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2023-04-18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2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理解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实质,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和意义。③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万隆会议成功所起到的作用。⑵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不同。②运用历史材料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⑶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经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②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3、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4、 本课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5、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索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与万隆会议的材料

6、 教材教法分析:本课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之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每一目都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容易上手的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设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尤其是围绕着本课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是谁吗? 生(讨论):周恩来。

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正是他在建国初期协助毛泽东,冲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的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师:快速通读课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包括哪些方面? 生:①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师:对,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方面。

一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师:请同学们看“学思之窗”,联系中国近代史想想,周恩来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近代反动政府与列强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西太后与侵略者签定《辛丑条约》,袁世凯与日本侵略者签定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蒋介石与美国签定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师: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呢?它与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方针是否不同呢?

生1:新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生2:它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生3:“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这与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方针是不同的。

生4:“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不承认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这也是近代中国历届政府想都不敢想的事。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对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本质进行剖析,那么“一边倒”又该怎么理解呢?

生:请问: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既然主张在外交上要独立自主,怎么又要“一边倒”呢?这与“独立自主”不是有矛盾吗?“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新中国有什么作用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大家可以从当时的国际形势,“一边倒”的内容和新中国初期突出的外交成就这三个方面去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结果:

生1:从当时国际形势看,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了民族独立;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这样就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局面。而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是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明智选择。

生2:从“一边倒”政策内容上看,它与独立自主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不意味着新中国就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生3:从结果上看,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宣布同中国建交,并邀请毛泽东等国际领导人到苏联访问,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和中苏建交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它对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具有重要意义。

师:三位同学从三个不同角度对“一边倒”政策进行了分析,至此,我们对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已有了一个全面了解。正因为新中国提出了新的外交方针,所以很快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相关链接】

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政策致使新中国全盘接受苏联模式,助长了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和经验的教条主义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政策导致了新中国闭关自守,在经济上阻碍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交往。第三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方针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而采取的政治方针。第四种观点认为,“一边倒”不仅仅是因为两党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更不是要充当苏联的附庸,它成功地建立并加强了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迅速取消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特权,同一批国家建立了新型平等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五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局限性是我国在一些国际交往中,尤其是对美国外交等问题上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 【背景资料】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制定: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以前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概不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外使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与外国签定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

1950年4月1日 13.瑞典王国

1950年5月9日 14.丹麦王国

1950年5月11日 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50年6月8日 16.瑞士联盟

1950年9月14日 17.芬兰共和国

1950年10月28日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指导新中国发展与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外交关系呢?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对它进行适当修改,从而使它更完整准确。

生2:由于中国与印度、缅甸等新兴民族国家在近代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主权不独立,领土不完整,经济发展滞后,所以它们在独立后就特别强调国家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经济上平等往来,互惠互利。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恰好考虑到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要求。且撇开了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所以受到印度和缅甸等国家的欢迎。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1:从国内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生2:从国际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知识拓展】

“2004年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说,为大力弘扬五项原则,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政府愿与各国共同作出努力:第一,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平等。第二,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第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第四,通过对话与协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第五,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制的重要作用。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师:新中国在建国初期积极同一些国家发展友好的外交关系,并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国际威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大家思考一下,新中国为什么要出席这两次会议,在会上表现如何?

生1:日内瓦会议讨论解决的是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这与中国关系很大,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解决了,就能保证中国周边局势的稳定。

生2:正是由于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新中国代表团的表现更为出色。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由于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的不同,与会代表之间的矛盾分歧很大,再加上帝国主义的干扰破坏,因此会议形势错综复杂。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如何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呢?请大家阅读材料: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国际关系材料选编》

请回答:

材料中的话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 他阐明了什么方针?该方针起到怎样的作用?

生:这话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该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会议的成功。

师:回答得很好。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了解和信任,会后,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建树(以知识结构再次呈现),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提前预习,布置预习问题;搜集有关资料;课文内容要有所取舍,详略得当,突出强调本课重难点;当堂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10.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共三课,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叙述了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三课之间衔接非常紧密。第一课,对外关系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第二课,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第三课,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时期。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能力的培养,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的阅读,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在内容多而时间紧的情况下,可利用现代化手段,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把本课堂的结构层次、所需材料及问题或其他相关知识点用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来。更要把握好本课的重难点,做到有详有略。

11.教学后记: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的历史基本功相当扎实,有一定的读史解题能力,课堂反应较快,但只局限于部分同学。另外一部分同学反应较慢,有的还跟不上,比如讲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够指导新中国发展与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外交关系和中国为什么要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时候,有些同学对当时的国际形势理解不深刻。因此,平时还要注意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使其融会贯通。 12.知识与能力巩固 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 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二战后世界形势的根本特点是(

