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体系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与特色的基石和保证。高职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课程开发如何满足特定类型教育及特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使课程结构有机整合并做得扎扎实实,已成为制约工学结合模式推进的瓶颈。文章就高职课程模式和开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体系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子信息类专业体系建设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摘           要]  伴随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信息技术的需求力度也越来越大。作为一项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人才在当下的社会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分量。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展开,只有培养更多实践技能较高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来讲,大部分院校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生源比例较大,使院校中各项设备和师资等资源,都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策略展开研究。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实践课程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行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使我国高职院校对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呈现了迅猛的发展趋势,从而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柱,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提升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使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更多具备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笔者主要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策略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加强对该类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对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培养要求与社会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教学概念的认识不够清晰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电子信息类课程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老师认为实践课程教学,仅仅是学生参加各种实验操作,或者是实训课程活动,并没有正确认识实践课程。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提升,对实践技能操作方面也缺乏创新性,对电子信息类课程实践活动的参与不够积极,从而使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了限制。

(二)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正朝着实践教学方面发展,但是,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课程划分不够合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知识组成部分的实践技能操作过于单一,彼此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学生通过对实践课程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环节中,理论知识所占据的分量远远大于实践课程,学生自身具备的实践技能,并不能够与职业的技能要求所匹配。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影响,才使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教学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1]。

(三)选择实践项目和各种载体方面不够恰当

对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来讲,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必须要结合社会市场中企业的实际使用状况和需求,选择恰当的电子元器件,以及各项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的电路结构等內容,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状况相符的实践环境,才能够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在选择实践项目和各项载体方面,与企业实际工作并不够匹配,这种情况下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该类工作人员的需求。

(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想要加强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专业人才的更好培养做好准备,从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根据调查发现,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为该类人才的培养所构建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老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无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这样,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2]。

(五)教师团队的建设力度不足

通过我国高职院校的相关数据信息可知,高职院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方面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多,而老师的数量较少。而且,很多电子信息类专业老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虽然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电子信息类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老师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无法引导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顺利展开。除此之外,学校也并未加强对老师团队的建设力度,对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训不够重视,使老师无法培养出更加具备现代化的技能型人才[3]。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科学规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在高职院校中,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培养更加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进行科学界定,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更要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在科学实践教学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正确地认识该类专业课程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实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市场上企业对该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从而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人才做出贡献。

(二)合理规划电子信息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对任何专业课程教学来讲,教材内容的编写都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合理地规划电子信息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要认识到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该类专业课程存在的共同特征,同时还要使不同的教材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应用电子专业教材内容中,主要专业课程包括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以及电路基础等内容[4]。在这些教材当中,还应当融入职业规划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内容,并对专业课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要以学生的身心共同发展为基础,结合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进度,构建循序渐进的知识学习体系,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培养。

(三)展开校企合作,创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构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与校外的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加强校内外的实训技能培训。以校内的各种电子实验室为主展开建设,包括通信实验室,家电维修实验室以及仿真实验室等,结合学生的数量扩展实验室,为学生创建一定价值的实践基地,实现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要与校外的各大企业进行沟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发挥和应用,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强化,从而才能够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5]。

(四)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子信息类的实践教学方式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密切相關。老师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基本的技能操作展开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思考。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相关的实验设计要求,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内容,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完成老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交流和沟通,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更快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另外,学生还可以与老师共同分析实验设计和操作流程,完成各种电路图的设计以及完整的电子产品。

(五)加强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在培养电子信息类的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老师自身的能力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6]。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该类专业老师综合能力的培养,给老师传播更加丰富的教学理念,传授更多专业化的实验技能,让老师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紧跟教育的发展步伐,养成主动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在当下的社会中,各种新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可以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展开提供更多丰富的内容[7]。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做出巨大的贡献。那么,要将这些新型教学方式引入实际教学当中,老师也应加强对这些新型技术的不断学习。学校可以促进与校外企业之间的合作,让老师参与企业实践,强化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为构建更加丰富的实践课程体系打好坚实的基础[8]。

综上所述,在新型社会中,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需求力度较大。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型人才,就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对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必群.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5-11.

[2]李敏,钱峰,夏跃武,等.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3):22-25.

[3]孙青锋,崔世钢,张元,等.新硬件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5):57-60.

[4]辛健.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94-96.

[5]蒋道霞.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和实践案例[J].电子商务,2013(10):93-94,96.

[6]王淑文.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6):126-128.

[7]蒙树森.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6):22-24.

