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政策论文——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2024-05-01

形式政策论文——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共6篇)

篇1:形式政策论文——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太的目的以及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信息系电气自动化101汤伟杰 100310127

【摘要】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亚太安全格局演变和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首要因素。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加速转向亚太,继续利用海上安全问题对“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力争打造美国主导的“太平洋世纪”。亚太地区军备呈现竞赛趋势,中国周边国家利益分化重组加快。与2010年相比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高调回归亚太原因

重返亚太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如何应对

1、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1、1海上问题矛盾激化

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压力将常态化。1、2半岛局势僵局难破

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历史上,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都在这个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6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珍宝岛冲突都对中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1、3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

日本东北部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害。日本大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以及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远近排列顺序。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国家;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国。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明显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1、4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

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被放大。

2、高调回归亚太原因

美国回归亚太原因比较复杂。具体原因有五个。一是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原因,中国现在在亚太影响力太大,美国作为世界老大必须重新夺回这个关键地区 的影响力。第二个原因是地缘经济,亚太目前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美国如果在这个地区被排挤出去,其老大地位堪忧,所以它宣布回来并想主导。第三是因为中国周边的邻国现在都对中国感到担心,要求美国回来以平衡中国,这个机会对美国来说是很难得的。第四是内政原因,奥巴马当局认为小布什当政的8年,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就是把反恐定位太高,定位为反恐战争,一切围绕着它转,重点放在了中东南亚地区,对东亚地区忽视了。小布什的错误就是奥巴马的机会。第五是因为个人原因,奥巴马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洋总统,美国历届总统都是欧洲背景,而他出生在夏威夷,在印尼生活了7年,对亚太有个人的情感和兴趣点。其次是希拉里是一个有战略思想的国务卿,想建功立业。她可以比较客观地看美国未来前途,这样就有利于她支持奥巴马的外交战略转移。

3、重返亚太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3、1 美国高调回归亚太,造成了切实的影响,比如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海上邻国出现“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已经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也将成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主导权转移的一个信号。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随着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3、2 从2010年开始,美国逐步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美国重返亚洲不仅使中国直接面对美国日益增强的战略挤压,也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国家间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石”,美日韩三边存在形成军事同盟的迹象。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雁型安全模式”显著特点是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这也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3、3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被放大。其他国家都相应的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已将军事防御重心放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普遍较强,尤其是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的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应引起重视的是,周边国家之间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3、4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重点对象,美国正利用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联盟体系,以及通过在中亚和南亚的军事存在,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制约。

3.5由于近几年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部署,在美国看来,在该地区,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政治利益,对于美国来说都极其重要。中国应以一个开放合作的态度来对待。中美之间有很强的利益捆绑,美国也还想跟中国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所谓“美国重返亚洲”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美国从没离开过。事实上,从冷战结束,美国一直在这一区域进行部署,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即使在小布什政府忙于反恐的时候,还加强了关岛一线的军事部署。只不过现在奥巴马出于他的一些

考虑,当然也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一个动作,也是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一些调整,相比于原来有一些新的举动。我想,它的主要目的讲白了就一句话,就是奥巴马所说的,我们美国绝对不当老二,这个是他的核心目标。客观上来讲,那也是针对中国,因为中国现在发展的最好,势头最猛。

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部署,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个地区有新兴大国的崛起。首先就是中国,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如印度。这一区域,地区整合进程已经启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是出现的新情况,而且该区域经济发展得非常好。在美国看来,在这区域,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地缘政治利益,对于美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另外,在美国看来,这个区域同其他地区相比,还存有一些热点问题。就是固有的一些可能引发冲突的问题,包括朝核问题,台湾问题,还有现在谈论很多的南海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热点问题,美国人觉得有可能会造成地区的不稳定,因而有必要把更多的力量和资源部署在这一区域。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无疑会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中国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也随之增大。但是,总体来说,这并不会改变周边环境对我们“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首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互相离不开,它们非常清楚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而且会付出代价,“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其次,美国现阶段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是防范性质,主要是为了加强遏制中国,而不是与中国对抗,遏制本身并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为了拖延中国的发展步伐和崛起进程。

美国重返亚洲,当然有其战略考虑,有想做为这一地区的平衡者的考虑,也确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也有亚太地区经济充满活力,全球力量格局在向这一块倾斜,区域外大国都在看重这一地区。谁忽视这一地区,谁的未来利益将会受损。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重返或加强跟亚太国家接触还是利益驱动,不完全针对中国,中美之间有很强的利益捆绑,美国也还想跟中国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应以一个开放合作的态度来对待。中国正在稳步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日韩也将推动FTA进程。对玩弄TPP,眼下可以观察与研究,注意其他成员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与态度,包括准备或加入谈判的过程。第二是需要研究TPP的一些规则。TPP的框架协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涵上万种商品,还有投资、金融、农业、劳工和环保标准等,它有一些门槛,对我们而言很高,比如政府采购,对国营企业贸易行为的歧视。这方面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我们 要研究谈判的规则。第三是研究谈判的进展情况,到底会发展成怎么样,还有更多的国家可能想加入谈判。研究这些情况,可以心中有数,为可能的谈判创造一些条件。同时,我们也有信心与实力和条件,拓展或者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而东南亚国家对于美国霸权主义的行径,心里也有忌惮,而且历史上美国人在这里搞了一系列的不得人心的举动,特别是打了越南战争,东南亚国家,实际上对于美国也有猜忌。那么美国人现在回来,要想顺畅一点,它就要找一个路径。一定程度上,东南亚国家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一方面要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车,推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安全上,又想利用美国来制衡和牵制一下中国。毕竟,这些国家对中国也有猜忌,担心中国强大后危及自身的安全利益。那么美国把南海问题放大,宣扬“中国威胁论”,然后美国就可以堂而皇之、顺理成章地回来,强化东南亚国家对于美国的需求和依赖。美国竭力炒作这个问题,只不过将南海问题作为拉近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关系的工具之一。不过,在中美关系相对比较平稳的情况下,美国其实无意在这个问题上来同中国

