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2024-04-09

论技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精选5篇)

篇1:论技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技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作者:彭湘蓉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9期

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是隶属于原化工部的一所化工机械技校,建校30多年,为化工机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这种现象凸显出学校部分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因此,专业及专业课程设置应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直接为企业服务,这是市场经济对技工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适应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进行技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以市场调查为切入点,对目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进行摸底,了解整个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技校课程改革的总思路应以“就业为导向”,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应以“为就业服务”为宗旨,以是否满足企业需求为依据,全面调整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设置,尽可能做到“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为了真正使专业课程的设置适应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首先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及评价、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为此,笔者做了“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表”及“数控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表”。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用人单位和学生普遍认为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

根据调查,目前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是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其次是数控编程工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前者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包括:熟悉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原理;具有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并进行日常维护;具有对较复杂的零件进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数控编程工艺员则还需具有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能熟练利用三维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则除需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外,还需熟悉接口技术、PLC、熟悉参数设置,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等能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将数控专业的主要方向放在了培养“蓝领”人才(中技)及数控编程工艺员(高技、技师)上。所设置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或机械设计基础)、车工工艺学、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与操作、电工与电子技术、数控技术、CAD/CAM等。实习科目主要包括钳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普车实习、普通铣床实习、数控车工实习、数铣及加工中心实习等。但是,在所设置的课程中,缺少针对数控机床维修的内容及实习,使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受到一定影响。

2.教学内容陈旧

通常情况下,教材的编写总是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例如,学生在数控加工刀具的合理选择、工艺路线的制定及切削参数的确定上,与企业的实际应用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需要既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又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现状是,理论课教师缺乏实际生产经验,不能独立承担实习任务,而实习老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足,难以担当理论教员。与此同时,学校由于设备所限,也造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性知识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感性知识,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各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欠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课程的设置相对独立,很多学生感觉学的时候不知道知识该怎么用、有什么用,等到用的时候,很多内容又忘记了,要花大量的精力进行补习,如公差配合、金属材料等课程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使课程围绕就业市场转

在市场调查中,笔者发现,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希望员工不仅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而且能对机床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维修。这就要求学生既要熟悉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还要有一定的机电综合知识和技能。为此,增设了“数控机床维修”课程的教学及实习;同时,笔者学校预备在高技和技师班开设“机床夹具”课程,让学生能正确选择、使用夹具,并能根据工件的类型合理设计简单夹具。

三、对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感受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势必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此,老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组织编写了一系列项目式校本教材。例如,将“公差配合”、“热处理”和“车工工艺学”整合编写一本“车工工艺学”实习教程,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工艺学”整合编写一本“数控加工实训”教程,从易到难,将实习内容分为一个个子课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从读图分析图样开始,到制定工艺路线,然后根据工件、机床等选择合适的刀具、合理的加工参数,然后进行加工、测量、评价。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进行运用,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获得成就感。

四、采用一体化教学,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技校教学改革始终贯穿着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目前,招生难、生源素质下降是摆在各技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技校学生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扬长避短,积极推广并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学校根据现有设备的情况,采用了“理论——仿真——实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企业希望学生入厂后就能顶岗,而事实上,多数学生入厂后还要经过企业的上岗前培训,才能真正顶岗。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要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就需要有一批真正熟悉生产现场的“双师型”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满足企业的需求。笔者所在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将专业老师送到相应的企业熟悉生产现场和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从企业中引进一些有着丰富生产经验的工程师担任专职教师或现场专家。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篇2:论技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技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为保障学生毕业能够适应市场与岗位需求变化,专业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熟练技能为辅助,围绕岗位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结合数控专业实际选用校本教材,体现职业特性

