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智慧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新中国外交智慧范文

新中国外交

1.外交:(广义)通常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维护自身的利益,采用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交往与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

(狭义)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2.“一条线”战略:为推动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不断发展,毛泽东主席于1973年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美国跟欧洲和日本加强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 “一条线” 战略。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软实力”(soft power):该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于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提出,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诉求,它是一种通过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而不是强力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5.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这一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政策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的主要根源;强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对美国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侧重打击苏联霸权主义,有效地牵制了苏联的扩张主义势力。

6.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苏联推动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举行了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在会上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促使会议达成了法国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并且确认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民族权利,从而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国际舆论认为,“周恩来提出的建议是僵持了七个半星期的会议中最令人鼓舞的希望”。

7.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有29个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讨论保卫世界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面对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以及与会各国间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呼吁各国撇开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推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最后通过的公报提出的促进世界和平十项原则,实际上就是中印、中缅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体现和延伸。这次会议是亚非国家大团结、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8.尼克松主义: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提出以谈判时代代替冲突时代,以缓和代替冷战,以对话代替对抗的基本战略。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7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咨文,提出了“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为支柱的“新和平战略”。

9.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一国政府为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而开展的直接针对他国公众的公关活动,它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以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及网络为主要载体。形象一点说,它是一种“软外交”。它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语言。

10.“战略再保证”: 是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2009年9月在华盛顿演讲时首倡的概念,其含义简而言之即美国欢迎中国崛起,但中国也应设法让其他国家放心,保证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不会以他国的安全与幸福为代价。“战略再保证”意味着必须设法突出和强调共同利益之所在,同时以直接的方式着手化解不信任产生的根源,无论是政治、军事或经济问题。 11.希拉里的三S外交: 2009年7月1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外交政策演讲。这是希拉里就任国务卿以来首度公开全面阐述 以“巧实力”为标志的奥巴马政府外交战略。希拉里外交的核心内容与主要手段归纳为三个S。就是依靠巧实力(Smart Power)、说得动听些(Sweet Words)、微笑搞外交(Smile Diplomacy)。 ▲外交理论

1.1796年,英国学者埃德蒙•伯克正式采用“diplomacy”来表示“外交”,“外交”一词方才正式出现。

2.外交的基本特点:①外交是国家间进行的活动;②基本手段是谈判;③以和平的方式进行;④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国际惯例;⑤科学性与艺术性。

3.外交的基本要素包括外交实体、外交基础、外交目的、外交方式。

外交宗旨以和平方式通过对外活动实现其对外政策的目标,维护国家的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和发展同各国的关系。

4.外交方式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互派使节、互行文书)

5.1648年10月24日所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被视为近代外交形成的正式标志,确立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也明确了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职能作用。

6.最早的常驻外国的外交使节是由米兰公爵斯福扎于1455年向佛罗伦萨共和国所派出的(尼科福默达·蓬特雷莫利)

7.1945年6月所签订的《联合国宪章》与1961年4月所签订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是现代外交定型的主要标志。

▲中国的外交政策

1.在外交活动,中国共产党处理新型党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外交方针是“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3.截止到2011年7月31日,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72个。

4.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2003年,中国作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加入东盟。

5.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法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埃及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也是非洲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瑞典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加拿大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北美洲国家,

古巴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1950)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西亚北非国家中,非阿拉伯国家有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阿富汗。(不属于阿拉伯国家,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是伊朗,土耳其)在中亚五国中,土库曼斯坦不属于上海合组织成员。(泰国是东盟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面向21世纪联合声明的国家)(南盟中的一个非南亚国家的是阿富汗)(新西兰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发达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开展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的发达国家)(1993年巴西成为第一个同我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国家。)(1970年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第一个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的拉美国家)

6.中国的外交机构和团体主要包括外交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从事民间外交中做的全国性民间团体)、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一个专门从事人民外交的机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等。(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全国性非盈利民间社会组织)

