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22-09-10

1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民办教育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封建社会一直到到新时期, 在教育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并逐渐发展到今天, 成为国家教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探讨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 有必要以历史的眼光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做一个简要梳理。民办教育, 从语义上来讲, 就是相对于公办、公立教育的一种民间教育形式。2002年, 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 其中对民办教育的概念表述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从经营主体的角度看, 民办高校是具有独立法人, 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社会资金, 开办面向社会招生的高等教育机构, 从管理主体的角度看, 民办教育在教育部门主管下, 内部由自己管理, 经费自筹。因此, 可以说除了国家举办的各类学校外的教育机构, 广义上讲, 都是民办教育。

1.1 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情况

春秋时期, 至圣先师孔子就开始兴办私学, 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到了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儒、墨、道、法等学说都以兴办私学为载体和手段, 传播思想, 教育人才, 也都涌现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可以说,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甚至直到民国时期, 由于官办教育资源的不足, 私学、私塾才是中国教育的主力。

尽管在中国的教育史上, 私塾私学在广义上讲都属于民办教育, 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高等教育。新中国成立后, 旧社会存在的民办教育机构全部收归国有, 所有学校都成为公办学校。这一局面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改变。国家在宪法和法规方面对民办教育开了口子, 开始由过去的禁止向鼓励扶持转变。政策上的放宽, 说明了国家对民办教育由限制改为提倡。在这种氛围下, 各种社会力量开始关注、投入教育事业。一时间, 民办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形式上也呈现出百花争鸣的态势。到2015年, 我国民办高校734所 (含独立学院275所) , 比上年增加6所;招生177.97万人, 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在校生610.90万人, 比上年增加23.75万人。其中, 硕士研究生在校生509人, 本科在校生383.33万人, 高职 (专科) 在校生227.52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13所, 各类注册学生77.74万人。

1.2 陕西民办教育整体情况

陕西, 地处我国版图中心位置,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自古就有崇学崇文的优良传统。陕西省还是国家重要的科教高地之一, 教育资源十分丰富, 这些优势与先天条件, 为我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长期以来, 省政府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工作, 对民办高等教育工作也是颇多关注, 对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民办高等教育又为陕西省巩固高等教育大省提供了新的发展动能。目前, 共拥有万人以上民办高校10所。截至2014年, 陕西省共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0所, 其中普通本科高校21所 (包括独立学院12所) , 高职高专院校9所;万人以上规模高校13所, 在校学生30万余人。分析统计数据可以发现, 虽然陕西民办高校的学生数量、办学规模、学科特色等方面在全国独树一帜。

2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陕西的民办高等教育曾经凭借一系列的突破性举措而引起了全国业界的高度关注, 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诉求的不断提升, 民办高校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同时, 陕西作为民办教育大省, 在学校发展, 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全国的民办教育而言, 也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因此, 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的思想认识, 即来源于民办高校本身的客观存在, 又反过来影响对学校的选择行为和对毕业生的选择, 这成为民办高校毕业生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个思想根源。“刻板印象”是传播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公众对某种事物、事情、人物等的固定化认识, 而这种认识蕴含着正面和负面两种价值评价。这种固定化的认识在社会环境中能够深刻影响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的价值判断, 进而影响到社会公众对这一事物的行为选择和反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认识, 并深植于广大人民心中。能上大学, 上好大学, 才能找到好工作, 才能有好前途, 对于民办高校却普遍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民办高校跟公办高校没有可比性, 认为民办教育无法与公办教育相提并论, 只是通过高价的学费来实现聚集财富的目的。还有些人认为它不正规, 民办高校里上学的都是“差学生”。此外, 一些民办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存在虚假广告、扩大宣传等不良行为, 更进一步坐实了社会公众对于民办高校教育的“偏激”认识。在影响就业的诸多因素中, 尽管相关工作经验、面试表现所占比重最大, 但这一环节都是在求职者进入初选范围后招聘单位才会予以考虑的因素。而在简历初筛阶段, 毕业院校声誉和学历层次都占到近80%的比重。有些招聘简历中明确规定, 除了招聘全日制本科以上的学生以外, 三本及民办院校的学生根本就不在考虑的范畴内。因此, 社会观念上的不认同, 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 这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希望能够得到社会重视。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不仅关乎千家万户, 更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2002年, 教育部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 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又是一次有力促进。陕西省作为全国高校教育重镇, 除了公办高校众多之外, 民办高校数量也相对全国而言较多, 随着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 每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再也不是传统概念里的“天之骄子”。因此, 以陕西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理论关照对象, 探讨陕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成为既具有现实意义又颇具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 姜立.关于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7) .

[2] 赖德胜.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J].求是, 2013 (20) .

上一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下一篇:论文标题应有鲜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