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论文范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建筑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目前我国的建筑文化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护正在失落的传统建筑文明,并且还要将其继承、发扬。这并不代表中国反对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多元化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只是我们需要守住自己的根基,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主,外来建筑文化为辅。

第一篇:文化建筑论文范文

浅谈建筑环境与建筑文化

【摘 要】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环境

1.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適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

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们用木材、砖瓦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适宜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建筑文化。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环境,又要服从于自然环境,这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2.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源流。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信仰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刻地影响到这些地区建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

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沿袭至今,既古老又博大,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思想伦理的影响。特别是儒教统治中国2000多年,根深蒂固。这种文化把儒、道、佛、禅各种思想观念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光辉灿烂,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 “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3.中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建筑文化处于全球“大文化”系统之中,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此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响曲。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

几千年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渊源流长。佛教文化本来发源于印度,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传经,佛教影响中国2000多年。但是,佛教的内容,佛祖的像貌,佛庙的形制与中国文化交融,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出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大多数是留美的学者,他们受当时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观念和中国国粹主义建筑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强调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点在建筑风格上,第一次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批精品,开创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新纪元。例如由第一批留美建筑大师吕彦植先生20年代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等等,在当时中国建筑界的确起到了石破天惊的影响,推动了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进程。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政体、机制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俄罗斯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成和发展了中国50年代“社会主义”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一次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经济管理模式,模仿“欧陆风格”、港台建筑,后现代主义几乎风靡全国,形成和发展了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建筑文化。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均要受到当时当地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的约束,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然而,什么样的交融和交流具有生命力,经受得起时空的考验?只有那些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精髓,融合为本民族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古今建筑文化交融的探索和追求

古今交融,古为今用,用什么?必须分析“古”与“今”在建筑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文化观念、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引发的必然结果。正如吴裕容先生在评价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的艾菲尔铁塔时指出的:“人们试图让每一种艺术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所有的人类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所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古今交融探索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问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更是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创作现代建筑当中,当代建筑师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化多方面的要求,从分析各种矛盾中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人们的建筑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创作建筑艺术美的问题经历过多少次探索和讨论。经历了解放初期模仿“大屋顶”的怀旧复古时期;经历了批判复古主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阶段;经历了文革批判洋奴哲学,推行“干打垒”穷过渡的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崇尚西方,风靡“欧陆风情”时期。经过反复摸索的艰难曲折以后,中国建筑师开始走继承传统,适应功能,采用高新技术,探索古今交融,实现建筑创作现代化的正确之路。

本文所谈建筑文化的环境与交融只是初步探讨,许多深层理论问题还须进一步研究。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当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建筑文化观”,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加速建筑文化与环境、与民族、与社会、与时代的交融进程。

作者:王建楠

第二篇: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和近代建筑文化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目前我国的建筑文化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护正在失落的传统建筑文明,并且还要将其继承、发扬。这并不代表中国反对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多元化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只是我们需要守住自己的根基,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主,外来建筑文化为辅。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继承;近代建筑文化

建筑最初的作用是给人们提供居住的地方,自从人们进入文明社会后,建筑就承担起继承发扬当代文化的责任。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当代的建筑文化受到许多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再加上现代许多建筑师对传统建筑文化没有进行过研究,使得我国现代建筑缺少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建筑文化,明确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及时弥补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缺失。进而着力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创造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道路,这是现代建筑设计行业面临的问题。

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使我国的软实力根基深厚。56个民族,56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都有区别。传统建筑已经成为不同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被建筑物以物质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永久地向世人彰显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哲学精神。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1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提煉出来的思想,它对我国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当然也包括建筑。我国古代建筑中经常能看到人与城市、人与环境、人与文化、人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的建筑特色,特别是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还有建筑平面结构和整个建筑格局的和谐,着重表现了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内涵。

除了相互和谐统一之外,我国传统建筑还注重风水格局的安排,在一些大户人家的后院,一般都有假山之类的装饰。一些普通人家在建造房屋时也会注意房子的朝向,通常情况下都是坐北朝南,古人认为这种朝向能藏得住风水,对子孙后代有利,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1.2 对称结构,秩序井然。在传统建筑中,对称结构也是一大特色,它对建筑的布局规划起着引导作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对称结构的元素随处可见,中轴线就是对称的标准,也是建筑权威的表现,它既讲究整体布局秩序也讲究平面和局部规划秩序。这些建筑以组、群的形式出现比较多见,这种方式能形成一种气势,也能突出中心建筑的影响力。当人处于建筑物面前时,会觉得整个组、群建筑毫无章法,很凌乱。但是当人站在高处时,整个建筑群的特色就一目了然:以高大建筑为中心,其他建筑围绕中心建筑排布。

2 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缺失的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进步越来越迅速,许多传统建筑被高楼大厦取代。特别是最近的十几年里,不仅是城市,连乡镇也受到快速发展的影响。老房子被夷为平地,平房被高楼取代,整个城市的文化建筑被外来建筑取代,切断了城市历史文明的命脉。

这种情况对于古城来说更为致命,古城之所以吸引游人,就是因为这座城市带有传统文化元素和丰富多彩的故事。随着古建筑物被推倒,很多美学、文学都没法看到。比如:杭州在改造西湖沿线时,许多处于西湖沿线的名人故居被摧毁,建筑的摧毁就代表一种文化载体的消失。这种事情在绍兴这座文化名城上也体现了出来,现在的绍兴城除了几处国家级景区受到保护外,新城区的建筑被外来建筑文化弄得面目全非。这种传统建筑文化流失的状况正在逐渐席卷整个中国,笔者认为如果不立即采取保护措施,我国的传统建筑会在二十年之内消耗殆尽。