7.中国的历任外交部长分别为:周恩来(1949-1958)、陈毅(1958-1972)、姬鹏飞(1972-1974)、乔冠华(1974-1976.6.12)、黄华(1976.12-1982.11)、吴学谦(1982.11-1988.4)、钱其琛(1988.4-1998.3)、唐家璇(1998.3-2003.3)、李肇星(2003.3.17-2007.4.27)(既不是国务委员,又不是副总理)、杨洁篪(2007.4.27-2013)、王毅(2013.6.16-- )。(从周恩来到钱其琛除乔冠华以外都是外交部长兼副总理);香港回归时的外交部长:钱其琛;澳门回归:唐家璇(是国务委员,相当于副总理);

中国首任驻苏大使为王稼祥,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是印度总理尼赫鲁。 (1973.9蓬皮杜访华,西方国家中第一位访华的外国元首。法国)

8.我国外交政策的几次大调整: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次大调整,从“一边倒”到提出“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也反美的两条线战略。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第二次大的调整,形成了一条线战略。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第三次大调整形成全方位外交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又在经历建国以来的第四次大调整的进程,形成“不屈从,不结盟,不划线,不对抗”为基点的完整的外交战略思想。

9.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是根本出发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基本准则,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是基本立足点,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是重要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重要目标。

10.邓小平制定的外交方针内容包括: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11.邓小平提出的同东欧国家交往的“三尊重”方针:尊重它们根据本国国情确定的内外政策;尊重它们同苏联在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关系;尊重它们对发展同中国关系的设想和做法。

12.中国同外国建交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当天,即1949年10月1日,中国政府就庄严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要表明与台湾当局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按照江泽民主席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解决台湾问题,坚决反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和言行,也决不容忍同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再同台湾当局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

1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

(2)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积极参与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支持联合国改革,支持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业,重视人权,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对付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等全球性问题。

(3)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不称霸。

(4)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家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不以武力相威胁,不干涉他国内政,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5)积极推动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基础的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同发达国家主张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求同存异,扩大合作,坚持对话,不搞对抗,妥善解决分歧;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

15.60年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

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截至2007年12月28日,同世界171个国家建立并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同几乎所有周边国家建立了睦邻互信、友好合作关系;同发达国家和主要大国的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

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加多边领域的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的重要成员,努力推动区域合作的健康发展。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利的内外政策措施,为稳定地区乃至世界金融、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③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中国全面参与并积极推动国际裁军进程。1985年和1997年,中国两次主动采取大规模裁军行动,分别裁军100万和50万,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赏。

④坚决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新步伐。经过中英谈判、中葡谈判,中国已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国同样坚持用“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原则处理台湾问题,同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连续六年挫败了台湾当局企图“重返联合国”的图谋,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

16.当代中国外交的总政策、外交理念与具体内容

①总政策: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外交理念:外交为民理念,和谐世界理念,“三统筹”理念(统筹国内与国际、国别/地区和领域、双边与多边)③具体内容: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经济是中心。④外交基本立场:坚持独立自主,开展全方位外交。

17. 中国所开展的全方位外交的鲜明特点:一是不结盟。自从开展全方位外交以来,中国就再三公开声明,绝对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二是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三是不拉帮结伙。四是不分亲疏。坚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

18.(胡锦涛的外交思想:)①和谐世界论的提出:

2005.4.22胡锦涛参加雅加达亚峰会,第一次提出“和谐世界”。

2005.7.1胡访问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理念进入国际视野。

2005.9.15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 ②“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的内涵:

政治上,要建设法治世界

经济上,强调共赢、共荣

文化上,强调各种文明共同发展

19.“北京共识”是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新概括。

⑴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2004年5月在伦敦作了题为《北京共识》的演讲,论文随后发表在英国著名的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网站上,旋即在欧洲、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的经济奇迹及其背后的“中国模式”一时成为世界的焦点。

⑵“北京共识”是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新概括。显然,“北京共识”一词来自与“华盛顿共识”的类比,是有别于“华盛顿共识”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它的核心是指一个国家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

⑶“北京共识”并非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全球力量平衡等问题,如在外交上一向采取睦邻友好政策,主张通过广泛接触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⑷“北京共识”受到广泛关注,除了它对西方主流观点的超越和反思外,它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肯定,认为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对象,以及取代了“华盛顿共识”等,成为讨论的热点。实际上蕴含着发展模式之争。