正面对抗。美国不希望这个问题风平浪静,它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解决,它需要的是适度的紧张。适度的紧张,对于它来讲重返亚太非常有好处,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美国其实也不愿意看到南海问题过度紧张,引发中国强烈的反应,甚至采取军事行动。如果真的是那样,美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抉择。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些东南亚的小国想利用外部势力,讲的就是美国,试图在两个大国之间博弈,从中捞取好处。我觉得这个有点儿像火中取栗,而且美国不会允许一些国家,比如说越南,特别是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走得过远,以致于出现失控的局面。其实美国人也不愿意南海真的出问题,就是让它适度紧张,但又把这个紧张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别看越南,特别是菲律宾跳来跳去,好像美国人在后面挑唆、撑腰,可是这也有个度的问题。一旦美国认为无助于地区稳定,可能会引发大的冲突,美国就会变得谨慎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抉择,它要保持均衡。在中美关系总体稳定、美国寻求中国合作的情况下,美国更需要这样做。

在亚洲,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重返亚太,但毕竟不是亚洲国家。因为只要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赢得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亚洲“人和”的天平必定会向中国方面倾斜。

因此,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对美战略的正确选择应是: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此外,对那些积极呼应甚至高调呼吁美国重返亚太的周边国家,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对那些在美国的策动下不断找中国麻烦的周边国家,更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克制。

4、中国如何应对

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国际社会所作的贡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但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军事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联盟。就目前的实力和影响而言,中国还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在亚洲,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重返亚太,毕竟不是亚洲国家,只要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赢得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亚洲“人和”的天平必定会向中国方面倾斜。因此,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对美战略的正确选择应是: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此外,对那些积极呼应甚至高调呼吁美国重返亚太的周边国家,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对那些在美国的策动下不断找中国麻烦的周边国家,更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克制。中国必将在世界政坛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样、我们也能够与其他亚洲国家找到利益共同点,形成一个利益同盟,大家利益死死捆绑在一起,救济不能打仗,也不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拔离间,像欧盟一样形成一个以亚元为主体亚盟。共同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美国“重返亚太”障碍重重》 刘卫东,新华网

2、《亚太格局风物长宜放眼量—评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丁刚 《人民日报》

3、《亚太诸国安全战略大调整》 天下聚焦 天下报

4、《美军战略层面大变动》天下揭秘 天下报

篇2:形式政策论文——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摘要】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亚太安全格局演变和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首要因素。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加速转向亚太,继续利用海上安全问题对“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力争打造美国主导的“太平洋世纪”。美国重返亚太意味着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可能要进入一个不太好的时期,这些国家中主要影响的还是东南亚国家,像菲律宾等和中国存在复杂利益纷争的国家,可能抓假虎威,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不断在南海制造事端。对于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给中国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并不会改变周边环境对我们:“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首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互相离不开,他们非常清楚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而且会付出代价,“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其次美国现阶段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是防范性质,主要是为了加强遏制中国,而不是与中国对抗,是为了拖延中国的发展步伐和崛起进程。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高调回归亚太原因 重返亚太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如何应对

1、中国周边形势

当前中国海洋问题安全形势异常复杂与严峻,整体而言,发生海洋战争的风险大于陆地。据报道说:中国在周边海域不仅有岛礁主权争端、海洋油主权争端、海洋油油气与渔业资源争夺以及海域划界争议,公海局势更加恶化,且局部恐有冲突激化的危险。中国海军指挥学院的专家也认为,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挑战,海洋方向的形势比陆地方向严峻,不仅存在台湾、南海、钓鱼台和东海大陆棚等攸关中国主权和安全的问题,还存在影响区域形势全局的朝鲜半岛问题,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战争风险,远高于陆地方向。同时,目前中国的安全防卫能力与海洋方向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不相称,与主要安全对手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较大。,面对当前的海洋安全形势,中国正致力于加强海上防御力量,打造一支满足中国海防需要的海军。这包括建造新型潜艇、购买俄罗斯基洛级潜艇,研发类似用于攻击舰艇等等应对错综复杂局势的武器,加强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稳步推荐共同体建设,推进与域外国家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丰富东盟与日韩为主渠道的东亚合作的内容和完善的合作体系。

但是,中国推动的多边合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朝核问题成为国际焦点,中国被推到六方会谈前台,国际压力加大。美将力促“大中亚”计划落实,诱导中亚国家向南发展,企图将其从上合组织剥离出去;日推动“日本+中亚对话活动计划”,加强对中亚渗透,试图弱化中俄在上合组织的影响力;东盟借美平衡对华关系倾向加强,“10+3”也在向美敞开胸怀;另外,东盟各国竞争加剧,他信倒台后泰国在东盟的招牌地位迅速降低,越南代表后加入东盟的四国正在加重分量,印尼作为东盟发起者极力恢复影响力。东盟内部意见不一,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势必受到影响。

2、美国高调回归亚太原因

美国回归亚太原因比较复杂。具体原因有五个。一是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原因,中国现在在亚太影响力太大,美国作为世界老大必须重新夺回这个关键地区的影响力。第二个原因是地缘经济,亚太目前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美国如果在这个地区被排挤出去,其老大地位堪忧,所以它宣布回来并想主导。第三是因为中国周边的邻国现在都对中国感到担心,要求美国回来以平衡中国,这个机会对美国来说是很难得的。第四是内政原因,奥巴马当局认为小布什当政的8年,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就是把反恐定位太高,定位为反恐战争,一切围绕着它转,重点放在了中东南亚地区,对东亚地区忽视了。小布什的错误就是奥巴马的机会。第五是因为个人原因,奥巴马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洋总统,美国历届总统都是欧洲背景,而他出生在夏威夷,在印尼生活了7年,对亚太有个人的情感和兴趣点。其次是希拉里是一个有战略思想的国务卿,想建功立业。她可以比较客观地看美国未来前途,这样就有利于她支持奥巴马的外交战略转移。3.重返亚太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3、1 美国高调回归亚太,造成了切实的影响,比如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海上邻国出现“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已经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也将成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主导权转移的一个信号。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随着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3、2 从2010年开始,美国逐步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美国重返亚洲不仅使中国直接面对美国日益增强的战略挤压,也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国家间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石”,美日韩三边存在形成军事同盟的迹象。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雁型安全模式”显著特点是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这也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3、3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被放大。其他国家都相应的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已将军事防御重心放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普遍较强,尤其是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的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应引起重视的是,周边国家之间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3、4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重点对象,美国正利用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联盟体系,以及通过在中亚和南亚的军事存在,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制约。4中国如何应对

