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地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发展逐渐受到国家政策、城市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科学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推动性作用也更为显著。

第一篇:城市建设论文范文

浅议海绵城市建设机制下的城市林地建设

摘 要: 全国各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城市林业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阐述海绵城市建设机制与城市林业的内涵,探讨城市林业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为促进城市林业和海绵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市林业;海绵城市;机制;建设

城市林业的主旨是以绿色生态服务城市,是将林业、园林、市政等融合一体的现代林业。重点强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居民绿色服务的能力,是构建新环境下城市生态圈的重要基础。海绵城市的建设给这个基础增加了新的内涵。

2015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确定了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我市池州市是试点城市之一。2016年,三部委又共同确定了第二批14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与此同时,各省不断推进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

1 海绵城市建设机制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的控制雨水径流,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1]。归根结底海绵城市建设就是“渗、蓄、滞、凈、用、排”,传统的城市排水中主要是依靠城市排水系统进行,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则依靠自然渗透和源头调蓄,最终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城市水文特征接近开发之前,有效的解决城市排水问题,缓解地被径流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

城市内建筑密,道路多,地上与地下的自然循环多遭硬质阻隔,无法实现自然系统的通畅循环。城市内的绿地多过于分散和独立,难以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和廊道的作用。因此改变城市建设的观念,把城市与自然融合,转变传统城市建设中雨水直排的方式,充分发挥雨水的作用。发挥城市绿地的“海绵体”功能,扩大现有城市绿地“海绵体”的范围,提高现有城市绿地“海绵体”的质量,加强雨水的收集与净化,充分利用雨水进行自然灌溉,降低地表径流的压力,对水资源进行安全有效的控制[3]。

2 城市林业的内涵

城市林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为生态城市提供多样化的树木种类,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海绵城市的健康发展。

2.1 增加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

发展城市林业,丰富了城市树木数量,同时也增加了树木的种类数量,创造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微生物、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生存场所,有利于增加微生物、野生动物的种类,促进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

2.2 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

通过城市林业的建设,能让城市原有独立分散的绿地进行融合,能不断增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斑块和廊道的作用,能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的增加能遮挡城市中建筑的生硬,调蓄城市气温,美化城市环境,让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轻松,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手段之一。

2.3 有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发展城市林业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城市木材行业、果木行业、药材行业的发展[5],直接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城市林业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使城市成为环境优美的宜居场所,能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员定居和商业投资,具有良好的社会反响,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的宜居环境和综合竞争力是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之一。

3 坚持全方位发展城市林业,提升城市林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1 遵从城市林地多样化的原则,充分发挥林地“蓄、滞、净、排”的海绵体功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生态载体

很多城市林业的发展注重大树、名树、古树的引进,而忽略了城市林业的实质是生态的自然发展。盲目的进行大树、名树、古树的移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违背生态的自然规律。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新技术的研发,积极的推广乡土树种以及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经济价值的当地野生树种。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进行多样化配植。

在对现有城市林地进行规划与建设的时候,一要坚持林地本身的自然规律,尽可能多的模拟自然林地多样性的原则,确保城市林地有森林、有草地、有湿地、有湖面等多样性绿地存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取到“蓄”的作用,提高源头滞水的能力;二要提高林地植物的筛选力度,尽可能多的筛选出抗污染能力强、适应恶劣生存环境的乡土树种,让植物充分发挥净化的能力,减少城市表层雨水对土壤的污染程度;三要因地制宜,因低就低,缓坡变梯,多建造城市湿地或是低洼,提高城市林地自身滞水能力和储水能力,充当城市雨水的存储、排放设施,提高城市雨洪能力。