⑸“北京共识”一方面是对中国的肯定,另一方面反映出西方实际上仍在担心中国由于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来跟美国争夺软力量,担心中国一步步占了上风,仍有“中国威胁论”的警惕在里边。 ▲ 中法关系

1963年10月,法国总理富尔访华,中法关于建交问题达成三点默契: (1)法国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2)法国支持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

(3)中法建交后,法国也相应地撤回其驻台外交代表及其机构。

▲ 中日关系

(1) 中日关系政治三原则:1959年3月,周恩来会见铃木一雄时提出,包括不敌视中国;不参与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不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

(2)1960年8月,周恩来会见铃木一雄时提出中日贸易三原则,包括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

(3)1983年,中曾根康弘提议,胡耀邦认同的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

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建交三原则: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②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日台条约”是非法的。

中日间的四个政治文件:①1972.9.29《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建交。 ②1978.8.12《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黄华) ③1998.11.江泽民和小渊惠三《中日联合宣言》 ④2008.5胡锦涛与福田康夫《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巴关系:1964年陈毅访问拉瓦尔品第,在与巴基斯坦外长贝。布托会谈时针对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活动提出“亚洲人的亚洲”。门罗主义---“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 ▲ 中非关系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特点、原则(2006年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

(1)1999年10月,江泽民主席致函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及有关非洲国家元首,正式提出中非合作论坛的设想。在各方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召开,有力推动了双方的合作。以此为起点,中非合作走上机制化、规范化的道路。2002年4月,《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程序》正式生效,保证了论坛机制规范化。迄今为止已经举行过4届。

(2008年中国发布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整车文件》)

(2)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主要特点是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在国际事务中团结互助。

(3)中非友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关键是我们在发展相互关系中始终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正确原则。真诚友好,是中非友谊不断加强的坚实基础;平等相待,是中非互信日益增进的重要保证;相互支持,是中非合作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共同发展,是中非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 ▲ 中韩关系

2008年5月,李明博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将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国家是巴西。南亚国家中不丹同中国未建交。2008年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 中德关系

勃兰特提出,德国新东方政策中心内容:1)放弃单一对抗原则,在处理与东欧国家关系时,在忠于西方盟国的前提下,以和平共处为处理与东欧国家关系的基本出发点。2)认识到两个德国的存在是长期的3)开始推行有限的自主外交。 ▲中美外交

1.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和意义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要求的结果。

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为应对来自于苏联的威胁,为解决台湾问题。 意义:这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它大大地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走向排序: ①中美乒乓外交

②1972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二·二八公报》)中美间第一个公报。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意义;《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使中美20多年的对抗关系结束,使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1973年中美建设联络处④1975福特访华⑤1977卡特派万斯访华 ⑥1978年12月16日布热津斯基访华,《中美建交公报》 ⑦1979年1月1号,中美建交。

⑧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八·一七公报》即《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三个公报,构成中美关系的基础。

3.中美建交三原则:1)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 2)废除“共同防御条约”3)从台湾撤军,美国正式接受“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是在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中。 4.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②④

①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②1973年中美互设联络处;③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5.“巧实力”体现的具体政策途径:①计划更新和创造与伙伴国家加强合作的有效渠道;②谋求同那些与美国有不同观点的国家和组织进行有原则的接触;③将把“发展”作为美国实力的核心支柱;④要在冲突地区有效整合和综合运用军事及民间力量;⑤要充分利用包括经济实力和榜样力量在内的一切美国实力。

6.江泽民访美时提出面向21世纪中美关系的指导方针:(1997年)

1) 坚持用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局 2) 积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也要考虑对方的利益 3) 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基础

4) 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正确处理两国间的分歧 5) 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7.奥巴马主义基本内容:“伙伴关系” “实用主义和原则性”

奥巴马主义摒弃了“布什主义”的基本做法,从反恐第一走向经济优先,从单边主义走向多边合作,从滥用武力走向对话磋商。

8.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在白宫向奥巴马总统提出发展中美关系的基本意见主要包括:①发展求同存异、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②深化全面合作、互利双赢的经济关系;③开展共同应对挑战的全球伙伴合作;④推进人民广泛参与中美友好事业;⑤建立深入沟通、坦诚对话的高层交往模式。

9.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近平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10.2012年2月1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白宫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提出发展中美关系的建议主要有哪些?

