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2022-10-09

一、开展高校德育的必要及重要性

当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 当中的一些现象给当下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比如诚信问题,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求职履历造假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大部分的家庭教育中, 家长只注重子女的在考试中的得分, 却没有太注重其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 甚至有些家长都没有教会子女们一些最基本的礼仪, 追究其主要原因, 则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为了提升高校德育水平, 可以借鉴孔子德育思想, 吸纳当中对高校德育有用部分, 并且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利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创造性地对其进行运用实践。

二、对于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采用言传身教等手段, 在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参与的互动中, 通过内外共同发挥作用, 发展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制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广义的“德育”是涵盖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在内的一个概念, 而狭义的德育则仅是指道德教育。

三、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孔子创造的众多理论构建了丰富的德育思想体系, 并对后世德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仁爱”

在德育思想体系中, 孔子提倡“仁”, 在政治教育上, 他主张“仁政”;在思想教育上, 孔子主张“仁心”;在道德品质修养上, 孔子要求学生做“仁人”。他以“仁”为最高德目标, 又派生出“孝”、“忠”、“亲”、“信”、“敬”、“正”等。所以, 在当代高校德育中更应该教育学生懂得“仁爱”、“礼义”、“孝顺”、“忠恕”、“诚信”、“明智”等等。孔子十分关注学生的品格道德的修养, 也认为个体自身对于人的品格的塑造及其重要, 这也正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因此,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应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让他们积极的成为一个具有仁爱精神的君子。

(二) “礼义”

在孔子的道德教育中, “礼”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准则, 同样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处之道, 而“仁爱”思想, 则是实际生活中的最基本思想道德。孔子主张以“礼”为社会道德标准, 也是个人行为处事的最基本的品质, 提倡在社会交往之中, 要学会以礼相待, 运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然而, 在现代高校对于“礼”的遵循情况却没有那么理想, 首先是师生关系, 比如一部分学生在路上碰到老师不会主动问候, 反而是装没有看见, 这与孔子说的看见尊敬的人应先让其先行, 并怀有崇敬之情的愿望背道而驰。其次是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好像也没有那么和谐, 同学们经常以寝室为单位搞“小集体”, 有时在一个寝室里还有几个“派别”, 并不是每个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是和睦相处的, 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闹得不开心。也由于之后大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导致一直僵着, 所以渐渐地同学关系也没有那么融洽。

(三) “忠恕”

孔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己矣!”何为“忠恕”?它是仁爱之道的主要体现。“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核心, 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职守, 学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家人、忠于朋友, 我认为还要忠于自己, 即忠于自己内心最真实、最纯真的想法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要体现忠诚原则。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他要求弟子在为人处事方面, 要本着“与人忠”的原则。就当下师生关系的相处之道来看, 同样也要时刻遵守忠和诚的道德原则, 并且学生应该以“忠”的严谨态度时刻提醒自己。比如, 上课老师由于口误或者不小心说错了可以指出来, 而不是在课下说这老师一点也不行, 或是不配当一个老师。老师不是神, 也同样有权利会犯错, 但只要纠正就好。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 假如能够及时纠正所犯的错误, 应该算是秉承了忠诚原则。“忠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达到一种宽以待人, 以己量人, 推己及人, 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的局面。

(四) “诚信”

“诚”的含义与孔子思想体系当中的“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核心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于人, 不欺人、守诺言, 全心全意地践行一个人的诺言, 绝对不食言。“诚信”的思想贯穿在孔子德育思想体系和其修身的整个过程, 并积极践行这种道德品行, 他的一些思想都是把“信”看作是建立人际信任关系的最基本, 也是最根本的因素。“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连诚信都没有了, 没有人会相信你, 你对于社会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就像牧羊的男孩, 几次撒谎以后遇到真正困难就不再会得到帮助。当代大学生也存在很多不诚信的现象, 我认为应加强对于德育教育的力度, 可能很难完全杜绝, 但是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的概率, 应使大学生懂得失去诚信的可怕性。

