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西部金融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伴随着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意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前前后后也提出过很多的金融政策发展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我国落后的金融体系相对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此论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三个方面来对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研究。

第一篇:西部金融论文范文

关于西部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西部地区具有深厚和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农牧区。抓住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一契机,本文以陕西省为例进行农村金融体系的探讨。

一、陕西省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及缺陷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随着全国性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商业银行的变革在体制、结构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性,使得金融在为“三农”服务方面更显得被动和无力。以下以陕西省农村金融体系为例,分析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缺陷,为构建合理的符合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做一前提。

1. 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退化,减弱了国有银行的支农力度。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其商业化的进程,以规避风险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缩减了大量效益低、风险大、周期长的县级以下的分支机构,使得本来就不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农业是陕西省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的缩减使得农业资金的来源减少,支助农业的贷款也相对减少了。据统计,截止2004年8月末,陕西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285.61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91.98%,也就是说农村信用社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农业贷款。而且,国有商业银行面向“三农”的贷款发放的审批程序越来越严格,不再发放企业流动现金贷款,大量的存款由于其拥有的趋利性以及商业银行电子化程度的加快,纷纷涌向城市和大中型的企业,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支农作用也越来越弱。

2. 农村信用社力量薄弱,历史问题严重,无法独立承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1996年国务院决定农村信用社(以下称农信社)与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按照合作制度重新规范合作金融组织。但到目前为止,农信社改革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仍然依靠的是国家信用。陕西是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省份,去年开始启动实施。按照国家文件,全省107个区县中,有7个区县,具有实施“农村合作银行”模式的资格。为了使信用社改革更加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省上选择神木、西乡两县进行农村合作银行试点。农信社支持在“三农”经济中是最重要的机构,但同时也是力量最薄弱的一个机构。另外,陕西省很多农信社历史包袱过重,不良贷款过多,使其在经营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农信社是由省级单位直接管理,很容易受政府的干预,缺乏自主性,容易形成风险,使农信社和农户受损失。因此,单靠农信社一家之力是无法支持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3. 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资金投入减少,政策性职能弱化。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专门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不以赢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其主要是对商业性金融起引导和补充作用,其资金投放领域主要是那些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具有较好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项目。主要从事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业务,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确保了农民的增收、确保了国家粮食的安全,同时也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陕西省二三产业的发展,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速度加快,收益空间逐渐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支持也越来越少。而且由于农业发展银行的的政策性性质,使得其本身不良贷款的比例日渐升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它继续投向农业的政策性资金的能力也就减退了。

4. 由于民间金融借贷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以及自身拥有的缺点,使得其不能从本质上弥补正是金融的不足。民间借贷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通过血缘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邻居关系等进行借贷活动。其主要有私人借贷、私人钱庄、合会等形式,借贷利率大大的高于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西部地区这种借贷方式广泛的存在着。从1986年开始,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经超过正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单纯依靠社会关系约束的民间借贷在抗风险能力上的脆弱性以及其自身固有的高利贷性质,使得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民间融资的非正式性也往往导致政府对其采取打压政策。因此,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5. 邮政储蓄大范围的吸收农村资金,大量资金流入城市,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短缺。近年来全国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在中国银行,中国银行又贷款给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专项用于农副产品的收购,这两块资金几乎相抵。到2002年11月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吸收各项存款19469亿元,各项贷款14117亿元,两者差5352亿元,其中有价证券及投资1812亿元,净存放中国银行684亿元,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1152亿元,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计算,估计从农村流出资金约3000亿元。

除了以上农村金融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缺陷之外,它们之间缺乏很好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是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完全,不能及时地、准确的弥补各金融机构的不足。

二、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从陕西省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来看,现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和缺漏。因此,要发展陕西省的农村经济,就必须构建一个合理的、高效的、有秩序的、符合现实的农村金融体系、以上本文已经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理论和陕西省农村金融现状作了简单的分析,可以得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竞争又合作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具体叙述如下。

