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2022-07-23

第一篇: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开封回中 潘瑞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共4页 第1页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短片,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的“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吧。

一、国际环境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新格局的主要变化和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让我们共同去了解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吧。

通过战后世界形势图的地图讲解分析,

(出示幻灯片)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内: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出示幻灯片)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四点及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学生了解国际形势之后,让学生回忆建国初期国内的形势。在此基础上,要求同学分组讨论:针对当时这样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你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顺利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应制定怎样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生:(讨论并回答)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显示中的《共同纲领》引文,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师:共同纲领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外交政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

师:该纲领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建交原则。成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这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与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有本质区别。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投影显示(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回答)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共4页 第2页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团结世界人民”

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中国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师: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于新中国非常不利,为什么呢? 生:(看书回答)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师:在建国第一年,人民政府就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那是什么事情呢? 师:其中与苏联建交是我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投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和斯大林”)

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教学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投影“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图画,

师:访问的目的?如何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呢?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内容是什么?提出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举当今熟悉的事例分析之) 生:(回答) 幻灯片显示内容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民办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视频)

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共4页 第3页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生:(回答)

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视频):展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是显然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选自《共和国开国岁月》

让学生分析这段发言是在那一次国际会议中做的?

4、参加万隆会议 师:(显示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提问:(1)、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2)、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何为万隆精神? 团结、友谊、合作

(4)、你觉得当今世界还应该倡导万隆精神吗?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

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任务,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万隆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合作,共绘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蓝图。我相信,在亚非发展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亚非峰会,将成为亚非合作的新起点,将作为亚非关系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

——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 生:(讨论并回答) (投影显示)

材料1: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问:材料

1、2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略) 小结(略)

结束:播放歌曲《红旗飘飘》

共4页 第4页

第二篇: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签订卖国条约的场景。提问:旧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对一个泱泱大国如此低下的国际地位,你有何感想?教师导语:旧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引起了同学们的愤慨,但如果仅有愤慨又能改变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从战场中走出来的新中国的领导人,他们是如何披荆斩棘,为中国开辟出一条平坦大道的?中国又是怎么重新奠定起世界大国地位的?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1、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看书后回答。“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表现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勒新中国。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该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书写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呢?

在1949年6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声明:"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和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接着,在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提问: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面临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映

了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问题探究: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开展了那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2、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结合课文材料,重点把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①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另外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③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先是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中国派王稼祥为首任驻苏大使.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尤其是和苏联的建交,是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的重要成就。1950年初,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位伟人为中苏邦交做出了重大贡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新中国正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作补充。周总理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提问: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为什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

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这是因为,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过度:设问: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点突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含义是什么?(含义直接展示),(进一步设疑)开放性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的精神,当前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如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2、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时是什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布署。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处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的会议.亚非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亚非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讨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29个参加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施加各种影响,阴谋破坏会议。可以想见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会议要想取得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许多人担心会议发生激烈争论,走向岔道.会议将何去何从?

出示下列材料,讲述亚非会议的成果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学生阅读上述材料后,提出以下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针对什么情况而讲了这番话?周恩来总理谈判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如何做到求同存异?

由学生回答和教师纠正指出:在亚非会议上,有些国家代表当着中国代表而攻击共产主义,甚至诬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总理作了上述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的“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会议通过了《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实际上成为和平共处原则的体现和引申。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亚非会议的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展示材料: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代表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面对这

种变化,当时周恩来总理采取了哪些对策?引导学生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所包含的内容及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为世界所做的贡献。(有助于学生更好领略周总理的个人外交魅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展示: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主张的两幅图片和讲话内容,(提出问题)“和谐世界”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教师总结:“和谐世界”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体现。)

过渡:50年代的外交成就让我们引以为豪,但最使我们感到自豪的是70年代的外交成就。

三、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70年代是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尤其鼓舞人心。我们都知道,今天,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拥有着重要的一票,然而,这一权利来之不易,让我们把历史镜头拉回到那个时候,去感受一下当时复杂的背景,了解这一外交成就取得的过程和原因。尤其注意强调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这一权利长期被台湾占据。

(教师分析并结合《提案通过后沸腾的联大会场》和《乔冠华开怀大笑》两幅图片,配以文字说明,渲染气氛。)

过渡:总结刚才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交往中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这种关系是否一成不变呢,我们知道这样的说法: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到了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从敌对走向合作。

