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营销管理

2022-07-16

第一篇:商业银行营销管理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及营销管理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有联邦、州属之分,有公营和私营银行之分。现有26家银行。澳洲商业银行可经营全面业务,如定期存款、中长期贷款、出口信贷、外汇买卖及 信托业务等。作为澳大利亚第二大银行——澳洲联邦银行参股济南市商业银行和杭州市商业银行,为我国城商行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经验。下面我们以澳大利亚 联邦银行为主,通过实例分析澳大利亚的营销策略及营销管理。

银联信分析:

注重交叉销售和关系经理制

一、澳大利亚 商业银行主要营销策略

(一)市场策略

这一营销策略以客户为中心,对公司客户进行细分,将需求大致相同的客户归并为一组,从中选择并确定目标市场,并运用具有不同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满 足这些目标市场的需求。将客户市场细分,可使银行确定最具盈利能力和潜力的客户群,有针对性地集中资源为其提供最适当最有效的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群的 动态管理,银行可掌握目标市场的发展,预测目标市场的变化,制定适当的产品、价格、分行策略及宣传推广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和盈利水平,节约经营成本,保持 竞争能力。

对于公司客户,各银行主要根据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分析其潜在的金融服务需求,主动营销相应的服务。例如,在企业开业阶段,提供由政府担保的 小企业贷款和银行启动的贷款计划;在企业扩张分销网络阶段,提供信用卡零售商服务和厂房设备租赁服务;在生产扩张阶段,提供厂房设备投资贷款;在更新产品 时,提供业务顾问和专营服务及厂房设备贷款;在出口贸易中,提供出口融资和信用证业务;为企业员工,提供保险和退休计划服务;对企业的收购活动,提供财务 顾问服务和股本融资等。为切实满足企业的需要,银行还经常造访企业了解情况,并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性质和所经营的市场状况。此外,对于公司客户还按 照业务规模及其特征划分目标市场,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二)产品策略

这一策略源于实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实物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同,分为推介阶段、成长阶段、饱和阶段和衰落阶段。虽然金融产品 的生命周期长短不一,难以定量分析,但生命周期的概念有助于评估市场需求,确定营销策略,各银行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都将金融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时段作为重要 的因素之一,具体如下:

1、推介阶段。其特征是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缓慢,推介支出成本较高,包括市场研究成本、建立分销系统支出、试销费用等,一般会有一定的亏损。这一 阶段银行普遍采取的策略是尽可能通过有限的促销活动以控制成本,新产品在经过选择的市场上优先推广,重点在于促使市场了解新产品的特性和优点。

2、成长阶段。其特征是销售量增加,成本稳定,随着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利润也增加,这时银行一般采取下列方法改善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①改进 产品的质量和特性;②多渠道销售;③广告宣传的重点从获得较高程度的市场认知转向使产品更令人信服;④当需要以适当价位吸引更多大众客户时,可适当降价。

3、成熟阶段。其特征是由于成长阶段可观的盈利致使更多的竞争对手加入,新产品的市场供应开始过剩。因此,销量减少,广告增加,成本提高,利润 减少。短期内虽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减缓收入的下降,但从长期看必须开发新一代产品予以更新。各行的对策主要有;①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使之适合现有市 场;②减价以保持和增加市场占有率③改变销售战略,与其他相关产品共同销售。

4、衰落阶段。其特征是成本稳定,但收入减少,如果减价会使收入进一步减少。各行的对策是:①在最盈利的市场上推出经过改进的产品或新产品;② 开拓现有产品的新市场;③通过一定的推销技巧,使已推出的产品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以吸引目标市场的注意。由于各行的众多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 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收入减少的问题。

(三)新产品策略

银行新产品的推出源于两个渠道:一是仿效其他银行的新产品,二是自行创造新产品。由于银行提供的是服务,难以进行专利注册,且相对容易效仿,因此效仿竞争对手的新产品是银行新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仿效竞争对手的同时,各银行也相当重视自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新产品开发从研究设计、试销到全面推广一般需经以下步骤:

1、创造性构思。新产品的构思可来自内部或外部。内部主要来源一是依靠银行自身的研究开发;二是营销活动将客户需求和竞争需要转变为新产品的构 思;三是银行雇员提出的新建议。外部来源是客户、附属机构和政府,银行通过产品调整来适应法律变化和政府预算的变化,包括竞争需要,学术性和技术性组织的 研究成果。

2、市场研究。包括:①评估新产品及其可能的接受程度;②评估开发新产品的原因;③评估开发新产品所需的资源和管理;④成本和盈利预测;⑤推广策略;⑥在全面推出新产品之前所需的试营销;⑦一旦全面推出新产品,需监测销量、盈利性、客户态度和竞争对手的反应。

3、筛选分析。银行集中了创造新产品的构思和建议之后经过筛选,使新产品的构思与银行的整体经营目标一致、政策和资源相一致,还需要进行营销分 析,包括:①目标市场可能的规模和结构,市场行为、销量、市场占有率、盈利目标;②成本、价格、推广策略、分销渠道,第一年的营销预算;③长期成本效益分 析,长期销量和盈利目标以及营销策略。

4、商业化。需考虑:①时间选择,不仅要识别全面推介新产品的最佳营销和竞争时间,而且要考虑后备支援。职员培训、电脑支持所需要的时间。②地 理战略,根据新产品的性质,决定在哪些分行进行推广。③选择目标市场。④选择推广策略,包括预算分配,推广成本,推广手段,广告计划和时间。

5、全面推广。在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阶段,已制定新产品的销售或收入目标。在全面推广阶段,要加强沟通,使有关人员了解这些目标,落实业务和责任,并设置反馈渠道,以了解新产品对所选择的市场的影响和银行竞争对手的反应。

6、监测结果。一旦全面推广,需要加强监测,注意是否需要采取调整和补救措施。在审查新产品的表现时,需注意:①与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相比,其 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和范围。②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范围和速度。③盈利性。销量和成本水平,包括供应成本与客户感觉到的效益的关系。④产品处于其生命周期的 哪个阶段。⑤对其他同类产品的影响。⑥与其他产品的销售表现相比分配适当的资源。