美亚太战略调整,到底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希拉莉讲过一句话,对华关系是有史以来,美国必须管理的最具挑战和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我认为,在新形势下,在美国的对华政府的天平上,一边是对中国合作与借重的需求,另一边是对中国的警惕与防范,两者的份量都在加重。事实上,自冷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确立了两面下注的对华政策,这一基本政策在当前的战略调整中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面对中国力量的快速上升,美国对中国更加“看重”了。我们对此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面临国际形势、2

周边环境变化的时候,首先要“冷静观察”,这是邓小平的话,要防止战略误判,一个大国如果在战略上作出误判,那将会带来大问题。

我认为,看中美关系,一定要有三个视角。首先是看总体国际形势。虽然这两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全球化、多极化、资讯化的消极面暴露出来,但世界和平发展的总的趋势并未因此改变,面临日益上升的全球性挑战,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还在增长。第二点是看中国的对外政策。可以说,它和当年苏联的对外政策全无相似之处。当年的苏联在全球推行其意识形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在经济上与美国几乎无任何关系。而当今的中国既不向世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也不推行自己的发展模式,中美经济关系不断发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国也完全无意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第三个视角是看美国。现在的美国已不是当年那个曾在世界上独占鳌头的美国,也不是冷战刚结束后大讲“历史的终结”、“美国治下和平”的美国,它的能力,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力在相对下降,加上面对严重的非传统安全挑战,美国的政策不得不做出较大的调整,不得不更多地寻求国际合作。

所以,我认为,即使现在美国真想来遏制、包围中国,它也做不到。我们没有必要把美国重返亚太看得草木皆兵,或认为美国又在对华进行“遏制”与“包围”。“遏制”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是当年美国对苏联实行的一整套封锁、包围、敌对的政策。随意、简单地使用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显然并不准确。分析美对华政策时,我还是主张用“防范”?这个词。它是美对华两面下注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戒备你,甚至想牵制、限制你的发展。但它与“遏制”的含义仍有较大的区别。

再者对于中、美、俄三国来讲,中俄双方合作才是对抗美国的基础,这是上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在上合体系内,则主要是中俄对主导权暗争,而对于美国来讲,中俄的暗争正是它的可利用之处,G2模式,说白了就是美国离间中俄的一种策略。既迎合了中国想避免战争,和平崛起的希望,又能让俄罗斯产生强烈的嫉妒与戒备心理,最后还能将中国可能的发展扼杀于初级形态,可谓是一箭多雕之计。反过来看,其对中国人心理的研究比小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敏感时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日本加强在钓鱼岛的控制--麻生表示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美国称《日美安保条约》适应于钓鱼岛,这一条脉络清晰的告诉我们,中国在钓鱼岛的立场并未后退,对方显然没有在谈判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不得不跳到台面上来刺激中国,迫使中国亮出底牌。谋定而后动,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对方显然也明白这一点。

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国际社会所作的贡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但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军事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联盟。就目前的实力和影响而言,中国还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在亚洲,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重返亚太,毕竟不是亚洲国家,只要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赢得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亚洲“人和”的天平必定会向中国方面倾斜。因此,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对美战略的正确选择应是: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此外,对那些积极呼应甚至高调呼吁美国重返亚太的周边国家,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对那些在美国的策动下不断找中国麻烦的周边国家,更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克制。中国必将在世界政坛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样、我们也能够与其他亚洲国家找到利益共同点,形成一个利益同盟,大家利益死死捆绑在一起,救济不能打仗,也不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拔离间,像欧盟一样形成一个以亚元为主体亚盟。共同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参考文献】:

1、《美国“重返亚太”障碍重重》 刘卫东,新华网

2、《亚太格局风物长宜放眼量—评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丁刚 《人民日报》

3、《亚太诸国安全战略大调整》 天下聚焦 天下报

篇3: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传导机制

(一) 主要内容

一是QE1通过购买大量美元资产向金融市场大量注资。2008年11月, 美联储宣布启动QE1, 承诺购买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 在随后的三个月中, 美联储创造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 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用于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截至2010年4月共购买1.725万亿美元资产, 开启了世界各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阀门。二是QE2计划购买大量长期国债来压低长期利率以刺激经济。2010年11月, 美联储宣布启动QE2, 计划收购6000亿美元的长期限美国国债, 每个月购买750亿美元, 直到2011年第二季度。目的是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 压低长期利率, 借此提振美国经济, 避免通货紧缩, 并降低高达9.6%的失业率。三是QE3开放式购买MBS直至就业市场出现重大改善。2012年9月, 美联储宣布启动QE3, 直至就业市场复苏。该计划包括:从9月14日开始, 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 (MBS) ;继续执行卖出较短期限国债、买入较长期限国债的“扭转操作”至2012年底;不设定MBS购买结束时间, 如果就业市场未能出现重大改善, 美联储将会持续执行购买计划, 并在合适情况下动用其他政策工具;维持联邦基金利率0-0.25%的区间不变, 预计这一水平至少维持到2015年中期。

(二)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传导机制

危机中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阻, 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从利率、资产结构调整、信贷可得性等多个渠道发挥效应, 达到影响投资者行为和促进经济恢复的目的, 其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导之一:利率传导。量化宽松政策一方面将政策利率保持在零附近, 降低短期利率水平;另一方面, 承诺保持利率期限结构的延续性, 从而降低中长期利率, 刺激经济。量化宽松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表现为:央行承诺利率i↓→实际利率ir↓→投资I↑→产出Y↑。2、传导之二:资产结构调整与资产再平衡。量化宽松政策的核心理念是, 央行通过资产置换和资产平衡效应, 将金融机构手中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抵押支持证券、机构债券、商业票据等低等级债券) 转换为活期账户、现金等流动性强的资产, 以期金融机构积极将其运用于贷款、债券或股票投资, 有效刺激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3、传导之三:通胀预期。央行扩张资产负债表将引起基础货币扩张, 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引起了人们对未来通胀的担忧。当政策利率承诺不变时, 通胀的上升将事实上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企业资金成本的下降, 由此将导致消费和投资的上升, 最终影响产出和就业的增长。其作用渠道表现为:货币供给M↑→通胀预期Pe↑→实际利率ir↓→刺激消费和投资即C和I↑→促进经济复苏Y↑。4、传导之四:信贷可得性。所谓信贷可得性 (credit availability) , 是指企业或个人能够通过信贷市场获得的信贷量。由于大量私人投资需要银行贷款才能进行, 所以信贷可得性对投资和整个经济有着重要影响。这一传导过程表现为:货币供给M↑→信贷可得性↑→贷款↑→投资I↑→产出Y↑。危机中,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恢复信贷市场功能。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政策效应