四、中美建交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建交

①改善中美关系的必要性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展示尼克松访华图片后设问:美国为什么会把手伸过最广阔的海洋?中国为什么愿意接纳这个过去一直痛恨的敌人?这一新型局面是如何打开的?双方是在什么基础上改善关系的?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外交有什么影响?现在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析,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展示一组图片),理清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步骤,尤其是注意1972年和1979年这两个时间。关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和美国在国际上的表现,学生比较熟悉,让学生自主归纳。

2、中日关系正常化

①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

②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有了前面分析中美关系的借鉴,对引导学生分析中日关系就不困难了,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和进程;困扰中日关系的问题;日本政府对侵华罪行的态度问题。

【课后研讨】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旧中国(中华民国)形成不同外交政策和方针。结合你所学的知识,查找有关资料,说一说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什么不同?

思路:①社会制度的不同。新中国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旧中国实行屈辱外交,因为依附于外国,民族没有独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徘徊。②阶级基础不同。新中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旧中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

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如有其它的观点和认识能够明确阐述出应该积极鼓励和提倡。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角色扮演,合理想象:一个外交家的一天。

(四)课堂小结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当今世界,“地球村”正在变小,而我们的视野却在扩大。今天,我们回顾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体验新中国外交艰辛和辉煌,探究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展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和谐世界”的梦想不会遥远。

第三篇:1、建国至今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答:(1①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联系;④促成了万隆会议的圆满结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⑤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④1972年中日建交;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90年代:①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②港澳回归,“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实践; (42001年10月,中国承办了APEC;②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

2答:①最主要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制定了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④新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⑥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3、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四篇: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就与不足,如何通过构建中国的核心价值提升中国软实力?

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就与不足,如何通过构建中国的核心价值提升中国软实力?

答: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就:

1. 孔子学院的在世界林立,目前已经有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2. 以文化为主题的国家年活动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方法和载体,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彼此了解,促进了国家间政治、经贸等领域的 双边关系的发展。

3. 中国领导人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身体力行公共外交,如温家宝在访问日本和韩国期间都安排了晨练和与日韩两国人民的普通民众拉家常叙友谊的活动。

4. 中国利用承办各种赛事活动多方位展开公共外交,在08年奥运会开幕式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5. 打造了中国自己的强势媒体,,向海外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国际话语权。中央电视台相继开通了阿拉伯语、俄语国际频道等,为阿拉伯语和俄语地区了解中国、感知中国加起了桥梁。

不足:

1. 中国外交态势的防御性特征,积极进取不足,导致了外交的某种程度的不作为。

2. 我们的公共外交受到物质和技术的限制,我们在公共外交的投入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

3. 世界上的国际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大部分控制在西方国家的手中,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被外国妖魔化。我国对国际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影响了中国公共外交的扩展。

如何通过构建中国的核心价值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1. 重视经典、品牌的运作,积极开放新的交流平台。对于孔子学院,中国年等成熟的品牌应该继续大力鼓励发展。开发新的品牌,如互联网,加强网络外交来阐明中国的政策、国情,加深国外对中国的了解。

2. 加强中国核心价值理论的创建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起一整套完整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铺建公共外交的基础,广泛以体系为基础拓展内涵,以多种形式对外对内推广。培养一大批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加强体系的建设和公共外交的发展。

第五篇:合作共赢成就中国外交新格局

2015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愿意和中国人民合作。当我们回望2015年的时候,中国之于世界的影响,我们会做一个怎样的综合评价?从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找到线索。

纵观习近平2015年一系列外交场合讲话,“合作”、“世界/全球”、“安全”、“和平”„„等一系列词汇勾勒出“习式外交”的鲜明特点,“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倡导的外交理念也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中,“合作”一词提到了885次,“世界”提到了621次,“和平”提到了428次(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15日)。多位学者分析指出,这些看似平凡的词汇,折射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平凡的治国理政的理念。

“合作”、“共赢”理念贯穿中国外交: 摒弃零和游戏旧思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从年初首场外交活动开始,“合作”、“共赢”在习近平重要讲话中频频出现,成为贯穿2015年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2015年1月8日,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习近平致辞指出,“愿将中国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时,习近平借用东南亚的“水涨荷花高”,非洲的“独行快、众行远”,欧洲的“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不同地区的谚语,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

临近年底,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围绕“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一主题,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强调“合作共赢”,并提出“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决心共同致力于做强和夯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五大支柱’”。

