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2022-09-11

1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我国古代的荀子就在他的《正名篇》里提出他对“名实”的看法。“名无固益, 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益,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也就是说, 事物与名称之间本来并没有自然的和必然的联系, 用什么名称来指什么事物完全决定于社会的自由选择。所以“名”是有社会性质的。语言是一特殊符号, 人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索绪尔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 因此, 它类似于文字、聋哑语字母表、象征仪式、社交礼节、军事信号等等, 只不过语言是这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孟子曾说:“姓所共也, 名所独也。”名字是个人所独有的符号标志。孔夫子告诫我们“名不正, 言不顺”, 其实还有更深、更实际的理由, 根据现代心理学家的理论, 名字对人而言, 有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人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特点。纵观几十年人们所使用的名字, 可以看到时代的变化在名字上的鲜明体现。

2名字发展变化的历史及其社会因素

姓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蒙昧时代, 还未出现姓名。姓是在出现氏族社会后才出现的。姓名的结构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历史上或现时的社会、文化特征。取何种名字都受该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 同时也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阶级、性别等的制约。世界各地取名大都喜用褒义字、吉利字, 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家长在给孩子取名的时, 常使用那些表达美好希望和祝愿的词汇。这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当然, 有时有的地方也有取“丑名”的现象。借以辟邪或者防止孩子夭折。人们的名字总是受到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心理和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

(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 那个时候什么都带有十分鲜明的政治色彩。

在名字上的体现也十分明显。那个时候的男人取名通常都诸如“建国”、“卫华”、“强国”。女孩子叫做“红”的也非常多。新中国的成立使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这种期望都在孩子的名字上体现出来了。孩子的名字反映了这个时代浓浓的政治气息, 强烈地透露出当时的背景。而在抗美援朝期间最为典型的就是“反越”、“援朝”这样的名字。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如“李跃进”“张卫红”等。让人们一看见名字就会知道孩子的诞生年代。所以说人们的名字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二) 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这使人们很快就接受了外界的新事物和新思想。

这个时代人们取名偏好生僻字, 来显示与众不同。而且还喜欢用单字作名。像“雷”、“倩”、“建”等。这些名字简单且易读, 也符合流行趋势, 一时间掀起名字单字的热潮。其实解放前还是单名居多。从这一点上甚至可以说名字不但体现时代精神、时代背景, 它也能紧随时代的脚步, 进行着有规律的改变和循环。就像喇叭裤一样, 八十年代的喇叭裤又成为新世纪的风尚。所以说, 事实上姓名也是一种风尚。与时代息息相关。

(三) 九十年代, 则流行了一段时间的复名, 尤其是女孩子, 像“娇娇”、“莉莉”、“娜娜”、“婷婷”等。

人们在改革开放的同时, 不但改革了经济, 也改革了思想。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和结果。

(四) 世纪末的几年时间里, 复姓也流行了一段时间。

这种复姓指的不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复姓或者少数民族的特殊姓氏, 而是人为的制造复姓。常见的就是父姓加母姓, 然后加上名字, 比如“郑李婷玉”。像这样组成名字的人虽然为数不多, 但是影响很大。一旦没有相关政策的干涉或者规定, 这种风尚有可能就会冲击几千年来中国的取名规律。也是对传统姓名文化的一种冲击。在这里我们不去辨证任何一种姓名现象的利与弊。“应时而生”是解释它存在的最好理由。

(五) 当今社会较之以往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的时代。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思想意识超前。网络的普及更给人们的试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根本的改变。个人的名字成了一面旗帜。从解放后到现在, 期间历经了挫折和迂回曲折,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经济真正意义上的腾飞, 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思想的革命。语言与社会息息相关, 语言文字则成为了表达思想最为直接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 思维和语言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

3名字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影响

名字与社会息息相关, 而它的变化反过来也会凸显社会特征、并且反作用于社会。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十多亿的人口就有十多亿的名字。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所以, 要对人名实行规范化。八十年代以来, 单名增多, 复姓出现。生僻字滥用甚至自造生字以图标新立异。这个现象已经在实际生活当中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为有些孩子的名字过于生僻或者是家长自造生字, 以至于造成计算机无法识别, 这给孩子入学籍、看病还有上户口等都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003年7月,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汉语人名规范问题研讨会。2007年8月16日, 教育部就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介绍了语言生活中的五大热点问题。其中第三个热点问题是人名用字。据李宇明介绍, 2006年调查, 姓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四个字以上的名字出现了, 还出现了“赵一A”、“奥斯锐娜王”等极端个性化名字, 还有的给孩子报名字的时候就叫@, 全国6000多万人的名字有冷僻字, 北京市公安局曾公布了231个人名用字的冷僻字。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语言的产生和消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名这一特殊语言应当规范。这对于母语的纯净规范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4结语

命名属于文化范畴, 它以语言为形式, 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正如吕叔湘老先生所说“人名能反映人们的意识形态, 其中包括生活理想, 道德准则以及宗教信仰。”而且也与该民族的语言特点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人们取名的变化, 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语言是记录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也是了解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

摘要:人名既是一种语用现象, 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篇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谈在名字这一特殊语言的变化上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的变化。命名具有社会性, 凸显着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反映时代的变迁, 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关键词:人名,社会语言学,关系,时代变迁

参考文献

[1] Bernard Spolsky.社会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F.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 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4]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

[5]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6] 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7]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

[8]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税务会计相关问题浅析下一篇:浅析土木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