(四)定价策略

1、高价策略。主要在新产品推出初期使用,这对竞争的影响不大,而服务质量更为重要,客户对象是有特别需要而又愿出高价者。例如在20世纪90 年代各家银行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初期,目标市场是高收入、高学历的年轻中产阶层,客户数量有限,但对高收费的承受力较强。因此,网上银行初期的收费比传 统银行的高,但仍然有市场,近年来则通过降价来扩大推广范围。

2、渗透性定价。以较低的价格扩大市场占有率,主要用于对价格敏感和可薄利多销的产品,以及防止竞争对手取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如各家银行和其 他金融机构均提供住房贷款,这一市场已近饱和,因此近年来在住房贷款业务方面,主要以价格优惠吸引客户,导致住房贷款利率和收费连年下降。

3、竞争性价格。为参与竞争而确定的价格,但也需弥补成本和保证一定的盈利。当银行打算在某种服务或某一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经营经验时这一政策较 为有用。例如汇丰银行澳大利亚子银行作为外资银行在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初期为争取市场份额,推出了比本地银行优惠的存款、贷款利率吸引客户,而近年来随着市 场对汇丰银行的认可和该行市场份额的扩大,利率水平已与本地银行接近。

4、市场价格。跟随市场竞争对手的定价,而不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收入目标,以保护现有的市场占有率。

5、亏损价格。在以低价吸引客户的同时,向客户推销其他更能盈利的服务。各银行都以较低的贷款利率作为引子和杠杆,向大公司客户推销现金管理、支票清算和衍生工具合约等服务,虽然其中某项服务盈利甚微乃至亏损,但就对客户的综合服务来看,银行仍然获利。

6、差别价格。对特定市场制定特殊价格。

7、关系定价。取决于客户对银行的全面关系而非某单一的业务关系

8、战略定价。旨在刺激需求和增加业务量,主要用于短期业务推广期间。

9、成本定价。上述定价政策一般以市场为导向,还有一些以成本为导向。但以成本定价不一定能刺激销售,因此银行往往采取低成本定价政策,即根据对可吸引最低业务量的估计确定一个价格,使银行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减少每笔业务的实际成本。

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实例分析

(一)营销管理。澳洲联邦银行没有专设市场营销部门,而只在其总行的“国内金融服务部”下设新产品研究开发中心,负责全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 推广。该中心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心负责人可依据授权,在全行范围内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进行产品信息搜集和新产品推广及后续跟踪监督。对于日常的市场营 销工作,该行采取“全员营销”模式,即全行每一位员工均是兼职营销员。每当银行推出新产品,各部门都要组织本单位员工观看新产品的介绍和演示,以尽快熟悉 新产品并能迅速有效地推介给客户。为增强员工从事营销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联邦银行将营销工作分解并列入每一位员工的个人业绩考核范围,同时出台相应的奖励 措施以激励之。在这种市场营销管理机制下,联邦银行虽没有设专职营销员,但其营销力量却十分雄厚。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二)营销策略。多层面的市场分类是联邦银行的基本策略。其市场分类的特点是“细而又细”,将企业客户的需求进一步细化,同时联邦银行随着小客户的成长不断为其及时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使得联邦银行营销客户的能力大大增强。

(三)产品定价。联邦银行基本上采用成本定价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定价因素有产品研发费用和推介成本、产品内在风险和资本收益率等。对 于新产品,在推介初期采取低价政策吸引客户,待产品推介成功后再逐步提升至目标价格。值得一提的是,联邦银行一直保持动态定价的做法,即根据市场的变化随 时对有关产品重新定价。

(四)营销手段,联邦银行市场营销的基本原则是“以现有客户为中心,重点发展延伸金融服务”,注重交叉销售和关系经理制的建立。这一策略目前已 为各银行所普遍采用,其原因是: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拓展新客户的成本相对较高,而向现有客户提供延伸金融服务,则无须额外增加营销费用,可谓 低成本、高收益。而客户在选择了一家银行的综合业务服务之后,同银行的关系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客源稳定性。在这项原则的指导下,该行的营销手段 有两大特点:

1、注重交叉销售(Cross Selling)。这种销售方式打破了银行内部业务划分的界限,目的是向现有客户销售尽可能多的银行产品。如企业融资部在为企业客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还向该企业员工推销储蓄账户、信用卡、保险和

养老金管理等零售银行业务,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则推销私人银行业务。一旦客户对某一项业务感兴趣,则立即联系有关的业务部门进行具体操作。交叉销售的宗旨是让现有客户尽可能多地使用本行产品和服务,从而锁定客户

2、注重发展“客户经理制”(Client Manager System)。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银行为突出以客户为中心,普遍推行“客户经理制”,客户经理负责管理客户在银行办理的所有业务,重在提高对客户 服务的质量。目前,澳大利亚银行业传统的“客户经理制”正在向更深层次的“关系经理制”(Relationship Manager System)演变。使用“关系经理”的名称,体现出现代银行不仅注重客户服务,更注重银企长期关系的维系和加强。关系经理不仅要保证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 务,更注重深入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策略,为企业发展提供顾问服务,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分析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及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如发现 银行现有产品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则及时与产品开发部门沟通,设计新产品。在这种“关系经理制”下,银行帮助企业逐步成长壮大,企业的成长则反过来推动了银 行业务的扩张和发展,二者同生共长,所建立的银企关系也是牢固和长期的。

三、对我国银行营销工作的建议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管理、手段,有许多值得国内银行借鉴的地方:

(一)以金融创新为银行营销策略的拳头和核心。金融创新类似于银行营销组合策略中的硬件,没有金融创新,银行就不可能为顾客提供品种多样的服 务,其他诸如广告促销、服务态度和塑造品牌形象等策略也都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工商业在股份制改造、筹资、信息、咨询、破产、保 险等方面呼唤金融创新产品的出台;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工商企业对外贸易、投资、融资、避险保值等国际金融活动增加,应考虑提供相应的国际金融创新产品。在新 产品设计方面,除自主开发外,另一有效的途径是引进国外银行近年的金融创新产品,并结合国内客户需求的特点加以改进。这可提高产品创新的速度,并迅速丰富 我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