3.2 加强城市原始林地和古树名木、大树的就地保护与利用,提高城市林地的海绵功效

城市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古树名木、大树,是时间沉淀的结果。城市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对城市古树名木、大树的就地保护与利用。落实挂牌保护机制,加强对城市的古树名木调查登记与建档挂牌保护,对有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大树也要纳入到管理对象中。加强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加强大树的定期管养,确保城市古树名木、大树的健康生长。建立古树名木、大树就地保护的连锁机制,对散落城市各地的古树名木、大树统一管理,优化古树名木、大树的现状环境。以点带面,以古树名木、大树为中心扩大生态覆盖范围,全面发挥古树名木、大树的生态作用。以面构片,打通各古树名木、大树的生态覆盖圈的绿色廊道联系,形成以古树名木、大树为核心的生态圈,全面发挥古树名木、大树形成的城市林地的海绵体的生态效能。

古树名木、大树是自然界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绿色文物和活的化石,它们的历史、文化、科研、生态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很多的古树名木、大树已和当地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被赋予人文情怀,文化价值十分突出。将古树名木、大树的文化内涵建设与城市林业相融合,为海绵城市建设注入文化内涵。

3.3 改变城市林地的管养模式,提升林地的管理水平,让城市林地成为海绵体中“贮存水”的坚定使用者

城市林业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构无执法权,管理机构无管理依据等都是造成城市林业管理水平较低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应建立统一完善的城市林业管理协调机构,加强行政管理,建立政府主导机制,从政府层面引导城市林业和海绵城市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协调国土、市政、园林、林业、交通等部门关系,拓展建设资金引入渠道,保障投入资金的稳健。

切实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生态意识。城市林业和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居民的支持,加强宣传与教育,提升广大市民的城市林业参与,城市林業是与广大市民息息相关的城市基础事业。城市林业与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让市民成为受益者,更要让市民成为建设者和推动者,使民众认识到发展城市林业和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实施后,各种海绵体储存的水,出路不是储存而在于用,也就是要就近消化。城市林地本身是海绵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城市林地遍布城市各个区域。城市林地管理者要切实改变城市绿地传统上使用消防水或是水车拉水浇灌的历史,而应通过建设相应管网,提高绿地对不海绵体贮存水的利用,彰显海绵体的生态功能。

3.4 健全城市林业法律法规,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在很多国家对城市绿地的建设与保护是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的,如英国的《绿带法》,日本的《城市绿地保护法》等都对城市林业建设从法律的层面上进行保护性建设[6]。这些法律都对城市中不同属性的绿地做出了量化要求,城市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在推进城市林业建设的时候要依法治林,完善城市林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构,保证城市林业能健康绿色的发展。要依法执政,让城市湿地、森林、水面、郊野风景林地等得到有效保护,提高城市林地的植物保有量,提高城市林地的生态功能。

4 结语

城市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很好的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充分发掘城市林地的多样性,提高城市林地的生态功能,就是提高了城市建设中自然海绵体的比重。所以大力发展城市林地建设,提高城市林地的质和量,是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30):4143.

[2]徐宁,戴启培.基于海绵城市的绿地建设方案设计研究——以试点海绵城市池州为例[J].居业,2015(16):4142.

[3]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6):1115.

[4]黄炳新.城市林业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 绿色科技,2014(05):143144.

[5]柏华茹,刘勇.发展城市林业在构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 现代园艺,2015(10):164.

[6]邱尔发,王成,贾宝全,等. 国外城市林业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发展趋势[J]. 世界林业研究,2007,20(03):4044.

(责任编辑:唐 岚)

作者:刘兰草 徐洪武

第二篇: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

摘 要: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地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发展逐渐受到国家政策、城市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科学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推动性作用也更为显著。城市属于一个社会性的产物,为此,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我们一定要对城市的社会功能有一个科学合理地认识,这样才能够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各方面因素的有效统一,从而实现城市发展与社会公平间的平衡,城市发展效率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协调。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当中,一定要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样才能够促使城市社会经济得到和谐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分析

一、城市发展现状

1.1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不足。

如今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都以城市建设理论为主,使诸多城市如出一辙,没有自己的特色。此种相差无几的城市建设,让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与内涵受到破坏。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还不够完善,对城市内涵掌握并不全面。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城市时,有明确的城市经济目标,但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关怀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在当前诸多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中,因为一味追求利益,没有保护好历史文化建设,让诸多地方建筑被损坏,给经济发展让路,这对我国城市后期发展十分不利。将来的城市发展,一定不局限在经济方面,而是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當前城市建设并未给予历史文化高度重视,这给我国城市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可以说严重阻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1.2城市规划协调性较差。

