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研究

2023-03-08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雇主需求之间不匹配问题开始凸显。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就业能力, 才能符合雇主的需求, 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也是一个信息不对称市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获得的就业能力与雇主所需的就业能力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用技能、职业态度[1]不一定符合雇主需求, 即供需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其二是在完成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 雇主很难识别和获取毕业生所获得的就业能力的真实情况, 雇主无法清晰地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情况, 毕业生也不能清晰地了解雇主的期望等。此外, 现有研究都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软技能”[2], 包括问题解决能力, 沟通能力等, 这些“软技能”都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内化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紧密相联系的, 它需要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进行整体把握才能内化。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 需要高校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

一、就业能力协同开发利益相关者解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 需要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相关利益者融入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机制来解决。为此, 首先需要明确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过程中应该有哪些参与者, 高校应将哪些参与者融入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 这些参与者在解决就业能力开发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从已有文献和基于中国现实情况的综合分析, 我们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学生家长和雇主, 这些参与者的相互协同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依据现有对就业能力结构和本文基于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必要性的研究, 上述参与者中的雇主、毕业生、学生家长属于高校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就业能力需求信息的提供者、就业能力开发真实情景的提供者和能力开发的协同指导者、就业能力开发结果的评价反馈者, 即上述三类利益相关者可以为高校提供市场需要怎样的就业能力的信息、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具体措施, 评价和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高校。除了雇主是重要的就业能力需求信息提供者和评价反馈者, 高校毕业生和学生家长也是就业能力需求的重要信息提供者, 同时高校毕业生还是重要的评价反馈者。

高校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 其身份属于雇主中的一员, 可以视为雇主, 可以为高校提供就业能力需求信息;同时, 毕业生自己在工作岗位中获得经验和教训也是就业能力需求信息的重要来源。就业能力开发是一个过程, 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结果的评价反馈环节。完成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既是高校实施就业能力开发的最终“产品”, 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接受者, 也是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使用者”, 他们最能直接感知高校就业能力开发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及职业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匹配度, 可以说毕业生对就业能力开发的结果最有发言权, 获得毕业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评价就是高校获得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结果评价信息的最好来源之一。因此, 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毕业生既是就业能力需求信息的重要提供者, 又是检验在高校获得的就业能力是否符合雇主需求及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是否有作用的评价者, 是高校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结果的最好反馈者。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后, 一般在工作岗位上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 对职业的要求和未来的发展都会有较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可以提供。同时, 中国高校在校生的家长都非常关心其子女的成长, 对学生的就业存在较大影响, 有动力和积极性参与子女的培养过程。因此, 高校在校生的学生家长也是社会需求信息的重要提供者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协同指导者。

教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非常重要的参与者, 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对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目标的认同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教学理念的建立, 教师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生作为就业能力的接受者, 学生参与就业能力开发是构建协同开发机制的重要保障。

二、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内涵

高校如何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 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谁可以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二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过程中的这些不同参与者的职责如何定位及其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现有研究尤其是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看, 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 在现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过程中, 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 对接受高等教育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开发时也将其视为客体, 缺少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作为积极的主体的视角来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研究[3]。可以说, 高校在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中, 涉及哪些利益相关者, 这些利益相关者应承担怎样的角色, 如何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合作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等问题, 现有研究比较匮乏。

从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看, 该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高校需要与雇主合作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 为学生提供开发属于隐性知识的就业能力的真实情境[4], 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就业能力不匹配问题。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的概念界定为:高校与学生家长、校友、雇主在提供社会所需就业能力信息、参与指导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反馈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结果等三个部分协同合作来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机制。

三、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构成

(一) 就业能力需求信息沟通机制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 高校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对于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 其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就业能力, 进而在毕业后获得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但在现实世界中, 由于经济结构 (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 发生了变化, 雇主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需求, 现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适应这种变化, 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造成高校毕业生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 使得职位空缺与高校毕业生失业并存。基于上述环境的压力考虑, 高校首先需要获取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信息, 才能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就业能力供需信息沟通机制构建就是指高校吸纳雇主、学生家长、高校毕业生 (校友) 为高校提供就业能力的需求信息, 同时将高校就业能力的供给信息提供给雇主。因此, 高校需要与雇主、校友、家长合作, 构建平台来构建信息对接机制, 如通过来学校讲座, 去企业参观, 邀请开展职业发展论坛, 邀请专业人士参与设计和评估专业培养方案等途径实现。