(二)借鉴国外银行“关系经理制”的新模式,深层次、全方位地发展银企关系。目前,国外银行从“客户经理制”向“关系经理制”的演变表明,在同 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银行要稳定并强化与客户的关系,对客户的服务必须向更深层次发展,除做好日常的服务工作外,还应注重长期银企关系的培养,以 企业的扩张发展带动银行业务的创新和增长。

第二篇:商业银行管理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商业银实务论文成绩:

论文题目

商业银行强化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

专业:08经济学

学号:20081842020

姓名:贾本成

指 导 教 师:孙富安

2011 年 10月 29 日

商业银行强化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

摘 要

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推进实施,银行业的管理重点从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逐渐转变到以风险计量和风险优化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上。经济资本作为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是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可以保证银行能够有效抵御所面临的风险。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三大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其本质 就是推动商业采取经济资本管理的模式。银行资本是商业银行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个银行所具有的资本的数量,资本的配置和结构是否合理就决定了银行运行是否稳定。在世界性金融危机频发,过度的金融创新导致信用膨胀以及风险放大的现状下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强化资本约束意识,提高自身对风险管理的水平,从而推进金融改革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模型构建;虚拟经济;资本管理;

强化资产管理的实质内涵:

最低资本要求是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商业银行在持续经营的全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地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并通过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强调公开信息披露的市场纪律等外部手段增强资本的硬约束。最近颁布并实施的《新办法》体现了这种审慎监管的要求,其实质内涵就是,在强化资产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化解我国银行业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保证商业银行实现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银行经营损失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其中,预期损失要充分计提资产准备,直接列支成本,但不能算作资本;非预期损失,由于不能直接量化,就必须用资本作准备,覆盖非预期风险,巴塞尔协议要求用相当于风险资产8%的资本来覆盖。《新办法》正是集中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要求商业银行在进行严格的贷款五级分类并计提足额的资产准备的基础之上,保证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从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看,我国银行业目前存在著两大问题,一是不良资产率较高,资产准备计提不足;二是贷款增速过快,未来金融风险不断积聚。本质上而言,这两大金融问题,最后总是集中体现在银行资本严重短缺问题上。

《新办法》试图改变银行资本的软约束状态,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2007年以前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为了尽快实现达标,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规模增长战略,用科学的发展观改造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实现效益、质量和规模协调发展。在资本硬约束的条件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首先要严格限制贷款规模的过快增长,推进银行资本有偿占用,在资本增长和资产增长之间

取得有效的平衡;其次要切实改善资产质量,实现有质量的资产增长,避免由于经济周期、信用风险所带来的资产损失严重侵蚀银行的资本基础;第三要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内部的资本积累和外部的资本融资尽快弥补银行资本缺口。

一、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新的买主,这些新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泡沫经济现象;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裂,便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整个经济衰退。历史上著名的泡沫经济案例有1636年发生的荷兰郁金香泡沫、1791――1720年发生的巴黎密西西比泡沫、在伦敦发生的南海泡沫等,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的泡沫经济案例拉美地区的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等。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

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驽,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电子货币、股票、债券、ABS等金融工具,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落后的虚拟经济会成为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的障碍。

2、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过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大量呆账、坏账的存在是引发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逐高利率的利益驱动下,放松金融监管和金融审查,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大量信贷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贷款抵押品手段非常软弱,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当泡沫经济迸裂,股票和房地产价值回归其合理

强化资产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资本软约束的环境里,强化资产管理将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从短期看,强化资产管理将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一阵短痛,使得我国银行业出现行业性的资本短缺问题,并迫使商业银行实施彻底的变革转型和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从长期看,强化资产管理将会彻底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引导商业银行从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向现代商业银行方向挺进,最终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实现效益、质量和规模协调发展。

1、强化资产管理将深刻改变银行的经营理念。在经营理念上,尽管许多银行家在理论上比较认同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资本的硬性约束,在实践中却容易演化成"规模至上"的经营理念,单纯片面地追求规模扩张。《新办法》调整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和计量方法,并将专项准备和当年利润剔除出资本,使得"规模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实践中突出地表现为资本严重短缺。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奖优罚劣措施,迫使商业银行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走效益、质量和规模协调发展之路。

2、强化资产管理将激励银行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新办法》对银行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银行要制定资本充足率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报告程序,定期评估资本充足率水平,并建立相应的资本管理机制,加强对资本评估程序的检查和审计,确保各项监控措施的有

效实施。《新办法》将从根本上激励商业银行高度重视资本管理,开发和建设先进的资本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资本充足率和经营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报告程序,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

3、强化资产管理将引导银行走向综合化经营。为了在2007年之前弥补资本缺口,尽快满足资本充足率达标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资本市场为主要运作平台,开展综合化经营,分别从分子、分母两个角度,提高资本充足率。从分子角度,商业银行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资本市场融资(比如发行股票、次级债和可转债等),补充银行资本。从分母角度,商业银行要限制存贷款规模的过快增长,并积极将战略重点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转移。从长期看,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将导致其角色定位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新型的服务中介转型,并因此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由商业银行主导型向资本市场主导型转变。

4、强化资产管理将导致银行业加快兼并重组进程。《新办法》加大了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力度,对资本不足的银行,银监会将限制其资产增长速度和市场准入,并根据其风险程度及资本补充计划的实施情况,有权要求商业银行停办除低风险业务以外的其它一切业务,停止审批商业银行增设机构和开办新业务;对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银监会还可以要求其调整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对其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直至予以撤销

参考文献:

[1]董积生,汪 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效益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10)•

[2]李 阳,殷剑峰.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J].中国金融, 2007, (3)•

[3]连建辉.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 面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科学, 2006, (4).

[4]张 阳.如何找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最佳切合点[J].现代商业银行, 2006, (4)•

[5]谭雅玲.应对流动性相对过剩势在必行[J].现代商业银行, 2006, (4)•

[6]陈彦斌,马莉莉.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研究[J].经济研究,2007,(4).

[7]汪红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龚 六堂,邹恒甫,叶云海.通货膨胀与社会福利损失[J].财经问题研究,2005,(8).