3 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措施和近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3.1 正视传统建筑文化。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以红瓦大屋顶、走廊、院子的组成形式较为常见。许多人们对这种建筑风格背后的内涵不甚了解,再加上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有些人逐渐遗忘了传统建筑文化,还有人只从片面来理解传统建筑文化。认为传统建筑是老套的,不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所以我们需要正视传统建筑文化,摒弃之前对传统建筑的偏见,将传统文化和建筑结合起来看待。要做到这点首先需要从专业建筑设计师开始,着手普及传统建筑文化。在笔者看来,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对红瓦大屋顶、长走廊、院子的生搬硬套,这样就是停留在传统建筑的表面,没有体会到建筑背后的文化影响。它并不是一种建筑形式,重点是里面蕴含的劳动人民的内在精神,在继承过程中需要突出建筑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将建筑和文化元素相结合。这和文学中“神似”的概念有异曲同工的意思,当然也不要刻意的抵制“形似”。

3.2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进行保护。如果说证实传统建筑文化是软实力手法的话,那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进行保护就是硬实力手法。

现在许多名人故居、文化建筑在经济全球化和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下,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组织这种破坏行为,对古建筑物实行保护措施。可以分别从环境角度(如:空气、湿度、温度等)和人为角度(如:进行划圈式管理)两方面进行保护。

3.3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许多古城、古村都遵照顺应自然的思想理念进行建造。所以在现代建筑中,也应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为建筑理念。比如:在建筑时尽量就地取材、依山傍水,尽可能地不破坏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维持原有的生态环境。当然,现代建筑也少不了实用这一特点,建筑设计师们可以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道路。中国是个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国家,因地制宜的建筑理念不仅可以能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还能打造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色建筑。比如: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建筑、东北地区的土炕建筑、西藏地区的藏式建筑等。这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也有继承、发扬作用。

3.4 以传统文化为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抵制外来文化,西方外来建筑文化有它们的特色和优势,而且建筑也需要多元化来充实。但是多元化的建筑也需要一条主线,而这条主线应该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可以将传统建筑文化放在首位,结合西方外来文化,吸取它们的优势,让中西建筑文化和谐共处,打造中西合璧的建筑。

4 结语

中国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同与文字记载。从视觉的角度而言,文字文化记载属于2D,建筑文化传承属于3D,所以建筑文化传承带给人们的影响更大。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将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本文详细叙述如何继承中国建筑文化和近代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希望对我国的建筑设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沁冰.解读中国建筑文化传统[J].陕西建筑,2011,08.

[2] 李峰,刘原平.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作者:姚飞

第三篇: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整个中国迎来了一个经济、信息、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兴旺时期,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相应地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生产活动环境的质量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创造一个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有文化内涵,以人为本,亦情亦理的现代室内环境,是室内设计师的新任务。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建筑文化

前言

当前社会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要能满足使用需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室内设计中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会极大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风格与文化的关联,就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其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它遵循历史传统并进行超越。

一、建筑设计风格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风格既表现于形式,又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层含义来说,风格不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与建筑,以及家具的风格紧密结合的,有时也与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相互融合。在十几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在表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设计师们对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的装饰内容风格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借以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自然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了功能合理,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二、风格与文化在实践中的融合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还是精神文化,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正当学院派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盛行之际,一个试图摆脱旧传统束缚创造新形式的新建筑运动已经兴起。哈尔滨出现的新艺术派运动处理手法几乎遍及各类型的建筑物,故哈尔滨享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诞生的这座龙门大厦“贵宾楼”(原中东铁路宾馆),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已有些面目皆非了。工程设计本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的原则,在解决老建筑增添中央空调、消防、计算机管理等系统的现代化设备设施的同时,着重解决各系统所占有的空间和保持原有岁月风貌及各类艺术造型的矛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智慧,使这次难度相当大的“贵宾楼”改造装修工程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和对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人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在主要的公共空间恢复第二次大修改造时的平面布局,即1935年满铁接收中东铁路时改为“大和旅馆”的时期。室外建筑保持原有风貌,只对已经残损部分加以修复、粉饰。

在宾馆的公共空间中,保留了具有新艺术派装饰特征的装饰及构件,如铸铜转门,理石壁炉,木结构欧拱券造型,充满西伯利亚情调的木装饰,具有巴洛克文艺复兴特征的木门及雕刻精美的木制构件和极具审美价值的石膏浮雕纹样,金属铸造的楼梯扶手和罗马陶立克柱式等。

为了达到整体设计思想的要求,在施工中对已经残损部分,以及因新调整布局而需要贯穿连续的部分,采用原设计手法复制,严格比例尺度制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对雕刻精美的石膏纹样采用拓版手法,尽最大努力恢复原有面目。在整体装饰风格统一和谐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具有典型特点的金属饰物、木雕造型、灯饰等均为营造气氛起到了完美的衬托的作用。苏联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希斯金、列维坦、苏里柯夫等画家的风景、人物肖像的油画点缀其间,更增添了环境的和谐和文化的内涵。

这项工种的完成,是对保护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探索,是风格与文化的研讨。作为文化遗产的文物建筑之所以魅力永存,实因文化价值体系的社会意义和人们心理所产生文化价值的判断和看法。该项工程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对如何促进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其产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作用,推动建筑文化、旅游等諸多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风格与文化的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能够积极或消极地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而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并蓄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阎日松对中国建筑设计审美思潮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1)

2齐放城市地域性文化与建筑设计[J]魅力中国2010(12)

3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4唐瑶,贾尚宏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四川建筑2011(2)

作者:魏宗培 张忠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化建筑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建筑文化论文范文05-10

文化论文范文05-08

建筑与文化论文范文05-13

微文化论文范文05-08

狼文化论文范文05-08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05-08

盐文化论文范文05-08

齐文化论文范文05-08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05-08

禅文化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商务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客家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