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高校人才培养

2022-09-12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据报道, 2 0 0 6年就业人口达2 5 0 0万, 而国家所能解决的就业人口仅有1 1 0 0万。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 大学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 但随之而来的是, 曾经的“天之骄子”褪去了昔日的光环, 有些应届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 就面临尴尬问题:在就业市场上他们得到的待遇还不如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另据有关方面作出的调查报告指出, 只有1 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这种状况不由使我们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质疑:为什么有了大学文凭的大学生, 在就业市场上普遍受到冷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与市场严重脱节, 使得昔日的“天之骄子”, 今日竟英雄无用武之地?本文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 来探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1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般来说, 经济发展能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但作为优势群体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全部进入就业岗位, 几乎存在于所有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代全球性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现象。然而, 尽管有国家政策引导,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诸如: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以及对教育高投资回报等等, 大学生就业难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1 市场经济下毕业生分配体制的改革

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前, 甚至是8 0年代中期以前大学生的毕业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 因为那时候是计划经济体制, 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 所以当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也就毋庸置疑了。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这种分配形式上的“大锅饭”逐渐被打破, 新的国家就业政策一步步把大学生推向了市场。

1.2 高校扩招增加了大学生的数量

在1 9 9 9年的扩招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多年来我国高考“干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 提高了大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 与此同时,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急剧上升。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2 0 0 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2 1 2万人, 而到了2 0 0 4年, 这一数字迅速增加到2 8 0万, 比上一年增加了68万人, 增幅达32.1%。而到了2005年, 毕业生的总量达到扩招前的2.9倍, 这个数据并不包括历年来沉淀下来的未就业的毕业生, 2006年毕业生数达413万人, 而2 0 0 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 5 9万, 比2 0 0 7年增加了6 4万人, 大学毕业生人数创新高,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加大,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1.3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毕业生往往就业期望值较高, 还没有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就业形势, 以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择业局限于大城市、大单位、优越的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福利待遇, 将地域的优势等同于自身的期望, 认为工作单位地理环境优越, 给予的报酬高, 条件较好就行, 盲目从众, 随大流, 不能很好地对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分析。随着教育费用的不断增加, 高等教育的成本也越来越大。教育作为一种智力投资, 公众自然希望能够收回成本获得回报。寻求投资回报或高回报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心态, 大学生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引发了对就业层次的挑剔。所以在择业时, 选择能够尽快实现自我、体现个人价值、收入丰厚的工作, 不愿到基层, 到艰苦行业去工作。要解决好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我们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根据企业人才结构需求, 合理设置知识结构, 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 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 实现新时期的高校人才培养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使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2 新时期的高校人才培养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问题, 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民谋利益的具体体现, 是办好高等教育、培育合格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为扩招没有使劳动力总量增加, 即使不扩招也会有就业难的问题存在。从经济学角度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导致社会就业问题的关键因素。当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保持总量平衡, 社会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这种均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就业难或者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 我们要通过校园政策宣传和校园各项活动, 改变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念, 形成良好的校园就业环境, 提高毕业生的自身素质, 业务管理水平以及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关的人才。

2.1 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要以提高学生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目的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 但是“靠上大学, 就一定会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的陈旧观念一直影响着大学毕业生, 还有人把毕业后的就业看得过重, 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 精神负担很重, 往往不能正确定位就业期望值, 高校除了从就业指导课课堂教育入手, 更应通过大学生组织的校园活动, 诸如大学生就业价值认知活动等围绕“就业观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吸引大学生参与活动, 自我觉醒, 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各种各样的校园组织或社团, 都应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 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 注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自我推荐能力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合作共处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2.2 提倡校企相结合, 面向企业需求输送合格毕业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由于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 使有的劳动力找不到岗位, 有的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 职位的空缺与毕业生待业并存。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高校要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充分提供在校学生实习的机会, 使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 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和工作模式, 提高毕业生的紧迫感和节奏感, 使得学生和企业之间提前进入“双选市场”, 这既能让学生在实习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真正迎合了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 又能让企业挖掘适合自己需求的人才。

2.3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业务管理水平

罗斯金曾发表过一个著名的评论:“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们知道他们原本不知道的东西, 而是要教导人们去做他们原本不会做的事。”在计划生育控制下, 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都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 在这样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下, 我们更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师应将教书育人视为己任, 从教育、管理、服务入手,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态度, 提高学生的业务知识、管理水平,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招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是在政府主导下以行政手段来推进的, 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 也就是说, 扩招采用的是计划经济模式, 而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评判却要通过市场手段来检验。可见, 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遵循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扩招与就业的矛盾。一方面是大规模的扩招, 一方面却没有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社会需要来培养学生, 结果培养出来的大量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 高校的招生与就业不存在必然的相关, 但随着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方向发展, 每年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面对就业难的现状, 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而不能一味的追求招生数量, 要深入市场调研, 减少社会需求量较少的专业招生, 使招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2.5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当前, 高校教学计划、教学模式, 与时代脱节, 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 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 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 影响了大学生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及时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 使得就业的机会增多。

2.6 建立高校体制, 形成全员参与就业的新格局

大学毕业生由于受过高等教育, 付出了较大的教育成本, 并拥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他们无疑是把就业目标锁定在工作稳定, 收入高, 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好, 发展前景好的单位, 于是一些大学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劳动力市场就业, 导致了大学生失业的增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已逐步形成领导重视的“一把手工程”, 但是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 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 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下, 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一惯的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传统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 仅仅依靠高校领导和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是难以实现的, 高校应建立健全体制, 使每一位高校工作者都心系毕业生工作, 把关心就业工作当成是教书育人的一部分, 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形成全员了解毕业生派遣程序、指导毕业生就业的格局, 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综上所述, 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首先应该大力发展经济, 尤其是加快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以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其次要适度控制大学扩招的规模, 把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加大力度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其三是缩小市场之间的差距, 降低大学生在市场之间的流动成本, 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就业。其四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缓解就业压力。其五是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适度降低物质待遇, 扩大就业选择空间。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招不到人, 也就是说, 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匹配, 有效供给不足, 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尴尬的局面呢?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 更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办学目的, 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问题, 以便在新形势下谋求更好更远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2003.

[2] 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6~7/8.

[3] 夏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大学生就业, 2006.16.

[4] 邬大光.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

[5] 温涛.等.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6~7/8.

[6] 刘勇.解析大学生就业难[M].前程无忧, 2005, 9, 13.

上一篇:视光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下一篇:浅议车工实习教学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