[9]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负债管理练习答案

第二篇负债管理练习——答案

一、单选题

1. 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和经常性的资金来源是( C )

A、活期存款B、定期存款C、存款D、储蓄存款

2. 商业银行抗衡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的结果是出现了( A )。

A、货币市场存款账户B、协定账户C、信用证D、股金汇票账户

3. 在银行存储时间长、支付频率小、银行最稳定的外界资金来源的存款是( B )

A、储蓄存款B、定期存款C、支票D、活期存款

4. 银行为维持日常性资金周转、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调剂法定准备头寸而相互融通资金的重要方式是( A)

A、同业拆借B、再贴现C、再贷款D、回购协议

5. 中央银行以外的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贴进票据的行为是( B )

A、再贴现B、回购协议C、转贴现D、再贷款

6. 商业银行的被动负债是指( C)

A.同业拆借B.向中央银行借款C.存款类负债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7. 关于同业拆借,叙述正确的是( C )

A.拆借双方仅限于商业银行

B.拆入资金只能用于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C.隔夜拆借一般不需要抵押

D.拆借利率由中央银行预先规定

8. 以支付命令书取代支票,并可以自由转让流通的活期存款账户是(D )

A.ATSB.MMDAC.CDsD.NOWS

9. 核心存款是指商业银行的( B)

A.易变性存款B.稳定性存款C.季节性存款D.脆弱性存款

10. 目标利润定价法的核心在于( B)

A、严格测算各种存款的营业成本B、计算存款的历史加权成本

C、确定存款的边际成本D、确定存款的风险成本

二、多选题

1. 具体的负债成本率测度分析主要包括的计算指标有(BCD)

A.利息率B.历史加权平均成本率

C.加权平均预期成本率D.资金边际成本率

2. 负债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ABCD)

A.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B.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手段

C.构成社会流通中的货币量D.同社会各界联系的主要渠道

三、判断题

1.银行的负债由存款负债和非存款负债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存款负债占了很大的比重,是银行负债业务的重点。(√)

2. 存款是银行的被动负债,存款市场属于银行经营的卖方市场。而借入负债则是银行的主动负债,它属于银行经营的买方市场。(×)

3.如果银行活期存款、短期借款等流动性强、不确定性较高的负债比重较大,就需要有较多的

资本以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4.由于活期存款多表现为支票存款,故银行可以周转使用活期存款,从而创造出派生存款。(√)

5.传统的定期存款使用存款单,而且可以转让,能在金融市场上流通。(×)

6.商业银行对储蓄存款有接到取款通知后延期支付的责任。(√)

7.NOW帐户只对居民和营利性机构开放,在该帐户下存户转帐或支付不使用支票而代之以支付

命令书。(×)

8.以历史数据加权平均成本评价银行的历史运行情况较准确;单一资金来源的边际成本在决定

哪一种资金来源更有效方面较恰当。(√)

9.货币市场存款帐户不仅对居民和非营利机构开放,而且也对营利机构开放,企业获准进入极

大地拓展了该帐户的存户基础。(√)

10.负债成本率越低,资产活动的必要收益率也就越低,银行从事资产活动的盈利能力就越强。

(√)

第四篇:商业银行管理总结

夜的第一章

表内表外业务都有哪些?

资产业务:贷款,投资,租赁,其他资产;负债业务:存款,借款,发行债券和票据,其他负债。表外业务: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交易,投资银行业务(或有债权债务);金融服务类:信托与咨询服务,支付与结算,代理人服务,与贷款有关的服务比如贷款组织,贷款审批,联合贷款等,进出口服务等等。

零售银行批发银行公司银行私人银行的特点:

零售银行面对消费者和中小企业,交易零散,金额小。 批发银行,对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的大型商业银行。 公司银行,服务公司类企业机构。

私人银行:对土豪提供个人及家庭的资产管理业务,财富保险,财富传承,另有高端旅游,留学,移民,健康增值。

分业制度: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的分离。它的优势在于风险控制:资金用于商业而非投机,防止不同业务利益冲突,避免市场扭曲,稳定完善市场。 混业制度:优点在于高效率。交叉式服务可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发挥规模效应,范围经济,一站式服务提高客户体验。

混业制的分类:德国全能,现代全能,银行控股公司制度。一个法人,多个法人,多个法人。

第三章: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类型: 重新定价时间,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时间不同造成利差变化或股东权益变化; 基准利率,资产负债定价采取的基准利率不同造成利差和股东权益变化;

收益曲线斜率风险,各类资产负债的收益率曲线斜率不同造成利差和股东权益变化; 期权:提前借款或者提前还款导致预期利差未实现。

利率敏感性分析:把资产负债都分别分成敏感和非敏感两类。对敏感资产与敏感负债的差值进行分析。

利率敏感型缺口,相对利率敏感型缺口,利率敏感型比例。 利率敏感型资产:短期证券,短期贷款,浮动证券,浮动贷款。

利率非敏感型资产:长期固定利率的贷款,长期固定利率的债券,现金以及存到其他银行的现金,房产设备。

利率敏感型负债:货币市场借款和存款,储蓄账户和短期定期存款。 利率非敏感型负债:活期存款,长期定期存款,固定利率债券。

防御性利率风险管理:缺口缩小,省得预测利率那么累。

进攻性利率风险管理:必须准确判断利率走向,及时调整缺口正负(利率升高缺口为正,利率降低缺口为负)。

进攻性利率风险管理中如何调整利率敏感型缺口?资产、负债,四个类别,具体项目增减变动。

久期的优势与局限: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符合银行价值管理宗旨;计算很困难, 久期动态变化,凸性问题:对较大利率变化反映误差。

调整久期缺口:利率下降,延长资产年限,缩短负债年限;利率上升,缩短资产年限,延长负债年限。

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期货

远期利率协议:银行需要锁定利息支出时,可做远期利率的买方,锁定利率为协议利率;当市场利率高于协议利率,多付出的利息将会由协议卖方补偿,补偿额度是实际利率减协议利率之差;所以买方总计支付利息按照协议利率计算,控制了利率波动风险。如果市场利率低于协议利率,银行的利息支出小于预计,那么节约的部分需要支付给卖方,也就是相当于协议利率与实际利率差的部分。

如何计算?