[8]曾菊员,王剑锋,曾繁玲.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132-135.

编辑 赵瑞峰

作者:周春荣

电子信息类专业体系建设论文 篇2: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研究

[摘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与特色的基石和保证。高职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课程开发如何满足特定类型教育及特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使课程结构有机整合并做得扎扎实实,已成为制约工学结合模式推进的瓶颈。文章就高职课程模式和开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王淑文(1963- ),女,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教务处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及应用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天津300451)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状研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学结合的重要内容,更是学院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依托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做社会调查,向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访问,掌握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做调查,了解它们电子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专业的建设情况,重点掌握它们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的各种信息。通过调研,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对该类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提出建议。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目标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不深,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矛盾。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力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学校的服务对象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甚至存在着较大差异。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必然应该存在相应的差异。据分析,地处大型城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其服务区域广,课程内容的技术覆盖面应相对宽泛,课程内容在知识框架方面要有较大的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进行选修

课设计,以满足不同去向毕业生的需要。调研结果表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还不够。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内容整合。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专业是多学科复合专业,不能只是简单地按照大纲规定设计教学内容,而必须依据学校的服务面有选择性地整合课程内容。从调研情况看,课程整合是课程内容改革一个比较成功的方面。

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许多问题常常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也应该是一种综合结构,按职业岗位群职责来确定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并以此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与岗位要求不符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就课程整合化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原传统专业基础课之间的整合;原传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整合;原专业课之间的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等。

2.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通过对部分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内容方面的讨论与分析,发现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从部分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来看,基本都是“I”型课程体系结构,缺乏灵活性。

从全国电子信息行业大背景进行考虑,我们设计了既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又兼顾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同时具有一定选择性和弹性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如右图所示。

3.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模块化。课程模块是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独立模块,课程开发者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其中一些组成教学计划。课程模块具有衔接性、独立性、通用性和整合性等特征。

课程模块开发是课程模块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组织、试点、评价等方面,难度很大。就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它将涉及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所以课程模块化是一项“伤筋动骨”的工程,所需经费较高。就高职教育而言,课程模块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技能型课程,属于“工作规范中心模式”。因其课程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比较容易实现。二是理论型课程(含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属于“工作任务驱动模式”,实现难度相对较大。课程模块化的开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有过课程开发经验,否则较难开展该项工作。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讲义和教师组织教学及学院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我们在调研中对教学大纲的类型和内容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发现各种类型的课程教学大纲逐渐丰富起来了,除理论课程外,实训课程、实习课程、社会调研、毕业实践、毕业设计等有了教学大纲。但同时,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教学大纲的内容不尽如人意。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处理教学大纲的内容时没有协调好必要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导致教学大纲出现“水分”以及随后产生的教育“不诚信”。

2.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在高职院校整体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材建设的过程要注意:(1)教材的知识性(原理)内容要简约。对高职教育来说,任何技能和技术都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但不应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知识,而要讲清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强调基本操作技术。(2)教材的内容设计要“贴近技术、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技术,就是要求教材编制以生产实际中的技术或技能运用为对象;贴近生产,是指实训教学应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体现生产一线的实际要求;贴近工艺,就是按照生产的工艺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3)要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为了将最新的技术、技能、工艺、流程、标准等引入教学,实践教学教材每2~3年就应修订一次。

四、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施中的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重点。所谓“双师型”教师,从外延上看就是“双证”的结合;从内涵上看,就是这类教师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包括教师职业素质和其他行业的职业素质。专业带头人在四个方面区别于一般教师,即具备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具有教学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工作责任心强。目前,专业带头人往往缺乏教学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

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其对职教教师的要求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包括要有严格的职教教师任职资格。职教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能达到一定等级,并具有一定时间的职业实践;从企业或行业引入的高技能人才还必须经过师范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推进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开展以专业带头人、紧缺专业师资为重点的教师培训项目。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活动之一,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已受到广泛重视。多年来高职院校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建设了“工业中心”“技术中心”“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业环境中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但从全局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向还不够明确,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开放的,这决定了要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即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使用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的任务,还要能面向社会承担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生产等各项任务。因此,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必须是向行业、社会开放的教学体系,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地点及师资配备等都要直接面向企业或行业。

六、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

1.教学模式。近年来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符合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建构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推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面就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简单讨论:

我们将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实验←→实训←→比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边讲解边进行实物演示(或仿真演示),学生边讨论边实验。实训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亲自试验,亲自寻求最佳答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良好个性,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模式。