(一) 向实体经济注资

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向经济提供足量的货币供给, 以激发银行踊跃放贷, 企业恢复投资、居民启动消费, 从而带动经济走出萎靡不振的状态。QE1和QE2期间, 美联储通过购买政府支持企业机构债、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长期国债分别向市场注资1.725万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 (见表1) 。经过美国多轮量化宽松政策, 商业银行信贷市场逐渐恢复正常, 有力地支撑了美国经济复苏。

(二) 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降低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和经济实体注入大量资金, 加上利率在0-0.25%的政策配合, 从而确保美国长期国债低收益和低融资成本。美联储前两轮QE结束至下一轮开始, 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被显著压低, QE1实施后十年期和三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降1.03、0.66个百分点, QE2实施后十年期和三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各下降1.43个百分点。同时, 美国穆迪Aaa企业债收益率分别下降0.54、1.55个百分点, 3年利率互换下降0.99、0.70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www.federalreserve.gov.

(三) 促使长期资产增值

QE1-2购买国债及MBS的扩张行为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渠道 (portfolio balance channel) ”引发了连锁效应, 引导资金流向更多高风险长期资产, 促进了长期资产——股票和公司债券价格上升, 道琼斯股指和MBS价格都攀升至近5年新高。QE3则通过购买大量的MBS增强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作用:当联储购买了大量MBS以后, 市场上可供投资的MBS缩减, 投资者不得不调整其资产组合, 购买其他长期资产以替代MBS, 于是联储增加长期资产投资的作用从国库券、政府代理债券开始向其他长期资产传导, 将社会资金导向更多高风险长期资产, 并促其价格回升。上述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作用将进一步促进长期资产 (住房、股票、债券) 增值, 增加个人和公司的净资产, 特别是降低负资产家庭占比;而房贷利率下降, 则可进一步降低家庭负债支出/收入比, 加速居民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的修复过程。QE3还通过适度提升通货膨胀预期, 催促人们将资金投入回报更高, 更有抗通胀功能的资产——楼市、股市、大宗商品, 助推长期资产市场回升。

(四) 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面临财富缩水

量化宽松政策的后果是更多的美元供给, 美元真实购买力下降, 实质上是美国对国际债权人的隐性赖账。2009年3月QE1政策实施时, 实际美元指数为92.68点, 3个月和6个月之后, 分别下跌至85.78点和82.7点, 期间最大跌幅20%。2010年11月QE2政策实施时, 实际美元指数为80.96点, 3个月和6个月之后, 分别下跌至80.43点和78.15点, 期间最大跌幅11%。2012年9月, 实际美元指数81.90, 分别比6月、7月、8月下跌2.6%、2.7%、2.0%。但受量化宽松政策边际效应减弱与日本、欧洲竞相出台宽松政策的影响, 美元指数在2013年2月出现回升态势, 回到81点上方。截至2012年末, 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达5.56万亿美元, 其中中国持有1.20万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面临美元资产减值的风险。

(五) 流动性过剩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供应充裕和利率下降, 加大全球金融市场热钱流动的风险, 部分热钱可能流入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 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联储实施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后, 反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路透CRB商品指数大幅攀升。2009年3月QE1政策实施时, CRB商品指数在213.94点, QE1政策实施3个月和6个月之后, CRB商品指数分别上升至256.85点和259.99点。2010年11月QE2政策实施时, CRB商品指数305.07点, QE2政策实施3个月和6个月之后, CRB商品指数分别达到341点和365.05点。2012年9月14日, 美联储宣布QE3政策后, CRB商品指数由前天的317.18上升至320.92。虽然近期受美元指数走强影响有所回落, 但仍在290点以上的高位运行。

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一) 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推高进口商品价格, 加大国内通胀压力。过去几年情况看, 我国进口价格指数与CPI指数走势基本一致。2009年3月QE1扩大实施时, 我国当月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81.5点。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上升至83.7点和84.7点。6个月内, QE1带动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4%。2010年11月QE2实施时, 我国当月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8.9点, 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上升到116.6点和116.7点。6个月内, QE2带动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7.2%。QE3推出后, 因石油等进口依存度高的国际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上升以及国际投资者可能会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资产的投资, 导致我国通膨上升, CPI自2012年10月创出32个月的低点 (1.7%) 后走出反弹走势, 并连续三个月高于2%。

(二) 跨境资金流动更趋复杂

一方面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着全球资本流动, 金融危机后, 新兴国家呈现出受高利率、高通胀、高增速的特征, 促使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国家;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的财政风险相伴而来, 加剧了全球投资者的不安情绪, 国际金融动荡加剧, 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都遭遇到了资金流出的压力。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12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显示, 2012年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总量略有增加, 2012年前三季度, 总规模达1.97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3%。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三) 持有的美元资产面临贬值损失

截至2012年9月底, 我国对外金融资产5.04万亿美元 (其中外汇储备资产3.37万亿美元) , 对外金融负债3.22万亿美元, 对外金融净资产1.82万亿美元, 其中70%以美元资产为主。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持有美国国债达1.20万亿美元, 成为美国最大的债券持有人。美国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我国美元资产面临较大减值压力。

摘要:2008年次贷危机后, 美联储实行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 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其政策外溢效应日渐扩大, 尤其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与资本流动风险, 本文深入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本质特征, 并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其可能影响。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外溢效应,资本流动

参考文献

[1]刘克崮、翟晨曦.调整五大战略, 应对美量化宽松政策管理世界, 2011年第4期

[2]王丽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经济视角, 2012年第2期

[3]林珏.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实效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12月