交割金额=名义本金*利率差*期限/贴现率 贴现率的计算是1+实际利率*期限

适合对象:由筹(huan)资(zhai)计划的,利率敏感型缺口为正的,久期缺口为负的,都做买方(担心利率上升)。合适的卖方需要反过来(担心利率下降):投资计划的,利率敏感型缺口为负的,久期缺口为正的。

远期利率合约的优缺点:交易参数灵活,不额外占据资金,保密性好;流动性差,容易违约,签下来改不了,无法根据银行SHEET调整协议,市场容量小。

利率期货:交易所内的标准化合约,以保证金担保,每日结算。以债务工具为标的资产或基准利率为标的的远期交易。主要资产:国债,欧洲美元存单;同业拆借利率。

多头空头,看跌利率,看涨利率。价格提升,多头增加保证金,价格下跌,空头增加保证金。 利率期货的套保交易原则:多头套保,担心利率下跌的,利率敏感型缺口为正,久期缺口为负,未来有投资计划的;空头套保,担心利率上涨的,利率敏感型缺口为负,久期缺口为正,未来有筹资计划的。

计算:利率提高,期货卖空,三个月后再买回来,获得盈利对冲现货市场的损失。 利率降低,期货做多,三个月后卖的利润,对冲现货损失。

利率互换性质:长期利率管理工具。利率互换买方是支付固定利率,收取浮动利率;卖方收取固定利率,支付浮动利率。

互换买方支付固定利率,适合担心利率上涨的一方,卖方支付浮动利率,收取固定利率,适合担心利率下降的一方。

什么人担心利率上涨?利率敏感型缺口为负,久期缺口为正,有筹资的人。 什么人担心利率下跌?利率敏感型缺口为正,久期缺口未负,有投资的人。

利率互换的例子理解:

B银行担心利率上涨增加成本,那就让他支付固定利率好了,买方由他做。卖方则是A。 计算融资成本,互换时的双方资金流入流出,最后三项求和。 以上是通过互换获得和自己资产形式相匹配的债务形式。 互换用来节约债务成本的例子:

C更适合浮动融资,D更适合固定融资,计算优势幅度,计算优势幅度差,就是二者共同节约的债务成本。如果二者商量了分成方式,那么该方式决定了利率互换的数量。 便于分析的格式: 融资流出 互换流出 互换流入 净流出

写完融资流出后,让固定融资的一方支付给对手浮动融资的数额。(轧平浮动筹资者的SHEET) 再根据分成比例,写出各自的最终债务成本,导出互换数量。

利率上限,下限,领型组合。

利率上限:一系列的买入欧式期权。利率上升会得到补偿。市场减去协议的差乘名义本金乘子期限。

利率下限,一系列的卖出欧式期权。利率下跌得到补偿,是上述表达式的相反数。 领型结合:诸多买入和卖出的欧式看涨期权,付出的期权费是买入和卖出期权费的差额,CAP和FLOOR作为上下限。超过CAP得到补偿,跌破FLOOR补偿他人。

第四章:流动性风险

定义:虽然具备清偿力,却不能及时获得充足资金偿债或满足资产的增长,或者为了获得资金要付出不合理的成本。流动性风险扩大会影响清偿能力。融资性流动性风险AND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性:无法在不影响日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满足资金需求;市场流动性,因为市场动荡无法以合理价格变现资产来获得资金。

流动性风险的成因:高负债经营,支付利息过于庞大,债权人和存款人不看好而撤资,造成资金匮乏。资产期限错配,短债长资,面对短期债务需要偿还,长期资产无法足值变现。利率敏感,市场利率高于银行负债利率,银行存款流失;信用风险,坏账损失真坑爹,银行无颜见债权人。

流动性需求来源:客户提取存款;基本客户贷款;偿还非存款负债;营业费用和税金;股东红利。

流动性供给来源:客户存款流入,提供非存款服务的收入,到期资产收回,资产出售,贷款利息,货币市场借款。

银行净流动性头寸=流动性供给-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覆盖率LCR: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三十日净现金流出 零损失快速变现的资产就是优质流动性资产。 LCR的标准是百分之百。

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例,不低于百分之百,可用的稳定资金是持续高压下,一年之内都可以作为稳定资金来源的权益类或者负债类资金。

流动性比例,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短期债券可变现债券,一个月到期的可变现资产。流动性负债:活期存款,一个月到期的定期存款,同业拆借负债净额,一个月到期短期债券。流动性比率需要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早期的预警信号 股票价格下跌,债务成本上升。 债务或者信用违约增加 批发或零售的融资成本上升

其交易对手要求对信用敞口提供更多担保或拒绝新交易 代理行减少信用授信 零售型存款外流

CDS到期前要求赎回量增加 难以获得长期融资

难以进入短期负债市场(比如商业票据)

流动性管理策略:储备流动性。持有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资产来满足未来的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资产的基本特征,随时可交易,价格稳定,市场容量大。

代表们:短期国债,同业拆借,逆回购协议,中长期政府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欧洲货币市场存款。

利弊:安全可靠,有助于稳定存款人信心;流动性资收益LOW,变现有成本,影响资产结构稳定。

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购买流动性。在市场临时性融资满足流动性需求

渠道:同业拆借,正回购,发行可转让大额存单,发行欧洲货币市场存款,再贴现。 利弊:可以减少低收益资产的资金占用,用来提高资产收益(就是说不用再储备流动性了),而且筹资成本不高,不要的是风险大,成本不容易控制。

平衡流动性管里策略:对确定恒常的流动性需求进行储备,对可能发生的进行购买。

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分散化和审慎性

分散化:资金的使用和来源多样化,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审慎性:对信用,市场,操作,声誉风险的关注。具体体现,资产变现要考虑市场容量,能否得到合理价格,交易对手如何。定期考察流动性指标,负债指标,注意资产结构的合理,提高清债力。及时调整交易对手授信额度。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考察。加强对或有资产和或许负债管理。负债稳定性,提高核心负债比重,维持好投资人的关系,注意投资人的风险状况。

如何预测流动性需求?