坦诚相待,加强对话沟通;与时俱进,扩大务实合作;相互尊重,增进战略互信;面向未来,密切人民交往;加强协作,携手应对挑战。

11.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从政治和国家安全方面讲,“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从经济和利益诉求方面讲,“以尊重为前提,合作为途径,共赢为目标” ▲ 中俄关系

① 1989年5月15—18日,戈尔巴乔夫访华,邓小平提出“只握手,不拥抱”的外交礼仪和“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会晤主题,并发表了联合公报。

②2001年7月江泽民访俄,两国签署了不具结盟性质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的坚定意愿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 •③ 给我十年缓和,我将主宰世界——勃列日涅夫

• ④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

目的:庆贺斯大林七十大寿;为中苏谈判签订新约;争取苏联对华贷款。

结果: 1950年2月14日,签署下列协定: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议》 ; 《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⑤中国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的三部曲:“承认,建立,设馆”

⑥叶利钦时代的中俄关系:相互冷漠---互视为友好国家---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面向二十一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⑦普京时期的中俄关系: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外交和地缘政治为中心的大国均衡外交。

第二篇:新中国外交教案

7、《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的情况,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这一外交政策指导下,制定崭新的外交方针,努力开拓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材料一:《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政策总原则的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 启发学生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与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相对照,使他们认识旧中国的黑暗和新中国的光明。 2.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 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一边倒”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分析:为什么实行“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深刻阐明了“一边倒”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告诉学生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懂得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而苏联则是中国人民的盟友,“一边倒”是中国历史的选择。 启发学生思考,“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

什么特色?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

底告别了半殖民地时代的屈辱外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

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提出过程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就中印在西藏关系问题上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中国分别同印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

2、内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的声音。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尼万隆

3、特点: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4、主题: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6、结果: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

四、小结

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

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板书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

2.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

二、开拓外交新局面 1.新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第三篇: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弱国有无外交”的思辨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论从史出”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作业,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作一梳理,夯实基础;设置情境,引出“弱国无外交”的预设。通过层层设问,说明新中国初期有外交。课堂争论“弱国有没有外交”,导出新中国初期有外交的原因。同时进一步思辨“弱国有没有外交”引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背后的遗憾,说明国家力量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外交在任何时候皆有可为。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影响外交活动的各种因素(国家力量是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预设“弱国无外交”或“弱国有外交”。 “有”或“无”指的是什么?——能否有效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吗?

新课教学:

一、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外交成就) 学生结合地图介绍外交成就。

1、 建国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

2、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 日内瓦会议

5、 万隆会议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苏联帮助印制人民币;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这些成就能证明“有”外交吗?为什么?——简要说明这些外交活动产生的意义。

这些成就中哪个最能证明“有”外交?影响最为深远?——重点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意义。(教师讲解为主)

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苏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等国家的公报和声明中、在重大国际会议中获得延伸与发展、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

为什么会获得广泛认同呢?请你来当一回外交部发言人,宣传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好处。

(体现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解决历史争端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对国际和平事业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了本国的利益。——“有”外交。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进行外交活动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地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说明当时外交活动的战略目标主要“清除垃圾、打破封锁、广交朋友、争取和平”,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独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现了这些战略利益,就算是“有外交”。

二、新中国为什么“有”外交

呼应开头学生的预设:新中国是弱国吗?——相对而言是弱国(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对于今日中国)。

课堂讨论:弱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你更同意哪个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弱国有没有外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等。一定条件下,弱国可以有外交,强国也有可能无外交(外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比如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签和约、美国空手而回,比如中国古代的蔺相如,比如当今的朝鲜。但是弱国开展外交更加艰难,外交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参加万隆会议的七天,周恩来只睡了13个小时;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英语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没人听)。

所以,大家可以猜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肯定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什么呢?