)

A 殖民地获得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 资本主义世界严重削弱 C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面对抗

D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4、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 A 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 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 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5、新中国成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

)

A 同周边各邻国建交

B 与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建交

C 得到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承认

D 与苏联建交并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6、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 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 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7、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会谈中 A 中印谈判

B 中缅谈判 C 中苏谈判

D 中美谈判

8、万隆会议上,中国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求同存异” C “平等互惠”

D 联合反对殖民主义 简答:

新中国的外交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的?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答案(选择):ACCBD BAB

(简答):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亚非拉许多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出席万隆亚非会议,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篇:第14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曾兼任过外交部长。在他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机智幽默著称。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总理都能唇枪舌剑,以超人的智慧应对自如。

故事《周总理智对美国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却被周总理反驳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周总理的机智幽默,巧妙化解外国记者的讥讽,最后不仅保住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还反讽了老美记者的自大无知和见识浅薄。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在世界外交舞台上,除了外交官的机智应对以外,更需要深思熟虑地处理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那么成立之初的新中国,是如何处理各种外交关系的?新中国的外交之路有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呢?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共同学习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概述:

现代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新中国初期(1949——1955),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突破时期; 第三个时期: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是新中国外交的调整时期。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时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中对本节课做了如下要求。

展示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内容分解成下面5个问题。 分解目标、学生自主探究:

1.建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如何理解建国初期的基本方针?(难点) 3.建国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重点) 5.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也是本节课大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家先用5分钟时间,在课本上寻找一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板书。

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依据————→政策————→方针——————→成就

﹍﹍﹍﹍﹍ ﹍﹍﹍﹍ ﹍﹍﹍﹍﹍﹍﹍﹍﹍﹍﹍﹍

1 ﹍﹍﹍﹍﹍ ﹍﹍﹍﹍﹍﹍﹍﹍﹍﹍﹍﹍ ﹍﹍﹍﹍﹍ ﹍﹍﹍﹍ ﹍﹍﹍﹍﹍﹍﹍﹍﹍﹍﹍﹍ ﹍﹍﹍﹍﹍ ﹍﹍﹍﹍﹍ ﹍﹍﹍﹍ ﹍﹍﹍﹍﹍﹍﹍﹍﹍﹍﹍﹍ 互动检测、校正总结:

首先挑3名学生板书黑板上知识框架中的“政策”、“方针”、“成就”三部分内容。

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一起进入探究一。

探究一:建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生1:两大阵营对立,美国敌视孤立。

这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板书“国际环境”) 那么,在这样的国家环境下,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什么好处呢? 生2:捍卫主权和和平。

近代中国长期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所以在取得独立后,便对独立自主格外珍视。那么如何捍卫主权和和平呢?必须告别近代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便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板书“国家利益”)

那么除了国际环境和国家利益,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呢? 生3:国家实力。

生4:国家性质。(板书“国家实力”、“国家性质”)

这两点,我们今天就不再做解释了。依据这几个因素,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那么,这一政策具体包含那些基本方针呢?来看一下刚才学生的板演,大家说说对不对呢?完全正确。

那么,如何理解三大方针呢?我们来进入探究二。

探究二:如何理解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思考:

1、旧炉灶是指什么?

生5:国民政府旧的外交关系。

2、为什么要另起炉灶?

生6: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决裂,重新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思考:

1、屋子里的脏东西是什么?

生7: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种种特权。

2、为什么要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生8:只有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才能真正与西方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

思考:

1、倒向谁?(学生齐声回答:苏联)

2、为什么要一边倒?有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

生9:在两极格局下,新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走。“一边倒”是在当时

特定历史环境中,所作出的比较合理的选择。

3、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矛盾吗?

生10:不矛盾。因为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新中国就盲目的顺从苏联,完全

2 不顾国家利益。一边倒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自

主与和平。

三大方针实际上解决了新中国诞生后外交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下面请大家来连一连:如何建立自己的对外关系?(另起炉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所以说,三大方针指明了新中国外交的方向。

探究三:依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内容,分析《中苏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1、根据第一条可分析得出:《条约》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

2、根据第二条可分析得出:《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探究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这是本节重点,教师深入讲解。 多媒体显示图片: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3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五项原则”的特点,进而引出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公认的外交准则。

对比“一边倒”,思考: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一边倒”重在意识形态的同,而“原则”则淡化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更强调追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是对“一边倒”政策的修正和完善。所以说,“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探究五:多媒体显示图片: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分析:为什么说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留下了最帅的身影?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日内瓦会议的历史意义。

1、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2、由于中国的积极推动,最终达成了印度支那停战的《日内瓦协议》;

3、中国代表团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探究六:多媒体播放视频: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6分钟)分析:周总理所说的亚非国家间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求同存异”方针为何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有何作用?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展示参考答案:同:遭遇和任务相同;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不同。作用:周总理呼吁亚非各国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更强调追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当堂检测:根据重难点设置了关于:三大方针的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开放性、日内瓦会议等三道选择题,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合作探究:“弱国无外交。”“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而且外交上一律平等。”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谈谈你对两种观点的看法?