篇4: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对中国的影响

美军在亚太动作频频

自美国奥巴马政府高调宣布重返亚太以来,美在亚太地区就一直动作不断,谋求“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及其未来的塑造方面发挥更重要的长期作用”。

主导军事演习,亚太地区硝烟弥漫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美国在亚太地区共举行172次军事演习,几乎相当于每两天就有一次,而且十分注重实战。

进入2012年,联合军演、单边军演,陆上军演、海上军演、空中军演,例行性军演,美在亚太地区各种军事演习接连不断——

1月30日至2月6日,美日在日本兵库县伊丹市举行代号“山樱-61”的美日电脑模拟共同军事演习。在此次模拟军事演习中,明确将中国和朝鲜设为假想敌。

2月7日至17日,美国和泰国代号为“HeavyYear”的亚太地区规模最大联合军演“金色眼镜蛇-2012”在泰国举行,有美国、泰国、日本、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参加军演,10个国家派出观察员。内容包括两栖作战演练、居民疏散演练、伞降和特种作战演练等,目标暗指台湾海峡。

2月11日至24日,美国空军联手日本航空自卫队和澳大利亚空军在关岛举行“对抗北方-2012”演习,美军出动了大批F-16、F-15C战斗机,C-130运输机、KC-135加油机、E-3“哨兵”预警机和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目标中国。

2月20日,美韩举行“联合反潜”军演。

2月27日至3月9日,美韩举行“关键决心”联合军事演习,约有20万名韩军和2100名美军参演。

3月1日至4月30日,美韩举行代号“秃鹫”的联合野外机动演习,约1.1万名美军与韩军进行地面、空中、海上以及特殊作战演练。

3月13日至22日,由美国和柬埔寨军队联合举行的“2012吴哥哨兵”军事演习在柬埔寨贡布省和实居省举行。

3月13日,日本航空自卫队与驻日美军在秋田县附近海域上空举行联合演习。

4月16日至27日,美菲两军在菲律宾以西的阿吉纳尔多营南海海域举行“肩并肩-2012”联合军演,约4500名美军士兵和2300名菲律宾士兵参加,美军参演兵力之多创历次之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了桌面模拟演习,越南、新加坡等国代表参加模拟指挥演习。

4月23日至27日,美国和越南在越南的岘港举行为期5天的“非战斗”海军交流。

5月30日,美国海军与印尼海军在印尼东爪哇省附近海域举行为期8天的联合军事演习。

6月6日至9日,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三国海军在日本九州以东太平洋海域举行联合军演,内容包括探测、跟踪潜艇等。

6月21日至22日,美韩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济州南部海域举行联合海上军演,旨在进一步加强三方的共同行动能力。

6月23日至25日,美军出动了核动力航母和核潜艇,与韩海军在黄海举行联合海上机动训练,进行了探测朝鲜远程导弹的演习和击退朝鲜潜艇的训练。

6月29日至8月3日,美国主导、共22个国家在夏威夷附近海域举行第23次、也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的“环太平洋”联合军事演习。参演国由2010年的14国猛增到22国,演习时间为期55天,出动42艘舰艇、6艘潜艇、200架军机和2.5万名官兵。

7月2日至10日,美国海军和菲律宾海军举行代号“卡拉特”的海上战备与训练合作联合演习。

8月和9月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日本陆上自卫队在关岛进行为期10天的“勇敢之盾”演习,还在天宁岛实施过一次“夺回离岛”训练。

10月8日,美国与菲律宾在苏比克湾正式启动“菲布莱克斯2013”军事演习。

10月12日,美国海军同印度海军与空军远程战机编队在印度洋东北部的安达曼海域进行了编组联合海上与反潜演习。

10月14日,美日两国政府敲定于11月5日至16日以九州和西南地区为中心展开联合统一演习。这次军演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日首次预定在入砂岛实施实兵岛屿防御训练。选择入砂岛的原因是由于其地理构造“与钓鱼岛极为相似”。虽然这次演习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取消了,但是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10月18日,美菲两军举行“两栖登陆”联合军事演习。

贯穿了大半年的联合军演,覆盖了中国周边大片地区。尤其是11月美海军与日本自卫队参加的“夺岛”联合演练,首当其冲的目标是在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后提升日美协防能力,以期牵制中国。美军在亚太地区频繁举行的军事演习,是美国显示和扩大美军在亚太存在的绝佳方式。

调整军事部署,增强驻亚太地区军事力量

美国通过“转、增、建”等军事力量部署的调整,增强了在亚太地区的“靠前部署”以及与区域盟友的合作能力。

加强在日本的海空力量。2012年4月9日,母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两栖攻击舰“好人理查德”号进入日本长崎县美国海军佐世保基地,23日,与同级两栖攻击舰“埃塞克斯”号举行交接仪式后正式部署在基地。6月,美军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进驻日本。7月23日,美国开始在冲绳县宜野湾市的普天间机场部署新型MV-22“鱼鹰”倾转旋翼战斗机。7月,五角大楼解除针对F-22“猛禽”隐形战机的限飞令,并指派其进驻冲绳嘉手纳基地。9月,美国再次向驻日本冲绳县的美空军嘉手纳基地增派了两架F-22隐形战斗机,并进行了首次搭载实弹飞行,极力为自己的盟友打气撑腰。10月4日起,“鱼鹰”在冲绳普天间机场展开飞行训练,以该机场为基地的“鱼鹰”运用工作启动。6日,原部署在日本山口县美军岩国基地的3架MV-22“鱼鹰”飞往普天间机场。全部12架“鱼鹰”在冲绳普天间基地的实战部署工作刚宣告结束,美国国防部副部长阿什顿·卡特就在一次讲话中透露,美军将从2013年开始,在美军嘉手纳基地部署尚未正式服役的F-35“闪电II”隐形战机与P-8A“海神”反潜巡逻机。届时,美军武器库中最先进的五大王牌战机都选择冲绳作为亚太大本营,冲绳正成为美国空中力量在亚太的“鹰巢”,美军在亚太的空中力量将急剧飙升。

此外,美韩之间在2012年10月7日宣布,将韩国弹道导弹射程增至800公里。此举使韩国被置于遏制朝鲜的前线,而美国得以在与朝鲜的博弈中脱身出来关注整个东亚的大局势。