1. 创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互补的农村金融新格局。由于陕西省农村现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使得农村出现了无金融服务的盲点地带。这就需要国家的政策、各金融机构的改革以及金融机构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政策性资金的管理,发挥政策性资金的支农作用和导向作用。就陕西省而言,是全国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3%,全省有70%的人口和80%的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只有退耕还林才能解决恶劣的生态环境。所以,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而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较大比例地提高对农业开发、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对经济与生态能协调发展的农、林、渔业等一些获利能力较低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贷款支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尽可能的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但是我国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商业银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在不违背经营原则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龙头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为三农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加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创新,使其更有力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信社与“三农”有着天然的无法割断的关系,而且其也是最贴近农村的金融机构,它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机构。目前,全国性的农信社改革已经开始,并逐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消化处理历史包袱,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健全信贷管理体制,创新信贷业务方式;改善金融服务,加快电子化建设;弥补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涉及地区和农户的贷款支持,更好的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2. 有效引导农村金融的发展,培养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竞争市场。农村普遍存在的高利贷现象是市场不开放的结果,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完善的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统计数字显示,当前农村融资70%以上的信贷是由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这就为长期的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2005年,国家金融改革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对农村金融应采取不同方式的监管,对民间借贷,可对机构进行备案,对交易予以登记即可;而个人借贷行为可以自愿公证的方式进行监管;但对于准正规和正规的金融组织,则必须经过准入审批;而政策性金融则需政府授权准入并对业务进行严格界定,亏损由政府兜底。

3.加强建立农村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开展农村保险业务。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风险既具有一般金融风险的特征,还具有自身的风险特性。一是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远高于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的平均水平,这是造成西部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的最主要原因。二是西部地区农村主要是以农、林、渔、牧业为收入来源,盈利性相对而言较差,使得贷款的利率低,回收性较差,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高风险,低收益”的现象。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透明度低,风险披露又表现的相对孤立,农村金融风险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利于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因此,为了稳定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减少对全国金融风险的影响,必须建立相应的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有效防御金融风险的发生。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保险业在农村的开拓和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使农民遇到风险时,仍然安然度日,并使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在2004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保险产品创新会上,吴定富就呼吁:“我国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民,未来保险竞争的主战场是在农村,保险业要以战略眼光积极开拓这块潜在的巨大市场。”另外,政府应该进行大力支持特别是在资金上支持农民购买保险,使得农民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农村保险,在农民遭受严重损失能得到一定经济上的补救。

建立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任重道远,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和逐渐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王建青 祝明伟 王 芬

第二篇: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伴随着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意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前前后后也提出过很多的金融政策发展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我国落后的金融体系相对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此论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三个方面来对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市场监管

一、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历程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但特别针对西部的金融改革来的比较晚。

第一阶段:恢复旧的金融机构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1979-1993年)

在1979年之前,我国没有建立起专门为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而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我国农业银行具有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的双重性质,不利于其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改善。且农村信用社在农业银行的直接管理下,也没有独立发挥职能的空间。再加上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非规范经营,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这就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第二轮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阶段: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1996年)

本阶段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符合农村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农业生产性金融需求也有十分苛刻的贷款条件,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性金融需求也缺乏来自银行的资金保证。由于金融供给的不足,必然由非正规金融安排来补充,导致民间借贷和各类组织兴起,带来许多金融纠纷。

第三阶段:促进农村金融商业化和多元化(1997-2007年)

在该阶段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造;其次,农村邮政储蓄的发展;最后,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二、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西部农村无论在地理、人文,还是政治、经济方面都有与中东部不同的明显特征,这些特征使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存在很多不同于中东部的特征。以下是关于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金融机构单一,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农村金融主力军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始走上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所和农业保险等为辅的金融体系。在很多西部偏远农村几乎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和农业银行,没有任何其他商业银行机构,民间金融机构混乱不堪。这使得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 金融资金没有发挥取之于当地农民,用之于当地农民的作用

在很多农村有这样一种普片现象,就是大部分金融机构将在农村获得的存款,输送到城市里。同时,商人的趋利性,决定金融机构要做西部农村地区的“吸血鬼”。邮政储蓄银行是一种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是典型的“吸血鬼”;农业发展银行是一种政策性银行,基本不对民间机构和个人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吸收大量存款,仅发放少量贷款,其余全部返回城市。