(二) 就业能力协同指导机制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需要通过具体的培养途径实现,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基本途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是指通过怎样的方式是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角度讲,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等方式来使学生获得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践教育尤为显得重要, 实践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企业中的实习或实践, 学校也可以在校园内创建学生实践基地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还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在校园内建立一些创业实验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施创业项目的机会等具体形式, 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就业能力协同指导机制就是指高校通过建立各类平台吸纳雇主、学生家长、校友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各类具体措施, 共同参与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

(三) 就业能力评价反馈机制

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价, 是就业能力开发的一个必要环节, 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知晓就业能力开发的目标是否实现了, 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产业界的需求。对就业能力开发结果进行评价的意义在于根据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对就业能力开发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判断是否到达了预先设定的目标, 也是一种反馈机制。通过评价并获得反馈信息可以来对就业能力开发目标、途径等进行调控, 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就业能力开发的各个环节加以调整或优化, 进而使大学生就业能力更符合社会需求。因此, 评价反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视角, 对就业能力开发结果的评价需要开放式的评价, 要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者”和“使用者”来进行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反馈机制就是指高校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平台来吸引雇主和毕业生对就业能力开发的结果进行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就业能力开发过程。

四、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实现路径

高校与雇主之间即存在着资源互补的关系, 又存在组织目标不一致性的问题, 高校与雇主协同开发运行机制的构建成功与否, 与双方利益能否最大化、资源、制度、体制等众多因素相关。因此, 高校与雇主的合作应该由浅入深, 有点及面。高校与雇主合作首先从招聘会开始, 雇主只在需要招聘员工时与大学发生关系, 主要通过职业招聘会和面试等形式招聘毕业生来实现协同。此阶段雇主与高校的协同程度不高, 高校老师、学生可以从招聘会、面试会获取就业能力需求信息。经过招聘会和面试会, 高校与雇主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 双方在学生培养上开始合作, 协同程度加强, 主要是通过与雇主合作在高校建立产业界的咨询委员会, 雇主为高校提供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随着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高校可以聘请雇主成为培养学生的顾问、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讨论、雇主的相关专业人员成为大学的客座教授等。

高校与毕业生之间的协同存在着协同的基础, 毕业生来自高校, 与高校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 同时毕业生又是雇主或雇主的重要代表.因此, 毕业生可以作为媒介来拓展高校与雇主的联系, 也可以作为雇主的角色来为高校提供就业能力需求信息, 参与就业能力开发和评价。高校需要和毕业生建立稳定的强关联的合作网络, 高校与毕业生的协同可从以下几种形式构建运行机制, 一是通过建立校友会, 让毕业生推荐雇主与高校合作, 使毕业生担任中介人的角色, 已有研究表明, 通过双方都熟知的中介人联系形成的合作容易达成且较为持久。二是可以通过校友讲座、校友开设课程、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等形式使校友参与就业能力开发。三是由于毕业校友的分散性, 需要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校友对就业能力开发的反馈、评价平台。

家长与高校通过学生联系在一起, 通过学生这一中介, 高校与家长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方面有着相同的目标, 高校与家长有了协同的基础。但随着学生毕业, 与高校有协同基础和共同目标的家长会发生变动, 因此需要高校与家长之间构建动态的弱关联的协同网络。从现实情况分析, 家长对高校在校生的就业认知影响较大, 同时家长也是雇主的重要代表。高校与家长的协同运行机制包括产学合作中介人, 家长讲座等, 同时由于家长分布的分散性, 需要高校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家校联系平台来实现就业能力开发的信息沟通机制。

摘要:雇主、毕业校友、家长是教学型大学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利益相关者, 他们可以为高校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参与指导大学生获得就业能力, 实施就业能力评价和反馈。高校应与上述三类利益相关者协同合作, 来构建就业供需信息沟通机制、就业能力协同指导机制和就业能力评价反馈机制。高校依据雇主、毕业生、家长在就业能力开发中的角色和协同基础的不同, 可分别建立不同形式的协同开发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协同开发机制

参考文献

[1] Harvey.L.Definingand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inHigher Education, 2001, 7 (2) :97-109.

[2] Finch, D.J., Hamilton, L.K., Baldwin, R.eta l.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undergraduate employ ability[J].Education t Training, 2013, 55 (7) :681-704.

[3] 张永雄.就业视角下的本科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 2013 (1) :90-94.

[4] Teijeiro, M., Rungo, P., Freire, Ma J.Graduate competencies and employ ability:The impact of matching firms’ needs and personal attainments[J].EconomicsofEducation Review, 2013, 34 (6) :286-295.

上一篇:探析动漫设计的情感表达与色彩设计下一篇:建筑材料检测要点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