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

2022-09-11

学生的培养质量决定于专业培养体系的建设。而专业培养体系基本包括理论知识培养和实践知识培养两个部分。理论知识的培养是当前和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着眼点;而对于实践知识的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文从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入手, 分析了当前该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然后给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

1 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不足

在我国专门设置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很多, 著名的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其中工科院校偏重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 文理院校偏重在管理上的研究。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熟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知识[1]。

学习的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管理学科方面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方面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两学科综合课程有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独立设计、实现小型信息系统或大型信息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最后一个学期还应安排相应的管理软件上机实习[1]。在该专业达到规定学分要求后, 其中学习成绩优秀者可按照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方案继续培养。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现代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 (C与C++) 、数据结构、离散数学、互联网应用、微分与差分方程、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外语、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运筹学、管理经济学、应用系统综合实践等。一些院校该专业学生在高年级时分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和电子商务方向分别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的学生除了学习以上核心课程以外, 还将学习以下课程:软件工具、系统科学概论、信息资源管理、E J B实用技术、系统科学等;电子商务方向主要培养既有现代化管理知识, 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 以满足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管理的迫切需要。电子商务方向的学生除了学习以上核心课程以外, 还将学习以下课程: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开发案例、物流管理、货币银行学、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2]。

从各个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大纲、培养体系和教学计划, 可以看出, 各个大学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存在差别。

目前各高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很少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毕业实践等多种形式, 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 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实践教学, 没有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2) 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的能力,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 还没有强化实践教学。

(3) 没有明确专业实践能力的具体内涵, 没有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缺少实践成绩评定的方法和思路。

(4) 培养体系不完善, 不够具体, 定位不准, 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于就业, 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5) 专业没有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 加强学生管理知识的实习与社会实践, 注重和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 没有严格毕业设计的选题和验收答辩, 没有建立和完善科研导师制, 努力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没有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障碍分析

影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管领导不能积极有力的推进, 或者推进的力度不足

2.2 是资金上的困难

一个高等院校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需要至少几百万元的投资, 而这些投资的绝大部分需要学校自己筹集, 因为目前国家的拨款只占教育事业支出的很少一部分, 所以学校的专业信息化资金基本上是自力更生, 大多数学校采取了边积累边建设的方式。有些学校由于受到资金的压力, 更愿意投资购买一些可以马上产生效益的教学设备, 如计算机、投影仪等, 而不愿意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信息系统时间教学软件上投入巨资。

2.3 是人才的问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建设要得以迅速发展, 必须有一批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的深入发展, 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 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 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建设过程中, 既懂IT、又懂管理知识以及软件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更值得注意的是, 学校好不容易引进了这方面的复合人才, 可由于体制的原因, 这样的人才在职称评定及职位升迁方面却不能享受优厚甚至只是正常的待遇, 以至于人才的流失也很严重。让那些门外汉负责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结果坑了学生、害了学校、坏了教育。

现阶段已建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校中, 真正被有效利用的仅为60%左右, 其余的使用效率不高, 甚至是形同虚设。其中的原因之一, 就是因为这些学校缺乏通晓IT技术和专业管理知识和系统开发技术的人才和教师。

2.4 由于太过专业, 而且业务流程十分繁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本身的复杂程度非一般经管类的其他专业业所能比拟

到企业实践并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从流程分析、建模、设计、实施、编程, 流程很多, 另一方面, 信息系统的开发不是一次性行为, 有的企业开发系统要就是十几月甚至几年, 以后每年都要系统升级维护, 这就产生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包括系统的信息、企业信息、维护的信息等。

2.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软件的产品问题

现有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软件产品性能很难使用户满意, 系统灵活性不强, 用户使用常常不得不进行改造;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存在问题, 产品功能需要增加、扩充和提高, 产品应用软件缺乏标准化, 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教学用户需求和设计变动不少, 程序修改要求频繁, 而又不易修改;产品维护和技术支持的工作量过大, 教师疲于应付, 又使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产品雷同, 竞争激烈, 又几乎是同水平重复甚至低水平重复。

3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四年教学的课程体系如下:

3.1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学生具备现化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信息领域的系统思想, 具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善经营、会管理, 同时能熟练把计算机运用到信息采集、处理与维护的高级应用人才, 掌握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范、基本业务和基本技能[3]。

3.2 实践能力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 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4]。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a.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知识和技能;

b.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掌握面向对象和结构化开发方法

c.掌握一门具体的强有力开发语言, C++或者J A V A

d.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e.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f.数量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各种工具和方法

g.掌握主流的开发方法和开发技术

3.3 主要课程和核心课程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生产与运作管理、数据结构、管理学原理、程序设计语言 (J A V A语言程序设计) 经济学、运筹学、会计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软件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网站信息的建设、维护和管理、E R P原理与应用等等

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4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操作实践、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以下课程有实习或实验: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四年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层次如下图1所示[5]。

4 结语

从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中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人员、资金和技术等几方面, 最后文章给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

摘要:本文从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入手, 分析了当前该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给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障碍, 然后给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梯云, 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上海:高等经济教育出版社, 2002.

[2] 史红霞.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J].教育探索, 2007, 04.

[3] 李惠杰.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报告, 2005, 09.

上一篇:应用Muhlbauer风险分析法对石油管道工程风险因素分析下一篇:如何解决好制约农村学校发展若干问题——浅谈薄弱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