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

2022-08-06

第一篇: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因而大学生学好实事求是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我们应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态度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并在会议上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而这一理论在我们大学生中,也是会起一定积极作用的。我认为“实事求是”即求真务实,能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好的工作作风,更进一步的积极作用是,“实事求是”能使我们大学生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团结,对实现理想越加信心!所以,实事求是与大学生是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实事求是精神。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一实际。因为在当代大学生涯中,大学生活是十分丰富多彩的,那么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里,怎样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呢?我认为,首先在学习上得实事求是。上课的时候,求真务实,该专心听课的时候就要集中精神,这样你才能学有所成,才能知道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同时,在老师所提出的你所不懂得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大胆地去提出疑问。实事求是,把问题真实地解决开来。另外,作业也要“实事求是”,作业是检验我们所学知识的一个小小的测试,如果是抄袭的作业,那绝对谈不上实事求是!我们在大学应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大学学习的意义。

2.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概念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一些基础性的作用。在实践中,就应该果断,看准了,就要大胆的去尝试和闯荡。我们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积累经验,还必须要有科学地理论指导,对于问题的判断应从实际真实作为出发点。理论联系实际,一切要客观地评价,包括评价自己也要联系实际情况。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这一概念中,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当旧理论中与新理论之间产生矛盾时,就要敢于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剪裁为新的理论,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发展。我们大学生就应该受到启示:平时我们对新事物吸收的同时,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里是否真的正确,是否合时代的发展。世界要变革,一切不好的都要改革,只有符合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使国家发展得更美好!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的事业,进而地解决温饱问题,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们的明天更美好!

4.结语

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独特的性格,同时也是青年生气勃勃时期,我们富有创新精神。我们肩上扛着的历史责任是光荣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学生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在学校期间,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有益的资源来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巩固学业的基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目标。我们在大学这一个大舞台上,应展开全面的学习,各方面都应有所了解,积极地参与学院的各项力所能及的活动,用知识来巩固自己、武装自己,从中要多吸取教训,大方面的积累更多的经验,等到步入社会工作以后,在各自承担的角色和岗位上刻苦锻炼、积极培养兴趣爱好、顽强地拼搏,只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样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学习“实事求是”,对我们美好理想的设想和追求具有永恒的价值。我相信,我们大学生只要领悟了这一真谛,我们祖国的伟大理想将会实现,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第二篇: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摘 要: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中"与"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它强调适度,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但中庸思想又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由相对走向绝对。因此,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意义

一、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内容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

第一,"中"与"和"。在先秦儒学中,"和"是目的,"中"是方法,在"中"作为调整阶级关系的准则出现时,"和"提供了阶级关系调整到比较恰当,从而和谐统一的蓝图。儒家承认等级或阶级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它同时也反对将这种差别绝对化,因而主张中庸和谐,以化解矛盾的对立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日常处理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儒家主张中庸和平,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但是要协调矛盾,不是消灭矛盾,从而达致和谐。

第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命题。

"执两用中"探讨的是异元素的相同方面对于和谐的意义,"和而不同"则强调不同元素的结合对和谐的意义。任何事物都是同与异的统一,无论是同还是异都能和谐相处,正如陈序先生所说:"人与人所以能够联合而为社会或团体,不但只是因为他们有相同处,或是社会性,也行是因为他们的相异处或个人特性。有了相同性,他们能够起同情心而合作,有了相异性,他们可以互相利用而分工。所以相同和相异,都可以叫做他们联合而成社会团体的主因。"①"执两用中"既是人的内在修养方法,也是使主客体关系和谐的方法。先秦儒家强调"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它是教人在变化中求和谐。

第三,推类求同。"同"是"和"的基础,求得同的基本方法就是推类。孔子非常强调"推己及人"、"举一反三"。并用这种推理推导出人权的基本内容,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从这种忠恕之道中我们可非常明显地看出,原本属于对立的人我关系,在这种推理式的认知中,成了同类一体,也就是说,对立矛盾的二元在这种认知方式中得到了和合统一。

中庸思想包含着很多合理因素,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把"中"看作世界本体,由相对走向了绝对,并且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

二、中庸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中庸"为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参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第一,中庸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中庸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善的相对性。"中"作为适度表现出来,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念,任何一种观念都是平等的,任何一种思想都是相对的,只有在一元条件下才是正确的或有用的,没有绝对正确或有用的东西。任何思想都有它的价值,也有他的局限或边界。

中庸要通过对社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研究,掌握处理社会问题的"度"。中庸思想主张从社会整体和谐要求出发,研究各部分、各方面的关系,把握每个方面的"度",进而使社会各方面达到"中"的状态,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第二,中庸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中庸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表现为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臻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道德智慧体现为我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是个体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肯定他人、他物的存在价值,能领悟出与自己的适度关系,并能恰如其分地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人能恰如其分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并将自己对道德智慧的领悟转化为道德的实践,在待人接物中充分的展现这种领悟性的道德智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就人于自身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是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求人能做到内外一致,身心和谐。

