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综合实践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2022-09-11

在我国,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 一直到高中三年级, 并作为必修课程设置, 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劳动技术教育,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 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宗旨、目的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孔子的综合实践教学思想中, 他重视“六艺”教育, 旨在培养一代通才。在其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孔子进行的并非是分门别类的学科教学。启发式教学所体现的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性;以社会为课堂, 立足于生活的课程内容;学以致用的目的都闪烁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初的理念之光。

1 在课程目标上, 孔子强化生活实践教育, 全面培养人的德行

孔子首先强调的是成人的教育, 即教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教育。我们今天所奉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与孔子的“成人”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礼记·中庸》中孔子曾说道:“仁者人也”。在成人的教育基础之上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成才的教育, 即培养学生成为君子。一般认为《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最能揭示儒家的精神方向的。因此, 孔子培养的人才目标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育人目标的综合性。他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方面对成才作了界定。

孔子制定课程目标时还注重终身性、社会性。终身性是指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孔子自身的治学事迹上:“吾十五有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通过自身的经验倡导“人生教育”, 在他看来教育绝不仅仅是学龄阶段的事, 它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也因受教育而得到不同的收获。综合实践教育的社会性是孔子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思想的一个要点。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孔子“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的入世情怀。孔子之所以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传道布业就是为了拯救“礼崩乐坏”的华夏文化, 为创造一个和谐的民族而奋斗。

上述思想都蕴涵着现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在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之所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就在于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 搭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对有着内在联系的自然、自我、社会形成整体认识, 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有利的, 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在任何阶段都能正确的看待问题, 利用有效资源解决问题。当今, 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也越来越普及, 这样可以防止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阶段, 促进学生对道德进行实践,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综上所述, 孔子倡导的综合的、终身的、社会的课程目标中已经包含了现代综合实践活动的若干要义。

2 在课程内容上, 孔子坚持综合实践教育思想, 构建综合实践教育体系

“六艺”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 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课程。同时, “六艺”是作为社会实践的道德规范、综合实践的内容、综合实践的方法技巧而提出并付诸实施的。礼指社会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乐在古代是艺术的总称, 其中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多项表演艺术, 并常用于美学熏陶;射不仅指射箭的技术, 还包含体能和军事训练;御是驾御战车的技术;书不仅指书法技巧, 还包含书写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不仅有数学知识的传授, 而且还包括一些“技术性”知识技能的传授:例如“数日”就是关于记日、记月、记年的方法, 甚至八卦也属于数数的范畴。

在“六艺”之中, 礼乐合用在于追求外在行为和内在修养的统一。《礼记·文王世子》中曾说到:“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 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 发形于外, 是故其成也怿, 恭敬而温文。”这就是说, 乐的主要功能是宣泄、疏导、调整人们的情感, 礼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两者合用, 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此外, 陈来先生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说:乐的性质和功能是使人得以“自律”, 而礼的性质与功能是使人得以“他律”。这同样说明了礼乐的综合运用对于人的和谐发展所起的作用。射和御通常联系在一起, 是武士所必备的技能。而书数的合用则有助于培养最基本的学习技能。

总之, 六艺是当时从政治国的基本功, 是进行社会实践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教授“六艺”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精通政治伦理、文武兼备、学以致用的复合型人才。孔子及其七十二贤徒恰是最好的例证。

孔子晚年所编写的教材也体现了其综合的、实践的课程思想。孔子所编著的《诗》、《书》、《礼》、《易》、《乐》、《春秋》, 也是在课程整合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有“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之说。其中“兴”、“立”、“成”分别指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都应从诗教入手, 以礼教来“立人”, 以乐教来“成人”。由其复归到课程目标, 可见“成人”的教育, 需要诗、礼、乐这三门课程的相辅相成。

孔子在教授这些内容时, 并不是按照严格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的。孔子对《诗》的删减是按照当时的礼教传统进行的, 因此孔子的诗歌教学中也渗透着德育。同时, 孔子本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诗与乐的教学也紧密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可以说, 孔子把音乐和诗歌都当成了一种文化。曾有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为“乐感文化”。“乐感文化”首先是一种思想的审美化, 即通过艺术形式来审美地表达一些思想观念, 使这些思想观念在美的形式下, 伴随着一种审美享受不自觉地为人所接受。也就是说孔子将一些文化内容赋予相应的艺术形式, 使人更好地领悟其精神内涵。因此有关孔子在杏坛讲学时, 弟子读书, 孔子抚琴的描述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可见, 孔子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抓住了课程的内在联系, 并运用一定的艺术和教学手段对其进行整合, 以求达到单一授课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3 在课程组织与实施上, 孔子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倡导综合实践理念

孔子明确提出教学过程应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在学这一阶段, 孔子曾经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在思这一阶段, 孔子又提出“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的至理名言, 表明了学习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其启发性教学中, 孔子指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前两句表明孔子对学生启发的出发点是学生正在进行积极思维。后两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迁移能力。迁移能力的获得必需落实到练习之中。第三个阶段是“习”。所谓“习”是指“复习”和“练习”, 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在练习中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第四个阶段就是实践。孔子“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的感慨恰是其注重实践的真实写照。孔子的“学、思、习、行”四个阶段渗透着现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朴素理念。

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通常也要经历获得知识、搜集材料, 统计、分析材料, 论证、演示, 成果汇报这几个阶段。细细比较之下, 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学、思、习、行四阶段也是一种对应关系。同时, 在孔子的教学实践中, 也处处体现着孔子的综合的、实践的思想。孔子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室, 社会是他的大课堂;没有固定的时钟, 每时每刻他都让弟子在他的教诲中度过求知的时光。在河边捕鱼时, 孔子告诫弟子网眼不可太密, 以表仁者之心;在陈蔡被围时, 孔子引导弟子不停的唱歌, 以坚定传道救世的信念和意志。

4 在课程评价上, 孔子运用动态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

孔子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次给颜回讲道理, 颜回都付诸实践, 从不违背, 好像很愚蠢。但孔子并未立即对其进行评价, 他通过观察颜回的日常言论与行为, 发现颜回也能有所发挥, 最终得出了“回也不愚”的评价。这种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无疑是现代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的先声。此外, 孔子能秉持公正、公平的评价原则。孔子弟子众多, 贫富有别, 才艺各长, 但孔子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能实施客观、公正的评价。颜回虽然过着“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的生活, 孔子却予以“贤哉回也”的评价。在评价子产时, 孔子分别从其为人处事、君臣之道、管理百姓、使用人才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完整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我们今天所推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提倡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化创新思维, 积极自主地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 并做出自己的成绩。孔子不仅能动态、全面的评价学生, 也能对教师的教学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孔子以学生是否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来评价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启发。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通过评价促进教学相长。这与当今建构主义所提倡的通过情境、会话、合作进行意义建构也是相得益彰的。新课改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吸收了相关的建构主义理念, 强调在开展活动时, 师生之间建立有意义的会话, 通过互评、自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摘要:孔子综合的、实践的、基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是我国教育传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在孔子思想中, 全面培养人的德行的教育目标, “六艺”的课程内容, 知行统一的课程组织方式, 动态的评价方法均包含了现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若干要义。

关键词:孔子,综合实践,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2.

[2]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278.

[3] 胡文正.论语类读[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25.

[4] 郭元祥, 姜平, 胡良君, 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3-89.

上一篇: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探究下一篇: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