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法律案例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2022-09-11

当代法学教育以培养法律职业者为目标的职业学位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法律职业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更突出的要求培养具有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 给法律案例收集和研究带来高效便利的技术路径, 同时也给法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案例教学作为法学实践教学的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的思维能力优势需要结合最新的社会发展环境进行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我国当前法学案例教学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

(一) 信息化驱动下新时期深化司法行政改革新趋势

《“十三五”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指出:信息化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结构转型、方式升级、环境优化的重要途径[1]。一切的社会生活正在被信息科技重新定义, 法学案例教学也必将创造出适应新形式的工作模式。无讼创始人蒋勇表示:“我们相信, 对于法律服务的互联网化来说, 仅仅通过互联网建立起法律服务供需双方的连接是远远不够的, 切实地提升法律服务的质量、效率和用户体验才是根本。而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用技术和服务提升律师传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为他们赋能。”

(二) 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求

我国绝大多数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完成学业时年龄在22周岁左右, 在人生发展历程中已经处于成家立业的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学校学习, 来自家庭的期盼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驱动, 促使大学毕业生对走出校园, 走上工作岗位的需求更为迫切。2016年麦克斯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法学专业就业率仅为87.9%, 法学专业连续三年 (2013、2014、2015) 垫底, 成为选取的十大专业中就业率最低的专业。法学专业作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的就业形势与学生强烈就业愿望形成落差,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 重视就业导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输送适合各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根据从事法律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来设计课程体系以及在具体教学中按照这些要求来培养法律人才, 构建符合法律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制度[2]。

(三) 法学高等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法学院办学积极贯彻落实“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 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联系, 旨在深化法学教育改革, 提高法学人才质量, 培养具有高素质法律职业道德和高水平法律职业技能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社会纠纷的应用型人才。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推动学习与应用的结合, 深入司法实务的实际, 将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信息化背景下创新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 数字化法学实验室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1. 校内教学训练更为方便有效

数字化模拟法庭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次开发出来的基于信息技术建构的系统的、以培养学生法律执业能力和素质为目的案例教学模式, 有利于改革那种简单地把案例作为注释法律条文或原理的工具的现行案例分析课。这一成果能够解决法学实验教学运行成本高与学生规模大的矛盾, 使得法学实验教学对于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的实体设施和司法实务部门的依赖性大幅度降低, 学生能够在校内就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法律实务工作模拟, 为法学案例教学提供新的模式。国内高校开展的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已经形成初步的实践积累。教师可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将计算机接口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充分运用起来, 通过创建专门的虚拟法学实验室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技术在法学教学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让学生可以在虚拟法学教室中对法律法规出台的背景、条文的法理含义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 又能够发表对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的见解等。同时, 还可以对案例的发生进行模拟,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有效的分析并解决。

2. 有针对性地模拟教学环境

模拟实验设计以使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案件, 学习和体验各种法律实务能力学生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发挥能动性和自主性, 独立制作从委托书、起诉书到答辩状等全套的法律文件, 独立研究并根据分配的角色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 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法学的高度认真分析问题和总结经验, 从实践教学中获取认知。将司法实务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写出具有问题导向的研究报告, 从而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所建立的虚拟法学实验室,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有针对性地模拟教学环境, 将多样化的教学场景设置出来;可以在较大规模的课堂上进行体验式教学;必然能够促进法学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从而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利用教师资源, 使更多学生受益。

(二) 司法案件大数据背景有利于精选教学案例

1. 突破接触到真实案件的局限

法律案例课程往往以在课程开设期间能够找到的真实案件为内容, 因此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案件实际上受到一定局限。在信息化环境中, 而在司法案件大数据背景下则可以从众多类型的案件中精选最能够使学生得到训练的一些案件, 例如利用裁判文书网精选教学案例, 扩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案件类型, 适于学生从中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 理解司法适用的最新动态。法学教师可以在法院、检察院、政法院校等网站上寻找教学案例。在和其他网站的共享中, 学校应该熟练掌握更多的法学实践案例, 及时有效地了解法治动态, 更新案例学习的数据库。

2. 扩大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可共享资源

教师个人一般无法完成大范围司法判例实证调查工作。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学者或学术机构与审判机关的合作关系, 由审判机关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材料, 在信息化的支持下, 通过网络直播收看法院审案现场的案件。建立专业微信群和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检察官、法官等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 基于信息系统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1. 自媒体平台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模式不利于和别人进行有效的讨论。但是在信息媒介这一平台中, 每个学生都能够运用网络初步发掘和掌握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 将自身学习和分析的能力培养起来。在法学教学中运用该项信息技术, 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所有的信息及对问题的看法发布在这一平台上, 针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他人进行有效的分享和交流, 对案例进行讨论等。师生还可以运用用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及时、方便地发布自己搜索到的各种信息, 和他人共享, 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学生的交流方式在信息媒介教学中得到了改变, 极大开阔了学习空间, 加强了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2.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案例课程的时间