3 本题是开放题,评分要点如下:首先要解释观点,然后列举史实。

观点一,指弱国在外交上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1分),史实可举中国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会议上的表现等(任一,1分,能史论结合+1分)。

观点二,国家主权平等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或答出《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内容也可)(1分)。史实可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最后并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体现了弱国、强国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非洲小国与美国也不乏建立外交关系的,我们国家也主张和平共处,平等互惠(任一,1分,能史论结合+1分)。

此题回答的关键是:不管你赞同哪种观点,必须要结合相关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赞同前者,可例举近代中国在外交的失败来说明;要赞同后者,可例举主权无大小的观点来说明。

布置作业:结合大家讨论的情况和教师的点拨,将“合作探究”的成果形成文字。

结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以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迈向世界外交舞台。那么,在冷战格局下,中国的外交之路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

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依据————→政策————→方针——————→成就

4

第三篇: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录像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4、学生评价设计

(1)通过巩固练习、测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辩论和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来考查学生收集处理历史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1、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

(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

(1)布置学习任务。

(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确定目标]

师:通过上一个单元学习,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于此同时新中国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材料)

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情景。

师:看了上面四幅图片,同学们对旧中国的外交有何认识?

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旧中国实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哪些成就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多维互动 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新中国外交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生:回答略。

师总结同时多媒体展示要点: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师: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展自己的外交活动。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制定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声明

思考: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外交原则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新中国在开展外交时,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独立、自由、领土主权完整以及世界和平的原则。这种原则,我们称之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 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 立地位。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师: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 生:分组辩论:

师:在这种外交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外交战线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生:通过阅读课文总结、回答。由此进入主题探究三。 主题探究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友好关系

师:多媒体展示中苏建交的图片、录像。

生:概括中苏建交的概况。

师:中苏建交后双方又签订中苏友好条约。那么它与旧中国签订的不等条约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来看两段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1: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思考:对比两则材料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

生: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清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使国家丧失了大量的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新中国不仅要同世界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还要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外交关系。在此过程中新中国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呢?由此引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的照片和录像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后来措辞又如何不断修改完善的? 生:讨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不仅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今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两则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50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外长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 生:思考、讨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除积极发展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

3、参加日内瓦会议

师: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代表团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投影照片思考回答? 生:答略。

师: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同学们回忆1919年中国参加了什么国际会议,在这两次国际会议上中国外交表现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总结: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新中国不仅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非万隆会议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4、参加万隆会议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万隆会议的录像,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参加万隆会议?

(2)针对会上一些国家或者出于对新中国不了解或者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唆使下攻击中国代表团的情况,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含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突出强调求同存异的含义,并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和要求。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演个历史剧,一组扮演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一组扮演记者采访周恩来,并就采访内容写通讯稿。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生: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表演。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我们对万隆会议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知识整合 归纳提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从建国初期的外交风云变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咱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学:讨论发言,整理主要观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师:(引导学生归纳)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冷战结束后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但是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世界呢? 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对,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a.亚非国际会议 b.日内瓦会议

3.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4.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之一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的含义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主要是 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7.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8.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非选择题: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延伸探究 发展评价]

1、研究课题:

(1)新中国外交成就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新中国外交成就相关的图片、资料、邮品等,举行小型展览会。 (2)《我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自己的爱好、层次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字数不限。 (注:两个任选一个。)

2、分组辩论: 正方:“弱国无外交”。反方:“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 。

第四篇: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情境再现,历史比较。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于1953年1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是什么?问题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阅读材料、问题探究。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建国初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之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本课导言部分提出本课的探究内容和需要重点理解的三个概念。

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写了四个问题:

①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战后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渗透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的特点,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但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这三条方针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这些方针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④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教学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次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5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受。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帝国主义孤立新中国阴谋的破产。会议分两个阶段,先后讨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与会的29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同一些周边国家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外,另有22个国家或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或在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下对中国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疑虑。所以参加这次会议对于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逐步理解并支持中国是十分必要的。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学设计

本课导入部分,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一个鲜明的印象。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音像制品、文字资料,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关外交的时事。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①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按教材从四个方面讲解,突出新格局的形成和两大阵营的对立。