实行轮换制部署模式。随着阿富汗战争接近尾声,美国增加兵力在亚太地区轮换部署;军用物资和设备向亚太地区转移,重点选择的是菲律宾和新加坡;将诸如B-1、B-52远程轰炸机和“全球鹰”无人机等武器,从中东地区和西南亚地区转移到太平洋地区。经过与菲律宾磋商,把从冲绳转移的部分海军陆战队员部署到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和吕宋岛。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1月访问澳大利亚时达成的美澳军事合作协议,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未来几年内将被部署到澳大利亚,首批250人于2012年4月3日深夜进驻澳大利亚西北海岸达尔文美军基地,与澳大利亚军队和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军队一起接受训练。到2013年,轮岗的美海军陆战队员将增加为一个营的1000人,更多的美军飞机和军舰也将使用开辟的达尔文军事基地。同期,约1.9万名常驻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中,9000人迁至关岛、夏威夷及澳大利亚等地,其中有4700名海军陆战队员转移到关岛,使关岛军力重新部署和调整后成为“美国军队在西太平洋的战略枢纽”。2013年春天,美军将在新加坡樟宜基地部署4艘美国新型快速濒海战斗舰。增加轮换模式的“重整军队”,不仅强化了美国的军事部署,增加了在盟国基地的驻兵,而且省去了长期基地及设施的建设,更可以在需要保障美国及其盟友的区域利益调遣更多部队时,提供立足之处。

灵活调配海上力量。美国宣称,美国海军未来几年里在太平洋地区的舰艇数量,将从占海军总数的52%增加到60%,增派一艘航母,使11艘航母中的6艘移至亚太地区。这一调整事实上将海军战略重点明确标注在了亚太地区,彻底打破了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的在中东、欧洲与亚太地区部署同等规模海军力量的传统模式。早些时候,美国海军已将第六舰队的旗舰“惠特尼山”号和第七舰队的旗舰“蓝岭”号服役期限延长了28年,推迟至2039年退役。美国军舰利用亚太多国之间的“岛争”,摆开了部署,尤其是频繁出入菲律宾海港。仅在2012年5月份,“北卡罗来纳号”核潜艇就借口“补充物质”停靠菲北部的苏比克港,两栖登陆舰“珍珠港号”则访问了菲律宾中部的宿务港。9月下旬以来,以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基地为据点的“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与母港位于美国本土的“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首次组成航母战斗群,一直在美国第七舰队负责的亚太海域游弋巡逻,后来分别停靠或访问了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国港口,差不多巡视了整个东亚一圈。9月底在结束“勇敢之盾”军演后,两大航母战斗群分别前往东海和南海执行作战部署任务。10月22日,“乔治·华盛顿”号与“约翰·斯坦尼斯”号抵近中国钓鱼岛附近海域,并高调穿越黄岩岛附近的南海水域,前往菲律宾参加新一轮军演。同时,运载22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的“博赫曼-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和两艘护卫舰也在菲律宾附近的海上转悠。

强化配置导弹防御系统。2012年3月,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美国谋求采取“分段适应方案”,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等国合作,构建“美日韩”和“美日澳”双三角“新区域防御屏障”,在亚洲启动导弹防御系统,并着手以重金在亚太实现“空海一体战”概念。6月7日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登普西又进一步披露,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将装备美国最先进的武器系统,包括美国第五代战机和导弹防御系统。4月,利用朝鲜发射卫星的时机,美在太平洋部署了“海上巨眼”SBX-1海基X波段雷达。11月,美澳外长和国防部长会晤后达成协议,美军定于2014年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埃克斯毛斯的原美军海军通信基地安置可以监测亚洲全境的空军C波段雷达地面监测站和美国自行研制的“太空监视望远镜”系统,作为其战略转向亚太的一部分。据美国高级官员透露,这是美国首次在南半球部署C波段雷达,将使美国更好地追踪空间碎片及确认卫星及其轨道和“潜在的异常现象”。紧接着,美国和澳大利亚宣布,美国将把两套太空监测关键设备前置澳大利亚境内,构筑紧盯亚洲,监视印度洋、太平洋的太空防线。

加强军事互动,深化与亚太盟友的安全合作

美国重返亚太的调整使其战略重心东移,需要通过军事合作建立美日韩以及与南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合作机制。

提升和巩固与日韩的军事联盟关系。2012年8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表示,美国将考虑使关岛军事基地成为美日两国军队共同使用的军事基地,并在关岛部署美军“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加强对日本附近海域的侦察活动。另一方面,日本已经在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佛罗里达州坦帕中央司令部和在夏威夷的太平洋司令部派遣了自卫队官员。7月,美国与日本达成协议,首次允许日本派遣自卫队官员于2013年开始常驻美国国防部。8月,日本防卫大臣森本敏在美国五角大楼与帕内塔进行会谈,双方同意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修改,以强化共同对付亚太地区紧急事态的军事能力。

在韩国,美国向韩方提出,继续保留美韩两军联合司令部,并让驻韩美军的第二师炮兵旅继续留守汉江以北。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012年7月27日提交报告,要求美国五角大楼加快在韩国的军需储备,并在韩国成立一个有24架F-16战斗机的空军中队。8月5日,美国和韩国商量设立一个新的联合军事行动指挥机构,接管韩美联合司令部的部分重要职能。美国还在力促形成美日韩联合军事行动机制,提高三国的“战略合作层次”。

加强与菲律宾、越南、泰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军事合作。在菲律宾,2012年10月17日,美国和菲律宾官员证实美军已半永久性驻扎菲律宾苏比克湾。这里曾是美国第七舰队驻扎港口及美国最大的海外海军基地,经过改建将成为亚太美军大型舰艇的母港。美海军时隔20年后重返苏比克湾,揭开了“重返亚太”的实质部署序幕。

积极拉拢越南。2012年6月初,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访问越南,与越南达成了双边防务关系的备忘录,其关键部分是允许美国军舰进入金兰湾。

6月中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租用泰国乌塔堡机场,进行所谓的云层和大气研究,部分设备已运达。美军重返泰国的乌塔堡机场,是想借助于曼谷对中国与亚非国家贸易往来的交通要道实施空中监控。

