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的成果

2022-07-23

第一篇:新中国外交的成果

论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

【摘要】新时期中国外交不仅在外交指导思想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外交牢牢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继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和进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之中,中国充分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行动和担当。

【关键词】中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改革开放

在世界经济复苏疲弱的整体格局下,中国不仅自身稳定增长,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全球金融稳定与改革注入新活力。中国不断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2015年,尽管面临内外两方面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速仍居世界前列,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

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对外关系实践中不断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

二、“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以捍卫国家经济利益为内涵,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底线,采取了灵活而不僵化,抗争而不对抗的外交思路。

三、“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又一个特点。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力争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中国继续深化自身的改革开放,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采取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举措。2015年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果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外交空前活跃,亮点纷呈,取得的几项重要结果分别为:

第一、中方倡导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新开发银行,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与改革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成功实现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不仅提升了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也使当今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更为完善和均衡。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先后签署,成为中国与各方推进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有力佐证。同时,中国正在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

二、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目前,中方已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形势下,“一带一路”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国际产能合作已成为中国与有关各方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布局,带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重要议题并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入联合国维和待命机制并组建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振奋人心,也充分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继去年同美国率先达成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之后,今年中方又如期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文件,同欧盟、美国、法国、印度、巴西相继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建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系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与各方一道,为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和有约束力的2020年后气变协议作出了重要和积极的贡献,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第四、初步统计,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总共出访了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南非、英国、越南等11个国家,接待了26个国家元首以及越共中央总书记来访,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中国-非洲合作论坛、等九场重大国际性活动。2015年,我国还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博鳌亚洲论坛、等许多重要“主场外交”活动。众多国家的总统和总理等主要领导人踊跃来华参加,参加这些活动的外国及国际组织的领导人约有80人次之多。粗略算来,习主席2015年在国内外会见的外国主要领导人、国际各界重要人物超过150人次。通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2015年中国外交的辉煌。

多年来,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展现出中国外交实践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外交政策是成功的、伟大的,它取得了以下几点重要成就:第

一、促进了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第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第

四、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条分缕析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外交思路和理念的不断更新。习主席在年初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深刻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不仅贯穿全年,也与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等主张一脉相承、互为补充。一年来的外交实践已经证明,中方的行动和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肯定和欢迎,正成为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旗帜,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续写新篇章。

第二篇: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难点: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五、 教法学法

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

1 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

(1)布置学习任务。(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教学过程

导入:刘晓;刘晓公园(图片)

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多媒体演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 三个子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走向国际舞台

1.■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学生回答: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共有25国承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播放影视片段:“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老师如导游。导游只是引导游客去看,去听,去体验,去享受,关键处才进行精当的讲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三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投影仪演示:

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

2 必要性.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现在是否过时?

3、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问题研究:

1、第一个问题:

■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如何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弄清 ,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把问题细化,通过精读第一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第一段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把重大的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通过精读 “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阅读77页第三段“一边倒”方针实施的成效来进一步说明其必要性。第二,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假设: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课堂方式上,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结合起来,老师补充相关史料。

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多媒体演示: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第二个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

首次提出: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一步阐释: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国际上越来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 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播放影视片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3、第4个问题: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学生回答: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3 答案要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解决问题。今年正好是亚非万隆会议五十周年,可补充相关时事,如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历史的时代感。老师要补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中国本来参加会议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途中又发生“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会议进行中,一些代表又对中国进行攻击。所以,中国是在会议上的作为直接决定会议的成败得失。“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中国以大局为重,撇开分歧,强调合作,最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一致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 播放影视片段:

“万隆会议” 新课程要求体现出开放性的精神,课堂学习只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资源是最丰富的。上述一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继续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图书馆书店翻阅相关内容,甚至可以走访一些长者、学者等。

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投影仪演示)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 1.问题研究:(投影仪演示)

■新中国和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概括总结

学生回答: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可补充一些史料,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千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个,租界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就多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外人评价说;“中国已经达到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通过新旧中国的外交比较,让学生增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现场模拟采访: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感想。鼓励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惑,并提出自己质疑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历史学习不是背背记记就可以了。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所以,历史教学应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或幼稚,或与书本传统的观点不尽一致,也应该给予宽容。学生说总比不说好,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

3、合作探究:

■ 如何看待评价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

(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还是应当走中间道路?

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学生回答(略) 3. 研究性课题:

4 ■“新中国外交成就展”——引导学生搜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图片、邮票,或举行小型展览会、或撰写图文对照的历史小论文。

八[巩固练习 及时评价]

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A.亚非国际会议

B.日内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A.另起炉灶

3.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

B.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条线、一大片

4.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之一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的含义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主要是 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C.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7.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C.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中国的政策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非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成就展

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邮品等,举行小型展览会,制作手抄报。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间道路”是否可行?撰写历史小论文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一大片

D.求同存异 8.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资料链接

《新中国外交50年》 王泰平 北京出版社 1999.09.01 《新中国外交史》 黄安余 人民出版社 2005.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王泰平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大外交家周恩来》 (上、下册) 王俊彦

1998.03.