三、成就背后的遗憾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交的只有23个(1949-1955年)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被台湾当局占据。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

我们一般认为,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四大方面: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家利益。 呼应开头: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 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任何时候,皆有可为,国弱更需要外交。 小结升华:

知识梳理背景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环境国家力量政策成就出现第一次建交热独立自“另起炉灶”(主的基本和方“一边倒”平针外)“打扫干净屋交子再请客”政策外交成就与苏联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练习:

第四篇:新中国外交讲课稿

新中国外交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成为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适时的外交政策,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我们可以大概总结为三个环节和四个阶段。三个环节即: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

而四个阶段即:50年代——6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苏联)。

60年代——7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

70、80年代,中国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9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无敌国外交”政策。 我们就按照这样一个线索,来对新中国的外交做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阶段:一边倒。根据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当代史的知识,中国所说的一边倒是倒向谁呢?是倒向苏联。那么为什么中国要提出这样一个政策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国际背景。

背景: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立。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大国,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难以置身事外。由于自身实力不足,自立阵营又不现实。)

②美国敌视新中国。(二战后,国际势力范围重新划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原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为此美国在解放战争中大力支持国民党政府,前后耗资高达49亿美元。但国民党政府丧失人心,几年后中国大陆山河变色,美国对国民党的投资血本无归。再加上美国对中共缺乏了解,想当然的以为新中国必然会是苏联的附庸,故而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后来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相遇,更是将这一敌视推向高潮。) 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使得中国不得不选择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政策。那么在这种政策之下,中国外交上发生了那些大事呢?我们再来具体了解一下。

大事:①与苏联等17国建交。(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下午宣布成立,苏联在10月2号便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日便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种速度,只有美国承认以色列的速度能与之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与苏联这种亲密的关系。苏联更是为中国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随着中苏两国的建交,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也纷纷同中国建交。此时中国的外交的核心环节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个环节即同大国的外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苏联等国际大国的帮助,同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对中国的安定与发展同样影响深远。但是,朝鲜战争,中国与美国打成平手,虽然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同时也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达到了顶点。当然,这种恐惧主要是来自对新中国缺乏了解。为了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这种不必要的恐惧,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阐明了我国对待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表明了我国寻求发展友好关系的诚意,改变了周边各国新中国的态度,为相互交流,发展关系开启了大门。这一部分内容,属于中国外交的哪个环节呢?就是周边国家外交这一环节。) ③日内瓦会议——1954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可以说对新中国意义非凡。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其实,日内瓦会议的召开,就是为了讨论朝鲜和越南的停战问题,即中国所说的抗美援朝与抗法援越。很明显,这两场战争,中国都直接或间接的卷入其中。前者中国直接出兵与美国进行苦战,后者中国出钱出军事顾问,帮助越南人民取得胜利。故而,日内瓦会议中国举足轻重。由此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重要地位。) ④万隆会议——1955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万隆会议,我们可以说是非常难得。它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与会的29国,大部分都是新独立的亚非发展中国家。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本来是打算好好的宣传一下自己,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认同度。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一样加之对中国缺乏了解,有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泰国、菲律宾等国,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宗教信仰问题展开了盲目批判。在这种情况之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并没有马上上去与之理论,而是临时修改了演讲稿,在下午四点中国代表团发言时间,周恩来总理仅仅说了几句话,就将会场上对中国的非议之声平息。周总理在这几句话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方针即:“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中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参会的态度与立场。使得他国没有理由再对中国发表充满敌意的言论,从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总理的这种做法也体现了中国古老的为人处世的哲学——让人非我弱。) 时间来到了60年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个阶段。根据我们所学过的世界史知识,苏联企图强租中国的旅顺港,在中国建长波电台,并与中国组建联合舰队,试图把中国拉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自主独立发展,损害了中国利益。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从原先的“一边倒”转变为了“两个拳头出击”。此时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呢?①中美依旧敌对。②中苏关系恶化。那么,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两个“拳头出击”,目标是谁呢?很明显就是美国和苏联。中国和苏联更是爆发了珍宝岛冲突和多次边境冲突,苏联随之在中苏边境部署百万大军,对中国虎视眈眈。