②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结合近代历史和当时的现实分析和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含义,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重大意义。例如引导学生回答〔学思之窗〕中的有关问题,理解“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一方针对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自己设计新问题,例如“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

③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可以用幻灯打出“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讲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如果课时允许,也可以补充中苏签订相关协定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分析旧中国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区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者展示有关的音像材料,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措辞修改完善的过程;然后,结合二战后的历史,重点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一目,主要讲清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两次国际会议。关于日内瓦会议,教材对会议的两个阶段、内容、结果都作了明确的介绍,教师主要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关于万隆会议,教师简要介绍这次会议的背景、情况,然后补充有关材料,突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小结:以知识结构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本课导入

准备5组材料,制作成幻灯片,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第一目的学习。

案例二

旧中国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区别

组织学生阅读下列两段材料:

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引导学生回答: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然后老师指出: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案例三

阅读【资料回放】,导入万隆会议

让学生首先阅读【资料回放】的有关内容,提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出席万隆会议(分析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发起的,是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另外,消除与会各国对中国的疑虑,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中国代表团面对压力和危险,毅然接受邀请,出席会议。

案例四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在1955年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等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作了精彩的发言:(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然后请学生回答: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

解题关键:找出周恩来这么说的历史依据。

思路引领:旧中国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反动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

答案提示: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2.你能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的史实,来理解毛泽东讲这番话的意思吗?

解题关键:了解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犯了中国的哪些主权?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路引领: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控制四个方面去思考。

答案提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是毛泽东依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作出的一个重大外交决策。因为在历史上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如驻军权、内河航运权、海关管理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传教权等等,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只有清除这些特权、势力和影响,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解题关键:注意“新中国初期”的时间限定。

思路引领: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参加的重大外交活动。

答案提示: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解题关键:可以从国际社会对其反映来思考。

思路引领:可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外交工作的推动、对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两个方面来思考。

答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包括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问题的基本准则,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列出简单表格。

提示:可以让学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查阅相关内容,然后按建交先后顺序填充在表格里,表格应该包括国家和建交时间,查找过程中注意当时有些国家今天已经并入别的国家(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的国家已经分为几个主权国家,国家名称也有变化(如苏联、南斯拉夫)。

2.争鸣: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另一种说法是:“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在学生确定各自的观点之后,首先,要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政府在这两次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要把两次会议上中国的地位、斗争及所起的作用作为重点;第二步,找出和自己观点相印证的史实,同时找出对自己观点不利的史实,对史料加以组织,并补充其他相关的史料;第三步,在争论的过程中要作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

第五篇: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范文)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怀化市铁路第一中学

王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主要内容;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苏建交;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理解:结合近代历史和建国初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主要通过情景再现和历史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以阅读材料、问题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等的理解。

4.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3.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概述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毛泽东开国大典讲话) 导入语: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个新的国家将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了?她还会像当年中华民国成立一样,再发表一个“《告友邦书》”吗?想知道答案,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由此导出第一部分的教学)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多媒体显示标题) 师:对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下中国实行的外交方针,毛泽东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和“一边倒”,那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方针政策了?

生:“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学生可能就课文提到的内容,照本宣科地念一遍,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旧中国的一些知识进行回忆,加深印象。)(多媒体演示“另起炉灶”之旧中国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图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之帝国主义在华的一些特权的图片)

师:新中国的外交为什么要“一边倒”?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面临国内形势: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多媒体演示图片)

师:“一边倒“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斗争。 设置课堂活动题:如果你是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你将如何对外宣称和解释我国的外交政策?(一个学生作为发言人,其他学生作为记者,老师也可根据情况,增加问题,例如,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一边倒?)

师总结提问: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旧中国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以提问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了?我们来看第二部分。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出四大成就,建国第一年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多媒体演示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图片) 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演示中印建交图片,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多媒体演示中国与瑞典建交图片,瑞典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五项原则内容)

师: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什么样的意义? 生:(回答)

( 多媒体演示“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图片)

师:五项原则最初是1953年中国在和印度代表团解决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时周恩来首次提出来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多媒体演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知道日内瓦的大概位置,然后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纪录片)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回答) 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多媒体演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知道万隆的大概位置,然后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纪录片)

师:请同学们边看纪录片边思考,亚非会议为什么会出现紧张的气氛?周恩来以一句“求同存异”化解危机,那么亚非国家的“同”在哪里?“异”在哪里?

师: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师: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结束语:

众所周知,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一边倒”方针无为以继,中国处于美苏夹击的困境之中,中国的外交将何去何从?共和国又面临严峻的考验。到了70年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的外交终于闯出险滩,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新突破:重返联合国舞台、中美关系坚冰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将继续学习,

上一篇:乡镇妇联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扶贫资金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