“‘合作’一词体现出中国的发展,首先靠营造合作共赢的友善国际环境来实现。”合作减少阻力,合作产生助力,这是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外交智慧。共赢则体现出,中国的理想主义是“世界共赢”,中国的现实主义是“零和游戏不会成功”。只予不取,多予少取,公平予取,就是中国的共赢哲学。强调合作共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的精神。其中,首次把“共赢”提升到外交旗帜的高度,成为中国外交高举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四个要素之一。

胸怀“世界”,放眼“全球”: 多个场合倡导打造“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外交不仅具有地区影响力,也具有全球影响力。2015一年间,中国领导人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工作,“世界”、“全球”概念频频被提及。中国的全方位外交,面向全世界而不局限于一个大洲、一个地区。2015年的中国外交,胸怀“世界”,放眼“全球”,而最能体现中国外交立足全球的另一重要概念,便是本次进入前十位的另一个热词,“命运共同体”理念。“命运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于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而在2015年这一年间,无论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等国内会议上,还是在博鳌亚洲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国际活动上,习近平都曾多次强调要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察和处理中国自身及外交问题。其中,3月末,习近平曾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平等、合作、安全、包容这四个关键词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四个支点。

六个月之后,习近平的联合国之行更是全面宣示了“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曾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日,在乌镇峰会上,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更是扩展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延展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还风趣地谈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我非常愿意使用‘命运共同体’这个词。”

“‘世界/全球’这一词汇,体现出中国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外交气魄。”沈丁立认为,中国走向世界才能实现腾飞,中国携手全球为的是谋求共赢。中国与世界正日益同命运、共呼吸。“命运共同体”一词,是中国对地球生命圈共性的哲学描述。人类千差万别,共性异性无限。但归根结底是命运相连。获此悟性,则以和为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积极倡导、推动建设、努力迈向“命运共同体”。这是来自古老而年轻的中国经过深思熟虑,诚心实意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争取稳定繁荣的周边,特别是“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都是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延续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和平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纵观习近平今年的重要讲话,“和平”与“安全”作为重要词汇频繁出现在外交场合。众所周知,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9月3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指出,“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2015年9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并向联合国赠送了“和平尊”,再次传递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

当前,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追求“和平”的目的正是为了“安全”。在联合国的大会上,习近平充分阐述了和平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并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关联。”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安全也通过正当维权获得保障。他指出,中国珍视和平,在合作反恐领域日趋积极有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争取持久和平,这点与西方国家不太相同。

促进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

“一带一路”打造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架构

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以宽广视野揭示了人类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的本质。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曾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强调“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让各个文明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加强文明对话、理念交流、文化互动”。习近平一系列关于文明多样性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与意义。

文明交流互鉴,关键是要通过交流达到对不同文明的反思。“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曾经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可以看作东西方文明之间最早架起的一座桥梁。在中国逐步确立世界大国形象之际,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目的是促进共同发展。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是今年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习近平年中出访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然离不开这个重点。除了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习近平也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一带一路”的中国理念。其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愿意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提出,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中,习近平提出,坚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高标准国际营商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

“中国不仅寻求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也尊重文明多彩,乐见文明共生。”中国期待世界共同发展,各色文明互鉴共存。而“一带一路”则是人类大规模大区域合作的最新表现。大区域囊括了亚非欧,大规模则涵盖了从基建互联到经济互通,再到命运相依。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到各国人民心中,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在联合国中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2015年7月9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发表了题为《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并阐述了中国对金砖国家伙伴关系构建的四点倡议,这一重要理念是对中国构建伙伴关系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着眼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又一个“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案”。在每个外交场合,“朋友”、“伙伴”这些友善的词汇,一直被用来称呼对方国家,可以说,这样的表述是中国用和善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一个缩影。全年8次踏出国门奔波42天,习近平的外交“成绩单”亮眼,中国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这离不开“习式外交”理念的指导和引领。

这其中,大国是中国整体外交格局的关键。与大国关系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总体外部环境,也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全球性大国的重要影响因素。中美关系方面,2015年9月访美期间,双方就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中英关系方面,2015年3月,习近平在会见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时表示,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除了大国关系之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一直以来以“和平友好、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在非洲,中国与非盟建立了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开创中非友好事业的新局面。正如习近平在今年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一般性辩论中的表示,“将继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既不惹事,也绝不怕事。中国多予少取,扩大了朋友圈。中国互利合作,拓展了伙伴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是中国自身的长期身份,也是中国服务世界的主要对象。协助发展中国家进步,是中国促进世界改善的主要途径。

上一篇:乡镇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乡镇计生工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