资金来源与运用法:流动性缺口等于流动性需求-流动性供给(前文提及)

影响存款和贷款的因素:趋势性因素,长期的借款贷款的增长率;季节性因素,实际存贷额和趋势性预测额的差值;周期性,上一年根据前面两个因素预测的借贷额和实际借贷额的差额;临时性因素,无法预测,客户的动向。

资金结构法:按照提取或者偿还的可能性对银行负债进行分类:游资负债,易损负债,稳定资金。负债产生的流动性需求,对不同种类的负债提取不同数额的负债准备金。资产产生的流动性需求:潜在对外贷款额度-实际已发放贷款

计算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负债的流动性需求+资产的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管理的压力测试

假设银行面临某些流动性危机,分析银行承受能力,目的是预防未来的流动性危机,提高危机中的支付偿债能力。压力测试与银行本身经营特点,比如规模,风险相适应。一个季度一次,或者在市场波动时进行专门测验。

银行的财务报表分析篇 绩效的评价方法:

体系:E=A-L,E=PQ,P=D1/(r-g) ROE ROA Net interest margin=(interest income-interest payment)/Total Asset (Non-interest income – non-interest payment)/Total Asset = net noninterest margin Net operating margin=(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支出)/ 总资产 每股收益(EPS)=净收入/普通股本数 ROE=ROA*EM 股权乘数

ROA=NET INCOME/TOTAL OPERATING REVENUE * TOTAL OPERATION REVENUE/TOTAL ASSETS =收入利润率*资产周转率

总营业收入=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

ROA=(利息收入-利息支出+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支出-贷款损失-税收-证券损失)/总资产

杜邦分析法:ROE=ROA*EM=边际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税负负担*利息负担*资产管理效率*资金管理效率

银行投资管理篇

投资对象:货币市场工具

基本特点:安全性高,流动性高,收益LOW 1年之内的政府债券(国库券,政府机构债券,市政债券) 可转让存单 欧洲货币存单 银行称对汇票 商业汇票

投资对象2:资本市场 中长期债券 市政债券

公司票据和债券

银行证券投资对象——衍生产品

证券化资产:在同质化前提,将某类贷款构成资产池,以其本息作为发行的债券的本息。 过手证券

过手型证券化(pass-through)是最早出现的证券化交易结构。在这种结构下,证券化资产的所有权随证券的出售而被转移给证券投资者,从而使证券化资产从发行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剔除。来自资产的现金流收入简单地“过手”给投资者以偿付证券的本息,投资者自行承担基础资产的偿付风险。 担保抵押债务CMO 分期分级支付的结合,根据所支持的资产每一期产生收入多寡而制定不同期限的证券,一个典型CMO,包括数个正规级和一个剩余级别,正规级最后一级是Z级债券,前者每期付利息,Z计息直到前者们都偿付结束再进行支付—应计利息累计债券(实质是本息禁偿期邪魔的债券),最后是剩余级债券,剩余的支持资产所产收入全部进入剩余级债券所有者腰包。特点,利用分层技术对贷款组合产生的现金流按照期限来重新分配,投资者的潜在风险和收益随着期限的演唱而增长。Z债券的效应在于,通过禁偿加速前面债券的偿付速度。 抵押支持债券

剥离债券:把原始债券的本息分开,构成零息债券。

投资组合管理

证券投资选择的主要因素

第一, 预期收益,初始购买价格越低,出售价格越高,收益率就越高。衡量办法,到期收益率和持有期间的收益率的计算。

第二, 利率风险,利率上升会造成债券贬值,出售面临损失;短期债券的波动小于长期债券,票面利率高的债券比票面利率低的债券更具有稳定性受到稳健银行的青睐,通胀会影响利率,进而影响债券价值。

第三, 税负头寸,一些市政债券有减税的优惠,可以适当持有。

第四, 风险。如何度量风险?标准差法,CAPM法,VAR法(置信水平和目标),计算时间开根号。DEAR=交易头寸乘价格敏感性乘一日内不利价格变动。(敏感型是风险敏感性,风险因素需要拆为多个单一因素进行计量)不利的价格变动,指代不利的利率,汇率,股指变化等。

周期期限决定法:预测未来利率走势,决定投资于长期还是短期。利率上升,先短期,到达高位长期锁定;利率下滑,尽早长期锁定。适合激进的投资者,需要准确预测利率走向。

杠铃投资策略:短期债券流动,长期债券收益,中间两不占,所以只选长短结合,通过调比例,平衡流动性和收益型需求。

短期投资策略:投资是在管理流动性 长期投资策略:投资为了获取利益

银行负债的管理篇

创新类存款:NOW账户ATS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活期与储蓄或定期的结合,是支付性和收益的结合。

经纪人存款: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通过第三方经纪人投资银行大额存款,为银行筹资的重要方式。特点是大额有大利,存款有保险。形成了对银行负债成本控制的压力,形成风险,受到部门监管。

结构性存款—指数存款:结合固定收益证券和金融衍生品两大特点的存款,收益率与标的资产价格或者商品市场价格挂钩,收益增值产品是它的另一个名字。

利率,汇率,股指,商品价格以及风险,都可以是勾搭对象。

计算,参与率和保本率,负相关的关系。收益率=参与率乘勾搭对象变动率

历史,最早的结构性存款是大通的MARKET INDEX CD,S&P 45%,4%,4%,75%or more.

结构性存款的结构,固定收益和期权的结合。固定收益部分十分随意,期权部分,标的有很多之前提及,挂钩方式有各种期权。 例子, 课件。

非存款负债,同业拆借,正回购,央行借款,欧洲货币市场,发行商业票据,出售银行承兑汇票,发行债券。

负债成本和风险的分析:每单位存款价格

成本加利润定价法:步骤:计算来源银行资金的成本率,将不同来源的银行资金乘成本率,加总各项乘积得到银行资金的加权成本。 看课件例题

边际资金成本:每新增单位存款价格

一个获取NOW账户的资金边际成本的计算:市场利率=2.5%

服务成本=4.1% 获取成本=1.0% 存款保险费=0.25% 可投资比率=85% 边际成本=前面四个之和除以1-最后一项 会看课件上那个表格数据的计算过程

有条件的定价法:根据存款余额,账户进出数量,进行定价,考虑账户带来的收入和成本,比如利息收入多少,付出成本多少,管理费多少等等,确定最低存款余额。 例题看课件。

第五篇:商业银行营销相关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 商业银行信贷所面临的风险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放款业务的利息及服务费收入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根据有收益就有风险的基本原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谓信贷风险,就是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其根源在于市场经济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没有能力向银行偿还本金或者有意不履行还款义务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的发生,从直接原因来看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前破产倒闭,资产价值不能抵偿债务,致使银行无法收回本金;二是借款人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三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没有破产倒闭,也不是由于资金紧张而是故意不归还贷款。第一和第二种情况的出现大都是由于银行发放贷款时采用信用放款的形式,就信用放款本身来讲,它不以任何物品做抵押,只凭借款者的信誉发放贷款,一旦借款人由于种种原因无力归还贷款时,就会使银行遭受损失。从产生信用风险的第三种原因来看,主要问题发生在借款者自身的信用品德不良。 2. 利率风险。