《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 米镇波 郝祥满 宋文峰著

1998.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chn/ 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第三篇:《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开封回中 潘瑞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共4页 第1页

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短片,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的“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吧。

一、国际环境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新格局的主要变化和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让我们共同去了解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吧。

通过战后世界形势图的地图讲解分析,

(出示幻灯片)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内: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出示幻灯片)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四点及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学生了解国际形势之后,让学生回忆建国初期国内的形势。在此基础上,要求同学分组讨论:针对当时这样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你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顺利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应制定怎样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生:(讨论并回答)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显示中的《共同纲领》引文,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师:共同纲领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外交政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

师:该纲领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建交原则。成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这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与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有本质区别。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投影显示(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回答)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团结世界人民”

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中国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师: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于新中国非常不利,为什么呢?

生:(看书回答)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师:在建国第一年,人民政府就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那是什么事情呢? 师:其中与苏联建交是我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投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和斯大林”)

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教学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投影“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图画,

师:访问的目的?如何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呢?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内容是什么?提出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举当今熟悉的事例分析之)

生:(回答)

幻灯片显示内容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民办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视频)

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回答)

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视频):展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是显然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选自《共和国开国岁月》

让学生分析这段发言是在那一次国际会议中做的?

4、参加万隆会议

师:(显示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提问:(1)、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2)、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何为万隆精神?

团结、友谊、合作

(4)、你觉得当今世界还应该倡导万隆精神吗?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

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任务,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万隆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合作,共绘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蓝图。我相信,在亚非发展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亚非峰会,将成为亚非合作的新起点,将作为亚非关系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

——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

生:(讨论并回答)

(投影显示)

材料1: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问:材料

1、2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略)

小结(略)

结束:播放歌曲《红旗飘飘》

第四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1)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次建交高潮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建交;

2、第二次: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热潮;

3、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其中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关键。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一)背景: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 。 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一边倒: 。 意义:表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一)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49——1950年)

1、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50.2.14 中苏两国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955年)

1、背景: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过程:

(1)提出:1953.12 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就西藏问题首次提出。

(2)实践: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互不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1)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3)由革命外交向利益外交转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5、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

(三)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年)

1、时间、人物、参加国:1954年4月至7月 周恩来 中、苏、美、英、法

2、目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5、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6、局限性:没有解决朝鲜问题

(四)亚非会议(1955年)——又称为“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时间、地点、国家: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亚万隆 29个亚非国家(中国:周恩来)

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内容: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成就: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原因: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

内容:“同”:(1)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

(2)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的共同愿望

(3)都面临着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求同存异”就是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5、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三、总结:(1)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得到哪些认识?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认识:

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过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2)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

1、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存,以双边外交为主。

2、外交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向利益外交转变

3、出现两次外交高潮,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孤立封锁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3)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1、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根因)

2、外交政策变化以国家实力为后盾

3、外交政策的变化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4

第五篇:中国的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在广义外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经济外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另一种则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以及专门的外交机构,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开展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

所谓经济外交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即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其二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外交目标(在政治上或军事上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等)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即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和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或限制来自外国的进口、消除外国对本国商品的歧视等等,属于前者;而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等等属于后者。

2004年8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会议代表时,公开使用“经济外交”的概念,此后,中国的经济外交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经济外交已经是我国和平与发展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从“以经济促外交”进入“以外交促经济”的时代。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除了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之外,还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中国政府在实施经济外交时要配合政治外交、文化外交,以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良影响,切实达到中国与世界“共赢”的目标。

中国大陆如今能够通过经济看外交,首先缘于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回望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30年,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评判,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30年年均近10%的增长率,人均收入从不到300美元提高到近3000美元,提供了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新兴市场,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庞大经济体。世界三甲的经济大国位置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施展新作为奠定了基础。

其次缘于中国经济的对外影响。所有中国人都记得,中国并不是没有想过用经济影响世界。新中国建国以后,执政者积极实施有选择的对外援助外交,倾地域之力、倾国家之力给予援助,但那毕竟是中国自身经济尚处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的举动,缺乏坚实的持续后发力,其影响力也自然有限。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强的形势下,经济手段愈来愈多地被国家用来实现其政治战略目标。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必须从国际政治经济的大势,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外交上做的大战略和总方针等方面充分认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的新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外交工作在我国的对外政策中地位重要,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挥经济外交的作用。

上一篇:乡镇减轻农民负担下一篇:心中的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