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优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数控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上,要以学生发展前景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立足点,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加入更多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独具创意,思维活跃,知识广泛,以适应人才就业需求。换言之,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结合数控技术操作的特殊性,突出数控专业特色,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对于数学的学习,应以夯实数学基础为目标,无须过度深入研究;对于机械制图的学习,应以了解并掌握读图技巧为重点,以满足今后数控岗位的职务要求;对于计算机绘图的学习,应重点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求学生尽可能考取中高级绘图员资格证书;对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学习,则要围绕金属材料、热处理、金属工艺等几个重点方面;对于机械制造工艺、夹具工艺、夹具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将设备、工装和工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的制造工艺及工装设计教学体系;而对于生产实习及课程设计的学习,则要联合对口企业共同开展,以现场工艺编制和工装设计为主,由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协同评判。除上述外,还应展开数控加工编程实训,要求学生尽可能考取国家数控操作工艺员中级证书。

二、端正教育思想,重视对数控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

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技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控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实践能力培训。例如,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教师,再由教师带动学生的培养。其中,对于技校现有数控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形式,派驻教师到岗实操,可以增加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避免教学时教师泛泛空谈;又或是引入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到校担任客席讲师,聘用成熟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数控岗位实际生产知识。再者,确立学科组管理责任机制,在充分开展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确立学科组教学的具体目标,让全体教师基于这一共同目标生成“命运共同体”式的责任意识,将总体目标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管理细节当中,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确立学科组的工作规范,形成学科教学例会制度和工作例会制度,组织数控专业教师定期开展分析研讨、学情摸底以及学生学习质量分析的研讨会议,充分利用教师的整体力量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深度剖析,及时解决,以不断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促其不断提升自我,进而强化教师队伍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改革,增加实训学习的机会

校企合作模式是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对此,技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将就业作为教学导向,让学生走入企业,实现毕业、就业、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数控教学应进一步将重点定位在数控岗位实训环节,以实际岗位需求和市场就业形势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实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基地,鼓励数控教师与数控专业技工共同学习,共同负责学生的实训教学,从而让参加实地、实岗训练的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实战”学习,掌握主要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同时亦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及维护维修能力。

四、小结

篇3:论技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随着智能楼宇工程的兴起,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也成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 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已经大大显现, 教学目标单一, 无法满足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一节课45分钟时间里教师讲课的时间约占80%左右, 只能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图片来介绍工程产品、施工操作等基础知识, 学生看不到实际的操作环境, 几乎没有实操的机会, 整个课堂枯燥无味。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要求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 学校设了专门的综合布线实训室, 有了强大硬件的支撑。因此,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强大的硬件支持相匹配,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了解市场用人需求, 并结合教学大纲和自身的教学经验, 采用了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

2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综合布线课程中的教学意义

随着智能楼宇工程的飞速发展, 综合布线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重要课程。中等职业教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技能操作为首要目标。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善,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求, 把操作技能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而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避免了学生单方面学习理论知识,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创新,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变实际情况的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

3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条件

(1) 结合学习领域、工作领域与技能需要, 最好将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引进来作为学习项目。

(2)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实一体化,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掌握理论知识且提高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

(3) 以小组为单位, 完成一个项目, 小组要派一人做项目过程和完成情况的展示。

(4) 项目要在仿真模式下进行, 符合职业标准和相应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鉴定要求。

(5) 项目要不断更新, 学生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才不会与现实脱轨。

4 项目教学法在实际课程中的运用

4.1 确定任务

项目任务的确定是项目教学法中的首要环节, 非常重要, 一旦项目确定不好, 后面的教学将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好学习目标有哪些, 在确定项目时可以考虑中等规模的智能大厦、校园、校区等, 在项目安排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知识点的安排, 先将整个项目分割为若干个子项目, 且项目的安排应该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会使得学生因为任务过于困难而失去学习兴趣。在教授理论知识和简单操作的同时, 还要适当地扩展综合布线行业标准、实际岗位需求等知识, 但扩展面不要太广, 否则学生会无法很好地吸收, 反而适得其反。

4.2 分组学习

在实施项目时, 如果安排全班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工程项目, 会造成有学生会在其中浑水摸鱼的现象, 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全面掌握知识技能。项目化教学法一般使用分组学习的方式, 教师在实施项目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分组人数和人员分配遵守公平原则, 按学生日常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及水平进行合理搭配分组, 达到每组水平相当, 每组人数约4到5人。分组完成后每组公选一个组长, 由组长分配组员的工作任务, 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任务, 缺一不可, 避免学生浑水摸鱼,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授课, 比如:启发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 师生共同完成预定的项目任务。