三、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理念与追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为我们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提供历史的智慧和现实参考。但它并不是万能的钥匙,因此,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更加积极有效地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学会包容。宽容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具备宽容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经济成分的日趋多样化、社会生产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失去了共同的认知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包容无疑是一剂良方,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导向作用,在处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与个人之间关系时发扬宽容精神,做好沟通疏导,引导人们心胸开朗豁达、仁慈宽厚,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道德风尚: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邻里间,互相理解协作,地域、民族和国家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第二,发展个性。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而是 "和而不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以让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我国拥有56个民族,生活环境、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为了使各自的特点得到传承,多样性得到展现,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民族、群体或阶层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寻找自己的舞台。因此,我们要鼓励发展个性。建设"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平衡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遵循公平和正义,可以更好地调节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良性互动与团结协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中合理内容与精华,是一件富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发扬中庸的平衡有序,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当然,这种平衡也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社会也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成果时,生态间原有的平衡也被无情地摧残着。在我们为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时,不妨从古代贤哲那寻找一些生存的智慧。孔子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我们应该承认各种不同的自然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对自然维持一种生态公正,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注释:

①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85.

②钱?n荣,罗正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19.

③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

参考文献:

[1] 叶金宝.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2:98-110.

[2] 张东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2:82-100.

[3] 蒋汉通.传统"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36(1):23-27.

[4] 王先谦.荀子解集[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5]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王伦光.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构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

[7] 赵凡.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6.

[8] 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15.

[9] 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85.

[10]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

作者简介:解英丽,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第三篇:道家思想的发展史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时候处于边缘化状态,只能在文艺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继续南北朝边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第四篇: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

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 道家 法家 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 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2.戒除干涉的思想

道家认为,人与人有着差异性,所以很难有一种绝对的规范可以治理所有的人。因此治理过程中既不能施力过猛,又不能太过宽松,在对待任何事物时都应该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和天理,应戒除任何极端的举措。 三,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与儒家思想相反,法家强调的是人性本恶,法家讲究以“刑”为中心,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家重视建立制度,通过奖罚来树立权威,达到被管理者服从管理者的目的。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利论的观点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人性自利,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向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就会发生种种损害他人的行为,法家认为要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就需要制定严格的法来制约。 2.抱法处世则治

法家观点认为,应该用法度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韩非子把法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面,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例外,否则法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损害。所谓”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就是在强调这一点。 四,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通过前面论述可以看出,在思想方面儒家和道家思想相对来说比较接近,都是站在人性本善的角度来实行管理。儒家讲究通过礼和教化来激发人心中的善,使其行为得到规范,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道家讲究无为而治,认为社会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无需做过多的事来加固或改变这种稳定,所谓管理只是约束越过这种稳定的少数人,即无为而治。法家则与上述两类观点相反,认为人性本恶,人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这种行为又会妨碍到别人的利益,所以应该用严厉的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从而避免损人利己的行为,达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道家儒家法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王芳华 高松

《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05期 【2】《儒家法家道家管理思想浅析》 刘洪华

《企业导报》2010年08期

第五篇:分析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周二晚邱洛 5140159012 在我看来,三家管理思想的区别主要原因是其本身思想重点的不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讲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主要观点有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而法家的思想核心“法治”,反对礼制,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人“好利恶害”,遵从“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讲求“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儒家的管理思想鼓励人们进取、去学习,从而获得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它主张的“仁”要求国家或者是企业施行“仁政”以创造出良好的文化,吸引人才。它主张的“信”要求讲诚信,否则部分个体有可能导致整体衰落,比如中国某些货品造假,就给人印象,中国的东西都是假的,都该是廉价的。另外,儒家讲求的“恕”要求管理的过程中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其所讲的“忠”,旨在让被管理者主动忠诚于管理者,主动为他最一件事,而不是不得不服从。

道家说无为而至,无为不是指不为,而是指不妄为,不刻意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用说我们现在的许多企业、官员,就连我们的国家也曾经犯过一些错误,试图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常常是由于社会或者某些人浮燥的习气。道家就要求管理能够做到效法自然,尊重规律,清静无为,保持清净,冷静思考。我个人认为,道家的管理思想相比其他两家略显被动,但是不同时期合适的管理思想自然是不同的。

法家的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实用的最多,“法”指的是完善法律,建立奖惩制度,迫使或者诱使人们去做一件事,这和儒家的“忠”是不一样的,即使有时候效果有点类似。“术”要求管理者可以驾驭下属,“势”的树立,自然要求管理者有自己的权力,树立微信。这些都是为了获得对下属的掌控,和儒家希望被管理者产生自发行为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这三家思想的区别不代表他们之间有优劣,似乎儒家的思想更合乎情理,但现实是如今社会法家思想更加适用。当达到一个盛世的时候,道家的无为才是管理者一段时间内最好的选择。

上一篇:党建知识测试题库全下一篇:对空姐的一封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