(三)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种类单一

我国当前西部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开展的业务是存贷款,中间业务发展非常缓慢,产品创新不足,西部金融政策实施不到位,信息咨询和信用卡服务基本没有涉及,无法满足西部农村经济活动中个人、个机构等类型经济主体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不足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各种制度还严重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在农村,信用考核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而农村民营企业缺乏规范化的财务信息,同时普遍缺乏抵押担保能力,这都使我国农村贷款更加困难。

(五) 农业保险宣传不足,覆盖面窄

在我国西部农村,农民普遍缺乏对保险的认识、了解,更别提农业保险。这与我国西部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足、方法不当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开展了农业保险改革试点,但对我国西部农村广大农民来说,对于农业保险还是不了解。

三、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之前有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一些关于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政策和方法,有些方法是非常可行的,但为什么现今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还是不够发达呢?这主要是一个执行问题,再多的政策、建议,执行不到位也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在学者们提出一些创新、改革措施后,各地方政府应本着发展各地区的经济为目标,监督各金融机构按规范操作;加之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及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将我国西部农村金融體系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

(一) 促进农村资本市场健康,有序,活跃地发展

规范和完善储蓄功能,为那些不需要扩大生产,希望把钱存入银行的人,提供方便、快捷,且安全的资金存放方式。建立农业资金回流机制,以保证“三农”对资金的需求。把农村各地区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或者国家政策全额用于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贷给“三农”的再贷款。把从农村吸收的吸金用于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农业各产业的经营发展,真正做到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发展地区经济。

(二)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方式

促进票据结算业务,同时积极为农村加工、村队、个人私营企业、以及各种农业企业提供优质、全面的会计结算服务,同时还可以积极推行支票、汇票、本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还可以为个人、企业等等农村借款人提供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由于农村地区的借贷者普遍缺少借贷方面的专业知识,如:金额、手续、需要的材料等事项,各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宣传力度,金融机构应该为农村借贷者提供专业的咨询。

(三)积极发展金融工具

在西部,农村主要是以种植玉米、小麦、水稻、养殖家禽为主。基于这些特征,各西部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工具,使农民每年的经济收益稳定,如:在农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时,签订期货合约,或者是买入看跌期权来减少损失;在农产品市场上,供小于求时,签订期货合约,或者是买入看涨期权来减少购买成本,还可以制定相应的互换合约等措施。

(四)国家通过制定西部农村金融政策来支持农村借贷者

国家通过改善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信息传导机制,使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借贷者能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关政策信息。在西部地区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全面的信用、财产登记体系,使农村借贷者在借贷时能及时获得资金,同时也能减少农村各金融机构信贷资信考察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国家应出台政策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以及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上下线,使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能健康、快速的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J〕.财经研究,2006,( 4)

[2]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焦兵.东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 1).

[4]周天芸,李杰.农户借贷行为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经验检验〔J〕.世界经济,2005,( 11).

[5]张毅.西部经济发展中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农村金融,2005,(2)

[6]陈明 安秀梅.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6)

[7]蔡小平.论西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效率提升[J].甘肃金融,2008(4)

作者:凌祝军

第三篇:金融发展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如何进一步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经济学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适用于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在区域内,金融资源更可能从外部引入,从而出现非均衡的增长前景。如果实物资源流入不受区域政策限制,金融资源的流入并不会造成物价的显著上涨,区域就有可能形成所谓超常规的“赶超型”增长。所以,在特定区域内,以区域外融资为主,内部储蓄转化为辅,以金融先行来推动经济发展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金融过程出现曲折、波动,必将影响经济平稳发展和繁荣,严重时将引起经济停滞和衰退。

区域范围内的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成长的量的扩张可以增加区域内资本投入:金融增长能够促进区域内储蓄总量的增长。从众多分散的储蓄主体那里动员储蓄要花费大量成本,包括:集中储蓄时发生的交易成本和为克服信息不对称性,使储蓄主体安心放弃对储蓄的控制权而支付的信息成本。因此,金融制度的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加速货币储蓄对实物储蓄的替代。储蓄主体投资渠道和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在动员储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分散储蓄风险,从而实现储蓄总量的扩充。一定时期的区域高额储蓄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储蓄能否以较低的成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且增殖,才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大小和方向的选择,必须依靠一系列的金融中介部门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特征随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在资金供求上存在的差别所决定的。金融中介的培育和发展,一方面能够形成以利益为导向的互补和竞争并存的多元化储蓄-投资渠道,凭借反映资金稀缺度和收益报酬率的利率杠杆和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有效地分配储蓄,引导储蓄流向高收益投资项目,解除那些效益好、潜力大的非国有部门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降低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保持资金供给价格在较低水平上,刺激投资主体竞相投资,从而达到缩短储蓄-投资转化的周期,促进有效的实质资本的形成。