4.3 招标书的撰写和计划的制定

招标书的撰写和计划制定之初, 教师要给出一个工程项目, 整个课程就以该项目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教师首先对项目进行介绍, 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符合实际的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分为两部分:项目招标书撰写和方案设计;在项目招标书撰写阶段, 学生应该掌握招标书的编制规则、格式, 教师给学生一个范本, 让学生了解招标书所要达到的效果。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现阶段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 以及常用设备和品牌产品选型, 并要求学生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满足客户需求为准则来讲授产品的选择等实际需求知识的介绍。在方案设计阶段, 学生需掌握布线技能、会利用Auto CAD绘制设计施工图等;这两个阶段可同时进行, 组长分配任务, 组内合作, 做出的计划不能脱离实际, 最后必须要通过老师的批阅和修改, 才能执行项目计划。

4.4 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分为现场施工阶段和测试验收阶段。教师根据实际项目讲解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 组内成员的分工, 有序地完成每一个操作。学生应把自己所学的内容与项目要求结合起来, 观察每个技能的学习情况, 把学习效果总结起来, 定期向教师进行汇报。教师也应该主动地找学生进行交流并了解项目实施的进程, 并且将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整个教学过程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4.5 成果展示和考核评价

完成项目后, 教师要求各组写一份总结报告, 并要求派一代表进行项目总结和成果的展示。从两方面进行考核, 结果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结果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按照项目计划完成任务;过程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态度。为了使考核全面, 我们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评定, 即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定, 每个层次都要进行打分。总成绩按以下标准进行:招标书的撰写和计划的制定为20%, 计划实施为30%, 项目完成情况为30%, 期末理论与实操考试占20%的比例进行学生成绩评定。这样即便最终的结果不符合项目要求, 学生也能在这个所谓不成功的项目中得到肯定。也可激励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 在《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 使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实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中的应用, 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 又提高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并且使学生积累了实际项目经验,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它需要根据不同科目设计相应实际有效的项目,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智能楼宇工程的兴起, 综合布线技术受到人们的重视, 《网络综合布线》也成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 改革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 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由此被提出。项目教学法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情境主要以学生为主题, 理实一体化, 使得学生高效地掌握学习理论与职业技能。本文将“项目教学”学习模式引入到中职《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项目教学法,网络综合布线课程

参考文献

[1]舒荣.浅谈项目式教学法在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 2010.

[2]马百年.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J].考试周刊, 2010.

篇4: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控技术 人才培养 企业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61-02

引言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就是培养掌握以计算机数字指令方式控制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现代先进技术,能熟练操作使用和维护维修数控系统、数控机床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形成,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维护维修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现有的数控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我国有多所中职、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每年输送大批量毕业生,然而,数控人才仍然严重不足。特别是近期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我国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目前正在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期,对数控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也在迅速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与人才需求对接,一直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人才就业岗位及需求分析

1.数控技术人才就业岗位

从数控技术就业岗位分析,数控技术人才可分为四个岗位,三个层次:

(1)数控机床操作技工,即“蓝领层”数控人才:这类人才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但其工资待遇较低。

(2)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即“银领层”数控技术人才: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较高。

(3)数控编程工艺员,也是“银领层”数控技术人才: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三维CAD/CAM软件,如UG、PRO/E、MASTERCAM等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編程。此类人员在模具行业尤其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4)数控通才,即“金领层”数控技术人才:精通数控机床操作、工艺编程、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熟悉各种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原理和电气控制系统,能独立完成数控机床的选型、安装、调试、维修,是制造企业的急缺人才,其待遇非常之高。

2. 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上述三个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国家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管理架构比较完善,对数控人才安排和需求上均按研发、工艺编程、操作、维修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而大量个体、私营、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员比较精干,各技术岗位人员数量不太多,更加需要既精通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同时对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有一定基础的复合型的数控人才。