在世界上,敢于同时对抗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也只有中国了。但是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困难期,中国有能力同时对抗这两个国家吗?答案是:没有!就算是今天以中国国力也难以长期对抗。因此中国必须改变这一状况。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国内经济同时也发生滞胀,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陷入劣势。这时无论中美,都有改善之间关系的需要。因此,我国的外交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70、8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那么问题来了:一条线指的是什么呢?一大片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当时,中国北方是苏联本土及亲苏的蒙古国,西面和南面分别有苏联扶持的政权,苏联实质上是对中国形成了三面的战略包围。为打破这种包围,中国就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政策: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上的一大片国家来共同抗衡苏联。实质上,中国加入了世界反苏同盟。其标志就是美苏关系的改善。那么同样的,在这个时期,中国外交上发生了哪些大事呢?我们来看一下。

大事: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由于中美意识形态不同、分属于两大社会阵营等原因,中美的交往不能贸然进行,要有所准备和铺垫。所以为了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基辛格秘密访华,为的就是为尼克松访华探路,准备前提条件。1971年7月8日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在晚宴上他以肚子疼需要休养为由,摆脱了记者的视线,乘坐民航客机秘密到访中国,并同周恩来共进行了17个小时的会谈。为中美关系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也为尼克松访华创造了条件。)

②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中国这一联合国席位却长期被退据台湾的蒋介石政府占据。中国迫切希望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却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能成行。但是1971年正值中美关系升温期间,再加上中国自身实力的壮大与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已是大势所趋。我们来看两则材料:

一、1950年,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声明,美国认为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是一个程序问题,不能使用否决权。(民主党当政时期)

二、1954年11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接纳一个政府加入联合国不同于接纳一个国家成为新会员国。接纳新国家需要大会+安理会两次表决,接纳一个政府,大会就够了。美国政府从来没有说过它永远拒绝承认共产党中国。(共和党当政时期)

---- 顾维钧回忆录,第十分册,第138页,第293页,中华书局2013年版

从这则材料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美国对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这一问题,不仅不再像以前一样极力反对,反而提出中国的问题只应由联合国大会解决,从而避免了苏联和台湾蒋介石政府的一票否决权,使得中国能够顺利通过联合国大会表决。我们可以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愿望,是美国为中美关系解冻送给中国的一份“见面礼”。)

③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在基辛格秘密访华一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开启访华之旅,不过与上次不同的是,尼克松的这次访华是正式国事访问,冰封25年的中美关系也正式解冻。双方随即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美国正式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不过此时中美并未建交,但西方阵营的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等则于中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④1979年中美建交,由此中国也迎来了一次建交热潮。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正常化,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也就失去了政治上合作的基础,中美关系蜜月期结束。中国开启了新的外交模式,也就是第四个阶段:无敌国外交。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无敌国”就是不将任何国家当做假想敌,全世界都是朋友。其核心思想就是:不从意识形态上敌视其他国家。具体表现就是:独立自主不结盟。可以说中国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模式。

在这个外交政策之下,中国更多的参与到了国际事务当中,比如: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参与组建上海合作组织、2008年参加索马里护航军事行动、常年参与联合国反恐行动等。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未来中国如何在不断变换的国际关系中寻得出路,仍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五篇:中国外交站在新的时代潮头 ——论中国当前外交环境

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肯定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与突破,并对我国当前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进行了冷静判断。根据新环境中呈现出的新特征,参考人民合理诉求,提出了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新目标与新举措,这都宣示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而中国外交面临的内外环境的新特征,也将对中国外交提出新的要求。 一.中国外交新环境

纵观中国当前外交局势,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两个,一是世界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欧日等传统市场出口受阻,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在努力扩大内需的同时,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开拓新的市场;二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步伐日紧,军事力量投入加快,介入亚太地区事务渐深,积极抢抓区域合作主导权,而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存在借美战略重心东移应对中国快速崛起的心理,东海、南海岛礁主权争执趋紧。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国既希望于借助中国的发展获利,但又防范着中国发展过快而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从周边来看,中国周边安全比较严峻。

