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德育课课程与教学的设置

2023-01-29

1 德育课的性质、目的和地位

德育课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是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它肩负着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劳动就业、道德情感和心理健康等教育, 是最终落实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德育课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课改为德育课, 更能体现它的本质特点和内容, 与新时期的现代化教育——素质教育内在要求相协调。它是我国学校教学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 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和培养人才的目标实现, 充分显示出我国教学“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与人伦教育观和“以德治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在新世纪, 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改革已取得了共识,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 肩负起培养具有明事理、辨事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合格公民的重任, 也是最终提高全民思想政治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前提。

2 德育课设和教学设置的关系与结构现况

德育课由其性质及任务决定了它的设置必须合理, 这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映内容。德育课从本质上说, 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思想形成发展与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特点的实际, 运用相关知识,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势政策、民主法制、道德情感和现代意识等综合性的系统教育, 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提高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想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提高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德育课必须结合现实需要,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德育课是一门党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其设置只有因人制宜, 符合青少年思想发展和养成规律, 才能有的放矢,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终摆脱长期以来重复教育的弊端, 抛弃为教学而设的任务式教学设置, 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科学系统地认识、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 它还必须因地制宜, 针对不同时期突出的思想现状进行教学, 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

德育教师了解德育课的设置概况, 更便于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和目的的实现, 收到良好的效率与效果。自1985年8月宣传部与教育部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政治课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以来, 曾多次对各类学校德育课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并对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规定。各单位和主管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在新形势和时代青少年特点的要求下, 开展了深入的课程设置实践、研究和运用。在新时期,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运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实践注入了新鲜血液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为各教学部门对德育课的改革增强了使命感和迫切性, 必须进行必要的教学大纲、教材修改,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近年来德育课课程设置结合起来, 得出其结构现况, 大致如表1。

3 德育课课程与教学设置的基本思路

从各类学校的德育课课程设置可以知道,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 从我国国情出发, 学习理论, 提高认识, 改造思想的。这充分体现了德育课内容的政治思想性、知识理论性、实践性以及结构形式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德育课设置直接作用于各类学校具体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的编写,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它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分析并强调德育课课程与教学设置的基本思路, 有利于全面具体地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效果。如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中学课程标准, 就掀起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一轮改革, 随后, 中职、高教等教育管理部门也随后进行了德育课课程与教学设置和内容的调整。但无论怎样进行改革, 都必须遵循青少年的思想成长规律和德育课课程与教学设置发展的辩证规律。

3.1 纵向联系, 教学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通过对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纵向分析, 把握不同阶段的核心内容, 注意各阶段层进的衔接, 主动做好教学内容的分工, 使学生思想觉悟经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扬弃、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 处理好不同类型教学的相互关系, 避免在核心内容上的重复, 重复并不是不讲不提, 而是少讲少提, 但温故而知新, 通过知识面上的纵向联系, 找出学生知识的触动点, 引起共鸣, 这也是必要的。因此, “小学讲故事, 中学讲知识, 大学讲理论”也是较为片面的说法和做法。德育课知识本身就是连贯的, 加强纵向分析, 更有利于立足自身, 把好自家门口, 做好本职工作。这样, 学生多一些新事物, 教师少一些旧事物, 德育课最终摆脱重复建设的困惑。

3.2 横向对比, 课程教学设置遵循优势互补原则

“德育课课程设置简况表”体现出, 在不同类学校的相同层次与阶段的课程设置是相似的, 甚至是雷同的。教材教参编写采用与教学可以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互通有无, 优势互补。如高级中学二年级的《思想政治》 (哲学常识) 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哲学基础》的内容基本相同、结构相似, 但前者较为形象化、具体化和感性强, 若能通过对比教学, 找出它们的共性与差别的东西, 更有利于扩大知识量和面, 把握内容要点, 使教学变得更加充分、富有条理与说服力。相同层次与阶段的学生有着类似的知识结构、思想发展和思维形成过程, 横向比较, 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3.3 立足自身, 课程教学设置体现灵活性原则

最后, 把目光转移到自身上来, 具体分析市场经济对学生的影响, 了解学生的现状, 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上大胆改革, 不拘泥于教材, 突出灵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学生各有自身的特点。如沿海开放城市的学生,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学生, 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渠道多, 容易受西方文化与思潮的冲击, 并且市场经济也容易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在思想上较易产生重实惠、轻奉献和主观性强、过分强调自我的观念, 但他们站在改革开放前沿, 思想活跃, 思维敏锐, 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 这就要求采用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才能对症下药。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上, 一定要有“拿来主义”的思想, 根据学生特点, 进行深入可行的改革, 探索出一条充分体现教师的智慧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路子来。

摘要:本文从我国学校德育课课程的结构现况系统汇总剖析入手, 结合对德育课课程与教学的设置探索, 通过对德育课课程与教学设置科学化的辩证分析, 提出了德育课课程与教学的合理化设置以及德育课课程与教学设置的基本思路, 从而阐述了德育课课程与教学合理化设置的科学发展观, 突出了新时期德育课课程与教学合理化设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德育课课程设置,结构现况,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 (第二卷) 矛盾论, 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7) .

[2] 江泽民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3:499~503.

[3] 丛月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M].红旗出版社, 2006.

[4] 石向实著.认识论与心理学[M].东方出版社, 2006:125.

[5] 思想品德[M].思想政治 (新课标) , 教育部普通高中 (初中)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规范广告荐证者代言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下一篇:试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