“蓝领层”人才主要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或企业招聘一些初、高中生进行短期培训后,即可上岗工作,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在比例最多,达70%以上;“银领层”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或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而仅占5%的“金领层”人才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的,虽然需求不多,但非常紧迫。因此,在目前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加速向我国转移,我国的制造业正迈向高端高速升级发展阶段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升级,“以机代人”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低层次的人才需求将会越来越少,而对于数控技术专业人员,不仅要求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更要掌握系统而扎实的理论知识。因此,既有学历又有很强操作能力的数控加工人才更是成为社会较紧缺、企业最急需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培养数控人才的现状

由于数控人才的紧缺,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控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一线,从事数控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操作、调试、维护和保养,数控软件使用、数控编程、模具制造等工作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然而,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改善了数控实训设备条件,加强数控专业了师资的建设,仍不能满足需要,主要有:

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定位不高,仅能达到中、高级数控操作工,这些毕业生,特别是有一部分中职生,被推荐到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中,工作简单重复,加之劳动力价格低,很难保证他们长期稳定在一个企业工作下去。

2.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项目教学”、“目标行为导向”等教学模式尽管突出应用性、实用性,解决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但其知识面窄,理论不系统,面对企业较高的人才需要,职业院校的学生自我提升的能力较弱。

3.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较慢,虽然各院校都加大“双师”、“四维”师资的的建设,也很难做到与企业对接,与企业人才比较,经验积累、新技术、新工艺更新较慢。

三、与企业对接培养数控人才的思路

针对以上各类数控人才需求的状况及存在问题,确定职业教育数控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总结一些想法与思路。

1.加强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要培养的不只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廉价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劳动者。注重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感,沟通能力,能尽早的融入到企业团队中,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教书又育人,既具有工科的知识背景,又具有商科的思维模式。即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仅能做企业需要的吃苦耐劳的基层员工,也会等待时机、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自己。

2.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面对现代制造业的进一步产业转型升级,低附加值的岗位需求会越来越少,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要做的是:

首先,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一些技能等级证书,对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精心培养,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和技能比赛,并进一步深造,以适应企业需要。其次,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中、高职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工作岗位上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大胆进行创意改革,如进行设备简单维修,机床调整,提高产品生产合格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在经历了一定的磨练之后能走向上一层工作岗位。然后,培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观念,主动适应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随着知识结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职业和岗位的转换是必然的,一个职业干到终身已不现实,为适应新工作,学会选择培训或深造,以便更好服务于企业。

3. 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教育、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稳定的教师型队伍。除加大高學历、高职称教师的提升和引进外,更应注意从生产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技师参与教学工作,同时,还应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的教师进修制度,以防知识老化,与企业对接。

4.产学结合,共建“厂中校、校中厂”新模式

面向行业、企业需求,产学结合培养紧缺性数控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数控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邀企业参与,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将“教学工厂”理念有效的应用于专业的建设中;另一方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进行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专业实习四个阶段的工学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企业联办“企业学校”,使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能做到半工半读,聘请企业的工程师给学生上课,而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培训企业员工,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服务于企业的数控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走进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了解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指出,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中国核电工业的座谈会上也指出,“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因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对数控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科技立国的新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不断调整变革,提高办学质量和创新意识,为了使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充当科技立国的旗手,需要职业院校教师不断追求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邓庆宁.美美与共:邓庆宁教育思想十谭[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09-01

[2]陈吉红.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紧缺性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讨[www.taodocs.com]

[3]滕满高.“教学工厂”理念与中职数控专业发展论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3期

篇5:论技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1 职业岗位能力调研

本专业在一系列课程开发之前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该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如荆州荷花机床厂、浙江海德曼机床有限公司、浙江艾迪西有限公司等开展了广泛、全面、深入的调研活动,并从企业的职业岗位入手,了解和掌握了企业的数控技术应用情况及对本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后发现现今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结构包含生产一线工人、工艺技术及编程人员、机床维修维护和机床调试与设计及生产组织管理等四类岗位。

1.1 生产一线工人

生产一线工人也就是在现场进行产品制造的机床操作工人,这个岗位要求工作者具备机械工程图读图识图技能,能用计算机软件绘制中等复杂图样的能力;且需具备常用工程材料的选用、毛坯类型、热处理选择的能力及普通机床、数控机床操作机加工夹具使用能力;操作者还需具备常见零件精度的检测能力和零件装配、调配的能力。

