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下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思考

2022-09-11

上世纪60年代埃德蒙·吉莉恩曾提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而汉斯·塔克则认为公共外交是“由政府开展的塑造海外交流环境的努力”。公共外交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树立本国形象的最佳途径之一。

近年来, 我国的公共外交以政府为主导, 由传播为媒介影响国际公众的态度, 起着影响外部态度, 塑造本国形象, 推进本国外交工作的目的。深化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关系的认识是建设国际传播力以及推进公共外交的前提条件。

一、公共外交新格局:传播决定国家影响力

“拟态环境”理论认为由于空间条件的束缚, 大部分公众公共新闻媒介来了解外部世界, 所以人的态度和行为实际上是基于媒体所提供的“拟态环境”。该理论对于公共外交的意义在于“传播决定国家影响力”。[1]传播学中认为受众会依据自己本身固有的文化和价值观来筛选并吸收媒体所带来的媒介信息, 通过集体表达的方式成为社会舆论。因此, 传播力将很大程度影响国际公众对一个国家的信息了解及认可。

(一) 现代媒介对政治的影响

现代媒介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使内外政一体化及全民普及性两方面。首先,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结果就是信息扩散速度的无限增长化。在过去, 由于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有限性, 只有极少数的明确涉外事件被人们推上世界舞台广泛讨论。其次, 当前媒介格局是全民参与。民众可以在平台上就国内或国际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 如何合理的展开公共外交工作进而产生积极地舆论导向是提升传播力的重要策略目标。

(二) 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

公共外交和国家软实力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传播力处于弱势, 导致公共外交的劣势地位并不能提升我国软实力的现状。只有拥有先进的国际传播手段, 高强度, 正能量地传播我国文化和价值观, 才能使得我国文化备受美誉, 使得我国的价值观被世界接受, 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三) 媒介素养是政治家的必备能力

“媒介素养指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 质疑能力, 评估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当今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的竞技场, 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不仅要对国际事务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 懂得怎样和不同的媒介处理好关系, 在不同的媒介面前用得体的方式提升本国在国际民众中的形象。

二、我国传播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中外交流的进一步升温,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上个世界70年代我国在美国的引进下开始进行传播学研究, 2000年政府提出“文化走出去”, 2004年再次提出“传媒走出去”, 直到2008年开始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的第一期工程。而当下, 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已经逐步迈入新阶段。

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联合调查的一项关于美国大学生对中美价值观比较的结果表明:大部分美国公众不了解中华文化;不少美国公众对中华文化存在严重误解。中国在他国民众中存在的误解说明了中国传播能力的欠缺。因此, 了解中国传播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是提高中国传播能力的先决条件。

三、对我国当前传播力问题的分析及思考

(一) 受众问题

对受众的准确把握无疑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起步晚, 积累少迄今仍处于初级阶段。[3]受众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认识以及投入不够, 观念陈旧, 经验性描述多于理性分析导致低创新以及专业人员培养机制额欠缺。因此, 我国须更加重视受众研究, 摆脱思维惯性, 注重信息反馈, 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

(二) “重点突破”战略

“所谓重点突破战略, 就是要对传播内容, 传播渠道, 传播对象等精心选择, 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能最有效地影响国际舆论方面, 最大限度地提升国际传播的效率和效果。”[4]根据中国学者胡鞍钢在2004年颁布的一项关于中国传媒实力的实证, 2002年中国传媒实力基础仅相当有美国的56%, 而国际传播能力仅有美国的14%。时至今日, 中国媒体和西方的实力差距仍然有很大悬殊。因此, 实施“重点突破”战略是合理规划资源, 提高资源有效性的最直接途径。进行重点突破战略时应注意:重点受众目标为海外受众;重点渠道为新媒体和外文媒体;重点地区是西方的主要国家;重点人群是社会精英。

(三) 相关体制影响

传播效果不佳的根本问题与传播理念和传播体制有关。[5]我国传媒体制决定了我国传播的特殊性。因此, 应转变思维, 摒弃旧式的、口号式的宣传模式, 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向世界说明中国, 用真诚的态度获得国际受众更高的信赖度和认可度, 从而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四、结语

国际传播是一个过程, 国际传播的核心是信息, 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传递促进民族间的了解。[6]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对于公共外交的影响是积极的, 也是潜移默化的。在理性认识到传播能力对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大意义下, 应当依照实际问题改善, 不能盲目追随或效仿其他国家的改革方法。基于理论的针对性的创新提高是提升传播能力以及公共外交双赢的正确途径。

摘要:新媒体格局下我国国际传播力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传播力的提升是公共外交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本文在相关理论指导下, 基于我国现状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旨在为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力的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思考, 发挥国际传播力和公共外交的积极影响作用, 提升我国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力的双赢。

关键词:公共外交,国际传播力,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叶皓.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 (06) .

[2] 刘燕南, 谷征.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探讨[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 (09) .

[3] 唐润华, 刘滢.重点突破: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战略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 2011 (12) .

[4] 张小娅.对话的重要性:国际传播中的理解与接受[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

[5] 熊慧.解析国际传播研究的若干“迷思”——兼议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机制[J].新闻记者, 2013 (09) .

[6] 熊慧.解析国际传播研究的若干“迷思”——兼议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机制[J].新闻记者.2013 (09) , 51-55.

上一篇:探析精细化预算管理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合理应用下一篇:浅谈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