这是一种因市场利率变化引起资产价值变动或银行业务协订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的证券行市就趋于下跌,银行所持现金的机会成本就加大,长期贷款原订利率相对较低而蒙受损失,同时存款资金也可能开始流失。反之,如果市场利率下降,银行资金成本也就加大,贷款利率也因相对较高而致资金需求不旺。当然,这种因银行利率调整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所造成的损失只是一种可能性,只会在银行经营管理不当时发生。 3.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给银行放款带来的风险。例如,银行为获得更大的利润,以较高的成本吸收了大量的资金,作为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加以运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贷款需求下降,或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这时大量的利息支出就会给银行带来风险。另外,放款的市场风险也来自银行自身的放款规模。在贷款需求上升的条件下,银行出于盈利动机,盲目扩大贷款规模,以期通过扩大流动性负债来保证存款的提取,但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政策或其他原因造成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减少,银行不能以适当的利率水平取得资金保证其流动性的需要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4. 通货风险。

这是因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引起货币贬值而带来的风险。银行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统一,一般情况下这种风险会自动抵消,但对于贷差较大的银行来说,本金贬值的损失是不应忽视的。

5. 内部管理风险。

这类风险经常同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当有关,如决策不当,管理存在漏洞,营业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管理人员及员工素质较差,等等,都会带来这类风险。 商业银行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企业。只要放款及投资损失10%左右,即足以将银行全部资本耗损无余,使其完全丧失偿债能力而破产倒闭,并损害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因此,长期以来,西方商业银行非常注重安全性原则,强调稳健经营,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比较完备而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的管理理论、制度和方法。例如,在贷款审查中“五W”原则,即:“Who”:借款人是谁,要求着重了解借款人本身的信用状况;“Why”:借款人为何借款,要求搞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What”:借款人用什么做担保,要求确定贷款的抵押物,以及抵押物的质和量;“When”:借款人何时能归还贷款,确定贷款期限;“How”:借款人如何归还,即确定还款方式。在对借款人信用的审查方面,西方银行家们提出了“五C”原则,包括借款人的品德、才能、资本、担保品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即Character、Capacity、Capital、Collateral、Condition of Business)。除“五C”以外,西方又有人提出了“五P”要素,即“Personal Factor”:个人因素,指借款人的信誉和人格等;“Purpose Factor”:目的因素,指放款目的的合法性和效益性;“Payment Factor”:偿债因素,指偿债能力的稳定性和偿还时间的合理性等;“Protect Factor”:债权保障因素,指还款担保和担保品的可得性等;“Prospective Factor”:展望因素,指对授信的评价与对银行收益与风险的评价。此外,西方商业银行还通常采用其他一系列的旨在降低信贷风险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如贷款抵押、担保制度、贷款风险规避、分散、转嫁、消缩策略,以及资产负债管理、资产风险管理方法,等等。

二、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形成的原因

在我国,近些年来信贷资金已成为社会资金的最大需求,也是增长最快的需求,大大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速度。庞大的信贷资金存量,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良债权沉淀,风险资产扩张和利息挂帐积累等风险严重威胁着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十分低下,信贷风险很高,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又有自身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外部因素

1. 企业状况欠佳。

目前全国近2/3的国有企业亏损,这些亏损企业的共同特点表现为“三多”,即经营性亏损挂帐多、待处理流动资产多、挤占挪用流动资金数额多。商业银行对这些亏损企业贷款是有去无回,无疑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沉淀,企业的高风险是银行目前高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行政干预多。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在称谓上业已成为事实,但商业银行并没有摆脱以往专业银行的诸多行政干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宏观管理”依然带有较强的指令性微观管理色彩,商业银行自我发挥余地很小。另外,地方政府把当地银行当作“第二财政”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政府部门把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寄托于银行贷款投量的多少,因此他们不管企业经济状况如何,效益如何,只要能上产值、上速度,就采用各种方式强令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而且,对于那些濒临破产的亏损企业,政府也要找银行给他们无条件地“输血”,以致造成了“政府点菜,银行买单”的极不正常现象,这无疑使银行贷出了许多不合条件的款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3. 企业转制问题多。

在企业转换经济机制的过程中,有不少负债累累,经营无望、濒临关停的企业实施“轻装突围,母体假死”的策略,将原有企业通过翻牌、分立、租赁等办法另开炉灶,或重新租赁给个人。这一切行为都是避开银行进行的,其目的是使银行贷款悬空。即使企业正常破产,银行的第一索赔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的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从企业转制中我们看到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法律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4. 国际金融环境影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向市场化转变和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我国商业银行也不再是“关上门户”作生意,国际业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在国外资本流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国际金融风险必然会波及到国内,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一定的冲击。东南亚金融危机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国际金融风险的威力之大,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无论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角度,还是商业银行微观管理角度,对国际金融风险防范与抑制能力都还十分有限,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部国际环境还是比较严峻的。

(二) 内部内素

1. 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信贷人员,信贷人员对贷款的风险状况进行评定,并向上级领导定期汇报。而在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有专门信贷风险管理小组或委员会负责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而且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中也有信贷政策委员会,信贷风险管理小组向该委员会负责。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机构建设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 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信贷资金营运过程看,缺乏科学的监测考核办法,贷款的审批、发放主观色彩浓,没有或缺少具有科学依据的客观评价,而且只注重贷时的审查,贷后管理没有给以足够重视。因此在这种不完善的贷款运作机制下,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越来越多,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另外,信贷人员的利益与贷款质量不挂钩,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形成贷款责任人管理制度,不便于对每笔贷款实行跟踪管理。 3. 金融部门间的不公平竞争。