此外,我们还为学生创建了第二学习课堂,丰富了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知识竞赛。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竞争合作、开拓创新精神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最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2.教学评价。我们认为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以电子信息专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训部分的评价为例,其考核评分表如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训教学部分考核评分一览表

在教学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技能培训证书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由于迟迟未有电子信息类所有技能培训的等级标准,造成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致使课程标准无法制定,更谈不上教学评价了。

七、建议

其一,在新一轮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服务特点,建议采用“树”型课程体系结构,以解决人才使用中适应性与针对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课程内容先进性和课程开发经济性之间的矛盾。其二,在新一轮课程体系设计中,建议借鉴现有的课程整合模式。它为课程内容整合构筑了良好基础,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教改成果。其三,在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上,建议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教学资源三者的关系,协调好课程内容选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四,在新一轮课程实施中,要继续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二者将形成互动关系;教学评价应根据高职高专特点,优先在实践教学领域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莉娜,于德弘.德国“灰领”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5(1).

[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课题组.高职高专教育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EB/OL].www.cvae.com.cn/allfile/20050517/046.doc,2007-10-16.

[5]胡仁杰.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综合性实践环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6]何苏勤,王建林.信息类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

作者:王淑文

电子信息类专业体系建设论文 篇3:

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在对湖南文理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的必要性、培养模式的目标、培养模式的思路及对策三个方面对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

作者简介:乔闹生(1971-),男,湖南茶陵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光学信息处理、自动光学检测;黄胤梅(1972-),女,湖南茶陵人,湖南文理学院计划财务处,馆员,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图书管理。(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ZC0905)的研究成果。

当前,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非常普及,已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有很多学者从事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及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先进的人才培养及管理的理论体系。[1-4]

结合湖南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具体情况,笔者对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现状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属朝阳产业,是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增长潜力最大的产业,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处于湖南西部的常德市,其电子信息产业也在迅速崛起,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迅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对大电类专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需求巨大,为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有必要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以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我校是公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努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及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分别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工程”本科专业。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学改革与研究,致力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明确提出建设地方性、教学型、多科性大学的目标,并将电子信息类专业列为发展重点。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研究的必要性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是地方性高等学校,是科研成果较少、以本科专业教学为主的高校。这些院校大部分分布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科技服务支持。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生力量,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办学经费紧张、人才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像我校这样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地处经济相对滞后的湘西地区,虽然没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但电子信息类专业目前的招生、分配情况都还不错,学生的第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在这一连串高百分比数字的后面,却隐藏着一种危机,那就是我们的就业质量呈下降趋势,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有必要研究并形成适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并深入开展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及教学运行机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相关研究,探索人才培养中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这将有利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新生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有利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对接;有利于推动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2.培养模式的目标

(1)探索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特征和规律。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面向社会基层和相对具体的专业岗位,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随着专业工作要求的变化和专业理论的发展而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它强调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或者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与理论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理论不要求太深,但是要求更广;不要求有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能力,但是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改革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首先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特征和规律。

(2)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的办学理念融入到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是要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这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及教学运行机制等进行改革,提出一套旨在加强学生理论水平、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结合地方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动态调控,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4)建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建立一套包括“教学质量目标的确立—教学质量标准的制订—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反馈”的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3.培养模式的思路及对策

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将以人才质量建设为中心,以“基础性”、“应用性”、“实用性”为原则,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其培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具体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

(1)确定专业知识平台。根据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具体情况,可确定如下专业知识平台:第一,电路与电子知识领域。具体由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通信电子线路4个模块组成。第二,电磁学知识领域。具体由电磁场与电磁波2个模块组成。第三,信息处理知识领域。具体由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3个模块组成。第四,计算机知识领域。具体由程序语言设计、CAD技术、计算机通信及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个模块组成。

(2)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的规律性,使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有机结合。

(3)构建学生创新实验模式。创新是灵魂,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尤为如此。该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不断创新与实践,从创新与实践中找到规律性,从而将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班建民,付保川,陆卫忠.基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智能建筑人才的模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5):17-20.

[2]熊幸明,邓居祁,张文希.浅谈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3):67-80.

[3]李国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2006,24(3):30-33.

[4]周宇,王国红,徐铁峰.地方高校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宁波大学信息学院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92-93.

(责任编辑:赵赟)

作者:乔闹生 黄胤梅

上一篇:高职大学英语情景教学法论文下一篇:大学听话式教育学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