1.2 工艺技术及编程人员

工艺技术及编程人员职业岗位要求从业者需具备普通机床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夹具选用与设计的能力;要求从业者熟练掌握数控机床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夹具选用与设计,以及数控加工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CMA)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1.3 机床维修维护岗位

该岗位需具备电气图及电气接线图的读图能力;普通与数控机床日常维护及机床常见故障检测维修的能力,也需具备液压与气压系统的调试能力;要求从业者具备仪器仪表设备的点检和安全操作规程标准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各电气元件的接线、排线技巧;能对特种检测装置的检测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会使用特种检测设备,了解工业生产中主要工艺参数对设备及产品影响的知识。

1.4 机床调试与设计及生产组织管理岗位

这个岗位要求从业者需具备机床的安装调试与初步设计及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组织能力,及生产协作和机电设备销售的能力,这要求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数控系统综合技术、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生产计划等相关技能和知识。

2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结构构建

在对职业岗位充分分析后,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了解构,形成了新的课程结构,它是按照一般工作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工作任务转化课程体系,并确定了课程的门数、顺序和课时。按照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逐级递进,要求每一门课程要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职业基础课程中将原有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制图大作业”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工程图的识图与绘制”,并开发了新课“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课程”,这门课是单开三周实践课,以对学生制图能力的进行巩固和拔高;将“材料学”、“工程力学”及“热处理学”整合成“机械工程基础”去除了不必要的及不适应的内容。在职业技能课程阶段,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拆解为“数控机床原理与应用”和“数控机床加工工艺”两门课程,并增加了课时数;增设了“过程测量与统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工量具的使用;重新购置了数控机床维修教学模型机,新开发了基于工作项目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使学生在真实的机床故障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参加全国数控一系列大赛来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拓展课程中,除了原有的课程以外,增加了一些电类的课程,如新开发了“机电设备维修”和“数控系统综合训练”两门课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整合,形成了新的核心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是机械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机械工程基础(上、下)、计算机辅助CAD、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加工工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系统综合训练、机电设备维修机过程测量与统计等。

2.2 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是课程教材的编写以及开发以网络和多媒体为途径的教学资源。到目前为止,该专业已完成了《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设备维修》、《数控系统综合训练》及《过程统计与测量》等课程的教材编写,其中《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在正式出版之前都要经过三年的校本教材的开发时间,边教学边修改,使之更能适合学生,适应教学。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及机电设备维修课程已经开发出了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其余课程正在开发当中,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专业课程的开发

专业课程的开发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来把握,选择之前先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一是以什么为培养人才的目标?二是是否要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其回答是肯定的;三是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来说,课程内容应以适应企业职业岗位为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且不要求纯粹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只要掌握本专业能满足职业岗位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即可。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应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始终贯穿其中,注重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及适用性、针对性。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提出了四点要求:首先是课程内容融入岗位化;其次是课程内容满足够用化;再就是课程内容体现个性化;第四是课程内容简单模块化。以“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为例,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培养的学生具备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的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以典型的工作情景为任务,以购置的亚龙558型机床为载体进行教学。通过设置刀架类故障、主轴类故障、驱动类故障、螺距补偿与机械测量等情景模块让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增强了他们的技术能力。课程的内容选择由简单到复杂,体现由易到难的排序。在课程实施中,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以教师主导的学生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相应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当然,因为某些硬件设施及教学师资的不足,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课程开发的教师本身对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的不熟悉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近几年,该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都深入到企业中,使得教师本身及课程体系构建日益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为了提高数控技术专业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及职业迁移能力,对该专业的课程开发应立足于企业的岗位需求,解构和重构专业课程,整合开发形成新的课程,以期使专业课程更加实用,更贴近岗位实际。

关键词:岗位对接,数控专业,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周凌华.基于任务导向的《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开发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

[2]冯贵层.与工作岗位对接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

上一篇: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下一篇:三给学校 靳艳蓉 养成记录冠军优秀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