金融部门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商业银行为争取存款而不择手段,对开户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利息外加息”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而企业又利用银行的这种心理,钻银行的空子,在多家银行开户,使银行难于真正地把握贷款企业的风险状况,监管失控,风险贷款也随之大增。

三、 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a)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这样既明确了目标,又在建设过程中加强整体意识,方便与各个层面沟通,并可获得员工的支持。二是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同时由内部审计等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反馈,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使其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

b) 努力实现从粗放管理向规范集约管理转变,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平衡,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理念。全面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管理层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逐级签c) 订风险责任书,从内部构筑有效的“信贷风险防火墙”。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全员参与的工作,内部审计就是这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在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操作模式中,前台业务经营部门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而后台的业务复核则是这一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或发现舞弊等环节,内部审计则起着“第三道防线”作用,内部审计对上述两道防线的检查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最后一关。内部审计这种事后的独立性检查,不仅可评估前两个环节发挥作用的好坏,也是对前两道防线的再监督,对他们充分履行职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完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假如借贷者的信用意识增强,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就会减小,可以降低借款者违约的概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从根本上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为此,商业银行要充实行业和客户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除了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管理水平、产权结构等的影响。银行内部要加快数据集中,主要是全国数据集中;人民银行要加快完善登记咨询系统,将各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集中起来,强化数据统计分析。银行可以利用标准的统计方法统计出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行业的违约率、违约后的损失率、经济资本分配状况和充足率等巴塞尔新协议所要求的参数值,并根据统计结果定期分析动态变化,逐步积累经验值,并对关键统计参数进行压力测试,逐步向内部评级法过渡,实现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相结合。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产生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的强烈需求。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某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评级委托给专业机构,或与专业机构共同进行评级,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人员了解客户和项目、专业机构人员在行业和评级技能方面的优势,形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共享,实现规模效益。 3. 规范信贷操作流程

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部分。将信贷业务“三查”制度细化升级,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客户还贷能力的判断、预测为信用风险度量尺度。保证信贷业务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发展。

a) 建立健全贷前调查制度。贷前调查是正确发放贷款、减少贷款风险、确保贷款安全的基本前提。贷款调查人员应根据借款企业的借款申请书和提供的有关资料,对企业进行深入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为: 1) 企业是否符合贷款基本条件,提供或出示的证件、合同是否真实、合法。 2) 企业产品质量如何,竞争力如何,市场占有份额多大,发展前途如何,企3) 4) 业的供销渠道是否正常,设备、技术和工艺水平是否先进。

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和盈利能力如何,并考察企业的各项财务比率。 企业领导者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品格气质和社会影响力如何;企业职员的技术水平、整体素质如何,等等。

b) 建立健全贷时审查制度。贷款的审查、审批过程,就是贷款的决策过程,各级审批人员对贷款负有决策责任。一方面要认真审查贷款调查人员的调查意见和贷款报批材料;另一方面要按审批程序和审批要求,及时签发审批意见。

贷款审查的主要内容为:

1) 审查贷款的对象、用途、原因是否符合贷款条件,是否具有一定的自有资金。 2) 审查贷款使用的经济效益是否可靠,贷款收还计划和措施是否可行。 3) 审查贷款担保单位是否具有经济实力并符合担保条件,贷款抵押物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4) 审查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是否合适,是否和本行资金相协调。要根据贷款风险和贷款额度的大小,确定各级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此基础上建立谁审批谁负责的制度。

c) 建立健全贷后检查制度。贷款发放之后,银行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贷后检查和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是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其主要内容为:

1) 检查贷款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有无挪用,配套资金是否及时到位,自有资金是否按时投入、投足。 2) 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是否正常,产品销售是否顺畅,项目建设是否顺利、如期。 3) 检查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清偿能力;检查经济效益、利益收入是否按计划实现。(4)检查抵押品的可靠性,担保单位的财务能力。

4) 检查贷款是否能按期归还,贷款有无潜在风险,有何补救措施。贷款检查人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贷款资产检查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有问题贷款的转化工作。如果检查人员检查失误、督促不力,也要承担责任。

4. 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

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放权经营与上收集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只有这样,信贷体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信贷体制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形成“经营风险”的信贷文化,首先要求一家商业银行要有明确的信贷政策指引。

5. 完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切实强化贷款风险的全程控制

股份制商业银行要转变信贷管理观念,强化信贷风险全程控制过程中,改变目前全行上下拘泥于消化处置不良贷款的现状,把侧重点放在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上。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客户风险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量化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标准化执行方案,以便于信贷管理人员参照这些标准做好深入细致的贷前调查,考察客户的资信能力,正确评判客户的信用风险,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坚持风险分散原则,搞好贷款的风险组合,避免贷款风险集中。三是搞好贷款客户的定期分析评价,关注企业的经营变化,对影响企业贷款偿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成立专门的处置机构,进行集中管理,分类解决,一户一策,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清收和转化。 6. 对不良资产贷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对信贷员个人实行利益激励机制,将工作实绩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

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公平对待、员工个人利益同银行经营发展紧密相连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信贷员而言,要把经手贷款的到期本息清收率、贷款逾期率同信贷员的个人工资与奖金直接挂钩,对因信贷员个人原因而非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必须实行终身负责制,对于那些工作渎职,使银行受损的信贷员,不论金额大小,都要严肃处理。当然,对于某笔贷款收不回来时,贷款经办人的责任究竟有多大,因受到何种程度的处理,必须由不良贷款责任评审和考核定量委员会才能做出决定。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不良贷款责任评审制和考核定量制势在必行。

7. 实行资产组合管理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各种市场、客户、产品、信用和经营条件,预测和控制可能产生的风险度,分散或控制住整体风险。其贷款组合管理的目标是指将贷款分散在不同的经营项目上,以防止同类企业过度借款,从而保证存款人的储蓄安全,最大程度地使市场风险多样化,并降低银行利润的不稳定性。自从马可维茨提出资产选择理论以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已在金融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西方商业银行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日益重视贷款组合管理在降低和分散银行贷款风险中的作用。当银行实行多种经营时,资产组合管理显得特别重要,它与银行的发展规划密切相关。

上一篇:生猪买卖合同范本下一篇:时政热点高考政治