运用信息化技术, 推进开放大学法学教育的创新, 能使法学教师的教授时间和地点得到了的扩展, 也使学生有充足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时间, 并根据个人的兴趣分配案例学习的时间。作为法学教师, 在辅导答疑的教学环节能够更高效的解析学生的提问, 充分发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的思考, 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并使其得以显著强化。

三、完善信息化背景下法学案例教学的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法学案例教学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改革探索, 通过设定更明确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划, 是更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一) 组建法学实践教学资源数据库

在司法实践工作中, 律师或法官都不会在案件开始受理时就收到一份确认的案件事实说明。在建立本学校的法学资源数据库的过程中, 应该尽可能地把案件的原始资料包括进去, 让学生体验作为法律人如何接触案件、分析案件和处理案件。使学生像司法实务工作人员参加案件处理的全过程, 从与当事人接触和采集有关证据阶段开始, 一直到二审甚至判决后的申诉、执行阶段, 参与取证、质证、陈述和答辩等全部法律运行环节。这种训练能够培养其具有案件全局观念和诉讼策略规划能力。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将丰富的、有价值的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切实有效的整合,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这些资源时运用网络导航的方式。

(二)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学习精神和能力

培养学生从具体个案中发现问题并提升到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手意识和能力。运用个案作为教学资料一定要有超越个案, 发现普遍规律的能力。此课程的主体是学生, 而成功与否的关键则在于教师的视野、投入和能力。知识是思考的结果、经验的结果, 仅仅结果是不能教智慧的, 智慧往往表现在过程中。有关过程的东西只有通过过程来教, 过程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 最终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直观。对过程的关注就是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了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外显, 让所有学生能倾听不同的想法, 在“我怎么没有想到”的感觉中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想法, 从而丰富自己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答, 再进行归类梳理交流, 指点迷津, 让学生法律思维得到发展。

(三) 借鉴不同学科资源的优势

正确定位案例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突破部门法课程中只关注具体部门法问题的偏向, 从法律职业者的角度综合各个部门法的知识, 贴近法律实践, 对具体的案件进行全方位的法律分析。这种司法实务训练能够统合被人为的分割为相互脱离的板块的部门法内容, 培养学生把法律知识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和司法实务能力。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也能够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下得到直接的诱导, 有效整合了丰富的资源。借鉴其他学科教学法的经验, 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优势。甄别哪些与法律规定有关的内容。在法律关系复杂和疑难法律问题的案件中, 借鉴不同学科优势和科学的法律思维方法就体现出综合职业素养的优势。例如, 数学作为公理化体系的典型学科, 其方法论的严密性和一致性通过建构数学模型能够做到直观和清晰表达。任何一道数学题, 都是从已知出发, 遵守公式的大前提去进行求解。这类似于法律逻辑所遵循的“三段论”。在具体案例中, 当事人叙述和证据资料中的法律事实是解决法律问题的小前提。这个过程是在某种法律规定指引下的寻找, 是一个思维在法律规定与法律事实之间反复穿梭的过程, 这个过程要求熟悉法律对相关问题的规定, 要求能够从当事人繁琐和杂乱的材料中抽象出清晰法律关系, 还原出有证据支撑的法律事实, 还要求有能力把法律的规定与法律事实进行连接, 选择合法的诉讼请求切入点。如果连接比较得当, 结论自然就比较合法、合理、适当。能够达到决断依法, 慎查明断, 维护当事人和法权益, 维护法律权威的效果。

(四) 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

从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大局出发, 认真设计具体课程和教学步骤, 积极探讨如何通过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卓有成效地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法律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 要重视对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的培养, 提高其从事实践教学的劳动报酬和地位, 增加实践教学的创新成果在职称评聘和岗位聘任中的比重。提高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个案处理结果的正当取决于法律思维的正当, 这一点与数学有相同之处, 数学考试阅卷老师按步骤得分, 就是更关注数学思维过程的表现。对法学案例教学效果的考核和成绩评定也应该参照数学的评价体系。落实“双千计划”, 聘请法律实务部门法官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高校教师到司法实务部门去挂职锻炼, 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司法实务经验相结合。引进民间办学的优质司法考试培训机构和就业辅导机构, 通过校企合作, 借力网络教学平台引进社会办学师资, 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就业能力, 降低学生在求职就业中成本和风险。

摘要:信息化时代给法律案例教学的资料收集与检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也给法律案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法律案例教学的模式构建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培训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创新法律案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成为法学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任务。通过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理念、高效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实训中获得的智慧能够高效反馈到工作能力中去, 形成实践与理论学习的良性互动, 提升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何翠云.无讼网络科技获华创资本领1.2亿.[N].中华工商时报.2016-12-9 (8) .

[2] 麦可思.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16dxsjy/node7072306.html.

上一篇:开展实效性党建政工工作的途径探讨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