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俚语的语言特征及社会功能探究

2022-09-10

1 俚语的界定

俚语是相当特殊的语言形式, 它既有别于语法不规范的用语, 又不同于“乡下土话”, 更称不上亵渎的言语;传统意义上的俚语是指粗糙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 也有人认为俚语介于“口头语”和“行话”之间, 它是词汇中最不稳定的成分。美国俚语虽然属于非标准英语, 但却十分流行, 不仅充斥于日常交谈, 还大量地渗入文学作品。

俚语的来源极其广泛, 如何确切地定义俚语, 并没有单一的准绳。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对俚语做了如下解释:俚语是非正式的用语, 是口语式的表达方法, 是对标准语言的一种补充;俚语可以体现在语音、重读和语调上, 但更多地是表现在词汇和语义上。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则这样形象地阐述俚语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如果把语言比作君临天下的帝王, 那么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居然出来一位莎士比亚笔下的小丑式人物登堂入座, 甚至跻身最庄严的盛典, 这就是俚语。它出自大众之口, 跳出了规范语言的框框, 使人们不拘一格, 畅所欲言。”

2 美国俚语的语言特点

精力旺盛、开朗活跃, 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这些都是美国人常引以为自豪的民族特征。其中俚语的使用极能说明这一点。因为许多美国俚语从语体方面考虑具有立意新奇、幽默生动、易于表达情感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可以从形态特征、语义特征及修辞特征等方面找到原因。

2.1 美国俚语的形态特征

2.1.1 单音节词 (monosyllabic words)

美国俚语偏好短词, 特别是单音节词。例如, kip (sleep) , duck (dollar) , wet (fond of drinking alcohol) 等。《美国俚语词典》G部共收录570余词, 其中单音节词有150个, 约占四分之一。俚语的词组形式也能体现这一点, 如:Uncle Sa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know-how (practical information) 。

2.1.2 首字母缩略词 (acronyms)

利用短语中单词的首字母是一种构成美国俚语的简便途径, 把短语中单词的首字母放在一起构成俚语。snafu (situation normal, all fucked up好事办成坏事)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NATO在标准英语中是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的首字母缩略词。但是善于创新、生性幽默的美国人把它变成了一个富有讽刺含义的俚语:No action, talk only (光说不做) 。

2.1.3 词素重迭法 (reduplication)

结构相似的词素的重迭是构成美国俚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俚语里, 或者是两个词素的第一个辅音不相同, 或者是元音不相同, 但其余的音素及其组合方式均像“双胞胎”, 如hugger-mugger (邋遢的) , dilly-dally (游手好闲) , tip-top (非常杰出的) 等。这类俚语不仅说起来节奏感强, 琅琅上口, 而且经常被用来强烈地传达说话者的赞叹、惊讶、气氛或蔑视等各种不同的情感或态度。

2.1.4 借词或新造词 (loan words and new-coin words)

美国俚语用得比较普遍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官方“纯化”语言的工作做得不多, 不像英法等国政府强调使用“标准”用语。同时, 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带来了原先民族的语言词汇也丰富了美国俚语, 如:pronto (迅速地) 和cinch (容易做的事) 来自西班牙语;而chisel (从某人处诈取某物, 借而不打算归还) 则是从法国传入的俚语。还有一部分俚语是使用者在特定情况的激发下, 临时创造的语言符号, 用以代替某些已经为语言社团全体成员接受并使用的语言符号, 如:ki-yi (狗) 。

除了以上四种常用的构词法外, 美国俚语中还存在大量的词尾缩略词、逆构词、截断词等。多种构词法的使用使得美国俚语生动诙谐、独创一格而且新颖时髦。

2.2 美国俚语的语义特征

2.2.1 语义的移用

尽管美国俚语中存在一定数目的新创词, 但大多数俚语是常用词语的引申意义。人们通过联想的方式赋予常用词语新的含义, 即旧词添新义。通过这种方法, 增加了俚语的时代感和幽默感, 如:标准用语中的sweat表示“汗水”, 而用作俚语时则表示“麻烦的事情”。Bird本义为“鸟”, 在俚语中添上了新的意义“男同性恋者”。而banana一词的读音比较奇特, 相同 (近) 的音素交替重复出现, 而且每个音节都比较短促, 给人以慌张忙乱的感觉, 很容易由此联想到“发狂”的样子, 于是有了俚语go bananas表示“发狂, 不知所措”。

2.2.2 词义的升格

原来表示贬义或中性意义的一些俚语, 在演变过程中, 词义得以升级, 转变为褒义。Funky原意为“令人讨厌的”, 其词义升格后, 表示“极好的, 时髦的”, 如“His life-style is getting funkier all the time. (他的生活方式越来月时髦)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real bad, 原意为“极坏的, 糟糕的”, 现在可用来表示“棒极了, 极好的”, 如“The performance I saw last night was real bad! (我昨晚观看的表演太棒了!) ”。俚语Wicked的词义也被升格了, 在下面两句中的褒贬意义截然不同:It was wicked o you to torment the poor cat. (你折磨那只可怜的小猫, 真缺德。) Look at the wicked bat he swings. (瞧, 他手中那根球棒打得多神。)