对于当前城市规划而言,中大型城市一般着落在东中地区,相对来讲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较落后,为了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需协调好区域城市化发展,推动各区域城市化发展进程。我国当前有很多城市发展都与整体产业布局有关,比如北上广深作为我国开放较早的地区,城市化发展规模及水平都很大。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还有此种趋势,如当前天津滨海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城市化发展水平,相比来讲其他区域的城市发展没有取得良好效果,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需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时全面考虑各个区域发展因素,保证区域布局的合理性。

1.3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巨大进展,尽管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上涨,但城市化发展水平却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而对城市化评价的主要指标为我国城市环境,当前我国诸多城市忙时电力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地方需要通过限电的方法调节,社会公众环保理念较差,没有意识到节省电力资源就是在保护环境。另外,城市用水方面,我国水资源短缺,且诸多地区的饮用水都未达标,当前城市中的工厂严重污染我国水资源,但在废水加工处理上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若是无法优化水资源问题,会使我国城市稳定发展受影响。因为城市中的工厂分布不均且数量较多,严重污染城市空气,另外,汽车数量较多也是影响城市空气的主要因素,只有有效处理上述问题,才会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现提供有利条件。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具体方法

对于我国现代社会长远发展而言,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势在必行,其不但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有关,还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莫大联系。基于此,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以下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具体方法。

2.1 加大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力度

在当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做的不到位,使其被经济性建筑物替代,这不但会影响城市个性化发展,还会导致城市缺失自身印记,对其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需着重保护这些历史文化,比如建筑物等,并出台一些政策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如此才能保护好城市独特的印记,让城市获取发展动力。

2.2 做好城市建设协调工作

我国城市发展同城市经济发展有莫大联系,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非常不协调。如此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对我国城市发展是一种阻碍。为了有效协调我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协调好各个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才会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3 增强环保意识

当前,在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有必要构建环保策略,我国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比较大,污染较严重,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为了转变此种情况,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设立环保功能区,在建設时融合环保理念,双管齐下,入如此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化良好发展。

2.4 优化城市交通

当前诸多城市存在十分严重的交通问题,为了有效优化该问题,诸多城市开始建地铁和轻轨等,为了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需在城市规划上增强预测性,将城市化发展方向预测中,从而对交通发展进行预估,让交通情况得到改善。另外,还需调控城市交通方式,私家车数量的增多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只有转变人们的理念,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才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2.5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准则,为此,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当中一定要正确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任何工作的开展都要做到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这样开展的一切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真正意义上解决大家关心的实际性问题。除此之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共同举杯合理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在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要在符合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事,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规范与标准,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唯有如此,才能够将城市建设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真正做好。

2.6 加强规划实施的部门协调

现代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当中,各单位对于规划部门开展的一切工作都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认真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积极配合城市规划的审批。严格按照既定的建设项目来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书,若城市开展的建设项目未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那么建设部门是不可进行施工许可证发放的,若规划验收未达到规定标准,那么产权部门不可进行产权证明的正常发放。通过各单位间的配合与有效协作,才能够使得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工作能够在遵循有关标准的前提下顺利开展,这样才能够使得城市总规划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城市结构得到显著性的改善,从而为城市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不足、城市规划协调性较差、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污染严重。为了保证现代化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加强上述问题分析十分重要,只有探明原因,才能将所存的问题完全优化掉,才会保证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相关主体可以从加大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力度、做好城市建设协调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优化城市交通这几方面着手,来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立华,梁秋燕.公共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及城市规划话语建构的“后现代性”转向——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例[J].南方建筑,2017(05):82-87.

[2]刘晓婕.城市规划中园区建设管理的分析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17):65-66.