在东亚,美国利用日本军国主义与韩国渴求民族肯定的心理,联合美日、美韩打造军事基地,在中国东北的陆地疆域和东部海域形成一道实力强大的军事包围圈。

在我国的北部边陲,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之梦重新燃起,加之有大国沙文主义、强于对外扩张的传统和蒙古国限于资源的贫乏以及地理上的缺陷和大民族主义倾向,给这一地区的稳定增添了无形但巨大的隐患。

在我国南部海域,各沿海国家如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借助美国的“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计划,毫无顾忌地侵吞、蚕食中国南部海域和部分岛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领土主权,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从中东地区的石油运输,更掠夺了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该部分海域是组成第一岛链的重要部分,对我国未来军事发展有着严重影响。

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外交环境不容乐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加深对我们当前外交环境的理解,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合理应对外交变化与挑战,才能开创外交新局面。

二.中国外交新要求

日益复杂、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局势,给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为如下几点:

中国外交为内政服务。就目前而言,中国外交首先要致力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着力点放在维护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上,放在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在另一方面,中国外交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新期待,把着力点放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加强改善公共服务上,为这些工作创造好的条件和可资镜鉴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外交应着重于长远目标,顾全大局。首先是坚持我国战略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向世界作出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其次是加强战略思维。我国外交工作应有历史的深远眼光和世界的全局眼光,要重视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规律,增进对世界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了解,使我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外交决策更加科学。

中国外交工作应统筹兼顾,更加重视统筹内外,即要着力统筹好内外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首先,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其次,必须统筹使用好我们的各种外交资源、外交力量、外交渠道、外交手段、外交形式。

中国外交对国际责任应有清醒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重视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今天的中国外交要重担当,就是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当然,这个担当是有前提的,第一 必须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可做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不可做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承诺。第二是不能损害我们自己的核心利益,必须是在坚决维护我们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三.中国外交新理念

中国外交的要求改变了中国外交新理念,这些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

中国外交是中国梦的体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因此,中国梦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梦想是相同的。

与此同时,中国应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其中,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前的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大国姿态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在外交中,我们应做到不对抗、不冲突,客观理性地看待与各国间的战略意图,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三是合作共赢,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对方利益,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四.中国外交新布局

中国外交新理念带来外交新的布局,新的布局必然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从领导人的外交活动中可以看出,中国外交呈现出全方位的特点,兼顾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兼顾了周边国家、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兼顾了双边合作与多边舞台,也兼顾了公共外交与热点问题。

并且领导人外交活动设计领域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首脑外交既谈政治,也谈经济,既推动经贸合作,也推动人文交流,同样也会探讨人类共同挑战的应对之方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

外交活动较之前而言也呈现出多形式的特点,特使外交承担和重要责任。刘延东同志作为中国领导人的特别代表于今年2月赴韩国,出席了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就职仪式。今年5月,中国接待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在朝核问题山重水复的时刻,给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带来了新的转机。“庄园外交”是近来国际媒体热炒的一个话题。

新一代领导人在外交工作中总是战略思维,立足当前,谋略长远。中国为非洲、拉美等国家提供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援助,着眼于该地区的长远发展,主要与双边友谊的务实举措。 五.中国外交新风格

新一代领导人也给中国外交带来了新的风格,主要体现为主动性、全方位、底线原则和个人特色。 中国外交方针有延续性,坚持和平发展,因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经济发展仍是硬道理,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很重要。

但是,原来中国外交趋向于国际热点,现在中国外交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美信任,一个是周边环境,体现出一种以我为主的主动性。

并且外交地域宽,内容全方位,比较注重全球治理。

同时,在领导人每一次强调合作时,都会强调中国不会放弃自己的核心利益,体现出外交的底线原则。

而且,领导人出访时,个人特色明显,习近平在莫斯科演讲时说了一个有趣的“鞋子理论”,在坦桑尼亚演讲时提到了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李克强在印度问记者自己的照片会不会上头版;他刚到德国,就在电视前观看了欧冠决赛。这种自如、从容而又能专注现场的活跃互动,已经开启中国外交的新时代。 六.中国外交未来

十八大带来的外交改革仅仅揭幕,我们从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的繁忙身影可以明白,随着中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不断出台,我国外交事业将更具国际视野,更注重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中谋划各项工作。

上一篇:用爱诠释教育用范文下一篇:援藏干部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