美澳2011年底曾达成协议,所有军舰将部署在与美国关系密切的盟国海域。美国开辟澳大利亚达尔文军事基地,此处聚集着澳重要的军事基地和北部海岸巡逻艇基地,无疑将成为“通向亚洲的门户”。在美国国务卿访问澳大利亚后达成的太空监视系统安装协议,是美澳空间合作领域的巨大飞跃,也是美国军力再平衡到亚太地区的新前沿。

2012年6月2日,美国与新加坡联合宣布,美国4艘濒海战斗舰将在新加坡执行任务,明年初第一艘“自由”号战舰到位,轮换期10个月。如果新加坡同意,美军“最终目标”是在新加坡以轮换制部署更多此类新型沿海作战舰。

推进与印度的军事合作。美印两军每年的联合演习多达56次。10月12日,美国海军同印度海军与空军远程战机编队举行联合海上与反潜演习。但美军太平洋总部的指挥官却认为,美印军事合作关系还需要通过正规化、常态化与实用化进一步加强,争取与印度进行军事防务合作,并在印度洋中心地带的迪戈加西亚岛建立美国的军事基地。

从日本、韩国到菲律宾、新加坡,再到印度、澳大利亚,美军加强亚太地区存在的实质军事部署全面铺展。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的一系列频繁动作,目标意图明显是一步步地织密、补强封锁东亚大陆的岛屿锁链,“制衡”和“围堵”崛起中的中国。(未完待续)

篇5:形式政策论文——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近几年,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军事上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地提高,无可否认,中国在崛起。但是,伴随而来的是紧张的周边局势。西南方向,中东那边,美国的身影频繁出现;南边,印度和中国还有边境争端,最近几年跃跃欲试,挑衅不断;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侵犯我国领土,南海问题日益严峻;东南方向,存在台湾问题;东边,韩国频繁侵犯中国渔船,日本侵占我国钓鱼岛。种种迹象不难看出,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不容乐观。

通过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如何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以及《时事报告》等书籍资料不难看出:我国安全环境没有明显改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而在新一期《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也指出,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分析如下: 一、六方会谈在韩国现政府任内恐难恢复。尽管朝鲜对朝韩、朝美关系采取新的柔和姿态,但在美、日、韩三方的阻碍下,朝韩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缓和。

二、周边国家联合利用安全议题制衡中国。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周边国家试图共同制衡中国。

三、震灾揭示日本外交同心圆,美日同盟继续强化。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灾后国际救援行动和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排序,日本选择国际援助的态度充分显示了其 “远交近攻”策略。

四、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加剧。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明显增强,中国虽然能一再宣称自己的军事现代化是防御性的,但是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持续增长,这将损害国家间安全互信的建设。

五、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地区化扩展。未来,非传统安全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将显著上升。

表面上看,只是周边国家影响着中国的周边安全,但是,事实上,它们的背后都有着美国的影子。我认为,尽管我国一直强调平崛起的理念,但美国依然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我国周边,是因为惧怕我国的快速崛起将会影响它在东南亚的利益,削弱它的海上优势,降低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矛头直指中国。为了规制中国的崛起,美国将对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强化美国与各亚洲同盟国的联系,加强梯队之间的多边合作。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美国加入东亚峰会很可能削弱中国影响力,将利用议题改变峰会定位,南海问题将面临多边压力。

毋容置疑,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联合我国周边国家影响我国周边安全意在压制中国。我国如何处理周边关系和控制周边局势变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可以从如何应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和如何塑造稳定周边环境这两方面考虑。

一、合作与遏制,应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首先是从国家利益考虑,我们目前实力不如美国所以不能硬拼。应采取合作与遏制的政策。一方面,力争中美关系平稳发展,增强中美战略互信与合作,把美国对华战略的破坏性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利于我们的和平发展大局。另一方面,对美国的遏制行为,应有清晰的认识和有力的应对措施,不能任由美国胡作非为。

二、以政经合一的方式管控周边局势,塑造稳定周边环境。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等级秩序:以多个次区域为依托点的周边外交;采取合作性参与战略;建立均衡的地区秩序。以实现维持地区稳定,扩展中国利益,周边国家受益,容纳美国利益的目标。以此来增强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加深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依存度,同时也应使它们认识到,做中国的邻居是安全的。另一方面,对肆意侵犯我国领土的邻国及其合作者应采取强硬态度,可实施严厉经济制裁措施,捍卫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总得来说,我认为,中国应以“刚柔并济”的策略来维护我国的周边安全。中国要发展,中国要崛起,必然会引起一些妄想称霸世界的国家或联盟的警觉,而且它们必然会采取一切措施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要想强大,要想不再受到欺压,就必须克服万难,坚定不移地发展。

篇6:形式政策论文——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货币政策,中国股市,影响研究

一、引言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主体, 其经济政策必然对各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Kim指出, 经济最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最为显著, 而美国意外的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效应要微弱的多。因此, 现在诸多学者十分关注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特别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 为走出危机, 美国更是频繁动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低通货膨胀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国外学者研究认为, 美国货币政策中级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产出具有负的传导效应 (Mackowiak, 2007)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取得极大成就,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为中国应对外部经济冲击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依据。股票市场可作为经济的先行指标, 因此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准备金率、在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调整货币供给, 影响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 进而影响证券价格。如央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 货币市场供不应求, 货币收益率必将提高, 资本市场收益率必将下降, 股票价格也将降低。Homa和Jaffee (1971) 利用包含股息、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升水等变量的模型对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增长率对股价指数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与股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Hamburger和Kochin (1972) 利用1950到1970年的季度数据对美国货币供给与标普500指数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相似的结论。他们的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直接影响, 即货币供给增加将提高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进而使股价上升, 反之使股价下降。然而Alatiqi与Fazel (2008) 通过分别对美国1955到1974年及1965到2005年月度数据进行研究, 他们发现货币供给与股票价格之间不存在长期因果关系。而Pearce和Roley (1985) 更是发现了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

