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心理辅导员工作现状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现状分析

2022-09-11

高校院系心理辅导员是高校中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外, 在各学院从事学院心理工作的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一级) 的指导下, 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为院系 (二级) 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并指导班级心理委员或心理健康类学生社团 (三级) 开展活动。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宣传和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预防与危机干预。

虽然心理工作是辅导员八大工作内容之一, 但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院系心理辅导员承担起辅导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桥梁, 形成了学校-院系-班级三重心理工作体系。但是当下院系心理辅导员工作现状与院系大学生心理需求存在发展不匹配的局面, 新时代下大学生心理需求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 然而与此同时院系心理辅导员的发展却迟滞落后,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一、院系心理辅导员工作现状

(一) 工作要求高, 专业性不足

专业性不足首先体现在理论知识薄弱, 院系心理辅导员并非专业心理工作人员, 而是在院系中挑选相对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辅导员担任, 因心理学专业性极强, 理论和实务流派众多, 简单的心理学基础是无法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大学生心理状态, 所以多数心理辅导员只能从事简单的行政工作, 开展相对简单的宣传,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上明显力不从心。《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自上而下地开展一些普及性的心理知识传授, 也要解决学生所产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虽然包括了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工作者, 但更多的是“半专业”甚至是“非专业”的辅导员。

专业性不足其次体现在缺乏实务经验。虽然辅导员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 但是接触的心理异常学生数量有限, 当发现问题时往往因为担心专业性不够而直接转介, 导致在心理介入方面缺乏足够的实务经验。专业性不足的现状如“恶性循环”一般, 因为专业性不足而害怕, 因害怕而无法积累经验, 直接制约了院系心理辅导员发挥作用。

(二) 工作内容庞杂, 动力不足

院系的辅导员不仅仅要处理辅导员日常的工作事务, 还需要负责整个学院的心理工作, 其工作内容庞杂不言而喻。

庞杂的工作首先导致心理工作无法做到个性化, 但是心理是艺术性工作, 需要老师和学生面对面, 而不仅仅是泛华的对待, 这就需要心理辅导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疲惫不堪。其次, 导致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冲突, 辅导员和心理辅导员虽然有相似之处, 但是二者却有着不同的工作原则, 工作理念和不同的工作方式, 方法以及不同的工作要求, 常会因此而产生角色冲突, 这要求辅导员老师有足够的能力适时地进行二者间的角色转换。再次, 庞杂的工作更是导致心理辅导员工作成效难以做到“立竿见影”, 且在高校心理辅导员机制不健全的当下, 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角度还是物质薪资以及精神成就角度都无法给予相应的保障, 心理辅导员容易产生对职业的迷茫和质疑, 对未来的何去何从感到迷惑, 动力逐渐不足, 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感。

(三) 工作责任巨大, 定力不足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全, 我国高校目前每年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校园极端事件甚至自杀和他杀事件屡屡发生, 每每发生极端事件, 从学校高层领导到基层的学生辅导员都要经历来自各方各界的问责。由于心理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为密切, 更是被推在风口浪尖, 这给心理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 导致面对学生问题如履薄冰。

在这种追责高压现状下容易影响心理辅导员判断的准确性, 心理辅导员不具备诊断的资格, 但其对学生问题的判断依旧尤为重要。高压追责体制下心理辅导员无法专心倾听排解学生的困惑, 而是用“病态”的眼光看待来访学生, 容易过度紧张甚至夸大学生产生的部分心理问题, 再加之专业性不够, 可能导致学生被“贴标签”, 更加容易激化学生的情绪。

二、大学生心理需求现状分析

心理学认为, 需要是驱使行为的动力。因此, 把握人们需要的变化规律, 就能把握与引导行为表现趋势。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成型的时期;也是他们心理, 生理转折的时期。年轻的大学生, 既承受着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所带来的生理冲击, 又经历着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催动的一系列心理转折, 加上大学校园里独特的学习, 生活环境, 就形成了具有独特的心理需求。

(一) 需求内容多元化, 体现时代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开放, 多样, 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从小便承受了来自个人, 家庭和学校的压力, 进入大学之后, 环境的改变, 人际的改变, 以及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 导致其在独立面对生活时, 容易受到来自家庭或者环境因素的影响, 产生各种多元化的心理困惑。

其中不乏存在较为凸显时代特征的心理需求。首当其冲的便是在信仰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于人生的追求更加偏向个人中心主义。其次成就动机加强但坚持执着性较差, 当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就动机较为强烈, 但是受“成功学”等的影响, 较为关注短期内获得的成就, 无法做到持之以恒, 厚积薄发, 并且一旦失败, 挫败感极重, 轻言放弃。

(二) 需求层次的高级化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分为五种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体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住宿环境, 食堂伙食条件, 出行交通问题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 目前各大高校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 在住宿, 食堂, 出行等问题上有着极大的改善。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基本已经满足了生理需求, 而逐渐在高层次的安全, 社交, 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需求越来越明显。

在安全需求方面, 不仅仅体现在生命安全, 校园安全, 医疗安全等传统安全问题, 同时也体现在和同学, 和老师交往过程中的安全感需求, 尤其在恋爱关系中体现突出。部分同学因为在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 在大学期间与师生恋人相处过程中会因担心被伤害, 被遗弃而交往被动甚至退缩。

在交往需求方面, 由于大学生是独立在校生活, 处在脱离原生家庭, 融入社会群体的过程中, 因而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较高, 渴望建立平等和谐, 诚信友爱, 互帮互助的关系。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个性较强, 在人际交往中多存在各种不和谐现状。

在尊重需求方面, 大学生对其的需求体现尤为明显,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家人, 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因此在校期间努力学习, 参加活动, 提升自己, 这已然成为大学生占据主导地位的需求。

在自我实现方面, 由于其对人生价值, 学习, 生活, 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自己独特的看法, 因此表现出来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往往也是多种多样, 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成才成功”的定义。但是毋庸置疑新时代大学生是有理想, 有抱负的群体, 渴望在大学中学有所长能够在未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

综上所述, 高校心理辅导员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事业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出的要求, 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顺利成长的要求, 但是研究发现当大学生被问及“遇到心理困惑时, 首先会向谁求助”时, 选择向心理辅导员求助的仅占2.47%, 可见当下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尚未形成一定的认可, 为了更好的匹配和满足大学身心理需求, 心理辅导员急需走上职业化专业化道路。

摘要:高校院系心理辅导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体系的重要补充, 其发展不仅仅是教育事业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出的要求, 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顺利成长的要求。本文立足当下高校院系心理辅导员和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现状分析, 旨在促进院系心理辅导员更好的发展, 更加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发展。

关键词:心理辅导员,心理需求,现状

参考文献

[1] 江娥.高校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角色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11) :83-86.

[2] 周磊.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 2018 (12) .

[3] 周巧平.关于心理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08) .

[4] 徐凤云, 徐锡林, 张成多.大学生心理需求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8 (03) .

上一篇: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强化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下一篇:民事欺诈与刑事欺诈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