四、孔子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孔子在数十年的道德教育实践中, 终于得出了一套十分有效的德育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基于这套全面的、系统的、完善的,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

(一) 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 即为学习与思考要同步进行。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知道读书却不会深入思考的人, 就会惘然、无所收获, 只知道一味地思考却不懂得学习新知识, 便不能得到知识的增长, 这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相辅相成, 不能只偏重一方。只思考不学习, 思考就没有了源泉, 只学习不思考, 便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消化吸收及实践应用。所以当我们在学专业课的过程中, 应积极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即使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并对知识进行巩固。

(二) 慎言力行

慎言是指说话要小心谨慎, 力行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个体在学习了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之后必须付诸于行动, 身体力行, 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子曰:“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君子的言语不轻易说出口, 就是怕自身的行动赶不上。从中得出, 孔子高度重视君子的慎言和力行两个道德内容。所以, 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 并且好好利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实践, 最主要的是去做, 很多人害怕做错了, 不敢去尝试, 害怕失败, 这样永远不会成功, 只有勇于迈出第一步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 身教示范

身教示范是指教育者要率先示范、以身作则, 起到榜样作用, 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者的影响。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另不从。”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 这不是说言教一点作用也没有, 而是指仅有言教而没有身教, 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甚至起到副作用。而教师可以通过身教, 以身示范,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这些作用可大可小。孔子的德育思想以言传身教为重点, 尤其重视老师对学生起到的表率作用, 带来的积极影响, 并且他强调德育者必须先约束自己, 才能约束德育对象。

(四)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受教育者应注意受教育者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异, 仔细观察这些差异, 并以此制定符合个体发展的德育方法, 我国德育史上第一位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 他认为要先掌握学生的性格、志趣、才能等实际情况。有次子路和冉有请教孔子关于“闻斯行诸”的问题, 孔子对子路说道:“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孔子则鼓励冉有道:“闻斯行诸。”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对孔子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感到困惑不解, 孔子向其解释道:“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大学生的性格已经形成很难改变, 并且他们有一定的主观性, 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见解, 因此, 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重方法, 考虑到他们的性格特点, 往往会事半功倍。例如, 现在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比较普遍, 教师对其教育也要得法, 一味的说网络带来的负面作用不一定有效, 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考虑到他的性格特征, 心理特征, 就可以做出比较合理的方法, 比如用他感兴趣的事情吸引他, 鼓励他去做, 多出去看看会学到更多。

五、结论

高校教育应坚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在高校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 集合社会各方面的财力, 人力及物力发挥育人的功效,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灌输, 最好做到德育工作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除了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 也应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把道德教育付诸实践。无论高校方面, 还是社会和家庭方面, 都应关注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情况, 应建立一种家庭德育、社会环境与学校德育的联合模式, 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一直以来, 我们一直强调实行注重学生的德育, 不能把德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没有道德品质的提升, 就说明一个人的发展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最终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因此, 我们应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取其精华, 结合当下社会的德育工作, 致力于整个社会的更好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但是精神层面还存在缺陷, 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已经蔓延至大学生的生活中了, 部分大学生的德育思想也渐渐被侵蚀。为了抑制这些精神层面的问题, 本文结合孔子的的德育思想如“仁爱”、“礼义”、“忠恕”、“诚信”和运用孔子的德育方法, 如内省修己、学思结合、慎言力行、身教示范、因材施教等方法来更好的进行当代高校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孔子的德育思想

参考文献

[1] 胡雪峰, 兰利.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5) :376-378.

[2] 史磊.传统与创新: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精神蕴涵[J].理论学刊, 2006 (9) :102-104.

[3] 姚迎春.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20-21.

[4] 张武华.浅析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0 (6) :235-236.

[5] 张忠华, 赵明星.对传统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德育与心理, 2011 (2) :67-68.

[6] 史磊.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7] 杨月颖.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及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8] 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上一篇:外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探讨下一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