二是区域的要素生产率是金融成长在质上的反映。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的内动力,无论是社会生产力体系中诸要素面貌的重大改变,还是经济机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亦或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和产品竞争力的迅速增强,均离不开当代科学进步的巨大作用,科技进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投入的竞争,只有对科技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保持高强度的投入,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才有物质保障。金融成长客观上推动了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进程,从而一方面为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为科技成果迅速传播、普及缩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区间提供帮助。

纵观我国现阶段,虽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金融改革仍然滞后,这使得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形成事实的“二元金融体制”,东西部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业体系和金融业贡献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已基本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等并存的多元化金融格局;而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金融业仍处在较封闭的垄断状态,金融开放性和竞争性差。以金融保险业为例,2002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8289.06亿元,金融保险业贡献3377.88亿元;而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80.39亿元,金融保险业贡献635.92亿元,分别占5%和3.2%;

2,资金筹集途径差异较大。以证券筹资为例,如表1所示,到2001年末,西部12个省市,共有242家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2.3%,而东部地区却占了55.24%。同期从股票市场筹集资金额,西部仅为东部地区的29%,占总筹资额的18.35%,以西部十二个省市的总筹资额,也低于仅由八个省市的中部地区,其差额为7248.91万元。

表12001年股票市场筹资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 2002年

3,金融风险差异较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金融不良资产多、收贷难、欠息严重且呈持续增长状态。西部地区银行体系间接融资主要以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其不良贷款问题突出,成为影响西部地区金融业运行的稳定与安全的隐患;由于目前金融业已从买方市场转化为卖方市场,金融与经济矛盾的焦点已从资金矛盾转化成项目矛盾。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更加缺乏大而好的项目,实际上形成了资金短缺与闲置并存,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缺乏良性互动。

我国地区差异明显,统一的金融货币政策必然会给各个地区造成不同的影响,资金必然会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下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其表现一是内地资金以各种方式流向沿海和特区,并且成为当前社会资金流动的基本趋势;二是东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能力的不同,导致外资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更加失衡。这样,发达地区凭借良好的经济环境,充分调动金融资源,得以迅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无法启动,始终难以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针对以上的问题,如果我国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必然要求差别金融政策。具体表现就是中央银行应在西部地区实行比东部地区更加优惠的金融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增加西部地区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限额,允许西部采取更加优惠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并适当延长其期限。对金融机构因支持西部开发,国企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临时性资金需求,即使给予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并适当放宽其期限。实行市场利率和优惠利率并存的利率政策。变统一的利率政策为有区别的利率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西部大開发的利率政策。对西部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要在现行利率的基础上,再下浮2-3个百分点。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性贷款,在现有优惠的基础上,再下浮1-2个百分点,同时加大中央财政贷款贴息力度,减轻西部地区的利息支出,降低开发成本。对西部地区的存款利率应适当提高,以降低西部资金漏损率,吸引更多的东部资金和国外资金,达到缓解西部建设资金不足,促进西部经济增长的目的。

另外还应适度放松对西部金融业市场准入的限制,扩大外资银行参加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借我国加入WTO的契机,央行在市场准入限制上应向西部倾斜,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西部地区开展金融业务,以扩大西部地区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规模。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根据所在地区经济状况的差别,采取有差别的货币政策,经验表明,这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我国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倾斜性货币政策,实行差别性存款准备金政策、推行扶持性再贷款政策以及灵活的利率政策,扩大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进一步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文件次单一的状况,实行地区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降低西部地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西部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提高西部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即在现行的准备金率基础上再调低1-2个百分点,使西部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差别性经济金融政策就促进了东部地区发展。虽然在当前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这个要求使得我国不能再像改革初期那样用全国的力量来建设某一地区。但是东部地区的成功发展证明了,采取有差别的金融政策是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朱小燕 刘海月

上一篇:教学论文论文范文下一篇:管理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