作者:谷锐

第三篇: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探讨

摘 要: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全新形态,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我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智慧型城市需要在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方面有全新的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水平。本文对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利弊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智慧;建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走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重视信息化进程,也要关注资源的使用以及城市化污染问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而努力。中小型城市要吸取大城市发展的教训,减少“城市病”的出现,减少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开辟出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径。

1、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利弊

1.1中小城市化建设的有利之处

首先,智慧型城市有利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信息化是智慧型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并且智慧型城市也需要以信息化工业化为依托,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完成城镇化的进步,才能使中小城市在信息化进程中完成智慧型的转化。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协同发展起到作用,并且减少以往工作中人员的过量工作,其衍生效应还能促进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经济结构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1]。

其次,智慧型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城市治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城市治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平均分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实现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是要通过建立新工具和新技术对政府、市民以及商业组织起到改革的作用。简单的说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化城市和数字化城市,涵盖人与环境发展相平衡的概念。

最后,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病”。大城市病主要是一些大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对环境有所破坏等等,而智慧城市打破了这种发展模式,从现实出发,逐步推进城市经济和文化的智慧增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1.2中小城市化建设的弊端

首先,目标可行性风险。在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需要拟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此方案中会包含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内容、居民生活环境内容以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这样在方案中目标会比较庞大,体系也相对复杂,智慧城市的规划者在一定时间内很难用现有的条件去解决智慧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为技术本身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并且政府和企业以及市民等对智慧城市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智慧城市的目标定位比较困难,实践上更是难于预想[2]。

其次,社会环境问题。智慧型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来自于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以及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必要的制度等等,这是支撑城市进程的主要因素,智慧城市包含了生态文明、先进文化以及科技的支撑,但是这些资源要在同一时间获得非常困难,更会引起非此即彼的冲突。智慧城市工程项目的开展,需要建立起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社会规范,这样才能调节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如果没有相匹配的技术,那么,在信息的落实、法律的完善以及风险的主体承担方面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3]。

最后,经济问题。智慧型城市建设在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风险。在智慧型方案中,主要产业应该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结构,但是信息产业在中小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并且在短期内很难完成,并且信息产业如果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他产业资源的利用,使其他产业受到影响,从而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

2、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

首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在中小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要联合其科研机构以及商业组织,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规划和编制。细致的研究智慧城市进程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具体包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成绩,支柱产业的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平衡以及数字化具体进程的加快等等,明确在一段时间内各个系统的专项任务和重点工作内容,发挥好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尽量减少目标筹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这样才能共同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其次,制定完善的配套设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需要引进技术人才、实施产业发展,在土地利用以及政府补贴方面加大支持力量,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势在必行。在资金投入方面需要为智慧城市建设划拨专项资金,以此促进智慧基础建设和改造项目。对于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人员要予以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在基础设施上,需要从应用信息和交通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方面改造升级,满足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在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和生态技术创新区,也要严格的按照智慧城市的规划标准对各项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掀起物联网革命的新篇章,在我国中小城市建设上要把握好这次机遇,实现云计算和物联网产业,提升中小城市的创新力[4]。

2.2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可以让城市建设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进展。智慧城市需要围绕广大居民的生活需求,在网络服务以及公共事物和交通、医疗、就业、文化、银行、饮食娱乐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服务。中小型城市要借鉴大城市發展的成果经验,摒弃大城市发展的弊病,逐步从粗放型的模式中走出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其次,让中小型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为自我创造的源泉。以往,中小城市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是现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使信息化和数字化产业加入其中,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我制造”的情况,变成“我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各项系统的运行更加平衡、高效、优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小型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利弊关系,并且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以及发展建议。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围绕智慧新技术,让广大市民享受更多新的服务。(作者单位:莆田市天润通汇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高志远,姚建国,郭昆亚等.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12(11):148-153.

[2] 王静远,李超,熊璋等.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2):237-259.

[3] 陈真勇,徐州川,李清广等.一种新的智慧城市数据共享和融合框架——SCLDF[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2):290-301.

[4] 胡楚丽,陈能成,关庆锋等.面向智慧城市应急响应的异构传感器集成共享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2):260-277.

作者:郑长征

上一篇:卫生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美术观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