这种词义升格的表达, 表面搭配貌似不和谐, 然而, 透过字面, 使用者在这种不协调中, 以其幽默诙谐的表达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使说话者顽皮嬉笑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 这种方法也反映了美国人不受传统的束缚而乐于创新的精神。

2.3 美国俚语的修辞特征

美国俚语能够巧妙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段, 这也是它生动、诙谐和色彩丰富的主要原因。

2.3.1 暗喻 (metaphor)

英国小说家Gilbert Keith Chesterton在“捍卫俚语”一文中曾经提到“所有的俚语都是暗喻, 而所有的暗喻都富有诗意。”这个结论有些绝对, 但是它揭示了俚语利用暗喻使其生动形象这一重要特点。美国俚语中使用的最多的也是最广的表达手法就是暗喻, 其中作为喻体的通常是食物、人 (人体器官) 、日常用品等。Cabbage和bread在俚语中都表示money。Three sheets in the wind会使人即可联想到醉汉那种脚下飘飘、走路踉踉跄跄的狼狈模样。Rubber neck则把那些生性好奇, 问长问短, 爱看热闹的人的典型姿态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令人叫绝。美国俚语中运用隐喻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lame duck (竞选连任失败后, 在等待离任的官员) , ass sucker (拍上司马屁的人) 等。

2.3.2 借代 (metonymy)

借代也是美国俚语常用的修辞格。借代的方式之一就是以事物或人的明显标志代替其本身。从十九世纪初哈佛的学生就把毕业证书叫做sheep-skin, 因为美国大学的毕业证书通常是羊皮做的, 这一俚语词一直使用至今, 用来指diploma。与比自己年轻许多的人结婚在英美国家屡见不鲜, 俚语词rob the cradle用借代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此现象的不以为然, 在这里cradle被用来指年龄小自己很多的配偶。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不发达国家的人才不断流失, 移居到英美等发达国家, 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俚语brain drain的诞生。此外, 像red-carpet (隆重热烈的欢迎接待) 和apron (酒吧餐馆的服务员) 也都是用借代达到形象性的。

2.3.3 委婉 (Euphemism)

委婉的实质就是采用那些迂回曲折、模糊不清的表达手段来代替直截了当的说法。为了避免谈到人们忌讳的不详之物, 许多委婉的表达方式于是就应运而生。当论及疾病或死亡这类人们不愿提及的事情时, 人们总是避免直接提及。相当多的俚语与此有关。晕机呕吐也属此例, 晕机呕吐是十分狼狈的, 人们一般不太愿意谈及。因此, 飞机上用的呕吐清洁袋叫做discomfort containers, 但是不少学生却不喜欢这样转弯抹角, 而宁可直呼其名, 称其为barf bags。

3 美国俚语的社会功能分析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语言的使用属于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 而俚语是语言中实际存在的组成部分, 它的使用当然也属于社会行为。

3.1 产生认同感

不同的社会、行业集团有各不相同的俚语, 因此俚语是划分社会各行业集团的标志。Rogen Brown (1960) 曾经提出“共聚量”的社会学概念, 它强调的是言语社团成员的一致性, 它是对语言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力量, 这种一致性构成了言语适应的基础 (徐大明, 1997) 。当人在与其他人交谈是时, 会选择与某个特定社团相联系的语言形式, 使自己在心态上与其融合, 获得改社团成员的认同, 而“自我”也有了心安理得的归属。人们使用俚语更经常地是想表明自己是某个特定人群中的一个完全合格的成员。

不同的社会团体使用各自特有的俚语, 比如, 一个人若想向他人表明自己是爵士音乐团体的一员, 他就会在言谈之中多用一些诸如to swing (to play well) 和gabriel (喇叭手) 这类爵士乐专用的俚语。而left bridge (left front pocket) , right bridge (right front pocket) 则是扒手之间互相传递信号时的常用俚语。因此, 集体有共同的意义范畴, 这要求说话者对所指的对象有相同的词语, 以使听众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和用类似的词汇进行编码。俚语由个体所属团体的许多流行的语言行为组成, 能够加以概念化作为集体语言的特征, 为我们提供鉴定个人所属集体的特点, 反映个体的价值和态度。

