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罪的立法完善探究

2022-09-10

刑法是我国的基本法之一,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是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权、惩罚犯罪分子的有力武器。近年来, 虐待案件频发, 北京董珊珊案、浙江温岭虐童案、浙江安吉敬老院虐待老人案等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同时也暴露了目前我国的虐待罪立法不足, 亟需完善。

一、立法现状

虐待罪 (刑法第260条) , 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经常以打骂、捆绑、冻饿、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给治病或者强迫作过度劳动等方法, 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 情节恶劣的行为。

虐待罪的刑法条文规定, 本身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 “家庭成员”的规定, 说明本罪侵犯的对象只能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必须取得家庭成员的身份, 方能成为虐待罪之侵害对象, 非家庭成员不能构成虐待罪的主体[1]。随着社会发展, 非家庭成员关系形式的虐待行为越来越多[2], 这将不能有效地规制层出不穷的虐待类社会现象。

(二) 本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 一般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这要求被害人承担告诉的义务, 但是, 虐待一般具有隐蔽性, 如果被害人因受到非法拘禁强制等情况无法告诉的[3], 或由于老人、儿童等被虐待者不希望亲属关系破裂, 而不选择诉诸司法机关对虐待者定罪量刑, 则无法处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虐待罪行的发生。

(三) “情节恶劣”的规定, 说明实施者的行为已对他人造成了严重的迫害, 并达到了犯罪的程度, 具有受刑罚惩罚性。但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情节恶劣”的具体行为、表现, 在司法实践上难以执行。

(四) 当前, 虐待儿童、虐待老人、性虐待事件频发, 就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来看, 法规过于笼统, 没有对弱势群体加强保护。比如最近备受关注的幼儿园虐童案件, 行为人对受害人往往采取残忍的手段, 在尚不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情况下, 因没有具体法律规范, 目前对此处罚较轻。

二、立法建议

(一) 扩大虐待罪的主体范围。

现有犯罪主体仅限于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可以将虐待罪的主体范围扩大至“家庭成员”之外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家庭形态以经发生改变, 新型的社会关系出现, 原来的家庭成员责任和行为, 逐渐由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组织提供相应服务。例如幼教虐待幼儿、老师虐待学生、护工虐待病人等, 虽然不是家庭成员, 但是双方之间存在着义务和责任, 算是新型的家庭关系, 应当根据具体的行为, 建议入虐待罪。[4]这样才能有效地规制层出不穷的虐待类社会现象。

(二) 改革“告诉才处理”起诉方式, 现行刑法典将虐待罪规定为亲告罪。

由于虐待罪中的被虐待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依赖施虐人, 因而没有能力告诉、不愿告诉, 或者因受到恐吓而无法告诉。家庭成员间的虐待较为隐蔽, 外人难以知晓。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设立第三方监督机构, 进行必要的监督与防护。同时由司法机关提起公诉, 以更好的保护受害人权益。

(三) 对“情节恶劣”的规定, 应做出更具体的规范。

条文规定情节是否恶劣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志, 情节恶劣的, 才构成犯罪。如因虐待行为, 导致受虐人身体受伤、致残, 以致引起死亡的, 或者造成严重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 都应按“情节恶劣”予以严惩。同时, 针对“情节恶劣”的处罚应当加重, 致人重伤、死亡的可以依据“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提起诉讼, 目前二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判罚设置不够合理, 处罚偏轻, 不足以威慑施虐人。

(四) 建议对虐待儿童的行为、虐待老人的行为等加重处罚。

社会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 (儿童、老人、病人、残疾人、妇女) , 他们处于弱势地位, 需要更加强有力的保护。目前量刑过低, 一方面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利,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有效的遏制虐待案件, 不足以惩戒犯罪分子。对虐待弱者行为做出更加细致的规定, 并且从重处罚, 以保护弱势群体。完善对的社会法律意识, 使全社会都积极主动地为解决该问题。同时, 要求施虐者尽可能多的赔偿受虐者, 政府为受虐者提供独立生存、工作渠道。通过政府的优待措施, 使受虐者独立自强, 真正摆脱弱势地位。向全社会征集解决虐待问题的良策, 并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结论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 犯罪行为、特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犯罪的形式、内容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5]一条法律规范的制定, 是为了遏制当时的某种犯罪行为, 不具有适用一切社会的能力。因此, 法律条文也必须根据社会现实, 做出与之相符的修改、完善。[6]社会在不断要求法律与时俱进, 必须尽快完善虐待罪的刑法条文, 才能更好地惩治虐待行为, 更重要的是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以切实保护被虐待者的权益。在完善立法的同时, 通过多方协作, 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稳定。

摘要:近年来虐待行为引发的事件引人关注, 家庭虐待事件、幼师虐童事件、护工虐待老人事件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然而在司法实践中, 法律对受虐者提供的保护并不完善, 尤其在刑法中, 原有的虐待罪的相关规定暴露出其在立法上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 法律应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完善。

关键词:虐待,立法不足,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开骏.虐待行为的刑法规制——由“幼师虐童案”引发的思考[N].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3, 9, 26 (5) .

[2] 高仕银.传统与现代之间:虐待罪“家庭成员”概念新论[N].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 7 (4) (总第109期) .

[3] 徐文文, 赵秉志.关于虐待罪立法完善问题的研讨——兼论虐童行为的犯罪化[N].法治研究, 2013 (3) .

[4] 魏克家, 谷福生, 郑立波.中国刑法适用词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615.

[5] 周继中, 胡永生.保护儿童应当设立虐童罪[N].人民法院报, 2012-11-01 (005) .

[6] [德]齐佩利乌斯.法学方法论[M].金振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罐”绝天下——从馆藏瓷罐浅析明清瓷器经典特色下一篇:FEWD技术在地层评价中的嵌入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