这个过程中, 为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高校就业服务的理念应进一步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2) “互联网+就业”模式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技术策略。运用“平台思维”开展就业服务。高校要充分利用就业网、手机短信、就业APP、微信等渠道, 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将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进行比对, 智能化匹配学历、专业、地域等关键信息, 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推送符合要求的供需信息。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就业指导。基于“互联网+”对于学习方式和授课方式的影响, 高校的就业指导要充分利用慕课、移动APP等方式开设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心理测评等。

摘要:就业是关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定的大事, 因此, 大学生就业服务成为人才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互联网+就业”模式建立精准就业服务机制为为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高校,精准就业服务,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明月, 张朝红.建立健全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J].知识经济, 2016 (11) :25.

[2] 石云生, 宗胜旺.新时期共享化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 (3) :102.

[3] 潘经强, 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重构[J].创业人才与教育, 2017 (22) :89.

上一篇:腾冲县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下一篇:城市社区党建问题及对策金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