3.2 缓解说话者的心理压力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人们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 而压力的不断积累会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俚语的使用可以发泄心中的压力。在使用普通的标准语言时, 我们会觉得有些话难以启齿, 但是若用俚语表达, 就会有一种心安理得的感觉而且无所拘束。有些词反映在脑子里的表象是社会道德标准规范, 社会角色规范所限制或不主张的, 因而也是标准语所忌讳而难以表述的, 唯其借助于俚语之方式, 人们才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口。农雪明 (2000) 指出, 受理性压抑的原始情感欲望暂时得到满足, 变态情绪得到缓和。俚语中这类表达俯拾皆是:third sex (同性恋爱者) , business girl (妓女所喜好的自称) 。同样, 在校的学生也经常借助于他们当中流行的俚语缓解内心的情绪, 用“gum, horrors, biscuit”等表示“毒品”等。

俚语的使用, 使人们不受标准语言规范的约束, 在某种程度上摆脱理性的束缚, 使其不良情绪体验得以化解、消除, 所以说, 使用俚语可以满足人们缓解心理压力的需要, 是打开心理压力阀门的一把钥匙 (农学明, 2000) 。

3.3 增强亲昵感

当代美国著名诗人C.Sandburg对俚语作过如下生动描绘“俚语就是这样的语言, 他把上衣一脱, 往手上啐口唾沫, 就干起活来。” (Partridge, 1954:24) 这就形象地说明俚语是一种不拘礼节的非正式语言, 它能够给交际双方带来熟悉随便的气氛, 从而便于互相接近和消除隔阂。即使对陌生人, 说话者使用俚语也会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 容易产生共鸣, 从而有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如在市场营销中可以说“Buddy, how long have you been in the biz? (伙计, 你做这个生意做了多久了?) ”, “Are you fit? (你准备好了吗?) ”。在日常交流中通过这些俚语的使用, 增进了亲密和亲昵感, 因为它使说话人有可能降低话语的基调, 和同伴平等, 轻松地交往。 (Brook, 1984:121)

俚语中有许多表示亲昵的称呼语。如果一位上司用这样的口气和他的下属说话, “Come along my boy, cheer up, there is absolutely nothing to worry about.”那么上下级之间的拘谨便会一扫而光, 有时还可使严峻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陌生人之间在经过初步熟悉的阶段后有意说上一、两句俚语, 可以增加随便的感觉和亲密的气氛, 从而加快熟悉的过程。

3.4 填补规范用语

英语中的基本词语和骨干词语往往都有很大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其中大多数词汇已存在了千年以上, 但是大多数俚语的寿命很短。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新鲜感”, 而被过多地重复使用之后就变得平淡无味, 最后退化为令人厌烦的陈词滥调而被摒弃或被新的俚语所取代。Skidoo (走开) 这一俚语曾经流行一时, 然而目前已经不再使用该词了。而有些俚语却能逐渐被列为正规用语, 如sweater (厚运动衫, 毛线衫)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俚语, 到了二十世纪初就被列为正规用语。冯建 (1990) 在探讨现代美国俚语生成的宏观模式时, 对此作过阐述: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的事物、新的概念, 也要求语言同步发展来表达这些新的事物、新的概念, 但是规范语言的发展相对滞后, 因为一个新的词进入规范语言要花费很长时间。它首先有一个不规范阶段, 逐渐传播以至得到主流文化的接受, 最后才能正式纳入规范语言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 俚语较容易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满足社会发展对语言创新提出的要求。

4 结语

在当今美国社会, 俚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得到广泛使用。然而, 对待俚语, 人们仍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俚语是污言秽语, 既粗俗又卑陋, 不能登“大雅之堂”。另一种态度则认为, 俚语是活泼、生动形象的语言成分。对俚语持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偏颇的。作为标准英语的补充成分, 俚语忠实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思想。它的各项社会功能是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密切联系的。社会习俗决定了俚语的使用必须区分场合。如果不分场合地滥用俚语, 就会显得滑稽可笑, 确实有伤大雅, 引起误会或产生相反的效果。而恰当地使用俚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作为英语学习者, 从语言文化尤其是社会功能的角度研究俚语, 将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美国的社会和文化。

摘要:美国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 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且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本文从形态、语义和修辞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俚语的语言特征并且探讨了其社会价值, 以求进一步揭示美国俚语这种非规范性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而深入认识不断变化的美国语言文化。

关键词:美国俚语,构词,语义,修辞,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 Brook, G.L.Varieties of English.London:Macmillan, 1984.

[2] Partridge, E.Slang Today and Yesterday.London:Routledge, 1954.

[3] 冯建论.现代美国俚语生成的宏观模式[J].外国语, 1990 (6) .

[4] 林玲帼、楚至大.美国俚语纵横谈[J].现代外语, 1994 (1) .

[5] 农雪明.透视俚语的心理学效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4) .

[6] 王金杰.释析美国校园俚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6) .

[7] 吴叔尉.英语俚语的社会学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 2005 (3) .

[8] 徐大明.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下一篇:采油工艺的风险分析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