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面对的挑战与对策

2022-09-11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图案设计、速写、风景写生以及三大构成等, 涵盖了艺术设计人才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厚基础”“基础扎实”是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达。没有厚而且扎实的基本功, 学生一生的艺术道路不会走好。对于这一点, 学校、教师、学生都没有异议。但实际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却与大家的期望相去甚远。究其原因, 根据笔者多年在教学第一线的体会, 是观念和方法上出的问题, 与时代、与学生成了“两张皮”, 导致学生不愿学, 教师很无奈, 主导因素在学校和教师这一面。这种状态必须从根本上尽快改变。否则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合格出品。笔者基于自己的实践, 试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1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面对的挑战

1.1 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 功能设置狭隘、层次低

基础课程的学习, 更多的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念和思维方法, 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型设计理念的艺术人才, 从而达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最高目标。但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 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 二者严重脱节。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也只是完成本课程的设计任务, 掌握设计基础方法和技巧, 落脚点不是在拓宽艺术思维上, 往往以设计作业的画面效果作为评定成绩的标准, 形成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弊端。这样割裂、狭隘、低层次的教学格局, 只是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 不能正确培养视觉反映能力, 悟性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使基础课教学不能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1.2 教师用心不足

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基础课程的认识用心引导不够。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 除了自身对其已有的认识之外, 其余主要来自于老师对于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于专业有很强的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理论经验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于基础课程重要性的理解。但大多数教师往往是单纯就基础课讲基础课, 对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重要性不能很好的引导。这些将直接导致学生不能认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来对待。另一方面, 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用心不够。可以说, 现在的基础课是很难教的, 基础课教师应当比其他课程教师用更大的激情, 下更大的气力, 用更多的心思, 才能把课堂搞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其一, 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在教学中, 某些教师对于学习不认真的学生采取以敷衍对待敷衍的态度, 直接导致学生变得更加厌恶学习基础课程的严重后果, 如果教师不及时的改变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势必形成恶性循环, 使基础课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二, 教师的责任心不足。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基础课程往往不是一位老师担任, 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战, 不注重基础课与基础课之间, 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仅仅局限于自己所教的基础课而讲基础课, 而不去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对基础科学完之后仍然不能认识其作用, 更不用说重要性, 对于基础课程与其专业课程的联系更是无从谈起, 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许许多多的独立个体。而不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其三, 教师的知识水平不能与时代同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光要求横向的范围要广对于纵向的深度也有较高的要求。而许多基础课程老师对于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过于肤浅, 对于知识横向联系和纵向延伸掌握不够, 对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切入点缺乏经验, 因此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逐步的完善其知识结构, 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 而不能感知艺术设计的魅力和深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一, 许多教师对教师这份职业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 对于工作采取应付的态度, 结果导致对待学生也缺乏应有的耐心和责任感。其二,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受拜金主义的影响, 许多艺术设计教师为了多挣些钱在学校之外兼职其他工作, 从而分担了自己进行备课和科研的精力与时间, 失去这些作保证, 其上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三, 教师的一生实际上是不断学习的一生, 职业需求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掌握要走在时代的前沿, 但是很多人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错误地认为,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一份一劳永逸的职业, 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 因此也就出现以上的一些问题。

1.3 学生心态浮躁, 对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

大学一年级学生, 处于青年初期, 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 对自然和社会知识充满兴趣。但由于理论水平、知识经验的限制, 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 容易接受表面上看起来很受用但实质上得不偿失的东西。在一切为了赚钱、赚大钱、快赚钱的时尚影响下, 学生学习有急于求成, 无功不做之势, 只想尽快掌握各种电脑设计软件, 接活挣钱。他们认为到学校来就应该直接进入专业, 基础课程的学习是浪费时间, 能逃课就逃课, 逃不掉就身在曹营心在汉, 应付了事。同时, 学生对学习的迁移过程认识不足, 片面的认为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没有什么重要的影响。由于基础课程往往设置在一、二年级, 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以后对于专业的理解还处于一种朦胧状态, 对于专业结构没有一个系统地认识, 不能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并且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 而且新的学习结果还可能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没有认识到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基础的课程学习之间是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 所以片面的认为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没有什么重要的影响。而事实上这种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有坚实的地基才可以承载耸天的高楼。没有牢固的基础课程作保障, 以后的专业课学习的路会越走越窄。

2 改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思路与举措

2.1 以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养成为引领, 构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

目前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虽然占较大的学时比例, 但是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思路不够清晰, 其作用也仅仅起到了加强模仿训练的作用, 但是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仍然处于被动状态。要改变现状我们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视觉反映力, 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 即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 使学生理解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联系。众所周知, 创造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基础课程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可以画出多么完美的效果图、多么熟练的运用设计软件, 而是要以设计的创新性和适用性作为标准。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技巧可以通过反复实践而达到, 而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养成却需要长期的磨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 应该加强学生设计思维的熏陶和感染, 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仅限于基础知识的记忆与拷贝。故而, 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 在基础课程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创作理念。

2.2 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心智投入, 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其教学方法亦体现出教师能力的高低, 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古人云:“事必有法, 然后而成”, 好的教学方法如同一把万能钥匙, 能打开学生不同个性的思维, 启迪才智的发展, 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 以适应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需要。

艺术设计类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不是靠教师讲课就能培养出来的, 教师传授知识要讲究方法, 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给艺术设计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以“图形”为主的艺术设计教学, 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 直观地传达给学生, 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类教学不同于工科教学, 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 有时在嬉戏中能激发设计灵感。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不能过分依赖电脑, 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确立以创新型设计的理念为中心, 而不是以单纯的摹仿和拷贝为中心的思想, 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虑问题, 充分开拓他们的视野,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且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审美感受、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 探索一种最能表现其创作理念的表达方式, 从而达到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最终目的。

2.3 靠有说服力的事例与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习心态

设计是创造性的思维, 是创新能力和培养, 专业基础课程是以训练学生开阔的思路敏捷的思维为目标的, 学生作品的好坏并不关键, 关键是思想的体现, 这就要求学生搞清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重点不同。基础课程是着重表现自由创意, 是一种精神艺术, 给人一种视觉满足, 没有特定的功能, 而专业设计有一定的依附性和目的性, 他的产生受到环境、市场、人员和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是在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而实现的。所以,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必修课程, 也为设计课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这就要求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提高自身修养, 社会需要有创新思维、素质全面的人才, 只有全方面的学习艺术设计所有的课程, 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摘要: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基石, 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 应从提高认识、课程设置和革新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上一篇:论民事检察监督权之扩张与谦抑——兼评新《民诉法》对检察监督制度的修改下一篇:声乐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