国内学者对货币供给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也进行了诸多研究。唐齐鸣 (2000) 利用1991到1997年月度数据, 研究发现股票收益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李红艳与汪涛 (2000) 的研究表明, 我国股票市场价格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但货币供给与股票市场变动不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 关于美国货币政策对外国金融市场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少, 结论也存在争议。Sheehan (1992) 研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对不同国家有不同影响, 澳大利亚和德国主要受美国货币供给M1的影响, 而日本、意大利、英国没有显著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袁鹏 (2010) 利用1996年2月到2009年9月数据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真实回报具有显著溢出效应, 即扩张性货币政策使中国股票市场真实回报下降。

三、研究方法及变量选取

(一) 研究方法

为了对美国货币政策和中国股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以下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 以考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1. 单位根检验。

当使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做OLS估计时, 往往出现谬误回归现象, 因此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假设存在时间序列{Yt}满足Yt=γYt-1+εt, 若γ=1, 即可以说存在单位根, {Yt}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γ<1则{Yt}平稳。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Yt经过一次差分变为平稳时间序列, 则称此时间序列为一阶单整, 记为Yt~I (1) 。因此我们在进行回归之前需要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2. 协整检验。

Engle和Granger (1987) 提出协整理论及方法。一些经济变量本身是非平稳序列, 但它们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 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 可解释为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需要各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常用检验方法为Johansen检验与E-G两步法。由于经济理论给出的变量间协整关系通常是唯一的, 因此本文采用E-G两步法。

3.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

当我们对变量是否真是外生变量的情况不自信时, 传递函数分析的自然扩展就是均等地对待每一个变量。VAR模型是局域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 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处理多个相关经济指标与预测最容易操作的模型之一。考虑如下简单双变量体系:

其中假设: (1) Yt和Xt都是平稳的; (2) εyt和εxt均为白噪声干扰项且不相关。上面两式构成一个S阶向量自回归。

(二) 变量选取

1. 中国股市市场指标。

本文选取上证指数 (lindex) 作为反映中国股票市场状况的代理变量。

2. 美国货币政策指标。

货币当局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必然要借助货币政策工具, 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基于可控性、可测性与相关性原则, 本文选取美国货币供应量 (lusm) 与利率水平 (usrate) 作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

3. 其他控制变量。

考虑到很多其他因素对股票市场也有影响, 本文还将引入一些重要控制变量:消费价格指数 (cpi) 、国内生产总值 (lgdp) 、三个月个人存款利率 (rate) 、中国货币供应量 (lchm) 。

货币供给量均选用广义货币供给量 (M2) 。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1996年1月到2013年3月的宏观数据为样本, 从美联储官网获得美国广义货币供给和一个月联邦基金利率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获取消费物价指数CPI与上证指数;从中经网获取中国广义货币供给、三个月个人存款利率和GDP数据, 由于中国GDP只有季度数据, 因此本文使用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权重进行调整, 从而得到月度GDP。为方便起见, 美国货币供给、中国货币供给、股票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取其自然对数形式。

(一) 单位根检验

注:c和t分别表示常数项和趋势项, k为滞后阶数;临界值取5%显著性水平;DW为自相关统计量, 数值越接近2越表示无自相关。

表中结果显示, lindex, lchm, cpi, lgdp, rate, usrate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二) 协整检验

第一步:利用OLS回归估计以下模型:

得到结果:

注:括号中数值为t统计量数值。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中国货币供给lchm对股票价格指数影响显著为负, 货币供给每增长1%股票价格指数下降2.028%;国内生产总值gdp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显著为正, gdp每增长1%将使股票价格指数上升2.544%;中国利率水平rate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显著为负, 利率每上升1点, 将使股票价格指数下降0.22%;美国利率水平usrate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显著为正, usrate每上升1个点, 将使股票价格指数上升0.049%。而美国货币供给lusm、价格指数cpi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不显著。

第二步:对上面估计结果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如下 (表2)

结果显示, 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 即lindex, lchm, lusm, cpi, lg dp, rate, usrat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三)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模型要求各变量必须为平稳变量, 因此本文对股票价格指数变量取收益率形式, 即RYt=In (Yt) -In (Yt-1) , 分别对股票价格指数、美国货币供给、美国利率水平进行处理, 得到rindex, rusm, rusrate, 经过ADF检验可知, 三者均为平稳变量。通过AIC和SC原则, 确定滞后阶数为1, 估计结果如下:

各变量对股票价格指数收益率的脉冲反映如图:

由图可知, 美国货币供给的一单位正向冲击对中国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为负, 在第二期达到最大数值且仅为-0.003;股票价格指数对美国利率变动带来的冲击反应为正, 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0.012。冲击的影响在以后逐渐减弱并消失。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1996年1月到2013年3月的相关数据, 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 美国货币供给对中国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为负但并不显著, 美国利率水平对股票价格指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美国利率水平上升将使我国股票价格指数上升, 但影响时间较短。理论认为, 开放经济的弹性汇率制度下, 美国利率上升将降低中国总需求, 从而对股票市场有负向影响, 但本文得到相反结论。笔者认为, 由于中国汇率制度并不完善, 为主要盯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度, 当美国利率上升时, 投资者预期美元将升值, 因此人民币也有升值预期, 使国际热钱流入, 刺激中国经济发展。

美国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对中国股票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原因在于, 美国货币政策调增必然导致美元汇率变化。中国股市势必会有美国因素的渗透。在中国资本管制逐渐放松, 汇率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 要防止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维护人民币利率稳定, 应尽快健全中国汇率制度, 保证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这是中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红艳, 汪涛.中国股市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预测与分析, 2000 (3) :37-40

[2]唐齐鸣.股票收益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 2000 (12) :36-40

[3]沃尔特·恩德斯.应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袁鹏.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 2010 (1) :46-49

[5]Hamburger Michael J.and Levis A.Kochin."Money and Stock Prices:The Channels of Infuences."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1 (27) :231-249

[6]Homa, Kenneth E.and Dwight M.Jaffee."The Supply of Money and Common Stock Prices."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1 (26) :1045-1066

[7]Mackowiak."External Shocks, U.S.Monetary Policy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Emerging Market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7 (54)

[8]Pearce, Douglas K.and V.Vance Rolye."Stock Prices and Economics News."The journal of Business, 1985 (58) :49-67

上一篇:茶小期末学校工作汇报下一篇:叠衣服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